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不同的理論,如哲學黑格爾和佛教,你最好在周一早上讀哲學,二四六讀佛學,但你遇到同樣的時間問題的時候寫在本子上,不要去交叉,即使有交叉,你認為書上也有類似的問題放在一邊,在你學了幾年後,你會發現這兩個問題之間的關係是什麼,現在不要去想這些問題,不要現在把問題和在一起,突然和在一起,是和不好的。
這是一個問題,也許是多種想法同時學習的一種方法。下面我們來簡單看一下文殊菩薩的作品,文殊菩薩創作的經典主要分為兩部分:一個是在中國的內地和西藏譯傳的很多,主要是分兩大部分,一個是深觀論,第二一個是廣行論。簡單地說,深觀論就是探索佛陀的思想。之所以稱之為中觀,不僅僅是理論,邏輯就是它的表達。
而在表達的背後,浪花說明的是深海,而不是浪花本身。因此,論,特別是中論,它講是中觀論,是觀,在《心經》中,什麼是觀自在?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是名觀自在。是一個「觀」,觀的結果是自在,什麼是自在?自在是以照見五蘊皆空,和度一切苦,自己的空性和幫助眾生的能力,這二者體現出來的」自在」。
自在不是在家裡喝茶,也不是在房間裡念佛,而是體現出來的能力。這種能力來自於「觀」.所謂的中論,就是對生命的觀察,佛教和哲學最大的區別,哲學討論的對象是本體;佛教,即使有邏輯它有理論,它也討論生命存在的基本事實;因此,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它有具體的依據,根據我們每個人都能體會到,每個人都叫「平等」。
在深觀上,有中心論,十二門論,以探究諸法實相的重點,所謂深觀,深入觀察,最終解決諸法的實相,證明諸法實相,這就是中論。十二門論,也有人說是廣行論,廣行論有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菩提資糧論等。這是以菩薩的廣大行果為主,龍樹菩薩被稱為千部作品,他的產量真的很高。我估計他是每天下午都很有空,他就寫一篇論文是為了好玩,他確實很厲害,千部論著。
三天寫一部論文需要很長時間,特別是大智度論,據印順導師的研究,他是給阿含經的書名與解釋,在發揮的地方是加入所謂的菩薩大乘的思想。所以我們說學習佛道和佛道的第一件事就是回歸,第二件事就是發芽,在這兩點的基礎上是中觀,這是一條很長的路,特別是對於學習佛法的人來說,我們在生活中能學到多少並不重要,但我們能看到多少很重要,因為你能看到的東西是決定你內心框架的度,但如果你看不到它,你認為這就是它的一切。
即使你學到了這一切,那也只是很狹隘的某一部分,這才導致了近代的一些大師說,「你只要念一句阿彌陀佛,三藏十二部都在阿彌陀佛這裡面。」可以說佛教的修行,從阿彌陀佛的名號可以通三藏,可以使你從一句佛號直接通三藏,但你說這句佛號裡,有三藏十二字,這種視野難免太狹窄,為什麼?我們能從牛吃的是稻草,最後產的是牛奶,救牛我們可以直接吃稻草,吃稻草可以變成牛奶嗎?其實就是這個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