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子和大雁,到底要如何區分?】
對於老鳥人來說,這根本不是需要關注的問題!因為根本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鳥好嗎!
可是對於剛剛開始觀鳥的人來說,不靠經驗純靠學術的去辨別,簡直比登天還難……
記得有一次外出觀鳥,劉陽(中山大學生命科學院動物學副教授)在車上看到飛過的一隻鳥,跟我說是白鶺鴒。我問你是如何判斷的?他說就:你先看這兒,再看那兒,先這樣看,再那樣看,就好啦!我:……
其實觀鳥是一個綜合判斷的過程,鳴叫的聲音、飛行姿勢,身體的主要顏色,出現的周邊環境,當時的季節都是輔助你判斷的因素,甚至你對當地鳥類的熟悉程度,也對判斷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
如果一隻叫聲呱噪,飛起來像愣頭青一樣,黑白顏色,並且出現在水域溪流邊的鳥的時候……要是你身處長江以北,那麼你可以迅速的判斷,這貨應該是一隻冠魚狗。但是,如果你身處長江以南,那麼你就要好好掂量一下,這貨到底是冠魚狗還是斑魚狗了……
敲個黑板!冠魚狗和斑魚狗的區別重點並不是頭上有沒有冠。
兩者的區別為:斑魚狗有白色眉紋,冠魚狗沒有。冠魚狗胸前的橫紋為完整的閉環,斑魚狗中間斷開。冠魚狗的羽色白色的斑點分布細密均勻,斑魚狗白色斑點更大分布也沒有那麼細密。
好了,說回來。對於觀鳥來說,觀察和辨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不斷收集包括鳥類本身在內的各種因素,並且逐一排除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幫助你去掉一些相似的物種。
在真實的觀察過程中,可能不會非常刻板的去一項一項的進行,很可能在觀察的過程中,你已經收集到所有你需要的信息的【沒錯,就是你大腦自己在「工作」】。
記得好多年前,橘樹老師(鍾嘉:人民日報海外版高級編輯)在論壇上做了一個調查,問題是「你觀察鳥類的時候,是先看哪個部位?」答案是五花八門啊,有看頭的、有看頸部胸部的、還有看腿和尾巴的……
其實,這些都沒有錯…… 而且這個問題是帶有一定的潛在引導性的【哈哈哈,橘樹老師,我是真這麼認為的,誘導性的嫌疑太大了】。
記得當年,這個問題讓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我試圖復刻我觀鳥時候的狀態,找出答案,但是發現我回答不出來……
當時我還記得,橘樹老師公布的答案——看!整!體!【是不是覺得好像啥都沒問?但是又好像啥都問了呢?】
其實真實的過程就是這樣的,對於成熟的觀鳥者來說,很多的信息處理和判斷都是略過的,不是不重要,而是熟練之後的快速處理。
那麼看整體有多重要?可以說,非常重要!
要知道世界上有9000多種鳥類(按照現在越來越「亂」的分類方法,超過1萬種應該不是事兒吧?)沒有人看全過,也沒有人能夠將所有見過的沒見過的都記住。所以,通過外部的整體感受,是可以判斷出這貨的分類,之後就是需要細緻的觀察來明確種類了。(最近逛記錄中心 http://www.birdreport.cn/ 一個由民間發起的鳥類記錄網站,發現好多有Janpanese Tit的記錄,我一下就懵了,這是什麼鬼?)
說回到鴨子和大雁。現在我們可以說:
鴨子的嘴寬厚,大雁的嘴短粗;鴨子的頭寬大,大雁的頭小而圓;鴨子的頸部短粗,大雁的頸部細長……可是這些對比的前提是,一隻鴨子旁邊有隻大雁…… 雖然野外這種情況不是很難遇到,但是也不是每次都有的。
那麼除了對比外,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讓我們能迅速的對鴨子和大雁進行區分?
答案必須有啊!
剛觀鳥的時候,這兩個物種大類的區分其實真的很困擾我。沒有太多機會天天去跑野外,只能在家裡不斷的翻書了。後來,還真讓我翻出來了!其實很簡單,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出來了……
答案就在下面,在看之前,我想告訴你一個觀點:觀鳥,是對鳥類的觀察,是我們對鳥類的認識。因為我們並非是專業的鳥類研究者,所以很多的感受都是非常個人的!也就是說,每個人對鳥的感受都不會完全一致,那麼別人的觀點和感受可能不會很適合你。我自己總結出來的觀鳥,也很可能不適合你,甚至會影響你自己對鳥類的感受……
如果你決定了試一試,那麼你可以繼續往下看!
↓
↓
↓
↓
↓
↓
我的答案就是:
看背部的羽毛顏色和形狀。
大雁的羽毛主要以灰褐色摻雜著白色為主,並且呈現對稱分布。也就是從背部中間畫一條豎線,左右兩邊的羽毛顏色和花紋是對稱的,像梳子那樣的感覺。而鴨子的顏色、花紋豐富多樣,變化繁多,無對稱分布。
記住,這只是一個基本的判斷,肯定也有不適用的特殊情況,比如說,雪雁和雁(紅胸黑雁、加拿大雁等)。但是這是個例,不用太多考慮,記住就好了。
有沒有純白色的鴨子呢?我腦子裡轉了轉,發現好像除了用於食用的番鴨外,沒有像雪雁那樣的純白色鴨子,稍微近似點的也就是斑頭秋沙鴨了(白秋沙鴨)。
當然,還有你們最愛的 [今天加油鴨]~
好了,這是我的獨家秘訣,因為當時覺得這種判斷方法有點弱,所以很不情願拿出來跟大家分享,但是個人的實踐經歷看,準確率可以達到99%……
本文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