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從一個故事說起,然後再來點評一種現象。
2010年10月23日,在南非的一個大峽谷中,人們發現了2700多隻羚羊的屍體,從當時的慘狀可以看出來,這些羚羊是從大峽谷上面掉到峽谷裡摔死的,但它們是怎麼掉下來的?難道是集體自殺?可從沒聽說過羚羊有自殺的習性。
此事引起了開普敦大學動物學家貝拉教授的關注。貝拉教授首先檢查了已被冷藏起來的那些羚羊的屍體,一個個查看,看得很仔細。之後,貝拉教授又在助手的陪同下來到了這群羚羊墜亡的那條峽谷,查看了那裡的環境。這一切都做完後,他再次要求去查看羚羊的屍體,最後目光停在了一隻健壯結實的大羚羊的屍體上,他吩咐助手把這隻羚羊的屍體送到實驗室,檢查它的視力情況。一天以後,檢查結果出來了,報告顯示,這隻羚羊生前患有嚴重的眼疾,接近半盲狀態。看過報告以後,貝拉教授滿意地點了點頭,說:&34;
在隨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貝拉教授向大家匯報了他的研究結果:這種羚羊有一個習性,就是在每年的秋季要進行遷徙,羊群有一個頭羊,這隻頭羊在前邊領路,後邊的羊跟著。通過檢查得知,這隻頭羊患了眼疾,當它帶著羊群跑到大峽谷上方的開闊地時,由於峽谷邊緣有一些半米多高的草,所以它沒能發現前面就是萬丈深淵,一下子衝了過去,結果摔下懸崖。&34;貝拉教授說,&34;
&34;貝拉教授最後總結說。
羚羊們被獵人逼到了懸崖,走投無路的老羊門用身體搭橋讓年輕的班羚越過飛躍懸崖……
反襯了人類的自私貪婪,在動物捨生的畫面前顯得尤其渺小。但是後來事實證明,這也不過是虛構了一個老年動物捨棄自己生命換取本種群延續的故事。
《班羚飛渡》的作者名叫沈石溪,是位兒童文學作家。這種把動物上升至人格化的描寫,是他一直以來喜歡用的寫作方式,甚至還有專門研究他這種非寫實性寫作的論文。
這種踏板式飛躍在物理學角度上行得通,從生物學角度來說,動物的確也有利他行為,為了讓種族延續犧牲自我。
但是,要從懸崖精準地把控好時間從一隻羊背上跳到到懸崖對岸,基本是不可能的。因為這種失敗的機率極大,即使從利他行為來說,也不可能選擇。
曾經科學人網的謠言粉碎機,一篇名為《班羚飛渡是夢一場》也對這一現象進行過專業分析。其實這樣的文章多為基於時代特點,以及為了表達某種高尚情操而寫的。但是網友表示,還是說明是寓言故事比較好,以免誤導小學生。
《班羚飛渡》一度曾經入選初中語文課本,一些不盲從權威質疑下,被下架語文課本。
對待這些杜撰的故事,有網友表示,都是為了樹立某種價值觀撰寫的內容,有教材的合理性。但是另一方的網友認為,這樣不嚴謹的態度和為了教育而編造的故事,有違教人誠實守信的原則。
但是不管怎麼說,編造的故事遲早會被拆穿,你們有考慮過小學生的感受嗎?
你們不僅騙了他們,還要他們背誦全文啊!
一位哲人說過,比欺騙更有害的是盲從。的確,盲從的人,自己只是一具軀殼,當他們以別人為方向一擁而上時,結果往往步入盲從的&34;,走進人生的&34;,結果可悲可嘆。
一天,蘇格拉底上課時,從短袍中掏出一個蘋果:&34;然後,他回到講臺,舉著蘋果問:哪位同學聞到了蘋果的味道?幾位同學回答:我聞到了,淡淡的蘋果香味!」其他同學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聲。
蘇格拉底再次舉著蘋果從學生叢中走過,請務必集中精力,仔細嗅聞空氣中的味道。回到講臺,他問:&34;學生們異口同聲回答:「聞到了&34;繩子只要畫一根。牽了一隻羊,後面跟來。&34;非常遺憾,這是一個假蘋果。&34;潮流&34;其與人言,是是非非,務窮盡道理乃已,不為苟止而妄隨。&3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34;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34;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34;學則須疑&34;於無疑處有疑,方是進矣"。
胡適先生說:他不容許偏見和個人的利益,來影響他的判斷和左右他的觀點。他一直都是好奇的,但是他絕對不會輕易相信人。
他並不倉促的下結論,也不輕易的附和他人的意見,他寧願耽擱一段時間,一直等到他有充分的時間來查考事實和證據後,才下結論。
胡適先生的話,更適合用於這個時代。
對於今天的人們來說,做到不盲從非常不易。在我們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各種媒體平臺傳遞、推送的海量信息,無時無刻不在充斥和包圍著我們,碎片化的傳播、快餐式的閱讀,幹擾和影響著我們的判斷。
在信息流不斷噴薄而出時,培養出來的獨立思考能力,用自己的理性去判斷,而不是人云亦云、隨聲附和,讓自己的頭腦成了別人思想的跑馬場;要拒絕被灌輸、被娛樂、被消費,拒絕信謠、傳謠,做一個是非清楚的明白人。
其實,我們又不瞎,何必盲從呢。只有不盲從,不跟風,我們才能低頭看見最美好的自己!我們不是千千萬萬個普通人中的一個我就是我,一個獨一無二的我,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我們不能複製粘貼別人的想法,更不願讓自己的腦袋變成別人思想的跑馬場,人生精彩,拒絕盲從,不做花盆邊緣尾隨餓死的毛毛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