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根巨粗熱管,五十片鰭片陣列,側吹散熱,底部直貼,雙風扇三明治包夾……看到這些參數,您相信這只是一款200元出頭的散熱器麼?它在高端平臺的表現又將如何呢?
提起捷冷,相信許多玩家都會想起那款經典的大黃蜂。大黃蜂的熱賣使捷冷一炮走紅,名聲大振。
其實捷冷的英文名字叫evercool,是全球知名的散熱方案設計生產大廠。總部設在臺北,生產基地設於大陸東筦。近些年開始著重於DIY市場,相繼推出了多款超高性價比的散熱器。前不久捷冷又推出了其最新的CPU散熱器虎頭蜂。新產品是否能取代大黃蜂在玩家心目中的地位呢?
捷冷 虎頭蜂外包裝
捷冷虎頭蜂散熱器採用四根8毫米的U型熱管,配備了雙12CM靜音風扇。僅僅是這兩條介紹恐怕它的身價就在300-500元的區間了,但是該款散熱器售價真的的只有200多塊。性價比之高暫無第二,那麼具體它的散熱本領如何呢?接下來筆者會為大家帶來詳盡的測試報告。
捷冷 虎頭蜂保護套
打開包裝盒,我們即可取出塞的很結實的散熱器。為了避免運輸中的意外損壞,捷冷採用了加厚珍珠棉保護碩大的鰭片。
捷冷 虎頭蜂散熱器
初識虎頭蜂,我們不難從其外觀中看到大黃蜂的影子。只是虎頭蜂採用了4根熱管設計,並具備50片鰭片。許多用戶可能對穿FIN不知所以,其實簡單的說穿Fin就是熱管穿插於鰭片之間,讓鰭片緊緊的包裹在熱管上來傳導熱量。
● 虎頭蜂細節一覽
作為一款面向中低端DIY玩家的散熱器來說,高性價比必然是產品能否佔領市場的必要因素。虎頭蜂採用了四根8毫米的熱管,從導熱效能上來說。四根8毫米的熱管是優於六根6毫米的熱管的。
捷冷 虎頭蜂散熱器底部
虎頭蜂另一個性價比之處在於其採用了傳熱效率高的熱管直接接觸方式散熱。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到,熱管直接被打磨平整後直接與CPU接觸。導熱效能遠比通過鋁底座或者銅底座傳導至熱管快的多。
捷冷 虎頭蜂散熱器頂部
該款散熱器頂部採用了黃黑相間的顏色搭配,整體美化效果十分明顯。四根熱管均勻分布在鰭片之上,熱量通過熱管頂端也可以迅速的散熱。
捷冷 虎頭蜂散熱器側面
虎頭蜂散熱器鰭片之間的距離非常適中,稜角切割也很到位。整個散熱器的尺寸達到了130×120×160mm。不過如果您的機箱側板有風扇或者導風筒的話,想安裝該散熱器就的拆下了。因為該款散熱器的高度為16釐米,勢必要和側板上的其他附件相衝突。
捷冷 虎頭蜂散熱器鰭片
許多用戶或許會對塔式散熱器有所質疑,覺得塔式散熱器只是幾根熱管和很薄的鰭片穿插,無法和那種全鋁全銅的下壓式散熱相比。
其實熱量通過熱管傳導至鰭片之後,利用無比龐大的散熱表面積揮發出去。鰭片的厚度與密度決定散熱器對風扇氣流的利用率,鰭片的表面積意味著儲熱能力與揮發效率。所以說,塔式散熱器是利用了每一分空氣為鰭片散熱。而下壓式的散熱器則望塵莫及了。
對於一款CPU散熱器來說,不論做工多麼優秀,不論材質多麼優良。如果沒有良好的散熱能力,終究還是破銅爛鐵一塊。所以我們需要對捷冷虎頭蜂散熱器進行CPU方面的溫度測試,用真實可靠的數據來定義這是否是一個性價比極高的CPU散熱器。
這裡,筆者選用當下主流的高端平臺對這款散熱器進行拷機測試。記錄未超頻時的空載溫度和滿載溫度。然後關機冷卻10分鐘後,再次記錄超頻至4G主頻時的空載溫度和滿載溫度。
虎頭蜂散熱器上機測試
首先,我們需要將虎頭蜂散熱器底部塗滿矽脂,然後安裝到主板上。
測試平臺
文本使用的測試平臺為 I7 920 + X58 + 3GDDR3 + GTX260。
溫度記錄軟體為:EVEREST Ultimate v5.30
CPU滿載軟體為:Prime95 8任務測試
高靈敏臺式萬用表
當前室溫為26.4℃,下面我們就要進行拷機測試了。
● I7未超頻狀態下的負載測試
首先我們要測試並記錄默認頻率下的I7處理器空載的溫度表現情況。
測試平臺系統硬體信息
I7 920的默認主頻為2.66Ghz,此時我們關閉屏幕保護,電源管理等節能措施後。讓機器空載20分鐘,20分鐘內的溫度變化如下圖所示。
● 未超頻空載測試
未超頻 空載溫度曲線
未超頻 空載溫度列表
此時,CPU的最高溫度為47℃,最低為42℃。平均溫度為43.25℃。
● 未超頻滿載測試
開啟8任務,將CPU滿載
未超頻 滿載溫度曲線
未超頻 滿載溫度列表
此時,CPU的最高溫度為70℃,最低為42℃。平均溫度為64.45℃。
未超頻時滿載和空載相差溫度為:21.2℃
滿載後溫度控制的很輕鬆,但並不是特別理想。那麼在超頻環境中大黃蜂會有怎麼樣的表現呢?
● 超頻至4G 空載測試
硬體信息概況
超頻至4G 空載溫度曲線
超頻至4G 空載溫度列表
此時,CPU最高溫度為58℃,最低為47℃,平均溫度49.75℃
● 超頻至4G 滿載測試
開啟8任務,將CPU滿載
超頻至4G 滿載溫度曲線
超頻至4G 滿載溫度列表
此時,CPU最高溫度為85℃,最低為65℃,平均溫度為77.675℃。
超頻至4G時滿載和空載相差溫度為:27.925℃
超頻至4G後,CPU的平均溫度表現可圈可點。但是和同類CPU散熱器相比較,依然有較大的差距。
虎頭蜂是繼大黃蜂后,捷冷推出的又一款具備很高性價比的的產品。如果單從售價上分析,200出頭的價格,確實是相當的超值。因為虎頭蜂的硬體配備在這個價格區間沒有第二款產品可以與之媲美,但是這並不能讓虎頭蜂成為當之無愧的性價比之王。
首先,單從散熱性能上來說,虎頭蜂的表現如果跟同類塔式散熱相對比,差距還是很大的。在散熱器五金工藝差相差不多的時候,溫度的差異就離不開外構設計和做工的精細程度了。
溫度測試圖表
從上圖我們不難看出,虎頭蜂對於I7處理器來說。空載狀態下可以壓制在40℃左右,這個溫度和同類的產品相差並不多。但是滿載和超頻滿載的溫度表現就差強人意了,甚至稍微落後於相同價位的下壓式散熱器。
虎頭蜂散熱器風扇
反觀虎頭蜂散熱器,其設計多少有些美中不足。當風扇安裝在散熱器上時。邊緣會空出一大部分,這部分的風就直接向兩邊流出。散熱片兩端無法良好的散熱,於是散熱片中心就產生了一定的熱量堆積。從而降低了它的散熱表現。
良好的外觀雖然是捷冷散熱器一貫的優勢,但是某些時候,這種優勢成為了限制其散熱的劣勢。散熱器側邊的裝飾看起來很酷,但是它確實影響了散熱器的散熱效能。反思一下利民的散熱器,樸實的外觀帶來的是強大的散熱性能。再看某些散熱器的黑化版,實際不如原始版散熱能力出色。所以說,外觀和效能始終是不可兼得的。
捷冷 虎頭蜂散熱器
捷冷虎頭蜂散熱器雖然售價200出頭,但是其附贈的零件還是很豐富的。再次體現出性價比優勢。值得一提的是,散熱器附贈的兩根降速線和一根轉接線都是用戶平時能用到的配件。雖然價值不高,但是省去了用戶東奔西走的購買,實在是貼心的設計。
雖然捷冷的該款產品性能沒有跟上主流的塔式側吹散熱器的步伐,但是其出色的市場定位還是會打動不少玩家的心。其實,如果整個散熱器設計再考究一些,底部打磨的再精細一些。得到性價比之王的頭銜簡直是易如反掌。對於那些想擁有一款塔式散熱器的用戶來說,虎頭蜂可能不是最佳的選擇。但是對於預算緊張的用戶來說,虎頭蜂是一款很有潛力的產品。希望捷冷公司可以對目前虎頭蜂出現的不足加以修正,待到虎頭蜂II發布之時。說不定真正的性價比之王就塵埃落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