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丁二,咐囑當機守護。當機——彌勒菩薩、阿難尊者。彌勒是後補佛,阿難是世尊教下的傳人。傳教的是阿難尊者,傳禪的是大迦葉尊者,佛陀的弟子各有承傳,遇到也不容易,我們看世尊對他們是怎麼說。
【經】我今如理宣說如是廣大微妙法門,一切諸佛之所稱讚,咐囑汝等作大守護。我們讀這些經文,就要像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面前當面告訴我們,生稀有的感恩。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解】我今如理宣說乃至作大守護,正顯咐囑。囑咐、寄託給這些大弟子們,一代一代的傳下去,這才能報佛恩。我們承傳下來了,後繼無人,這怎麼對得起佛陀?!再沒有合適繼承人怎麼辦?古人用著書立說,沒有學生能承傳他的,寫書、寫註解。這一部《大藏經》其中重要的經論古大德都作註解,有時候一種有三四種註解,每個人見地不相同,也就是說他的根性不一樣,都是為報佛恩。這就是囑咐、付託。「如理宣說。」佛說話契機、契理。「機」是眾生的根性。他能聽得懂,他能理解,他歡喜,如來所說與真理相應叫「契理」。這些學習的人他們都能夠體會得到,所謂的是開悟了。悟的什麼?理。自性能生萬法,自性本自具足,他能體會得到。
【解】廣大微妙者,以此法門,圓具萬德,普被群機,故云廣大。「圓」是圓滿;「具」是具足。兩個意思相同,圓滿就是具足,具足就是圓滿。「萬德」是個形容詞,不是數字,不止一萬,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大德,普遍適合一切眾生來學習,這一句話對淨宗來說千真萬確,一點都不假。其他的經本說「普被群機」可以,「普被群機」裡面與這個法門相應的才得利益,與這個法門不相應的不得利益,所以它不能叫「圓」,不是真正的「普」。《無量壽經》、《阿彌陀經》真的是「普」,用「圓具」、用「普被」是正確的,「故云廣大」。
【解】以念佛故,善根福德,頓同諸佛,神妙難思,故云「微妙」。這些話都是讚嘆到極處,沒有辦法再加了,真的圓滿了。念佛,「信、願」,這一句阿彌陀佛,「頓同諸佛」,是心是佛,「神妙難思」,所以說「微妙」。
【解】「一切諸佛之所稱讚」。此有二義:一者,如本經第廿三品,十方無量諸佛,各各稱讚無量壽佛不可思議功德。前面讀過。
【解】二者,如《阿彌陀經》曰:「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稀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惡世……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十方諸佛皆贊釋尊演說是經。且此經原名《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是這個經的原名,這是指的《阿彌陀經》。所以翻經的祖師大德慈悲,這一句阿彌陀佛佛號,是一切諸佛所護念,乾脆就用佛號做經名,所以經的名題,就叫《佛說阿彌陀經》。
【解】故知如是經法,實為十方如來所稱讚護念。故釋尊咐囑彌勒等作大守護。當機菩薩是彌勒菩薩。囑咐彌勒菩薩跟這些諸大菩薩,「等」是等同彌勒菩薩果位的。這些大菩薩作大守護,不能讓這個經,在這個世界上失傳了,要世世代代傳下去。講經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講,做出榜樣來給大家看。學習的人多,成就的人也多。
【解】「大」者指超越群倫。以此法門第一希有,可名為大。於此守護,可名為大。又此守護,勝於護持頭目,超越常情,乃名為大。每一個人遇到有危險的時候,都把手抱著頭、把眼睛閉起來。幹什麼?守護頭目。佛用這個比喻,接受囑咐的這些菩薩們、阿羅漢們,都要像危急的時候護持頭目一樣。所以「超越常情,乃名為大」。這是如來世尊法門第一稀有,所以稱它為「大」。
【解】又《唐譯》云:「汝阿逸多,我以此法門及諸佛法,囑累於汝。汝當修行……我今為大囑累,當令是法。久住不滅。」世尊作大囑累,是故彌勒大士等。應作大守護也。「累」也是付託。大家學習經教、教化眾生,身行言說也不容易,這是大慈悲心、是大菩提心,自行化他,不辭辛苦。「累」也有辛苦的意思。
【解】世尊作大囑累,是故彌勒大士等。應作大守護也。慈氏大士於無量壽會上,受佛咐囑,故知大士當來下生,必宏本經。「慈氏」就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特別慈悲,你看他塑造的像滿臉的歡喜。
【解】慈氏大士於無量壽會上,受佛咐囑,故知大士當來下生,必宏本經。彌勒菩薩將來是釋迦牟尼佛佛法滅了,他再出生到世間作佛,講經教學。那我們知道今天在釋迦牟尼佛這個會上接受世尊囑咐,將來彌勒菩薩示現作佛,講經教學肯定會講這部《無量壽經》,這是我們能夠相信的、能夠信得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