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AlfaGo第三局再次戰勝韓國棋手李世石,再次引起微信圈刷屏不斷、一陣騷動、唏噓聲一片。
未來的翻譯工作將是人機結合嗎?
從百度翻譯、google翻譯及其它翻譯軟體的創立及推廣以來,高校翻譯專業教師及研究者、翻譯專業學習者、社會翻譯工作者及尋求翻譯服務人員,都明了翻譯軟體的漏洞,一些翻譯服務需求者盲目使用這些翻譯軟體、而不願意掏錢請翻譯領域的專業人士提供高質量翻譯服務的行為,也遭到過專家或者社會人士的批判。
即便這樣,使用翻譯軟體的人士並沒有減少。翻譯工作者也開始不免擔憂:在這個信息化、數據化的時代,語言翻譯工作是否終將被機器包攬,語言翻譯者是否面臨失業,高校語言翻譯專業是否將被社會淘汰?
相關計算機行業及翻譯服務需求者,則在孜孜不倦地研究:是否可以通過機器、人工智慧,達到減少翻譯成本,同時卻提高翻譯質量、減少翻譯時間的完美局面。
據預測,到本世紀末,將有70%的行業被自動化技術代替。將來,機器人將不再只限於製造業,它將被覆蓋到智能和服務行業。
按照科學規律來看,人類所有重複性的工作一定終將被機器替代。
那麼,在大數據時代,我們有語料庫這個與語言相關的大資料庫,將其應用在翻譯行業,一定比例的文本翻譯便不再需要經由人工,而是直接通過機器調取,剩餘下來那部分未進入資料庫的待翻譯文本,才是翻譯工作者需要完成的。
中國最大的翻譯公司傳神(中國)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藺偉說:傳神語聯網的理念是,讓用戶像用水用電一樣使用語言服務。未來的翻譯工作將是人機結合,未來的翻譯服務的特點將是海量、碎片化。以Uber為例,Uber的司機並不是專職司機,他們都有自己的穩定工作,他們從事這個行業,是興趣所在。而85後、90後、95後、00後,他們追求的不是穩定的工作,更多是成就感和自由。因此,他們將成為未來翻譯服務行業的碎片化服務需求的服務提供者。比如當一個懂法語的教師,在API看到有人發出的一封外文郵件需要翻譯,在公車上、地鐵上,TA便能立刻將其翻譯成目標語言,再通過API傳送給服務需求者。
(圖為傳神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藺偉)
如果把服務於Uber的司機比作未來的翻譯服務提供者,那麼也許可以理解為:傳神公司希望能聚集一些非專職翻譯工作者來提供翻譯服務。
的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合情合理、符合現有需求的。因為翻譯任務的量與時間並不持續穩定,無法保證譯員的穩定收入,翻譯公司也無法向客戶保證譯員所提供的服務質量持續穩定,因此擁有穩定譯員團隊的翻譯公司並不能持久存在。
未來的專職翻譯工作者將如何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如此說來,專職翻譯工作者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呢?負責培養專職翻譯工作者的教育工作者們又該如何面對這一可能出現的局勢呢?
中國翻譯協會於3月12日組織了一次集合企業、高校和譯者的多方談話,對此,高校翻譯工作研究者們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導文軍教授對40多所設立了MTI專業的高校進行了調查,發現高校的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在整個課程設置中所佔比例較小,隨機抽取一個大概為1/13,另外一個是1/19。因此,大多數學習者畢業之後對藉助機器進行翻譯並不熟悉,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一大原因是:高校缺乏能夠教授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的專業教師,缺乏同時擁有計算機能力和外語能力的師資,同時普遍欠缺重視翻譯技術的意識。這也呼應了傳神的藺總所提到的一點:在其公司實習的翻譯專業學生,第一缺乏人文素養;第二欠缺利用計算機輔助翻譯工作的專業能力。
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博導馬會娟教授則提出,如果要培養專職翻譯工作者,應該要注重培養其語言能力、文化能力、查詢工具的能力、翻譯策略能力和翻譯專業能力,而在這些能力當中,語言能力應該列於首位、為核心能力。的確,儘管機器可以替代人類進行一部分翻譯工作,但它並不能替代所有,翻譯的工作說到根本依然是語言能力的體現,而機器有時並不能鑑別語境和場景,它不能將語料和語境結合起來開展翻譯工作。
北京語言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名譽院長、博導劉和平教授則提到一個有趣的往事:在她讀博士期間,那時大概是1996年,她問過自己的導師,將來語言翻譯工作是不是會被機器替代。她老師的答覆是:漢語和阿拉伯語至少還可以存活50年。而這幾天人機對弈為期,機器屢戰屢勝,標誌著智能時代已經到來。的確,企業對翻譯工作實習者會產生揶揄和不滿,關鍵在於學校和企業之間的供需信息不對等。她呼籲:翻譯業界、學界、教育界,要三界合一。企業走進高校,盡服務社會的責任,並效仿歐美國家的模式,每年除了提供財務報告,是不是也應該提供一份社會責任報告。劉教授這個提議獲得全場熱烈掌聲。
(圖為北京語言大學高翻學院名譽院長、博導劉和平教授)
的確,政產學研,這個概念並不新穎,政府、企業、學校和科研機構都是社會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政府制定針對性有效政策,如規定企業有義務入校提供就業指導;學校了解企業的需要以對課程進行調整;企業將翻譯內容及技術需求及時告知學校;研究機構及時記錄動向、預測未來並向政策制定者進行反饋,若這四者進行良性的互動和互助,這將極大優化專職翻譯者的培養方案、引導翻譯行業走向專業化、為專職翻譯工作者打造一個不可替代的地位。
結語
在這個資訊時代,的的確確瞬息萬變,讓人應接不暇。
借傳神高級副總裁藺總的話來說:一個人,不管身處哪個行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做真正的自己,不斷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而這個尋找的過程也許要消耗你十年、甚至二十年。
這對翻譯工作者而言,可能更具啟發性。有人說譯者是狗皮膏藥,哪兒需要貼哪兒。這麼說,比較粗俗,但也並非全無道理。
而對於譯者和翻譯專業開設單位本身而言,則需要譯有所長、教有不同,找到自己與其他譯者和單位的差異、找到屬於自己的核心能力及特長。同時,藉助技術拔高自身。
如劉和平教授所言:好好學習,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