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四周都為山河所環繞,有&34;之稱。崇山峻岭、千溝萬壑的地形條件,使得山西擁有眾多的河流,承東啟西的地理位置使山西成為黃河與海河兩大流域的分水嶺。省內黃河流域面積97 138km2,佔全省面積的62.2%,海河流域面積為59 133km2,佔全省面積的37.8%。
山西省位於海河流域 和入黃支流的上遊,除北部有匯水面積不大的少數支流自內蒙流入我省外,河流均呈輻射狀自省內向四周發散,匯入省外河流。受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所制約,省內河流兼具山地型和夏雨型的雙重特徵。在河流形態和河道特徵方面表現為:溝壑密度大,水系發育;河流坡陡流急,侵蝕切割嚴重。在徑流和泥沙方面,其特點是,洪水暴漲暴落,含沙量大;年徑流集中於汛期,枯水徑流小而不穩。省內灰巖分布廣泛,地質構造複雜,各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補給關係很不一致。河道切割到灰巖地層,特別是跨越構造破碎帶的河段,枯水年區間徑流量常出現負值,相反,有巖溶水補給的河流,在主要巖溶泉泉水出露點以下,基流驟然增大,又呈現出泉水補給型河流的明顯特徵。
山西河流屬於自產外流型水系,河流水源來自大氣降水,絕大部分河流發源於境內,向省外發散流出。大體上向西、向南流的屬黃河水系,匯入黃河幹流中遊河段。向東流的屬海河水系,是海河流域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漳河、衛河等主要河流的發源地。1956~2000年全省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為86.8億m3。其中1980~2000年期間的河川徑流量年平均值為72.89億m3。據統計,1956~2000年全省平均年出境水量73.92億m3。山西河流的開發利用對於山西乃至華北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除了流經省界西、南兩面長達695km的黃河幹流以外,全省流域面積大於10 000km的較大河流有5條,分別是黃河流域的汾河、沁河,海河流域的桑乾河、漳河、滹沱河。流域面積小於10 000km、大於1000km的中等河流有48條,分別是黃河流域的蒼頭河、偏關河、縣川河、朱家川河、嵐漪河、蔚汾河、湫水河、三川河、北川河、屈產河、昕水河、蒲縣昕水、瀟河、白馬河、烏馬河、磁窯河、文峪河、段純河、洪安澗河、澮河、涑水河、姚暹渠、亳清河、丹河,海河流域的南洋河、白登河、恢河、源子河、黃水河、渾河、御河、十裡河、壺流河、唐河、沙河、牧馬河、清水河、烏河、綿河、桃河、溫河、松溪河、清漳河、清漳河東源、清漳河西源、濁漳河北源、濁漳河南源、濁漳河西源。
此外還有流域面積小於1000km、大於100km的小河流397條。
1、汾河:汾河發源於管涔山,穿越雲中山和呂梁山之間的峽谷,至蘭村以上為上遊,中下遊縱貫省境中部的太原、臨汾兩大盆地,在禹門口下遊的萬榮縣廟前村附近匯入黃河,汾河幹流全長694km,集水面積39471km,佔全省總面積的四分之一以上,是省內第一大河。支流分布於東西兩側山地,長度不大,多屬山溪性河流;主要支流有嵐河、瀟河、昌源河、文峪河、洪安澗河、雙池河、澮河等。汾河幹流在汾河水庫至蘭村、義棠至石灘區間跨越構造破碎帶,河水大量漏失、補給灰巖地層,下遊又以巖溶泉形式集中排洩,重新補給地表徑流。流域內出露有蘭村、晉祠、洪山、郭莊、廣勝寺、龍子祠等巖溶大泉,形成中下遊天然狀態下比較穩定的枯季徑流。
2、沁河:沁河是黃河三門峽水庫以下的三大支流之一,發源於沁源縣霍山南麓二郎神溝,向南流經沁源、安澤、沁水、陽城等縣,在河南省境內匯入黃河。沁河幹流在省內長約396km,流域面積9151km,河道平均縱坡3.01‰,主要支流有沁水河、固縣河等。沁河上遊為林區,水量較為豐富,但因流經山區,河道下切較深,耕地高,河床低,徑流利用率很低。
3、桑乾河:桑乾河是海河流域永定河的主要支流,其正源恢河發源於寧武縣管涔山北麓的廟兒溝,與源子河匯流後始稱桑乾河。幹流流經忻州、朔州、大同3市7縣,於陽高縣尉家小堡入河北省境,山西省境內河長250km,省內流域面積15464km。主要支流有恢河、源子河、黃水河、渾河、御河等。
4、滹沱河:滹沱河是海河流域子牙河上遊的主要支流,發源於繁峙縣東北的泰戲山,向西流經五臺山北麓與西麓,流入忻定盆地。在忻州與原平的交界處受阻於金山折向東流,切穿太行山脈流入河北省歸入海河支流子牙河,省境內全長319km,流域面積14284km,河道縱坡2.17‰,較大支流有陽武河、雲中河、牧馬河、清水河等。
5、漳河:漳河屬海河流域,在山西境內分清漳河、濁漳河兩支。清漳河又分為東西兩源,流至左權縣上交漳東南匯合後稱為清漳河,流至黎城縣下清泉村而入河北,河長146km,省境內流域面積3752km,濁漳河有南、北、西三源,匯合後為濁漳河,流經黎城縣,至平順而入河北省,在山西省境內河長206km,流域面積11206 km,兩支流在河北省涉縣合漳村匯合後稱為漳河。
6、涑水河:流域位於山西省南部的運城市境內,流域範圍包括聞喜縣、夏縣、鹽湖區、臨猗縣、永濟市的絕大部分和絳縣、萬榮縣的一部分。涑水河幹流總長200.55km,主要支流有冷口峪、沙渠河、青龍河、姚暹渠、灣灣河等。流域面積5548多平方公裡。主要支流有冷口峪、沙渠河、青龍河、姚暹渠、灣灣河等。
7、丹河,黃河北岸支流沁河的支流,古稱源澤水、泫水、丹水等。主要發源於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趙莊丹朱嶺。流經晉城市城區、郊區(澤州縣)和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市。丹河是晉城境內的第二大河,被譽為晉城和焦作人民的「母親河」。
丹河主要支流有巴公河、塔水河、白水河、石盆河等。
丹河水資源較為豐富,沿河建有北王莊截潛流水利工程、丹河人工溼地工程。幹流上建有任莊、焦河、青天河等水庫,為農業工業和生活提供了豐富水源。丹河晉豫交界處為太行山邊緣,多為峽谷,河南省開發有青天河、沁陽丹河峽谷等旅遊區。
在山西省境內,丹河幹流始於高平市趙莊丹朱嶺,故名(也說為戰國長平之戰時,秦坑殺趙卒40萬,河水被血染紅而稱丹河)。流經晉城市郊區(澤州縣)魯村、北義城、高都、水東、金村、柳樹口、南河西等鄉鎮,入河南省。境內長121.5公裡。有眾多支流匯入。河床寬約100米,流域面積2949平方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