在英格蘭北部與威爾斯交界處,有一片名為馬奇的地區(Much),這個直譯為「許多」的地方有許多前綴為馬奇的地名,馬奇文洛克(Much Wenlock)就是其中之一。這本是一個藉藉無名的小鎮,就連細密的英格蘭鐵路網絡都沒有染指這裡。要到這個小鎮,須從倫敦或伯明罕乘火車至特爾福德或什洛斯伯裡,然後再坐上半小時汽車方能抵達。
與此同時,馬奇文洛克也是一個聲名顯赫的地方。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曾親臨這裡,繼任主席雅克·羅格曾盛讚這裡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根基,2012年倫敦奧運會吉祥物就叫文洛克(Wenlock)。
為什麼奧運會吉祥物以此地命名?這座小鎮和奧林匹克有何聯繫?這還要從一位醫生說起。
創立草根「奧運會」
威廉·彭尼·布魯克斯是一名外科醫生,卻被「現代奧林匹克之父」皮埃爾·德·顧拜旦稱作「奧林匹克運動先行者」。在他的悼詞中,顧拜旦寫道:「如果現代奧林匹克運動仍能延續,該感謝的不是希臘,而是威廉·彭尼·布魯克斯醫生。」
威廉·彭尼·布魯克斯像
1809年,威廉出生在英格蘭什洛普郡的馬奇文洛克,他的父親是一名本地醫生。或許是受到父親影響,威廉年輕時就選擇了醫學道路,他先是前往倫敦的蓋伊和聖託馬斯醫院學醫。之後,他和弟弟約翰一起到歐洲大陸遊學,先後在巴黎和義大利的帕多瓦學習,在那裡他系統學習了當時歐洲先進的醫學知識。
1830年,21歲的威廉回到巴黎,繼續醫學學習。在此時,他聽聞父親因傷寒在英國去世。在巴黎獲得了醫學考試文憑和從醫資格後,威廉決定回到家鄉,和其他兩個兄弟一起經營家鄉的小診所。時間就這樣平淡無奇流淌,但災禍卻降臨這個家庭,大弟約翰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喪生,時年24歲。威廉只能和小弟弟安德魯一起維持診所經營,兄弟倆還成為了皇家外科協會會員。
在19世紀英格蘭鄉村,醫生是一個頗為體面的職業,不僅救死扶傷,還能廣交當地的三教九流。從醫日久,威廉漸漸開始介入到當地的地方事務。1841年,32歲的威廉成為當地地方法院的仲裁官,旋即又成為當地稅務和路政委員。在修建了一所穀物交易所後,他逐漸在當地時政會中嶄露頭角,並在當地油氣公司和鐵路公司中頗為活躍。
在參與實業同時,威廉也開始參與文化活動。1841年,他在馬奇文洛克建立了農業閱讀社,這可以視作鄉村圖書館的雛形。威廉認為,此舉「有助於提升有用信息的傳播」。圖書館甫建,書籍匱乏,他不斷給英國各界名人寫信,惠靈頓公爵、詩人丁尼生、鋼鐵巨頭亞伯拉罕·拉比的案頭都曾擺放著威廉求書的信件,其中大部分人都惠贈圖書。這樣一來,閱讀社收藏的圖書日漸豐沛,涵蓋了藝術、音樂、植物學等等。
1850年,無論對於威廉、馬奇文洛克,還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都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年份。在這一年,威廉在閱讀社的基礎上成立了文洛克奧林匹亞班(Wenlock Olympian Class),該班的初衷就是舉辦一年一度的運動會。對於這場運動會的意義,威廉事後總結道:
「為了提升馬奇文洛克及其周邊地區居民,特別是勞動階層的道德、體能和知識水平。我們希望通過每年舉辦一次公開集會,表彰他們在體育技能、知識和勞動上的成就,鼓勵他們走出家門,開展更多的戶外娛樂活動。」
在當代奧林匹克運動研究者看來,威廉開創的鄉村奧林匹克運動離不開那個特殊的年代。曾任文洛克奧林匹亞學會主席的克裡斯·坎農認為,19世紀中期,英國經歷了工業革命,生產工具的變革帶來生產效率的提高,但也帶來了嚴重的等級分化、貧富差距拉大等社會問題。作為一名醫生,威廉一直希望能幫助窮人。他當時常說:「一個窮人,可以沒有收入,但必須有信仰、有信念,充滿信心地活下去。」克裡斯認為,威廉相信體育能打破階級界限,「不需要有多少財產,不需要盛裝華服,無論貧富,無論性別,都能同臺競技。」
1850年10月22日,首屆溫洛克奧運會開幕。在項目設置上,這次草根奧運會既有跑步、跨欄、足球、曲棍球、自行車等「正規」體育項目,也有許多取材於鄉間的趣味項目,例如徒手爬廊柱、蒙眼推獨輪車等等。其中,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的是「趕豬比賽」——選手要在城內逼仄的街道上,捉住一隻渾身塗滿柏油的豬。另外一項「老婦人跑步」項目,只限於老年婦女參賽,獎金是一磅茶葉。
威廉深知,除了運動項目要好玩有趣外,還必須在形式上推陳出新,吸引大眾的關注。他創設了入場式、頒獎典禮,千方百計吸引人們的注意。據檔案顯示,每個項目的冠軍可以獲得17英鎊獎金,以及一塊銀牌(金牌是以後被引入的)。首屆溫洛克奧運會吸引了四五千名運動員與觀眾,一場小鎮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就此走上歷史舞臺。
首屆文洛克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參賽者
啟迪現代奧林匹克運動
早在1896年首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辦之前,歐洲大陸已經陸續出現了規模較小的綜合性體育賽事。1859年,雅典奧林匹克運動會(不同於1896年的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舉行,這項奧林匹克運動會又被稱作「扎帕斯奧林匹克運動會」(Zappas Olympic),因為其主辦者埃萬傑洛斯·扎帕斯是一名流亡羅馬裡亞的希臘富豪。他熱衷於復興古希臘的傳統,決心用自己的財產資助奧林匹克運動,並分別於1859年、1870年和1875年連續舉辦三屆扎帕斯奧林匹克運動會。
威廉敏銳地捕捉到這一信息,他通過各種渠道與歐洲大陸的奧林匹克運動建立聯繫。1859年,他以10英鎊為代價贊助了首屆扎帕斯奧運會的長跑項目,扎帕斯奧組委投桃報李,將長跑比賽的冠軍授予「文洛克獎」,並稱這項比賽「受到廣大參賽者的熱情歡迎」。在得到扎帕斯奧林匹克運動的鼓勵後,威廉決心將文洛克奧運會「做大做強」。1860年,第一屆什洛普奧運會在郡治什魯斯伯裡舉行,一名鄉村醫生創立的草根奧運會從鄉鎮走到了整個郡。此後,什洛普奧運會由該郡各個鄉鎮和城市輪流申辦,這也開創了現代奧運會申辦的先河。
威廉的實驗並非一帆風順,對他的質疑從來沒有停止過。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文洛克運動會和希臘奧林匹克運動之間的聯繫。在1860年的什洛普奧運會上,威廉邀請了當時赫赫有名的赫伯特·愛德華(Herbert Edwards)上校出席。在致辭中,這位曾在印度旁遮普揚名立萬的政治家盛讚了文洛克農業閱讀社的成績,但也公開指出,將這場草根運動會與希臘攀上聯繫「不合時宜」,「這場運動會是為什洛普郡的工人階層提供娛樂,但獎勵的對象僅限於英國的男人和女人,男孩和女孩」。在這樣的爭論中,威廉決心將文洛克奧林匹克協會從農業閱讀社中獨立出來,成為單獨的組織。
他的雄心還遠不止於此。從1860年開始,威廉一直籌劃著在英國復興奧林匹克運動,首先就是要成立相關組織,他和利物浦人約翰·胡雷(John Hulley)、德國人厄內斯特·拉文斯頓(Ernest Ravenstein)一起發起設立了英國國家奧林匹克協會,這一協會囊括了多個單項運動組織,包括田徑、遊泳、體操、賽艇、板球等。1866年,由國家奧林匹克協會發起的體育節在倫敦郊外的水晶宮舉行,共吸引了10000名觀眾參與。
1864年文洛克奧運會的獎牌
從馬奇文洛克、什魯斯伯裡到倫敦,從鄉村、郡治到首都,這個鄉村醫生的體育舞臺越來越大,關注的人越來越多,其中就有一名法國貴族。1871年普法戰爭失利後,法國人在總結戰敗原因時發現,法軍身體素質明顯落後於普魯士軍隊。作為國際體育大會主席,法國人皮埃爾·德·顧拜旦希望通過改善國民體質,增強部隊戰鬥力。但究竟該怎麼做?顧拜旦一直在尋找方案。
1889年,顧拜旦到英格蘭考察中小學生體育開展情況。威廉聞訊後給他寫信,邀請他出席次年舉行的文洛克奧運會。1890年10月,法國人如約而至。文洛克奧運會的入場式、頒獎典禮給顧拜旦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年,81歲的威廉與27歲的顧拜旦結為莫逆之交。直至威廉去世,雙方通信長達4年多。1894年,剛剛成立的國際奧委會選舉威廉為榮譽委員。1896年4月6日,首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希臘雅典舉行。人們發現,運動員入場式、頒獎典禮,以及給冠軍頭戴桂冠的儀式與溫洛克奧運會如出一轍,但開幕式現場內已經找不到威廉的身影。1895年12月11日,威廉已在馬奇文洛克病逝,時年86歲。
去世後,威廉就葬在家斜對面的教堂墓園內。墓地遠離塵囂,靜臥在林蔭下的草地中。與其他墳墓不同,他墳塋周圍由一圈低矮的藍色欄杆環繞,欄杆上鑲嵌著象徵奧林匹克運動的桂冠。
一段延續109年的奧運佳話
1896年,首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希臘雅典舉行,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漸成燎原之勢,馬奇文洛克卻依舊寧靜。但是,作為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先聲和實驗,馬奇文洛克已經烙上了深深的奧運印記,在124年來,這種印跡不時閃現。
1964年10月,在威廉的墓地上,擺放著一束鮮翠欲滴的花束。鮮花下還壓了一張卡片。上面寫著:「我們到此謹表謝意,感謝這位奧林匹克先驅。沒有他,我們無法邂逅;沒有他,世界將不會擁有如此美妙的盛會。」信的署名是安娜·帕克和羅比·布萊特威爾,分別是1964年東京奧運會女子800米冠軍和男子4×400米銀牌得主。兩名英國選手因奧運相識、相知、相戀,他們心懷感恩,專程到此憑弔。
1994年秋,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來到威廉的墓前,雙手重疊,垂於身前,向這位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的先驅致敬。頃刻,他突然轉身,對身後拍照的記者說,「我請求你們保持安靜。我之所以來到這裡,就是為了向一位真正開啟現代奧林匹運動的先驅致敬。」薩翁在墓前佇立良久,神情凝重。
2003年,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和丈夫愛丁堡公爵造訪小鎮文洛克,並親臨運動會舉辦的場地。五年後,女王授予文洛克奧林匹克協會「志願服務獎」。
最讓人感慨的莫過於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在這場奧運會上,一個名叫阿麗森·威廉姆森的英國射箭選手獲得了射箭項目的銅牌。細心的人們發現,在1981年的文洛克奧運會上,這位年方10歲的小女孩曾獲得射箭銀牌。馬奇文洛克和雅典,相隔千裡;文洛克奧運會的銅牌與雅典奧運會的銀牌,也不可同日而語,但卻實現了威廉的心願。在1895年去世前的彌留之際,這位老人曾有心願:希望溫洛克奧運會的選手能在首屆雅典奧運會上獲得一塊獎牌。這個心願真的在雅典實現了,只是等待了109年。
2012年,奧運聖火第三次點亮英倫,聖火傳遞經過馬奇文洛克,在威廉的故居、墓園中間的道路穿過,聖火照亮的小鎮內,如今有著不少奧運元素,諸如威廉·布魯克斯學校、文洛克奧運會的紀念步道等。在那場奧運會上,一個只有一隻大眼睛的人形玩偶就叫文洛克。這座小鎮吸引了來自世界的目光。
2012年倫敦奧運會吉祥物文洛克
次年,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雅克·羅格表示,「毫無疑問,從創立至今的163年來,文洛克運動會提升了參與者的道德、體能和知識水平。這無疑是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根基,顧拜旦從其中獲得了激勵,並且從文洛克奧林匹克運動會發起人威廉·彭尼·布魯克斯那裡分享了價值和雄心。」
不知長眠於文洛克教堂墓園的威廉是否能聽到?對於他而言,死後的讚譽與榮光或許並不重要,他只是希望鄉親們都走出家門,享受體育給人帶來的身心健康與社會的平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