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比平庸更可怕的,是盲從

2020-09-17 中學數學深度研究

今天,我們從一個故事說起,然後再來點評一種現象。

01 羚羊死因之謎

2010年10月23日,在南非的一個大峽谷中,人們發現了2700多隻羚羊的屍體,從當時的慘狀可以看出來,這些羚羊是從大峽谷上面掉到峽谷裡摔死的,但它們是怎麼掉下來的?難道是集體自殺?可從沒聽說過羚羊有自殺的習性。

此事引起了開普敦大學動物學家貝拉教授的關注。貝拉教授首先檢查了已被冷藏起來的那些羚羊的屍體,一個個查看,看得很仔細。之後,貝拉教授又在助手的陪同下來到了這群羚羊墜亡的那條峽谷,查看了那裡的環境。這一切都做完後,他再次要求去查看羚羊的屍體,最後目光停在了一隻健壯結實的大羚羊的屍體上,他吩咐助手把這隻羚羊的屍體送到實驗室,檢查它的視力情況。一天以後,檢查結果出來了,報告顯示,這隻羚羊生前患有嚴重的眼疾,接近半盲狀態。看過報告以後,貝拉教授滿意地點了點頭,說:&34;

在隨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貝拉教授向大家匯報了他的研究結果:這種羚羊有一個習性,就是在每年的秋季要進行遷徙,羊群有一個頭羊,這隻頭羊在前邊領路,後邊的羊跟著。通過檢查得知,這隻頭羊患了眼疾,當它帶著羊群跑到大峽谷上方的開闊地時,由於峽谷邊緣有一些半米多高的草,所以它沒能發現前面就是萬丈深淵,一下子衝了過去,結果摔下懸崖。&34;貝拉教授說,&34;

&34;貝拉教授最後總結說。

02斑羚飛渡

羚羊們被獵人逼到了懸崖,走投無路的老羊門用身體搭橋讓年輕的班羚越過飛躍懸崖……


反襯了人類的自私貪婪,在動物捨生的畫面前顯得尤其渺小。但是後來事實證明,這也不過是虛構了一個老年動物捨棄自己生命換取本種群延續的故事。

《班羚飛渡》的作者名叫沈石溪,是位兒童文學作家。這種把動物上升至人格化的描寫,是他一直以來喜歡用的寫作方式,甚至還有專門研究他這種非寫實性寫作的論文。

這種踏板式飛躍在物理學角度上行得通,從生物學角度來說,動物的確也有利他行為,為了讓種族延續犧牲自我。

但是,要從懸崖精準地把控好時間從一隻羊背上跳到到懸崖對岸,基本是不可能的。因為這種失敗的機率極大,即使從利他行為來說,也不可能選擇。

曾經科學人網的謠言粉碎機,一篇名為《班羚飛渡是夢一場》也對這一現象進行過專業分析。其實這樣的文章多為基於時代特點,以及為了表達某種高尚情操而寫的。但是網友表示,還是說明是寓言故事比較好,以免誤導小學生。

《班羚飛渡》一度曾經入選初中語文課本,一些不盲從權威質疑下,被下架語文課本。

對待這些杜撰的故事,有網友表示,都是為了樹立某種價值觀撰寫的內容,有教材的合理性。但是另一方的網友認為,這樣不嚴謹的態度和為了教育而編造的故事,有違教人誠實守信的原則。

但是不管怎麼說,編造的故事遲早會被拆穿,你們有考慮過小學生的感受嗎?

你們不僅騙了他們,還要他們背誦全文啊!

03 學做聰明人,拒絕盲從

一位哲人說過,比欺騙更有害的是盲從。的確,盲從的人,自己只是一具軀殼,當他們以別人為方向一擁而上時,結果往往步入盲從的&34;,走進人生的&34;,結果可悲可嘆。

一天,蘇格拉底上課時,從短袍中掏出一個蘋果:&34;然後,他回到講臺,舉著蘋果問:哪位同學聞到了蘋果的味道?幾位同學回答:我聞到了,淡淡的蘋果香味!」其他同學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聲。

蘇格拉底再次舉著蘋果從學生叢中走過,請務必集中精力,仔細嗅聞空氣中的味道。回到講臺,他問:&34;學生們異口同聲回答:「聞到了&34;繩子只要畫一根。牽了一隻羊,後面跟來。&34;非常遺憾,這是一個假蘋果。&34;潮流&34;其與人言,是是非非,務窮盡道理乃已,不為苟止而妄隨。&3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3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34;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34;學則須疑&34;於無疑處有疑,方是進矣"。

胡適先生說:他不容許偏見和個人的利益,來影響他的判斷和左右他的觀點。他一直都是好奇的,但是他絕對不會輕易相信人。

他並不倉促的下結論,也不輕易的附和他人的意見,他寧願耽擱一段時間,一直等到他有充分的時間來查考事實和證據後,才下結論。

胡適先生的話,更適合用於這個時代。

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做到不盲從非常不易。在我們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各種媒體平臺傳遞、推送的海量信息,無時無刻不在充斥和包圍著我們,碎片化的傳播、快餐式的閱讀,幹擾和影響著我們的判斷。

在信息流不斷噴薄而出時,培養出來的獨立思考能力,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斷,而不是人云亦云、隨聲附和,讓自己的頭腦成了別人思想的跑馬場;要拒絕被灌輸、被娛樂、被消費,拒絕信謠、傳謠,做一個是非清楚的明白人。

其實,我們又不瞎,何必盲從呢。只有不盲從,不跟風,我們才能低頭看見最美好的自己!我們不是千千萬萬個普通人中的一個我就是我,一個獨一無二的我,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我們不能複製粘貼別人的想法,更不願讓自己的腦袋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人生精彩,拒絕盲從,不做花盆邊緣尾隨餓死的毛毛蟲。

相關焦點

  • 撩心教授:優質男更大氣,平庸男更吝嗇
    1.一般來講, 優質男更大氣,平庸男更吝嗇。身邊有個優質男,每交一個女朋友,就送一套房子,平庸男能不能做到?根本做不到,請吃一頓飯都捨不得。平庸男騙婚的比較多,借女方一千塊錢,拖好幾年都不還。你是要找優質男還是平庸男?告訴我。2.俘獲優質男,一定要捨棄「白嫖」的性格。普通的人認識的世界,所有的東西都是免費的,所有的人都必須為她免費服務。免費的,往往有陷阱,輕易得到的,往往沒價值。
  • 阿倫特:個人對極權主義的盲從是導致災難危機的根本原因
    ——漢娜·阿倫特阿倫特認為,個人對極權主義的盲從是導致人的危機的根本原因。以艾希曼為代表的作惡之人,缺乏明確的作惡動機,犯下了「平庸」的罪惡。阿倫特從以艾希曼為代表的政治事件中,看到了缺乏思維能力與作惡之間的緊密關聯,缺乏政治性的思維能力是產生「平庸的惡」的根本原因。
  • 《怪物先生》:比怪物更可怕的,是人心裡的「怪物」
    文 | 羅sir比怪物更可怕的,是人心裡的「怪物」。前幾天我剛剛結束了繁忙的項目,閒著無聊,便讓朋友給我安利一部電影來看看;朋友幾乎是以秒回的方式,推薦我去看餘文樂主演的一部新電影:《怪物先生》。這部電影的出彩之處,我認為不在於情節和特效;而是在於演員和影片所要表達的一種內核:比怪物更可怕的,是人心裡的「怪物」。電影描述了一個人和怪物共存的世界。春夏飾演的季末是一位從小就能看到怪物的普通人,因為她能看到怪物,被母親和同齡人所排斥,過得非常孤獨。
  • 騙局可怕沒科學常識更可怕
    兩點,一個是家長功利和盲從心態,另一個是監管部門的缺位。過去人們常說,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話雖稍顯冰冷,但說的卻是正理。特別是當下,信息爆炸時代,獲取信息變得異常簡單。豐富認知的同時,也對我們甄別信息真偽的能力提出了挑戰。
  • 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寄語2020屆畢業生:不盲從,自信向未來!
    不盲從,自信向未來——在2020年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的講話校長 李召虎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家長朋友們: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舉行2020年畢業典禮,同學們畢業離校,能夠送給大家帶走的,除了「勤讀力耕 立己達人」的校訓,還有我們「三不」的華農品格——不張揚、不浮躁、不盲從。今天我特別想和同學們說說「不盲從」。 做到不盲從,要保持堅定的理想信念。我們常講堅定「四個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 鍾南山:年輕人都以頂尖科學家為偶像,但要消除盲從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院士在主題致辭中表示,相信全世界有數不清的年輕人,以今天與會的頂尖科學家們作為偶像:「但我們當然不能滿足於此,我們很多人成為偶像的目的,是為了更好消除年輕人對偶像的盲從。」因為戰勝疫情必須要全球的合作,在新冠和很多未來可能爆發的疫情面前,人類更需要摒棄分歧面對:「這不是一般的漂亮話,需要認真對待,切實執行,長久執行。維護人類共同體是必須建立的牢固信條。」
  • 我們成為偶像的目的,是更好地消除青年人對偶像的盲從
    科學家有國籍但是科學是沒有國界的戰勝疫情必須全球合作而且是比現在更緊密更高的合作在早期診斷、傳播途徑、抗體治療以及疫苗研發方面有很多共同語言當今,科學界更需要擯棄分歧相信青年人會以很多科學家包括這次的參會科學家為偶像但是我們成為偶像的目的是更好地消除青年人對偶像的盲從
  • 2017年高考作文題:拒絕平庸
    有評論認為,郭川不甘於平庸,追求有生命厚度的生活方式凸顯了人的主動性和求索精神;當芸芸眾生沉湎於對「已知」進行享樂性消費的時候,他卻在勇敢地挑戰「未知」。也有評論認為這種個人用帆船航海所面臨的巨大生命危險的行為,是否值得?他的離開,是否對親人構成一種不負責任和傷害?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要求選好角度,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 邪惡的特點之一便是平庸——論路西法效應
    這個堪稱震撼的結果說明了一件事,就是即使受到道德良心的約束,普通人對權威的盲從依然可以讓他們做出可怕的事。你可能會覺得,電擊實驗是因為有個專家在那當權威,人才會不自覺地服從,但斯坦福監獄實驗裡並沒有這樣一個發號施令的權威啊,其實,權威並不一定是公開的、有形的,也可能是無形的,比如規則、樹立榜樣、歸屬和認同感等等,斯坦福監獄所創造的情境中就充斥了這樣的無形權威。
  • 一張在海底3700米處拍攝的照片讓人深思:你敢相信這裡還是地
    一張在海底3700米處拍攝的照片讓人深思:你敢相信這裡還是地球嗎?事實上這張照片比我們想像的更熟悉,在我們的想像中,在大海深處應該有很多我們不熟悉的生物,然後可能是一片黑暗,因為陽光不能在這裡發光,事實上正如我們想像的,他和我們想像的一樣多,我們對東西特別熟悉。
  • 「我們成為偶像的目的,是更好地消除青年人對偶像的盲從」
    鍾南山表示科學家有國籍但是科學是沒有國界的戰勝疫情必須全球合作而且是比現在更緊密更高的合作學術上有很多共同的看法在早期診斷、傳播途徑、抗體治療以及疫苗研發方面有很多共同語言當今,科學界更需要擯棄分歧它是國家科學環境長期客觀的反映相信青年人會以很多科學家包括這次的參會科學家為偶像但是我們成為偶像的目的是更好地消除青年人對偶像的盲從
  • 鍾南山:科學家成為偶像的目的,是更好消除青年人對偶像的盲從
    鍾南山表示科學家有國籍但是科學是沒有國界的戰勝疫情必須全球合作而且是比現在更緊密更高的合作學術上有很多共同的看法在早期診斷、傳播途徑、抗體治療以及疫苗研發方面有很多共同語言當今,科學界更需要摒棄分歧相信青年人會以很多科學家包括這次的參會科學家為偶像但是我們成為偶像的目的是更好地消除青年人對偶像的盲從
  • 這4部感染類的電影,病毒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引人深思!
    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4部感染類的電影,內容因為深思,病毒不可怕,可怕的事人心。
  • 有聲漫畫推薦:《平庸男子大作戰》
    關鍵詞:現代 重生 再次相遇主役CV:椿武彥:#興津和幸#三島冬至:#吉野裕行#貓耳FM(M站)搜索:細數Yesterday《平庸男子大作戰》作者:野々宮ちよ子外表平庸個頭又小的小步,跟內外兼優的青梅竹馬的帥哥隼人以及龍二,最近的關係似乎有些微妙...而當小步詢問女性友人仁科時,得知傳聞隼人跟龍二在交往時,受到打擊的小步......卻還不知道真相已經漸漸逼近他了!?
  • 深圳市社科理論網站「深思網」正式上線
    「深思網」頁面截圖。   人民網深圳11月22日電(呂紹剛 陳育柱)11月22日,深圳市社科理論網站「深思網」正式上線。   「深思網」由深圳市委宣傳部聯合深圳社科理論界共同創辦,是深圳首個集約先進學術理念、展示深圳經濟特區實踐和理論創新的網絡平臺。
  • 鍾南山:我們成為偶像的目的,是更好地消除青年人對偶像的盲從
    10月30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發表致辭鍾南山表示科學家有國籍但是科學是沒有國界的戰勝疫情必須全球合作而且是比現在更緊密更高的合作我們發現在科學家中有很多共同點學術上有很多共同的看法在早期診斷、傳播途徑、抗體治療以及疫苗研發方面有很多共同語言當今,科學界更需要擯棄分歧共同面對,長久堅持維護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必須要建立的一個牢固信條
  • 「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鍾南山:成為偶像的目的,是更好地消除青年人對偶像的盲從
    戰勝疫情必須全球合作,而且是比現在更緊密更高的合作。我們發現,在科學家中有很多共同點,學術上有很多共同的看法,在早期診斷、傳播途徑、抗體治療以及疫苗研發方面,有很多共同語言。當今,科學界更需要擯棄分歧,共同面對,長久堅持,維護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必須要建立的一個牢固信條。
  • 《盲井》揭露了七八十年代底層社會的黑暗,現實永遠比電影更可怕
    殺人本是件可怕的事,但到了他們的手裡變成了談笑間便可取人性命的家常便飯,然後冷漠地扔掉骨灰和遺物去尋歡作樂!他們尋找那些找工作不順的外地農民工,曉之以情動之以「利」騙到私人煤礦場,以「家人」的身份工作,在井下作業時營造礦井事故的假象將人殺害,再鬧一鬧找礦主私了。
  • 疫情下的深思
    這次疫情舉國上下無不牽動,一線我奔走過,宅家裡深思過,然而不知道多少人和我一樣有憂慮擔憂,無論病毒從何而來,是不是改掉吃野味的愛好呢?作為國民是否做到不傳謠,不歧視呢?作為公民一切應政府公告為準,而不是謠言滿天飛。
  • 過馬路闖紅燈現盲從效應 守法呼喚「領頭人」
    漠視紅燈者大都盲從  紅燈停,綠燈行,簡單的規則,卻時常遭遇亂過馬路的尷尬。究竟尷尬到什麼程度?  上周,盧志權在兩個時段選擇兩個路口,坐在小板凳上實地觀察。  「幾乎每一次闖紅燈,都有帶頭的、觀望的、盲從的,典型的『羊群效應』。」盧志權說。  要讓人們看得見紅燈  盧志權坐在小板凳上記錄統計結果,有人看了好奇,問他在幹什麼,他說在統計「看不見紅燈」的人。  「聽我這麼說,原本想闖紅燈的行人把邁出的腳縮了回來,直到綠燈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