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中學,很多孩子面對幾門嶄新的課程都會有些無所適從,特別是物理這個「理科大魔王」,更是難倒了不少學生。但是在北京教育學院附屬豐臺實驗學校分校(以下簡稱「教院附分」)的開放日上,物理竟然搖身一變,成了趣味十足的魔術節目,甚至還有一個「魔法基地」等待孩子們去探索。
4月20日一早,淅淅瀝瀝的春雨沒有阻擋大家參加開放日活動的熱情,很多家長早早地帶著孩子來到教學樓門口籤到。北京教育學院附屬豐臺實驗學校分校成立於1956年,學校秉承「相信每位師生存在的價值,幫助每位師生成就最好的自己」的辦學理念,針對學生的特點和喜好,開設了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課程,包括國畫、航模、籃球、扎染藝術、紫藤科技社等,不僅開闊了學生的眼界,也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奠定了基礎。
在開放日的表演中,就有很多同學展示了課外活動的成果:優美動人的健美操和合唱表演中,同學們用舞姿和歌聲傳遞出青春的悅動;擁有瑰麗想像力的科學情景劇表演,別出心裁地用「穿越」的形式講述了一位中學生意外與沈括、牛頓、帕斯卡等古今中外科學大家對話,從而受到科學啟蒙的故事;同樣有著「穿越」情節的英語戲劇表演中,小演員們則用一口流利的英語,表演了利用時間機器回到兩百年前的十月革命,讓被改變的歷史重回正軌的精彩情節。
而全場氣氛最為熱烈的莫過於鮑建中老師的科技魔術表演了。塑料瓶、軟管、打火機、氣球等常見的生活用品在鮑老師手中變成了神奇的魔術道具,引得臺下的大小觀眾都目不轉睛,還熱烈地討論起魔術中蘊含的物理學道理。最為驚人的是,鮑老師還重現了春晚的「魔壺」節目,至於這個魔術的秘密到底是什麼?鮑老師神秘地一笑:「請大家等會兒到科技活動中心展廳親自揭秘吧!」
在校園一角,有一棟緊挨著圖書館的小樓,這就是鮑老師的「魔法基地」——學校的科技活動中心。平時,這裡不僅是同學們上物理課的場所,也是紫藤科技社的課外活動場地,在豐臺區科信局(原科委)科普專項的扶持下成立的物理steam科學探索實驗室也在其中。
走進科技活動中心,樓道兩旁的牆上掛滿了老師們親自設計的科普知識展板,語言活潑、深入淺出。還有一些互動設備,利用聲學、電學等物理原理設計,只要轉動上面的手柄,就能達到無皮鼓、錄音機、小球浮空等各種各樣的效果。
但是,可別被這些樓道裡的小設備迷住了,因為更大的驚喜還在主展廳呢!走進這間寬敞樸素的教室,桌上、牆邊、地上、架子上……到處都是千奇百怪的「神秘裝置」,讓人眼花繚亂。靠近門邊放置著一個裝滿水的大銅盆,只要將沾水後的雙手在盆上的兩耳處反覆摩擦,水面就會產生波紋,隨著摩擦的時長而越來越激蕩、甚至蕩起水花。這就是我國自古就有的「魚洗」,當手與兩耳摩擦時會產生振源,水波就由於共振現象而出現在盆中了,四面八方的振波和水面拍擊盆壁產生的反射波相互幹擾,使水面的激蕩越發劇烈,同時盆體的高頻振動還會產生低沉的嗡鳴聲。
魚洗
無源之水
手眼協調
在扭曲的粗鐵絲上套一個小小的金屬環,就成了一件「手眼協調」互動裝置——體驗者必須將金屬環穿過粗鐵絲,同時小心翼翼地不讓兩者接觸,不然金屬就會導電,讓裝置的警告燈亮起。看似簡單的設置,卻意外地難,一個手抖,紅燈就毫不留情地亮起來了,引得許多同學和家長排隊挑戰。
除此之外,實驗室裡還有滿滿兩架子物理實驗器具,依照聲音、運動和力、壓強、浮力等物理領域分門別類地整理好,甚至剛剛出現在舞臺上的「時間機器」也來自這裡。這都是鮑老師在教學實踐和研究中自製、創新的實驗器材,總數達到200餘件,一個充滿創意的實驗室已初具規模。
200餘件創新試驗器具
2018年,豐臺區科委科普專項充分利用區級科普資金扶持區域內科普場館、教育基地、科學探索實驗室、科普項目等建設,共計投入338.5萬元,共扶持各類科普項目16項,其中「科學探索實驗室」項目在區內中小學校創建了7個實驗室,教院附分的「物理steam科學探索實驗室」也是其中之一。
鮑老師利用這些實驗器材展開教學,用有趣的物理實驗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不僅全面提升了學生的科學素養,豐富了學校的教學資源,提高了物理教學的質量,還吸引了市內外的專家和老師、學生近千人前來參觀學習。同時,物理steam科學探索實驗室還承接了北京多區的物理教師實驗技能培訓工作,提升了教院附分和豐臺區的影響力,給老師們的教學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引導和幫助。
春雨漸停,前來參加開放日活動的孩子們依然在科技創新中心流連忘返。每個神奇的魔術背後都藏著深奧卻又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物理原理,而教院附分校園裡這個神奇的物理實驗室,見證著一屆又一屆學生整裝待發,邁向奧秘無窮的科學世界。
來源:豐臺V科技
作者:毛夢囡
編輯:毛夢囡
審核:王飛
中國科普網官方微信
科技部主辦權威科普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