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水體自淨機理

2020-11-23 建設工程教育網

  1.河流水體的自淨過程

  受汙染的河流經過物理、化學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汙染物濃度降低或轉化,水體恢復到原有的狀態這種現象稱為水體自淨。水體自淨機理包括物理作用、化學作用以及生物作用。

  ⑴物理淨化作用

  汙水或汙染物排於水體之後,可沉澱固體逐漸沉至水底形成底泥,懸浮膠體和溶解性汙染物則因混合擴散稀釋而逐漸降低在水中的濃度。汙水排入河流的混合過程主要包括三個階段:①豎向混合階段;②橫向混合階段;③段面充分混合後階段。

  ⑵化學淨化作用

  是指汙染物質由於氧化、還原、分解等作用而使河水中的汙染物質濃度降低的過程。水體中通過多種化學或物理化學作用能去除水中的汙染物。

  ⑶生物淨化作用

  由於水中生物活動,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對有機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而引起的汙染物質濃度降低的過程稱為生物淨化作用。生物化學作用後,最終使有機物無機化,由有害向無害轉化。

  2.河流水體的自淨模型

  ⑴混合稀釋模型

  ⑵氧垂曲線模型

責任編輯:memo

相關焦點

  • 2012年環保工程師考試輔導:河流水體的自淨機理
    河流水體的自淨機理  河流的自淨作用是指河水中的汙染物濃度在隨河水向下遊流動過程中在多種機理的作用下自然降低的過程。廢水中汙染物種類繁多,進入河流後消除的機理也是多種多樣的。  而河流對溶解態汙染物的稀釋能力,是因為汙染物進入河流後同時存在兩種運動形式:  一是由於受河水的推動而沿水流方向的運動,這種水流輸運汙染物的方式,稱為推流;  二是由於汙染物質的進入,在水流中產生了濃度差異,汙染物將由高濃度處向低濃度處遷移,這一汙染物的運動形式稱為擴散。
  • 2012年環保工程師考試輔導:河流汙染與自淨(7)
    3.水體中細菌的衰亡  水體中細菌的衰亡也是一種重要的自淨作用,當水體受到有機物的汙染時,水中細菌數量會大量增加,但如果汙染物負荷沒有超過水體的自淨能力,就可以觀察到細菌數量逐漸減少的現象。
  • 2018預防醫學:水體自淨作用的概述及方法_北京中公教育
    2018預防醫學基礎知識:水體自淨作用的概述及方法。更多醫療衛生招聘考試信息請點擊北京醫療衛生人才網。、水體具有自淨作用,可以是受汙染水質受汙染程度減輕,今天中公教育老師為我們自己了水體自淨作用的概述及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長泰:建設水環境生態系統 強化水體自淨能力
    為保障水質穩定達標,陳巷鎮以雪美排澇渠為試點,紮實推進該排澇渠水環境生態系統建設,加快提升水體自淨能力。5月12日,在長泰縣陳巷鎮雪美排澇渠水環境生態系統建設現場,十餘名工作人員分工協作,投放生態基、搬運鵝卵石、安裝生態石籠……呈現出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 【分析】城市黑臭水體形成機理與評價方法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城市水體是指位於城市範圍內、與城市功能保持密切相關的水體,包括流經城市的河段、河流溝渠、湖泊和其他景觀水體,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城市水體黑臭問題主要由水體中藻類和細菌的新陳代謝以及人類向水體中過度排放汙染物引起的。
  • 預防醫學:水體汙染
    關於水體汙染的重要考點,小編為大家進行了匯總,希望能幫助大家更好的掌握。水體汙染水體是河流、湖泊、沼澤、水庫、地下水、冰川和海洋等「貯水體」的總稱。一、水體汙染的來源1.工業廢水:世界範圍內水汙染的主要原因。特點:是水質和水量因生產品種、工藝和生產規模等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別,且含有多種與原料有關的物質,存在形態也各不相同,不同工業企業排出的廢水差別很大。
  • 2010年城市規劃師複習資料:影響水體環境的因素
    (1)水體自淨作用  水體自淨作用指汙染物進入水體後,經物理、化學和生物學作用使汙染濃度逐漸下降,水體理化性質及生物特徵恢復至汙染物進入前的狀態的過程。各類水體都有一定的自淨能力,自淨過程與水文條件、微生物種類和數量及水溫、復氧狀況、汙物性質及濃度有關。人們利用水體自淨能力進行汙水淨化處理。
  • 水體的治理必須從根本上治理
    汙泥繼續堵塞河流,減少了水體中的溶解氧量,水體富營養化,各種藻類和真菌繼續佔據水體,導致水生物和植物消失,河水異味等,直到一些河流消失這種異味才會沒有。改善土壤環境的「挖挖汙染」方法,不僅速度慢,而且效果有限,不能廣泛使用。最大的問題是,有毒汙泥僅從東向西移動並重新進入。另一個生態鏈已經建立,而這種「掩耳盜鈴」的惡性循環還沒有完全解決。
  • 河流淤泥被清理汙水「就地解決」
    此外,二十埠河、板橋河等多條河流內的 24.98 萬立方米淤泥被清理出 " 境 ",安裝水質原位修復,讓河水原地變清。水質原位修復河水原地變清" 讓被汙染的河水,在自己家的河道裡就能『有氧呼吸』、『換肺過濾』。"
  • 人工水草生物飄帶 阿科蔓生態基技術在河流湖泊水體淨化中的作用
    水是人類必不可少的一項資源,對於水體的治理,與防控汙染已經得到了國家的重視。那麼在水體淨化,治理汙水的技術應用中有沒有什麼特殊的高效的環保材料呢?本文我們主要來看下阿科蔓生態基技術在水體淨化中有什麼樣的優勢。人工水草生態基技術的應用範圍有哪些。
  • 「技術交流」湖泊水體生態修復工程技術要點
    我國在「十五」期間,國家「863」項目在太湖與滇池開展了重汙染水域的生態重建與環保疏浚技術、水源地水質改善與生態修復技術、水網地區湖泊面源汙染控制技術、水體控藻技術與入湖河流汙染綜合整治工程示範研究;同時,開展了「973」計劃項目「湖泊富營養化過程與藍藻水華暴發機理研究」,深入研究長江流域獨特的淺水湖群背景下入湖生源要素受地球表層特徵、氣象因子、生物過程及人類經濟活動等要素的驅動,揭示在流域
  • 快評:郝曉地黑臭水體「三級跳」熱文引各方爭議
    三是文中過分強調了河流流動性在黑臭水體治理中的作用,而沒有強調內源汙染的治理。這種明目張胆的向水體傾倒垃圾現象如果不加以制止、杜絕,那後續的水體自淨、水質保持環節根本無濟於事,純粹是無用功。2   自淨恢復顯然,只有在外源被完全阻斷的情況下,才可有效實施水體自淨功能恢復的步驟。
  • 【水生態】湖泊水體生態修復工程技術要點
    圖 1:浮床(左)或浮島(右)實景照片2.4沉水植物調控技術沉水植物是水體自淨生態系統生物鏈中重要的「生產者」,直接吸收底泥中的氮、磷等營養,利用透入水層的太陽光和水體好氧生化分解有機物過程產生的CO2進行光合作用並向水體復氧,從而促進水體好氧生化自淨作用;同時沉水植物又為水體其他生物提供生存或附著的場所,提高生物多樣性
  • 水體增氧的機理及增氧對水質的影響
    水體增氧的機理及增氧對水質的影響出處:中國水產養殖網 作者: 水產養殖網 2014-06-07 23:54:00水體特別是池塘則常常缺氧,其主要原因是物理、化學、生物作用產生不同大小的耗氧量,其中逸散於空氣的為1.5%左右,養魚耗損為5~15%,其它生物呼吸和有機分解為80~90%。因缺氧致死的魚類較多,因而需要曝氣增氧。
  • 阿科蔓生態基人工仿生水草真的能對水體環境起到改善作用麼?
    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和密集人口的集聚,河流和湖泊的水質汙染也越來越嚴重,雖然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對於汙水的處理技術和處理能力也在不停的發展,但是水處理的成本也越來越高,造成水處理效益差代價高,同時汙水處理廠所產出的汙泥也會造成二次汙染負擔,沒有完整的產業鏈。
  • 河流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模式及措施探討
    生態護岸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集合防洪、生態、景觀與自淨等多功能於一體,在實施與應用的過程中對水生態保護與修復作用顯著,為新型護岸技術的快速發展提供前提條件。生態護岸作為一種維持水生態環境的根本途徑,應該在全國型河流治理中持續發揮效用,充分運用植物完成防護,恢復型河流本來的面貌。
  • 關於城市河流治理若干問題的思考
    可以說,河流是城市發展的靈魂。  1.4 河流是城市景觀環境的重要依託  良好的河流景觀與濱水環境是現代化城市的重要內容。而營造城市景觀環境離不開大自然中與城市關係最密切的河流和水面。當代國際大都市環境建設的價值觀念趨向表明,都市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已由疏離、隔絕變為親近和融合。開闊的水面和流動的水體所形成的自然風貌,無疑能給城市增添許多魁力。
  • 水體中亞硝酸鹽的轉化,是養殖成功的關鍵之一
    水產養殖水體中,如何讓含氮有機物進行有效的轉化,以確保養殖水質長期維持良好,是養殖成功的關鍵之一。養殖水體中的含氮有機物,在水體中先轉為氨態氮,再轉為亞硝態氮,最後為硝態氮。轉化過程中,從含氮有機物到氨氮需要的時間不長,從氨態氮到亞硝酸鹽的時間較短,但從亞硝酸鹽的轉化時間比較長。
  • 南京地理所揭示湖泊水體陽離子對藍藻聚集及水華形成的促進機理
    南京地理所揭示湖泊水體陽離子對藍藻聚集及水華形成的促進機理 2016-09-18 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通過解析不同陽離子條件下EPS的水力學行為及構效異質性,結合微囊藻顆粒的原位聚集觀察,可豐富對藍藻水華形成機理的認識。
  • 黑臭水體治理與水生態修復
    2、黑臭水體「黑、臭」的分級標準《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中公布了城市黑臭水體分級的評價指標包括透明度(SD)、溶解氧(DO)、氧化還原電位(ORP)、和氨氮(NH3-N),分級標準見表1。北京綠景行依據核心技術 -- 「LSTT五階段生態修復技術」,根據水體條件,遵循自然法則、社會法則、美學法則對黑臭水體治理與生態修復進行工程方案設計,從診斷「黑臭階段」開始,確立「水生態系統穩態轉換」的實施方案,重點突出生物修復功能,運用特定的環境生態工程措施,全面管控集水區、泥水界面和水體內食物網三個循環,先期「黑臭」消除後,進而建立水體具備生態自淨能力、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完整性健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