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式人情:沒有一種愛不是千瘡百孔!

2020-12-04 愚伯的自留地

文:董凌燕

社會是一張網,中有千千結,你連著我,我連著他,網線即是人情,牽一髮而動全身。《紅樓夢》裡有一副對聯寫道:「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年代裡,把人情練達拔高到做學問的地步,可見人情世故之重要。

相對於西方的法治社會來說,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有人把這種差異歸結為西方人不如中國人有人情味。有民族自豪感固然無可厚非,但若盲目自戀則屬病態。人性是相通的,相差的是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而後者的差異是和經濟水平相關聯的。在經濟水平落後的地區,人們需要抱團取暖互幫互助互惠互利才能存活,這種互相依賴的關係形成了人情。所以,中國傳統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熟人關係。

其特點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表現為差序格局。所謂差序格局,費孝通先生通過舉例對中西社會進行了比較:他認為西方社會中的人就像一根木柴,多根柴可以捆成一捆變成一個團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團體內部交流。而中國傳統社會中的人像是落入水面的石頭,關係則像是水中的漣漪,以每個人為中心向外散發出很多圈漣漪,並逐步減弱消失,而每個人也處於別人的漣漪之中,因此每個人都是互相關聯的。

以我為圓心,以與我的關係的親近程度為半徑畫圓,關係愈親近,半徑愈短。圓愈小,人情愈重,其關係的處理愈要花心思,因為只有親近的人之間才能造成最深的傷害。圓愈大,人情愈淡,淡到彼此之間的幫助能靠錢來結清,這樣的關係反而是最輕鬆的。

人情是溫暖的。但是,情為何物?情字橫畫多,總會生枝節。人心最是幽微。「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平地都能起波瀾,在錯綜複雜的生活裡,那還不是驚濤駭浪嗎?白居易寫道,「行路難,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單純的依靠人情來維繫,那麼,反目成仇當不屬於罕見現象。

俗話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適合所有的人,並非只適合小人。若想有永遠的朋友,就永遠不要與朋友有利益糾葛。有利益糾葛時,能有幾人做到舍己為友?除非處理經濟利益的時候不考慮人情因素,丁是丁,卯是卯,先小人,才能後朋友。

王維寫道,「酌酒與君君自寬,人情翻覆似波瀾。」後面兩句更令人寒心,「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先達笑彈冠。」人情是脆弱的翻覆的,似鮮花,明媚溫暖,可以裝飾,卻不能成大廈。若自己不強大,把人情當成遮風擋雨的大廈,只會落的仰人鼻息看盡白眼。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情從來不是能求來的,而是吸引而來的。

在很多時候,人情是一張溫暖的面紗,遮掩的是每個人都羞於說出口的實際利益。如果看不透這一點,只是認為人情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在利益上混淆不清,其結局常常是一拍兩散由愛生怨。不要說朋友了,即便父母與子女之間,一句「養兒防老」天經地義的流傳多年,可是,若深究,這句話可夠功利的,養兒是付出,防老是收成。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當大家各自經濟獨立之後,親兄弟明算帳,才能相安無事其樂融融。張愛玲說:「沒有一種愛不是千瘡百孔。」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因為不懂,所以粉飾。

人情講究的是禮尚往來。有來有往,才能拉鋸。這頓飯你請我,下頓飯我請你,雖然未必對等,但大差不差,沒有個一直我請你或者一直你請我的道理。你有困難,我伸把手;我有困難,你來幫我。互幫互助,才有人情。你掉到坑裡,我拉你;我掉到坑裡,你袖手旁觀,人情還如何維持得下去?小人情,並不難處理。難處理的是大恩大情。俗話說,「大恩不言謝。」不是不想謝,是恩太大,沒辦法謝。

這樣的人情債,背著最累,累到不敢面對恩人,看到恩人抬不起頭來,正所謂,「大恩如大仇。」 「施比受有福」,為什麼?誰都願意做別人的恩人,誰都不願意出門淨碰到恩人。所以,人情,度的把握很重要。處理不好,你落個出力不討好的委屈,對方落個忘恩負義的名聲。

人心再是叵測,可是,人人依然需要人情。因為生活諸般雜事,你不可能一人獨自完成,何況人是最怕孤獨的,融入人群才有安全感。人情是生活的媒介,或者手段,不是目的。若深陷人情的泥潭,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八面玲瓏春風得意,於社會有益——人情潤滑劑,於自身無補——銀樣蠟槍頭。打理好外在的生活,是為了更好的自我成長。自我成長,才是生命的最終目的。時間一天天的過,生命一點點的耗,身體一天天的老,而靈魂,卻可以一天天的豐盈。智慧,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通透,懂得好歹。

當人情體現在陌生人之間的幫助,當人情體現在每個人都把手頭的工作做好,當事情能夠嚴格的按照規章制度或流程來辦,那麼,熟人之間帶有交易性質的人情關係也就消失了。社會也就能簡單的多。

後記:我非無情,之所以寫這篇文章,只是想冷靜理性的看待人情。人情,尤其是親情,固然珍貴,但沒有光環。它就是實實在在的人際交往。父母子女之血親,擱誰身上都一樣,可是,在皇家,為了爭權,可以父親殺兒子,兒子殺父親,兄弟之間互相殘殺更是不新鮮,難道是因為他們比普通人無情嗎?不是。不過是因為普通人家裡沒有那麼大的誘惑去考驗人性。

朋友,有兩種,一種是,彼此投緣,談得來,沒有任何功利的交往;另一種更傾向於熟人,互相幫助,彼此提供便利。這兩種朋友都很珍貴。芸芸眾生,我們每個人都沒有高貴到只要精神生活的地步。隨著社會的發展,當人情體現在陌生人之間的互相幫助,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不逢迎,不勢利,那,就真的是和諧社會了。

相關焦點

  • 中國人需要一種新的人情體系
    隔岸觀我  與其去否定人情、摧毀人情,不如努力去構建一種適合現代社會的新的人情體系,這種體系的使命在於將人情變成一個附加於契約關係之上的「增值項」。  一位對中國比較了解的歐洲朋友對我說,他一直搞不太懂中國文化裡的一個概念,那就是「尷尬」。我對他說,「尷尬」大概相當於英文中的awkwardness。
  • 父母都愛孩子,但現在為什麼卻愛得「千瘡百孔」。原因只有1個
    真的,沒有事實,只有觀點。一個人的性格特質,天生氣質和遺傳有關。一代人的行為模式會被完整地複製到下一代。我常說,被愛是一種感受力,被愛過才能感受到別人的愛。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乃至他的後續家族的影響非常的深。
  • 人情裡的中國人
    託了關係,就欠了人情,以後人家有什麼事情找到你,你自然就不好拒絕。」  「有一次,一位國外的朋友問我,為什麼中國的餐館裡會有包房?這個問題讓我無法回答,因為我實在無法用簡單的語言,向他解釋清楚中國的人情法則。」一名廣東的企業家說。外國人無法理解為什麼飯局要設在包房裡,全世界任何一家西餐廳都沒有這種概念。
  • 厚黑學:人情社會,你不可不知的三個「人情定律」!(醍醐灌頂)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所謂人情,就是社會之中人與人之間交互產生的關係。如果說整個社會是一張無形的關係網,那麼,人情就是打通這張關係網中各個環節的鑰匙。人情社會,不懂人情自然玩不轉、行不通。以下就從厚黑學的角度,分享人情社會,你不可不知的三個「人情定律」,活用人情好辦事!
  • 人情實踐的認同單位與行動邏輯——對「差序格局」的實證性反思
    摘要:差序格局,是對中國鄉土社會的人情結構一個經典的理論探討。然而在當今壓縮現代性的社會背景之下,人情實踐背後的結構性原則可能比差序格局的表述更為複雜。通過一個宗族性村落中人情實踐的個例,文章從人情建構的認同單位和行動邏輯兩個方面,重新解讀差序格局,進一步審視當代鄉土社會中人情關係的新模式。
  • 「千瘡百孔」沃利貝爾——溫迪戈?克蘇魯?
    「千瘡百孔」皮膚原畫 溫迪戈是源自美國和加拿大阿爾岡昆族印地安人的傳說,它被認為是遭一種惡靈逐漸附身的人類最終會變化成的具有人類或怪物特徵的食人怪物。傳說中面臨危險的情況下同類相食,就會被惡靈附身,肉體逐漸腐敗,最後變成散發著死亡氣息、極度迷戀活人血肉的恐怖怪物溫迪戈。
  • 中國式愛情《只有芸知道》,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這部電影詮釋的故事應該就是「中國式愛情」吧,因為男主和女主相遇、結婚和分離都充滿著中國式的人情,尤其是男主漂泊半生,卻對家庭和愛情有著擔當,更是中國式丈夫的典範。故事很簡單,上個世紀興起去紐西蘭工作、留學的風潮,男女主人公順應時代來到紐西蘭,租住在同一家民宿。
  • 臺灣文學地圖上的人情之美
    來源:中國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唐云云 2017年05月31日 09:35 來源:中國青年報:文學臺灣的黃金時代》  丘彥明著  中信出版社  談人情,往往第一個聯想到的是「人情世故」,是規則之外不可見光的「曲徑通幽」,也是假借情感名義的一種利益交換。
  • 欠什麼,都不要欠人情
    因為這世間,最難得的,也是真情;最難還的,也便是彼此之間的人情。 人生這輩子,請記住,有人幫助自己,或許本沒有什麼難受的必要,但是別人幫助了自己,一定要去感恩,自己要一定要去懷歸還這份人情。 因為人世間最難還的便是人情。
  • 如何理解馮夢龍在《情史》中提出的「人情」說呢?
    這些序言和評語,在人情、愛情、婚姻等方面,提出很多精闢的見解,閃爍著反封建禮教、程朱理學的民主思想光輝。馮夢龍在《情史》中提出的「人情」說主要包含兩重意義:即「七情」(喜、怒、哀、樂、懼、愛、惡、欲)中的「愛」與「欲」。「愛」即人的同情心,休戚與共的關係;「欲」即人對飲食男女的追求,男女之間的愛情。
  • 超半數受訪大學生為人情消費苦惱
    在大學裡,人情消費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或出於禮貌,或出於功利目的,人情消費成了大學生日常開銷中的一筆重要支出。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1570名大學生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55.4%的受訪大學生為人情消費苦惱。58.9%的受訪大學生認為人情消費會在學生之間形成關係圈和小團體。69.7%的受訪大學生建議引導學生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念。
  • 《江湖兒女》:十七年的人情冷暖,人情的變遷,時間改變了一切!
    《江湖兒女》:十七年的人情冷暖,人情的變遷,時間改變了一切!在這人世間人情是什麼東西,大家不知道考慮過這樣的問題嗎?就像劇中的劇情一樣巧巧(趙濤)為了就斌斌(廖凡)搭上了自己17年的人生,但是,17年後的感情還能和17年後一樣嗎?
  • 世界創新先驅查爾斯·裡德比特解讀中國式創新(全文)
    (責編:胡佳、林浩)(查爾斯在解讀網際網路世界的組織機構)中國擁有世界上好奇心最強在中國的城市,尤其如此。4. 中國應該引領世界進行節儉式創新。這是因為我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為創新創造了新環境:數以十億計的發展中世界中有渴求的顧客的爆發式需求;環境變化、貧瘠以及日益增長的成本造成的水、能源以及其他資源供應的緊縮;發達國家的廣大中場階級家庭收入不景氣的困境。
  • 讀《流浪地球》原著,感受中國式親情,有家一切都好
    殘酷的事實又一次證明信念是一種盲從,不論是以愛的名義,還是科學的名義,最終都只能用犧牲才能捍衛。為了保護地球,男主父親從小就不在身邊,缺乏父子感情,讓男主質疑面對生存,究竟有沒有人情的存在。面對父親的死,一句簡單敘述囊括了作者所有的感受:「我只見到了追授他的一枚冰冷的勳章。
  • 《風雨哈佛路》:突破逆境的關鍵不是愛,而是感受愛的能力
    中國人一向講究含蓄二字,畫畫講含蓄,多為寫意,山水中隱含著縹緲空靈,寫詩講究含蓄,多為寄情於景,字裡行間裡透漏出詩人的心情跌宕,愛也講究含蓄,傳統下的中國人很少赤裸裸地對著親人、戀人表達愛。傳統中國父母都有一個大家相似的共同點:雖然很愛孩子,但是表達出來的愛意很少,會在說出「我愛你,寶寶」的時候多少感到難為情和自我尷尬。
  • 把樹啄得千瘡百孔,卻很少捉蟲,啄木鳥到底在幹啥?
    在北美的許多地方,人們發現啄木鳥經常會把樹木啄得千瘡百孔,本來好好的一棵樹甚至會因此枯死。啄木鳥一直在樹上不停啄啄啄,它們真的是為了捉蟲子嗎?在北美的一些橡樹林中,你或許會碰到一些千瘡百孔的樹,如果你能克服密集恐懼症,你就會發現橡樹上這些小洞裡,每一個洞中都藏了一顆橡子。
  • 有多少人情世故成了人情事故
    留心有話:人生在世,少不了人情世故,但如果超過了一個度,就很容易成為人情事故。一個視頻被大家傳閱,一則通告又表明了結果,人情世故成了人情事故。不配合登記,想要靠自己領導身份來通行,在這個全面抗疫的時代,我們絕對支持志願者,任何一種特權都是對民眾的不負責任。
  • 網飛劇《愛,死亡和機器人》個人解讀(上)
    最近發了幾集網飛劇《愛,死亡和機器人》的不同故事剪輯視頻,由於有些劇集需要刪減的太多,影響到整個觀看感受,就沒有發布出來。在這裡也將這部劇十八個故事做個總結,可能有劇透嫌疑,請諒解。以下解讀僅代表個人觀點,並非人人如此,不喜勿噴。第一集《桑尼的優勢》個人感覺點睛之筆在最後一句:你感受到恐懼了嗎?
  • 「愛是一種能力,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如何去愛」
    在感情的世界裡,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愛一個人,或許是從本能出發。在這個過程中,也會經歷很多的挫折。這是正常的。正是因為經歷了這些坎坷,我們才漸漸學會了如何去愛。 可見,我們並不是一開始就懂得如何去愛。所以,一般來說初戀都是晦澀的。但初戀也是我們最難忘的。
  • 為何《瞌睡蟲警察局長》是一本充滿人情關懷備至的推理小說
    「對於深愛著人類,甚至比我們想像中還要更加深愛著人類的局長來說,比起循規蹈矩的處理案件,如何讓當事人從案件中得到救贖才是最為優先和重要的問題。」 1、善於挖掘案件背後的故事,用有情的內心救贖代替冷酷無情的懲罰 大概沒有人不會愛這樣的局長,當犯罪事件發生時,不是冷酷的把犯罪者繩之以法抓進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