鈉離子電池:中國的機會

2021-01-09 中科院物理所

胡勇勝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二次電池與能源變革

自1800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亞歷山德羅伏特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電池——伏打電堆以來,電池這種能夠提供持續而穩定電流的裝置歷經200餘年的發展,不斷滿足人們對電力靈活運用的需求。近年來,隨著對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巨大需求和對環境汙染問題的日益關注,二次電池(又稱可充電電池或蓄電池)這種能夠將其他形式能量轉換成的電能預先以化學能的形式存儲下來的儲能技術,在新一輪能源變革中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在眾多二次電池中,鋰離子電池率先把握住了這一重要發展機遇。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在歐洲開啟研究,1991年在日本實現商業化,迅速獲得市場的認可,成為「4C」 產品(即計算機、通訊、網絡和消費電子)不可或缺的重要組件。近二十年來,又在各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鋰離子電池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發展勢頭同樣強勁,同時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2019年統計數據顯示在全球電化學規模儲能示範項目中,鋰離子電池的佔比高達80%。目前,全球鋰離子電池的生產製造規模達到了空前水平,2019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給予了鋰離子電池極高的肯定。

儘管如此,僅靠鋰離子電池這一項儲能技術並不能全面改變傳統能源結構,受鋰資源儲量(~17ppm)和分布不均勻(~70%在南美洲)的限制(特別是我國目前80%鋰資源依賴進口),鋰離子電池難以同時支撐起電動汽車和電網儲能兩大產業的發展。因此,鋰離子電池的替代或備選儲能技術成為世界各國新能源技術競爭焦點,誰將成為繼鋰離子電池之後的另一儲能技術新星備受矚目。

鈉離子電池:後起之秀

在此背景下,與鋰離子電池具有相同工作原理和相似電池構件的鈉離子電池再次受到關注。實際上,早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鈉離子電池幾乎與鋰離子電池同時開展研究,由於受當時研究條件的限制和研究者對鋰離子電池研究的熱情,鈉離子電池的研究曾一度處於緩慢和停滯狀態,直到2010年後鈉離子電池才迎來它的發展轉折與復興,近十年來鈉離子電池的研究更是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這離不開對鋰離子電池研究經驗的成功借鑑,更離不開對鈉離子電池本徵優勢的不斷探索。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者發現鈉離子電池不僅具有鈉資源儲量豐富、分布廣泛、成本低廉、無發展瓶頸、環境友好和兼容鋰離子電池現有生產設備的優勢,還具有較好的功率特性、寬溫度範圍適應性、安全性能和無過放電問題等優勢(圖1)。同時藉助於正負極均可採用鋁箔集流體構造雙極性電池這一特點,可進一步提升鈉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使鈉離子電池向著低成本、長壽命、高比能和高安全的方向邁進。

圖1 鈉離子電池優勢

經過世界各研究組的共同努力,鈉離子電池在電極材料、電解質材料、表徵分析、儲鈉機制探索和電芯技術等方面不斷取得突破,鈉離子電池相關文章的發表數量迅速增加,專利的申請數目逐年遞增。2020年,美國能源部公布了對電池研究計劃的布局,著力開展對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的基礎研究與先進位造,在此計劃中明確將鈉離子電池作為儲能電池的發展體系。歐盟儲能計劃 「電池2030」 項目公布了未來重點發展的電池體系,包括鋰離子電池、非鋰離子電池和未來新型電池,其中將鈉離子電池列在非鋰離子電池體系的首位。歐盟「地平線2020研究和創新計劃」更是將「鈉離子材料作為製造用於非汽車應用耐久電池的核心組件」重點發展項目(資助800萬歐元)。截至2020年,全球已約有二十多家企業致力於鈉離子電池的研發,包括英國Faradion公司、法國Timat、日本岸田化學、美國Natron Energy等公司,以及我國的中科海鈉、鈉創新能源、星空鈉電等公司,都在進行鈉離子電池產業化的相關布局,並取得了重要進展。

由此可見,鈉離子電池已成為世界各國競相發展的儲能技術。現在的問題是,在新一輪的電池技術角逐中,中國是否有機會率先在全球範圍內實現鈉離子電池的商業化?

我國的鈉離子電池發展現狀

從國家能源安全而言,我國的基本國情為鈉離子電池在中國的產業化提供了肥沃土壤。從能源結構來看,我國是一個富煤、少氣、缺油的國家,致使我國成為煤炭使用量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一,石油進口量世界第一和天然氣進口量世界第一的國家。當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深刻調整,能源供求關係深刻變化,我國能源資源約束日益加劇,能源發展面臨一系列新問題新挑戰。如何降低我國對外進口依存度,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安全保障,改善生態環境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國政府對儲能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應用推廣給予了高度重視,已出臺多項支持政策。2015年09月2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發展峰會,發表題為《謀共同永續發展 做合作共贏夥伴》的重要講話並宣布「中國倡議構建全球能源網際網路,推動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能源網際網路是基於可再生能源的分布式、開放共享網絡, 能源網際網路的基礎是儲能。

面對如此龐大的需求,儲能技術的發展迎來了不可忽視的機遇。鈉離子電池技術在中國的商業化進程必將勢不可擋,不僅能夠在構建能源網際網路中發揮重要作用,滿足新能源領域低成本、長壽命和高安全性能等要求,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由於鋰資源短缺引發的儲能電池發展受限問題,是鋰離子電池的有益補充,同時可逐步替代環境汙染嚴重的鉛酸電池,推動我國清潔能源技術應用邁向新臺階,為我國能源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從產業需求推動而言,我國的儲能市場為鈉離子電池在中國的產業化創造了必要條件。近年來,我國清潔能源產業不斷發展壯大,產業規模和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升,為緩解能源資源約束和生態環境壓力做出了突出貢獻。但同時,清潔能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也日益凸顯,特別是清潔能源消納問題突出,已嚴重製約電力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陳立泉院士在最新召開的2020年儲能國際峰會中多次倡導要大力發展儲能技術,促電動中國,保能源安全。他對我國儲能行業的現狀做了詳細分析,指出2018年全國數據中心共耗電1609億度電,佔中國全社會用電量的2.35%;2018年我國棄光、棄風、棄水電量共計1022億度電;隨著5G基站建設進程加快,我國至少需要新建或改造1438萬個基站,存在155 GWh電池的容納空間,對儲能電池的需求必將大幅提升。面對巨大的儲能市場,鈉離子電池以其低成本、長壽命和高安全的諸多優勢有望在低速電動車、電動船、數據中心、通訊基站、家庭/工業儲能、可再生能源大規模接入和智能電網等多個領域快速發展(圖2),提升我國在儲能技術領域的競爭力與影響力。

圖2 鈉離子電池潛在應用領域

從核心技術層面來看,我國的技術儲備為鈉離子電池在中國的產業化做好了充分準備。我國在鈉離子電池的研發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在核心材料體系方面具有完全獨立自主的智慧財產權,部分專利還獲得了美國、日本和歐盟的授權。這預示著我國不僅不會在核心技術方面遭遇卡脖子的危險,而且還有機會為鈉離子電池爭取更大的海外市場。除了關鍵材料的研發,相關企業不斷有序推進關鍵材料放大製備和生產、電芯設計和研製、模塊化集成與管理,推動鈉離子電池的商業化進程。其中,國內首家專注於鈉離子電池研發的企業——中科海鈉公布的數據顯示,鈉離子電芯能量密度已接近150 Wh/kg, 循環壽命達4000次以上,高低溫性能優異、安全性高、具備快充能力;並於2018年6月,推出了全球首輛鈉離子電池(72 V80 Ah)驅動的低速電動車,並於2019年3月發布了世界首座30 kW/100 kWh鈉離子電池儲能電站,標誌我國在鈉離子電池的應用示範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目前,我國在鈉離子電池產品研發製造、標準制定以及市場推廣應用等方面的工作正在全面展開,為鈉離子電池在中國的商業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全球大規模儲能產業快速發展的今天,特別是在眾多電化學儲能技術中,作為最接近鋰離子電池技術的鈉離子電池將憑藉其獨特的優勢在儲能領域擁有廣闊的用武之地。我國鈉離子電池在基礎研究、技術水平和產業化推進速度方面都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已具備了先發優勢。因此,無論從國家的政策扶持和市場引導等角度,還是企業自身技術發展和產業布局等角度,中國都有機會獲得鈉離子電池產業發展的主導權,引領鈉離子電池技術與應用的發展趨勢,率先在全球範圍內實現鈉離子電池的產業化和商業化應用。

編輯:Dannis

近期熱門文章Top10

↓ 點擊標題即可查看 ↓

1. 塑料垃圾入侵人體全過程曝光

2. 0.999…真的等於1嘛?

3. 《三十而已》中的藍色煙花,到底有多難造?

4. 失傳近300年的「絕世好鋼」重出江湖!科學家3D列印出大馬士革鋼

5. 為了用最小的箱子裝最多的汽水,數學家們研究到了24維!

6. 「這對啊,這對是史上最難異地戀。」

7. 為了保護皮膚,你知道黑色素有多努力嗎?

8. 剛喝完的汽水瓶不要扔,吸管伸進去,隔壁的小孩都...

9. 總說「下次一定」的你被驗證碼白嫖了多少次?

10. 今天的文章是真的水……

相關焦點

  • 十年執著的「鈉」鈉離子電池迎來「黎明」
    「二次電池中,鋰離子電池性能最好,但鋰資源儲量有限,70%分布在南美。目前,中國80%的鋰資源依賴進口。鋰離子電池很難平衡電動汽車和電網儲能兩大產業。」胡永生告訴《中國科學報》。 「優秀」的鋰離子電池已經無法完全改變傳統的能源結構。在蓬勃發展的二次電池中,替代或補充鋰離子電池的儲能技術已成為國際新能源技術競爭的熱點。
  • 鈉離子電池,大有可為
    說起鈉離子電池,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能源網際網路。   「電動中國」 未來的網際網路概念已經不僅局限於信息領域,能源網際網路(最早於2008由德國提出)在我國也從最早的困惑期走進了落地期(2018年為重要轉折年),由陳立泉院士提出的「電動中國」的構想已經開啟!能源網際網路涵蓋取材、轉換、輸配、存儲、使用五個關鍵環節。
  • 鈉離子電池
    為什麼介紹鈉離子電池呢?陳立泉院士在2021電動車百人論壇講到:為什麼介紹鈉離子電池呢?因為鋰離子電池現在全世界都在做,如果說全世界的車都用鋰離子電池來開,全世界的電能都用鋰離子電池儲存,根本不夠,所以我們一定要考慮新的電池,鈉離子電池是首選。
  • 執著「鈉」十年鈉離子電池迎來「破曉」
    「在二次電池中,鋰離子電池的性能雖是最好,但鋰資源的儲量有限,且70%分布在南美洲,而目前我國80%鋰資源依賴進口。鋰離子電池難以兼顧電動汽車和電網儲能兩大產業。」胡勇勝告訴《中國科學報》。  「一枝獨秀」的鋰離子電池已無法全面改變傳統能源結構,「百花齊放」的二次電池中,替代或補充鋰離子電池的儲能技術成為國際新能源技術的競爭熱點。
  • 專訪|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胡勇勝:鈉離子電池有備而來
    研究電池的科學家們把目光也都聚焦在了這裡,先後研發出氫燃料電池、鋰離子電池、鈉離子電池,少數科學家也在研究鉀離子電池。相對而言,氫燃料電池是一種發電裝置,鹼金屬電池(鋰/鈉金屬電池)才是一次可充放的二次電池。不過,在電池研發過程中,鋰離子電池漸成主流,鈉離子電池卻鮮有人知。  最近,鈉離子電池又重新回歸人們的視野。
  • 在50年後 鋰離子電池的難兄難弟鈉離子電池終於實現量產!
    什麼是鈉離子電池?   要解釋什麼是鈉離子電池,我們首先說一下什麼是鋰離子電池。   其實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鈉離子電池與鋰離子電池幾乎是同時開展研究的,但由於當時研究條件的限制和研究者對鋰離子電池研究的熱情,鈉離子電池研究曾一度處於緩慢和停滯狀態,因此,鋰離子電池也就把握住了發展機會,在今天的多數電子產品中都佔有一席之地。
  • 在50年後,鋰離子電池的難兄難弟鈉離子電池終於實現量產!
    其實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鈉離子電池與鋰離子電池幾乎是同時開展研究的,但由於當時研究條件的限制和研究者對鋰離子電池研究的熱情,鈉離子電池研究曾一度處於緩慢和停滯狀態,因此,鋰離子電池也就把握住了發展機會,在今天的多數電子產品中都佔有一席之地。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研究鈉離子電池論文獲Science在線發表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研究鈉離子電池論文獲Science在線發表 2020-11-13 中國新聞網 張素 【字體:大 中 小】
  • 鈉離子、氫氧燃料、固態電池……誰才是未來的終極電池?
    儘管現在鋰離子電池的應用佔據著絕對優勢,但是有不少企業和研究機構已經在探索電池產品新的未來,鈉離子電池、氫氧燃料電池、固態電池等等新概念電池紛紛進入大眾視野,那麼,誰才是未來的終極電池?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立泉在《中國經濟大講堂》演講時指出,發展固態電池,一定要有屬於中國自己的創新,這樣才能為實現電動中國的夢想奠定基礎。
  • 《Science》發表鈉離子電池研究成果:鈉離子電池技術或將再進一步?
    該研究提出了一種簡單的預測鈉離子層狀氧化物構型的方法,並在實驗上證實了該方法的有效性,為低成本、高性能鈉離子電池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的設計和製備提供了理論指導。據悉,這是《Science》創刊百餘年來首次刊登鈉離子電池領域相關文章,不僅表明了國際主流科學界對該技術突破的重視,也佐證了我國鈉離子電池前沿技術已比肩國際最頂尖水平。
  • 鈉離子電池:從基礎研究到工程化探索
    根據本領域最新的研究進展,提煉出了鈉離子電池在成本、性能等方面的7大優勢,這些優勢使鈉離子電池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最後重點介紹了本研究團隊在銅基層狀氧化物正極和無定形碳負極等低成本電極材料研發及其工程化放大,以及鈉離子電池研製和示範應用方面的工作。鈉離子電池的成功示範證明了其實際應用的可行性。
  • 【中國科學報】鈉離子電池材料設計可能再進一步
    近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物理所)科研團隊與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法國波爾多大學等合作,提出了一種簡單的預測鈉離子層狀氧化物構型的方法,並在實驗上證實了該方法的有效性,為低成本、高性能鈉離子電池層狀氧化物正極材料的設計製備提供了理論指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科學》。
  • 鈉離子電池:從基礎研究到工程化探索
    但是隨著對鋰離子電池需求的快速增長,鋰資源的供應情況卻變得越來越緊張,已經成為全世界關注和爭奪的焦點:歐盟將鋰列為14種關鍵原材料之一;美國將鋰作為43種重要礦產資源之一;中國將鋰定位為24種國家戰略性礦產資源之一。據美國地質調查局2018年最新報告顯示,全球鋰資源儲量約5300萬t,其中阿根廷佔18.5%、玻利維亞17.0%、智利15.8%、中國13.2%、美國12.8%、澳大利亞9.4%。
  • 【產業與投資·科技與創新】鈉離子電池產業化需伺機而動|中國投資
    原創 邵元駿 中國投資參考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各領域對電池的需求逐漸增加,針對部分對於能量密度的需求不明顯的固定應用場景,鈉離子電池體系的適配逐步重新被關注。近10年來,鈉離子電池相關的新增學術論文和專利數持續增加,2019年全球鈉離子電池相關學術論文發文數超過3500篇,針對鈉基電池體系、關鍵電極材料以及反應機理表徵方面進行重點突破,探尋可以發揮鈉離子電池自身特性和優勢的體系。
  • 低成本、高性能鈉離子電池技術獲進展
    記者獲悉,這是《科學》創刊百餘年來首次刊登鈉離子電池領域相關文章,不僅表明了國際主流科學界對該技術取得突破的重視,也反應了我國鈉離子電池前沿技術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成果的主要研究人員包括中科院物理所博士趙成龍、副研究員陸雅翔、研究員胡勇勝,法國波爾多大學教授Claude Delmas和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教授Marnix Wagemaker教授等。
  • 聊一聊被忽略的鈉離子電池
    早在20世紀80年代,鈉離子電池和鋰離子電池就已經被研究,隨著鋰離子電池的成功商業化,鈉離子電池的研究逐漸放緩。
  • 鈉離子電池能取代鋰離子電池嗎?
    鈉離子電池是鋰電池的潛在替代品,但鋰離子電池的陽極卻不能為鈉離子電池提供同樣的性能。對於鈉離子電池來說,缺乏結晶結構的無定形碳被認為是一種有用的陽極,因為它有缺陷和空隙,可以用來儲存鈉離子。氮/磷摻雜的碳也具有不錯的電性能。
  • 鈉離子電池:鋰電池盛世下的「後起之秀」
    的文章,將鈉離子電池推到了人們視野中。不難發現,近半年來鈉離子電池的研究發展進入密集化時期,雖然還沒有進入商業化,但是鈉離子電池無疑成為鋰電池盛世下的「後起之秀」。尋找合適的電極材料一直都是鈉離子電池發展的關鍵。近日,鈉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得到突破。
  • 高比能、長壽命的柔性固態鈉離子電池問世
    鋰離子電池發展勢頭強勁,但鋰離子電池本身卻開始面臨著增長的極限,尤其是使用壽命與能量密度的提高越來越困難,因此在尋找鋰離子電池替代技術方面,鈉離子電池成為一個新的極具應用潛力的方向。鈉離子電池是一種二次電池(充電電池),主要依靠鈉離子在正極和負極之間移動來工作,與鋰離子電池工作原理相似。
  • 震驚,這種電池成分早已在人體中富集|電池|鈉離子電池|人體|富集|...
    說起鈉離子電池,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就是能源網際網路。「電動中國」未來的網際網路概念已經不僅局限於信息領域,能源網際網路(最早於2008由德國提出)在我國也從最早的困惑期走進了落地期(2018年為重要轉折年),由陳立泉院士提出的「電動中國」的構想已經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