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圖片全部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私信告知刪除。】
遙遠大洋洲,最為人熟知的國度除了澳大利亞,就是風景秀麗的紐西蘭,那裡不僅有激昂無畏的毛利戰舞,或許是遠離人類打擾且氣候適宜的緣故,更有無數獨一無二的鳥類繁衍生息。
單拿野生動物來說,我們總認為澳大利亞多奇葩,因與其他大陸隔絕的地理原因,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動物常常在樣貌或習性上表現得特立獨行,事實上,紐西蘭也不例外。
相信肯定聽說過「防火、防盜、防閨蜜」的調侃,但如果某天別人突然給了一句「記得防鸚鵡」的忠告,你第一反應會不會是「啊,我聽錯了吧」?
這不是開國際玩笑,紐西蘭的藍天中真的飛翔著這樣一種愛襲擊羊群的鸚鵡。別看它們在外貌上與其他親戚們相差無多,無非都是長長的羽毛、尖尖的嘴,色彩上亦並無亮眼之處,成年四五十公分的體長,不足兩斤的體重,放進鸚鵡堆裡簡直「路人甲」的存在。可就是這麼一個平淡無奇的種類,卻有著「啄羊鸚鵡」的「美稱」,聽聽吧,是不是覺得匪夷所思,印象中平日裡愛嗑瓜子的鸚鵡居然和羊扯上了關係。
說起「啄羊」這個怪癖,就得從它們的習性開始說起。這些鸚鵡的好奇心或者說「欠樣」不是一天兩天了,似乎對這個世界有著濃厚好奇,反正只要勾起了它們一探究竟的欲望,甭管和自己原本的生活多麼「風馬牛不相及」,都會忍不住上前啄上一啄,或拿爪子撓一頓,就像前陣子網上大火的臺詞「你為什麼推人那小女孩?」「她扒拉我」,實際小女孩多冤啊。
以為這就結束了嗎?如果只是試探性啄一下還則罷了,更多時候它們的行為帶有破壞性,如同熊孩子們唯恐天下不亂——停在路邊的汽車吸引了目光,它們興奮衝過去拆掉前擋玻璃上的雨刷器,或者當發現汽車輪胎有十足韌性,就愣是用鋒利嘴部在其上戳幾個小洞;院中餐桌上擺滿了本是給家人們準備的各式美食,啄羊鸚鵡發現後會不請自來的俯身而下,偷吃幾口麵包,咂摸幾口飲料、小酒,攪和一個亂七八糟後再揚長而去。
哈士奇是比較公認的拆家高手,但好歹是自家飼養的寵物,而啄羊鸚鵡就不一樣了,這些遠方來客看到反光的玻璃有時也要上前敲敲打打一番,真不知道是來「好心」檢測一下是否結實,還是替房主人考慮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面對啄羊鸚鵡襲擾,最頭疼的就要數當地牧羊人。首先來說,和許多隻鍾愛堅果、果實的種類不同,由於在海拔800~2000米的山地生活,單純的花、果實等植物性食物並不非常豐富,為了生存,啄羊鸚鵡逐漸開發出雜食性食譜,比如幼鳥、野兔等都是它們的獵物。或許是某次機緣巧合,啄羊鸚鵡發現銳利嘴部可以輕鬆戳破綿羊後背,且羊肉鮮美無比,而且相比純屬碰運氣去漫山遍野搜尋幼鳥,牧羊人「麾下」的羊群數量多、頭個大,更容易發現目標。
一系列內外疊加的因素簡直為啄羊鸚鵡的超強好奇心、學習能力和團隊協作給予了最大發揮舞臺,它們總是趁著牧民不備襲擊羊群,不堪其擾的綿羊不停奔跑,直至精疲力竭癱倒在地,這時啄羊鸚鵡就會飛到毫無反抗能力的綿羊背上大快朵頤,給其身上留下日後一道道不規則傷疤,有些慌不擇路的倒黴蛋還會誤入絕境從懸崖摔落,葬身谷底。
近幾年,不少研究都證明啄羊鸚鵡有著鳥類之中的超高智商,就在不久前,奧克蘭大學發現啄羊鸚鵡懂得「概率」並付諸應用,這是在猿類以外的首次,該項研究成果於上月3號刊登在學術期刊《自然通訊》。
研究者做了一個有趣試驗,他們訓練了6隻啄羊鸚鵡記憶有獎勵和無獎勵標識,隨後在兩個罐中放入不同比例的標示,即一個罐中「有獎勵」更多,另一個罐中「無獎勵」更多,隨後在看不見的情況下讓鸚鵡進行「盲選」。結果顯示,多次重複過後,啄羊鸚鵡明顯更傾向「獎勵更多」的罐子。即便過程中研究人員動一下手腳,比如一邊是相同數量的有獎標示,一邊在一個罐中放入更多無獎,另一個則只放入少量無獎,啄羊鸚鵡同樣會根據變化而做出調整,選擇「有獎」佔比更高的罐子。
這說明啄羊鸚鵡具有概率統計本領,心中有著一套屬於自己的「小九九」,盤算著事物整體中的相對比例,儘量做出最利己的判斷(獲得食物獎勵)。
真不禁讓人感慨,要不然你能吃上羊肉呢,合著一肚子心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