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當代經典文學作品,相信很多人都會列舉出自己所喜愛的作家的作品,現如今這個百花齊放的年代,優秀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而題材也不再像過去那樣只拘泥於某個領域,在很多曾經我們未曾接觸過的領域裡也都獲得過十分矚目的成績。
過去大部分小說都是以現實題材作為背景,獲得了讀者廣泛的認可和良好的口碑,如今在這個瞬息萬變的社會中,又有哪些標新立異的作品成為了讀者們所喜愛的內容呢?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5部堪稱「經典」的作品,有些早已獲得國際大獎,有些卻因為題材和內容頗受爭議,一起來看看有你喜歡的嗎?
白鹿原
要說陝西作家的代表,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喜愛的作者,柳青、路遙、高建群等大咖都是享譽海內外的名家,而他們的作品也是被廣泛流傳,經久不衰。
不過要說思想的深刻程度和鮮明的地域特色,我覺得《白鹿原》首當其中。
《白鹿原》是作家陳忠實創作的長篇小說,由陳忠實歷時六年創作完成,以陝西關中地區白鹿原上白鹿村為縮影,通過講述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表現了從清朝末年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歷史變化。
20世紀80年代初由於特殊的政治環境而興起了「反思文學」的創作潮流,這種潮流在此後逐步泛化為80年代的一種普遍的文學精神。這種精神影響到90年代的長篇創作,90年代的不少長篇創作,都在不由自主的向這種精神靠攏,這也使得這期間的長篇創作,在對民族歷史文化的反思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陳忠實正是在這樣的文學思潮之中,有了對《白鹿原》的創作慾念,並且完成了這部能夠代表這種反思新高度的史詩作品。
小說將現實和虛構巧妙的融為一體,又時不時的穿插一些魔幻現實主義風格,除了對於那個特殊時期的關中風土人情的描述之外,還將人物的心理刻畫的入木三分,讓人讀完後仿佛是走進了那個充滿著各種不確定未來的時代,親眼目睹了一幕幕發生在那個動蕩年代的種種大事件。
1998年,該小說獲得中國第四屆茅盾文學獎,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是本不可多得的好書,非常值得一讀。
正版圖書連結放置下方,喜歡的朋友歡迎收藏購買:
蛙
《蛙》是中國作家莫言創作於21世紀初期的一部長篇小說。因題材敏感當初一開始被列為禁書,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的升華,這部作品又一次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同時也是因為這部作品,莫言成為了首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人(只是因為這部作品,獲獎的是莫言本人,諾貝爾獎並無具體作品的獎項)。
這部小說以近60年波瀾起伏的農村生育史為背景,真實地反映了計劃生育國策在高密東北鄉艱難推行的過程;通過講述從事婦產科工作50多年的鄉村女醫生萬心的人生經歷,在形象描述國家為了控制人口劇烈增長而實施計劃生育國策所走過的艱巨複雜的歷史進程。
小說的敘事緣起是日本作家杉谷義人到「我」(蝌蚪)的故鄉與當地文學愛好者暢談文學。在結識了「我」的姑姑之後,杉谷義人鼓勵當地文學愛好者以姑姑為素材寫出感人的作品。受杉谷義人啟發,「我」決定向法國作家薩特看齊,以姑姑的一生為素材創作一部話劇。「我」遵照杉谷義人的囑咐,先以書信的方式把姑姑的故事寫給杉谷義人......故事情節並不複雜,但卻直擊人心。
《蛙》是莫言醞釀十餘年,筆耕四載,潛心打造的一部觸及國人靈魂最痛處的長篇力作,出版於2009年。莫言在2011年「莫言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蛙》研討會」上曾表示,《蛙》這部小說從2005年開始寫作,中途因沒有最終確定好結構問題而一度擱置,在完成《生死疲勞》之後,又重新開始創作該作品,歷時四年,三易其稿才得以完成。
如今再回頭看,這部作品依舊值得人們思考,正版連結奉上,喜歡的朋友不可錯過:
三體
要說科幻小說,似乎一直都是我們國家創作人的短板,我們從小看到的《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等都是來自於西方的文化符號,但是劉慈欣的《三體》問世之後,這個領域也有了我們自己的代表作了,並且將我們國家的科幻作品層次抬高了很多。
其實書名本身應該叫做《地球往事》,三體只是第一部的名稱,但是因為《三體》這個名字太過於響亮,因此後來人們都用《三體》來稱呼這部作品了。
《三體》是劉慈欣創作的系列長篇科幻小說,由《三體》、《三體Ⅱ·黑暗森林》、《三體Ⅲ·死神永生》組成,作品講述了地球人類文明和三體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殺及兩個文明在宇宙中的興衰歷程,書中那些天馬行空的想像及對宇宙的描述總會讓人讀完後意猶未盡,雖然有很多「專家」會指出書中一些不嚴謹的地方,但既然是科幻小說,如果完全按照科學理論去寫那又如何能突破創新呢?
總體來說《三體》依然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尤其對於青少年來說,同時小說也獲得了號稱「科幻作品諾貝爾獎」的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正版連結奉上,喜歡的朋友不可錯過:
時代三部曲
如果說這個時代有笑話,那王小波一定是最擅長講笑話的人了;如果說這個時代有思想,那王小波一定是講笑話的人裡最有思想的一位。《黃金時代》《白銀時代》和《青銅時代》是王小波作品的精華。三部曲包括了王小波生前出版的所有小說,也代表著王小波對文學的關懷和理解。
小說有著很高的藝術水平,放在現在來看依然是值得讓人反思和反省的,三部作品代表了「過去」、「現在」和「未來」,雖然局限於時代背景,但作者對於中國現當代文學那種軟弱、感傷和媚俗的虛飾風氣的鄙夷諷刺的十分尖銳。同時對人世間的苦難和荒謬也進行了最徹底的反諷,作者的思想十分自由,從書中可以隨心所欲地穿行於古今中外,同時又變換著多種視角來對現實進行著各種調侃。
王小波就如同文學界的梵谷一般,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名聲鵲起,這或許是時代的悲哀,但無疑正是這樣的時代才能造就王小波這樣一位超脫於塵世的「鬼才」。
正版圖書連結放置下方,相信你讀完之後會深有體會:
廢都
要說國內最知名的「禁書」,《廢都》一定是不能不提的,這部作品自發表以來就被打上了各種不雅的標籤,但與之相對的則是作品發表以來的廣泛影響力。
《廢都》於1993年出版,是賈平凹最著名的爭議小說,由於大量的不可描述描寫在國內遭禁,卻在外國贏得聲譽,1997年賈平凹憑《廢都》獲得法國著名的費米娜文學獎,後於2009年解禁出版。
小說寫的是80年代我國西北一個大城市裡一群知識分子的生活故事。主人公叫莊之蝶,是西京城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也是四大名人中最有能耐的一個,屬「西京文壇上數一數二的頂尖人物」作品通過「莊之蝶」的一段經歷,將社會和人性中虛偽、醜陋的一面展露無遺,同時又因為大尺度的描寫讓這部作品成為了無數「正派人士」所批判的對象。
現在看來,幾十萬字的作品中,那幾千字的描寫其實不足為題,但人們卻往往關注的是那幾千字的內容,而忽略了這部作品背後對於社會道德和人性的深刻反思。時隔十六年,作品如今早已恢復出版,刪掉了那些大尺度的描寫,但依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書。
如今,《廢都》中的故事似乎正在現實社會上演著......
好作品不會被時代束縛,如今看來這本書依然值得一讀:
後記
好的作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同時也會因為時代的前進而顯得彌足珍貴,今天為大家推薦這5部作品也是本人十分喜愛的書籍,在此希望和大家做一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