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凌燕
社會是一張網,中有千千結,你連著我,我連著他,網線即是人情,牽一髮而動全身。《紅樓夢》裡有一副對聯寫道:「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年代裡,把人情練達拔高到做學問的地步,可見人情世故之重要。
相對於西方的法治社會來說,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有人把這種差異歸結為西方人不如中國人有人情味。有民族自豪感固然無可厚非,但若盲目自戀則屬病態。人性是相通的,相差的是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而後者的差異是和經濟水平相關聯的。在經濟水平落後的地區,人們需要抱團取暖互幫互助互惠互利才能存活,這種互相依賴的關係形成了人情。所以,中國傳統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熟人關係。
其特點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表現為差序格局。所謂差序格局,費孝通先生通過舉例對中西社會進行了比較:他認為西方社會中的人就像一根木柴,多根柴可以捆成一捆變成一個團體,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在團體內部交流。而中國傳統社會中的人像是落入水面的石頭,關係則像是水中的漣漪,以每個人為中心向外散發出很多圈漣漪,並逐步減弱消失,而每個人也處於別人的漣漪之中,因此每個人都是互相關聯的。
以我為圓心,以與我的關係的親近程度為半徑畫圓,關係愈親近,半徑愈短。圓愈小,人情愈重,其關係的處理愈要花心思,因為只有親近的人之間才能造成最深的傷害。圓愈大,人情愈淡,淡到彼此之間的幫助能靠錢來結清,這樣的關係反而是最輕鬆的。
人情是溫暖的。但是,情為何物?情字橫畫多,總會生枝節。人心最是幽微。「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平地都能起波瀾,在錯綜複雜的生活裡,那還不是驚濤駭浪嗎?白居易寫道,「行路難,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若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單純的依靠人情來維繫,那麼,反目成仇當不屬於罕見現象。
俗話說,「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適合所有的人,並非只適合小人。若想有永遠的朋友,就永遠不要與朋友有利益糾葛。有利益糾葛時,能有幾人做到舍己為友?除非處理經濟利益的時候不考慮人情因素,丁是丁,卯是卯,先小人,才能後朋友。
王維寫道,「酌酒與君君自寬,人情翻覆似波瀾。」後面兩句更令人寒心,「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先達笑彈冠。」人情是脆弱的翻覆的,似鮮花,明媚溫暖,可以裝飾,卻不能成大廈。若自己不強大,把人情當成遮風擋雨的大廈,只會落的仰人鼻息看盡白眼。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人情從來不是能求來的,而是吸引而來的。
在很多時候,人情是一張溫暖的面紗,遮掩的是每個人都羞於說出口的實際利益。如果看不透這一點,只是認為人情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在利益上混淆不清,其結局常常是一拍兩散由愛生怨。不要說朋友了,即便父母與子女之間,一句「養兒防老」天經地義的流傳多年,可是,若深究,這句話可夠功利的,養兒是付出,防老是收成。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當大家各自經濟獨立之後,親兄弟明算帳,才能相安無事其樂融融。張愛玲說:「沒有一種愛不是千瘡百孔。」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因為不懂,所以粉飾。
人情講究的是禮尚往來。有來有往,才能拉鋸。這頓飯你請我,下頓飯我請你,雖然未必對等,但大差不差,沒有個一直我請你或者一直你請我的道理。你有困難,我伸把手;我有困難,你來幫我。互幫互助,才有人情。你掉到坑裡,我拉你;我掉到坑裡,你袖手旁觀,人情還如何維持得下去?小人情,並不難處理。難處理的是大恩大情。俗話說,「大恩不言謝。」不是不想謝,是恩太大,沒辦法謝。
這樣的人情債,背著最累,累到不敢面對恩人,看到恩人抬不起頭來,正所謂,「大恩如大仇。」 「施比受有福」,為什麼?誰都願意做別人的恩人,誰都不願意出門淨碰到恩人。所以,人情,度的把握很重要。處理不好,你落個出力不討好的委屈,對方落個忘恩負義的名聲。
人心再是叵測,可是,人人依然需要人情。因為生活諸般雜事,你不可能一人獨自完成,何況人是最怕孤獨的,融入人群才有安全感。人情是生活的媒介,或者手段,不是目的。若深陷人情的泥潭,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八面玲瓏春風得意,於社會有益——人情潤滑劑,於自身無補——銀樣蠟槍頭。打理好外在的生活,是為了更好的自我成長。自我成長,才是生命的最終目的。時間一天天的過,生命一點點的耗,身體一天天的老,而靈魂,卻可以一天天的豐盈。智慧,是為了讓自己活得更通透,懂得好歹。
當人情體現在陌生人之間的幫助,當人情體現在每個人都把手頭的工作做好,當事情能夠嚴格的按照規章制度或流程來辦,那麼,熟人之間帶有交易性質的人情關係也就消失了。社會也就能簡單的多。
後記:我非無情,之所以寫這篇文章,只是想冷靜理性的看待人情。人情,尤其是親情,固然珍貴,但沒有光環。它就是實實在在的人際交往。父母子女之血親,擱誰身上都一樣,可是,在皇家,為了爭權,可以父親殺兒子,兒子殺父親,兄弟之間互相殘殺更是不新鮮,難道是因為他們比普通人無情嗎?不是。不過是因為普通人家裡沒有那麼大的誘惑去考驗人性。
朋友,有兩種,一種是,彼此投緣,談得來,沒有任何功利的交往;另一種更傾向於熟人,互相幫助,彼此提供便利。這兩種朋友都很珍貴。芸芸眾生,我們每個人都沒有高貴到只要精神生活的地步。隨著社會的發展,當人情體現在陌生人之間的互相幫助,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不逢迎,不勢利,那,就真的是和諧社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