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周報記者 陳佳慧 發自深圳
深圳再添高水平基礎科研平臺。
4月13日,深圳計算科學研究院(下稱「研究院」)在深圳大學正式揭牌,重點進行以大數據為代表的計算科學基礎理論研究,致力打造原創基礎軟體品牌。研究院以建設中國的「貝爾實驗室」為願景,5年預期投入約5億元,建設成國際一流的計算科學創新平臺。
研究院也是深圳市政府批准成立的十大新設基礎研究機構之一,由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樊文飛擔任首席科學家。「樊院士是國際學術界公認的資料庫理論與系統並重的第一人」,深圳計算科學研究院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成立於1925年的美國貝爾實驗室,不僅是諸多重要科技發明和基礎研究的發源地,還誕生了9位諾貝爾科學獎得主,直接影響了美國的科技發展進程。
「中國的『貝爾實驗室』這個稱謂是對研究院的鞭策。研究院也會以建設國際一流的計算科學創新平臺、建設中國的貝爾實驗室作為長期目標。」深圳計算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毛睿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深圳市授牌給研究院當日,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表示,深圳市將著力提升科技創新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重點補齊基礎研究短板,不斷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全過程創新生態鏈,全力打造可持續發展的全球創新創意之都。
打造基礎研究平臺
深圳是全球重要的電子信息技術研發、製造、出口基地。來自深圳市工信局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深圳電子信息製造業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1313.3億元,同比增長13.8%,約佔全國行業規模的1/6,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近六成,支柱產業地位明顯,成為推動深圳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深圳電子信息產業主要位於產業價值鏈的下遊。」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院長申明浩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深圳在下遊終端產業的組裝方面具有非常大的優勢,但是缺乏上遊的源頭創新,所以深圳的價值鏈相對於它的規模而言,屬於比較低端的。
研究院也指出:「相較於世界領先水平還遠遠落後,國際上廣泛使用的關鍵技術中缺乏『中國創造』。我國數據計算相關領域理論研究缺乏源頭創新,基礎系統基本依賴國外開源軟體。」
作為深圳計算科學研究院的主管部門,深圳市科創委對當前深圳的基礎研究存在的問題也表示認同:「我市尚未形成基礎研究發展機制,對基礎研究的總體戰略布局不足,在一些重要產業或優勢產業方面的技術領域缺乏超前主導部署,導致產業鏈『前端』薄弱,原創性技術成果缺乏,特別是部分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重大裝備受制於人,『缺核少芯』的問題嚴重,無法支撐產業高速發展的需求。」
針對當前客觀存在的問題,研究院規劃出自身的發展路徑:將著力打造中國原創的大數據計算理論和引擎,發展民族產業,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在計算科學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開發系統軟體,打造「中國製造」的計算科學基礎軟體國際品牌。
在科學研究和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研究院將打造計算科學基礎理論研究平臺,建設新型計算系統研發平臺。同時充分利用深圳優厚的人才政策優勢,建設布局較全面、結構較合理的高水平研究隊伍。
在產業應用和協同創新方面,研究院即將與合作單位孵化產業公司,加速成果轉化和應用,推動上下遊產業的發展。
產學研用一體化
貝爾實驗室工作分為基礎研究、系統工程和應用開發三個板塊,既有基礎研發又做產品開發,還包括基礎研究後的應用研究。
「貝爾實驗室是實現『產學研用』一體化比較好的模式,這種模式也是深圳一直為之努力的。」廣東省社科院教授丁力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
集聚了高端計算科學人才的研究院,能否藉助深圳產業化、市場化的優勢,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以及產業化創新的好樣本?
「深圳計算科學研究院的基礎研究的提升,將有利於深圳電子信息產業向上遊攀升。」申明浩說,「與此同時,深圳的電子信息產業對於計算科學研究院也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而且能夠促使『產學研用』一體化的可能性提升。」
申明浩解釋,深圳雖然研發資源較少,但是創新產業卻有比較好的集聚,它的市場化、技術成果產業化的能力比較強,就全國而言,深圳應當是科技成果產業化和市場化變現最好的區域之一。
研究院表示,在系統研發和產業合作方面,研究院初步成果得到了各方的廣泛關注,與啟迪、阿里等的合作正在實質推動中。研究院的原型軟體系統已在多家單位進行驗證性測試,取得了比原有系統高達幾十到幾萬倍的速度提升。
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建設目標之一,是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觀全球四大灣區,高校、科研院所的原始創新,是灣區成為引領工業革命的重要力量。」申明浩表示。
「過去我們國家研發的很多東西都停留在實驗室裡,往往走不出來。」丁力說,「但是我相信深圳,它畢竟是一座改革的城市,在這一塊上可能有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