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芋絲
在吃火鍋和麻辣燙的時候,很多人喜歡來點兒魔芋絲或者魔芋豆腐。吃的時候,你想過沒有,這傢伙是什麼做的呢?可能有點兒常識的人會說,那個大臭花不是叫泰坦魔芋嗎?都叫魔芋,應該是親戚唄。
泰坦魔芋
好吧,我就屬於那種沒有常識的人,雖然我知道那個大名鼎鼎又「臭名昭著」的泰坦魔芋,還關注過北京植物園直播它開花……但是,今天中午在食堂被同事問到「魔芋燒鴨裡的魔芋是植物結出來的嗎?」,我只能支吾著承諾下午給出一個答覆。知識學死了、不會融會貫通的人,就是這種死相~
話入正題。
魔芋的確是植物,不過不是單個物種的名字,人家身後有一個龐大家族。它是天南星科下面的一個屬,就叫魔芋屬,包括200多個成員。泰坦魔芋就是這個家族裡最聲名顯赫的一員。
魔芋手繪
跟這位明星親戚一樣,魔芋屬裡的其他成員,也都是具有腐肉一般的顏色,長著散發著臭味的巨大花朵,單株植株擁有一片巨大的葉子。有意思的是,跟那著名的彼岸花一樣,魔芋也是花葉永遠不相見。怎麼理解呢?
今年8月初,在南植宿根園的水杉樹蔭下拍到的彼岸花,地面上真是只有花,莖杆上除此之外光溜溜的。(豆莢拍攝)
請教了@扶郎花老師,自然情況下原來是這樣滴:比如,今年魔芋從地下塊莖裡抽出一根花葶,開了花,花謝後結果,並不長葉子和莖幹哦,然後這一年的生命周期就結束了。某一年,等塊莖養精蓄銳好了(這個等待,也許是一個冬季,也許幾個年頭),它會在春天發芽,長出植株、發出綠葉,然後又game over了。注意哦,這一年人家不會開花的。就是這樣,花葉不相見。
這長著斑塊的莖幹,跟我之前拍到的番木瓜幼年莖蠻像的
魔芋家那麼多成員,卻並不是每種都能吃的,不少品種都含有超級不好對付的化學成分。常被拿來食用的,一般是花魔芋和白魔芋。並不是說它倆就是善類,其實它們也渾身是毒,比如生物鹼、神經醯胺,尤其是那肥壯的地下塊莖。聽著有點兒瘮得慌了吧?嘿嘿,告訴你一個更刺激的,用來做魔芋絲、魔芋粉和魔芋豆腐的,就是塊莖哦。
對,說得就是我!我就是那大毒物塊莖!你說我像荸薺?隨便吧,反正我長得像啥你也不敢咬我~
塊莖的汁液,如果裸手去摸,會有灼痛感;如果誤食了生的魔芋塊莖,那可是會引起強烈的中毒反應,如果搶救不及時,還會有生命危險。真是無毒不丈夫啊!
那麼,這毒物是如何被馴服成為口中物的呢?這是一個略複雜的過程:先把肥大的塊莖切成小塊,磨碎,接著用水洗去它灼人的汁液,加入石灰或者草木灰,放鍋裡煮沸,然後再凝結,最後製成凝膠狀的可食用形態。真是一個看著都覺得累的過程。第一個吃魔芋的人,還真是有不屈的折騰精神呢。
魔芋豆腐來之不易啊
日本和我國的臺灣人貌似都特別愛吃魔芋,他們用的是魔芋的另一個古雅氣質的名字——蒟蒻(讀作舉弱)。我模糊記得這個名字複雜的東東出現在大杯的果肉果凍裡過。二戰後,蒟蒻還曾成為支撐日本農村經濟復甦的重要作物,幫助日本百姓度過了經濟困難時期。不過,魔芋的熱量那麼低,還真不是壓餓的好選擇。沒錯,它更適合充當減肥食品。
好啦,就先扯到這裡吧,我要去涮一盤魔芋絲減減肥啦~
(本文圖片除標註外皆來源於網絡,一併致謝作者)
—The End—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我的公眾號:城南花事(plant_story),一起約會身邊的花花草草。
長按下面二維碼,即可加關注↓↓↓
城南花事丨跟隨季節變化,約會身邊的花花草草
(原創作品,歡迎轉發朋友圈,轉載請聯繫本人獲取授權。)
來兩塊兒,減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