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2018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聯盟學術會議暨同仁國際鼻科學和過敏科學論壇召開,會上發布我國過敏性鼻炎指南(英文版),這是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聯盟(以下簡稱聯盟)成立後的一大動作。作為聯盟主席單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常務副院長張羅表示,聯盟有兩個重要作用,一要扶助基層,二要走向世界。
據統計,我國聽力障礙者約2億,過敏性鼻炎患者約2.3億,慢性鼻竇炎患者約3000萬,睡眠呼吸障礙疾病患病高危人群約1.2億……從這組數據不難看出,我國耳鼻喉頭頸外科所涉及的疾病發病率高,患者數量龐大。然而,我國耳鼻咽喉科醫師僅有2萬餘名,且分布極其不均,西部尚不足5000人。
三甲醫院扎堆,基層患者卻找不到專家看病,組建跨區域專科醫聯體顯然是破解「看病難」的捷徑之一。源於此,2017年12月22日,由北京同仁醫院牽頭組建的「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聯盟」成立。
張羅指出,聯盟的成立有助於探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疾病的區域協作,明確各級醫療機構的功能定位,引導、實現常見病首診在基層,疑難危急重症在區域醫療中心的分級診療模式。
聯盟的合作內容包括醫療技術、人才培養、科研協作、學科建設、防聾治聾五方面。同時,聯盟還將推廣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疾病診療規範指南,提升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水平,為患者提供安全、優質的醫療服務。
聯盟採用理事會負責制,每年召開兩次會議,負責制定聯盟發展戰略和工作計劃。成立至今,聯盟已有600餘家醫療機構參與,覆蓋我國大陸全部省市。張羅介紹說,聯盟以專科為紐帶,建立業務指導、人才培養、學術交流、質量控制、學科建設和科研協作的共享平臺,形成聯盟內各成員單位之間的良性互動局面。組建區域間若干特色專科聯盟,形成補位發展模式,重點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在聯盟內形成以省級三甲醫院為地方中心,由地縣級二甲以上醫院構建地方醫聯體,向基層醫療機構輻射下沉優質醫療資源,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助力健康中國建設。
在張羅看來,學科的提升是個漫長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但現在專家下沉,本身就能夠使就診患者直接受益。
聯盟和國家一直力推的分級診療目標是一致的,對於基層醫療不單單要「輸血」,也要「造血」,為了有效落實技術幫扶,在保障醫院正常工作及自身休息的前提下,大約有10%-20%的專家每周都會去基層坐診,而且一般都是副主任醫師以上。張羅表示,聯盟通過相應的補償機制,使他們勞有所得,鼓勵專家下沉。在技術幫扶的同時把地方的人才隊伍培養起來,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強基層。
當被問及為何要發布英文版過敏性鼻炎指南時,張羅表示,「學科的崛起絕不是在『窩裡』,而是要走向世界,英文指南的價值就在於讓世界了解中國。」
據了解,本屆論壇是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聯盟成立後舉辦的首次全國性大型學術會議。聯盟成立第一屆理事會及學術委員會,由聯盟主席單位向內蒙古、吉林、寧夏、廣西四個地方中心授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