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我國研製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順利發射升空,填上了我國對火星探測的空白,彰顯著我國科技水平的卓越。
航天探索,向來都是一筆巨大的開銷,每一次的火箭發射,都需要消耗幾十、上百億的資金。這一情況往往都會被一小撮人詬病,不理解國家花費這麼多錢做什麼,山區中還有多少孩子吃不上飯,把這筆錢投入到民生,改善活生生的人的生活,不比冰冷的機器升空更有意義嗎?
沒有例外,這一次的「天問一號」升空,在新聞下面同樣也有這樣的聲音,這讓小黑眉頭一皺。
搞科研是很枯燥的,一想到航天科學家在實驗室裡面對數據埋頭苦幹,卻還要被人不理解,小黑就很心痛。
反對航天事業的人似乎只關心當下,只願意看到花費了資金就能帶來立竿見影的實際項目。實際上,航天發展與民生問題並不矛盾!
試想一下,難道我們國家沒有在處理民生問題嗎?即使航天發展的這筆費用不用於航天,那這筆花銷能完全投入在民生嗎?
這是不可能的!
除了航天、民生之外,國家還有許許多多地方需要資金,航天的歸航天,民生的歸民生,二者誰都不可缺!
就算國家把全部的國庫都投入在民生上,我們的國家會有幸福感嗎?
那可未必!
最好的結果就是我們成了世界上民生最好的國家,到了那個時候,人們也會有更高的追求。於是大家開始抱怨、指責其他的不如意:為什麼其他國家有的我們沒有!為什麼我們的交通這麼擁堵?為什麼我們的電、網絡總是斷開?為什麼別的國家能舉辦奧運會而我們不能?等等
所以,為了避免明天的不如意,國家才多面發展,才有了現在的國際強國。
專注投入某一領域,就像是一個偏科的學生,而國家不同於學生,現實情況不允許我們有哪一方面落後,因為落後就要挨打!
所以,請大家不要再說什麼取消航天探索研究,多關心關心身邊的貧苦這樣的言論。這種話真的很不理性,很有「槓精」的味道。
探索航天就意味著脫離生活、高不可攀,與我們遙不可及嗎?
顯然不是!
航天發展的過程中,哪些高精尖的技術經過了飛天的嚴酷考驗,許多已經轉化為成熟的民用產品,進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著我們的方方面面。
GPS、電子元件、攝像頭、通訊、光電、醫學、材料學等等,我們日常接觸到的科技產物,幾乎都是航天事業的「牙慧」。而「航天品質」,往往會成為了商家的主打賣點,意味著產品的技術和質量保證。
航天發展並不是單純的為了彰顯國力向他國展示肌肉,毫不客氣的說,一個國家有能力在航天事業中取得成功,同時也意味著這個國家掌握著先進的前沿科學,國民的生活必然會同時向前邁出一步,而今天「天問一號」的成功發射,將來這份技術必定會惠及你我。
厲害了,我的國!中國,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