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裡德比特「數字時代下中國企業自主創新之路」演說)
(查爾斯進入會場)
應中華演講局(The China Speaker Bureau)ChinaTalk之託,演講局成員、著名記者、作家、教育領域權威、英國倫敦智囊機構Demos創新顧問、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創意人之一的查爾斯·裡德比特(Charles Leadbeater )應邀出席「China Talk」,暢談「數字時代下中國企業自主創新之路」,並提出了五點獨到見解。創新的方式多種多樣,而中國正在形成其獨到的創新方式。
全球人們都在效仿矽谷(Silicon Valley),並尾隨其後。而我們不應效仿矽谷,應該有自己獨到的方式。下面介紹的就是一些中國創新必須不同/將有所不同的方法。
1.中國是吸收和改造想法的能手。中國的公司模仿或抄襲西方一直備受詬病。而對此,更準確的理解應該是它們通常會吸收、改造並重新定義西方公司所做的工作,然後讓這些技術適應中國的國情。這並非簡單的抄襲。
很少有創新是純粹地創造。大部分的創新都是通過融合、借鑑別人的想法,然後使現有技術更適應新環境和新情況實現的。
2.中國在另一種被忽略的創新方面也表現突出。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創新應該是由特定人群在特定環境下實現的,比方說實驗室、設計室,等等。沒錯!但是,許多創新都是在生產過程中實現的,而且這個數目是出乎人們意料的多。也就是在產品生產的過程中,為了讓其適應環境所催生的創新。在這一方面,即生成過程中的創新,中國有許多經驗可供學習,畢竟,這是一個製造業王國。這就意味著,中國在基礎創新方面表現欠佳,但是,在想方設法製造東西這個問題上,表現卻是不俗。
研發對創新來說至關重要,但是這也只是其中一個必要條件。
3.許多商業創新都是由顧客驅動的,甚至是由顧客完成的。許多創新都涉及顧客間的學習、改造以及自主完成/共同完成。
(責編:胡佳、林浩)
(查爾斯在解讀網際網路世界的組織機構)
中國擁有世界上好奇心最強、最主動且最具創新性的顧客,不論老少。他們的發明才能將催生全新的顧客驅動的創新。
在中國的城市,尤其如此。
4. 中國應該引領世界進行節儉式創新。
這是因為我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為創新創造了新環境:數以十億計的發展中世界中有渴求的顧客的爆發式需求;環境變化、貧瘠以及日益增長的成本造成的水、能源以及其他資源供應的緊縮;發達國家的廣大中場階級家庭收入不景氣的困境。
這些壓力將迫使我們採用更節儉的創新方式,以更少的資源為更多的人群奉獻更好的解決辦法。這隻有在我們把傳統智慧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實現。
縱觀全球,在實驗室和設計室裡,新一代的社會設計師們正在創造低成本的產品以滿足囊中羞澀的顧客的需求。他們中的許多人在改造手機和及其網絡,以創建金融基礎設施或進行貧血測試。歸功於開源硬體( Arduino)、主板、樹莓派(Raspberry Pi)小電腦和3D印表機,一項由製造商、愛好者和手工製造者組成的「一起做」的復興運動正在擴展。許多最重要的節儉創新不會是單個的產品和服務,而是一整個新系統。這將出現在全球的節約型城市中,例如新加坡就通過將自身變成一個巨大的、分散式城市水庫,再儘可能地循環用水以及將海水淡化,化解了威脅其生存的水危機。哈瓦那(Havana)則學會了如何利用市區範圍內的少量土地來養活自己。德國弗萊堡(Freiburg)創造了低成本、共享的住房解決方案,可以讓收入平平的家庭享受良好的家居環境。
節儉創新者們通過緊縮將傳統智慧發揮到淋漓盡致,以讓緊縮為他們服務。他們極為重視邊緣市場以及為大企業所忽略的資源匱乏地,以重新思考傳統的、損耗大的以及頭重腳輕的商業模型。他們敢於追求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
他們對尖端科技避之唯恐不及。他們傾向於採用可靠的,為顧客所熟知的且易於掌握的技術來創造發明。他們謙遜、不事張揚、不追求曝光率,也不故作姿態。他們擅長「溫故知新」,而非完全的創新:他們回收、再利用、重新調整,並進行補救。
他們對任何形式的浪費都深惡痛絕。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堅定地擁護精益思想的原因。精益思想是在二戰後,首次由當時深陷危機之中的豐田公司(Toyota)所提出的。也就是,任何廢棄物都會被投入到另一個生產流程中,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就是印度的稻殼能源系統(Husk Power System)——通過廢棄的稻殼作為基礎燃料,為農村提供能源。他們偏好簡單的解決方案,其更易於執行、維持並成為社會解決之道,因為當一件昂貴的東西為眾人所享時,它的性價比也就更高了。節儉式創新的設計原則就是:精簡、簡單、清潔和社會性。
節儉式創新也就意味著採用更少的資源,以全新的做事方式,為更多的人提供更優的解決方案,這不會是未來社會的唯一一種創新方式。但是,它將是未來社會最重要的創新方式,因為它提供了一種方式,藉此可以創造成功的、具有包容力的以及可持續的創新驅動型經濟。精簡、簡單、清潔和社會性將成為未來節約型社會的架構準則。
5. 文化引領創造和創新。
從長遠來看,中國要想實現持續地創新,只有加大力度鼓勵以更開放以及探索性的方式來找尋問題的全新解決方案。這需要集思廣益,公開爭辯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是什麼。這就是為什麼從長遠角度來說,在社會層面的公開爭辯,人民內部思想的自由和開放是維持創新型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
創新的成功源自挑戰傳統的自由思想。中國可以以多種不同的方式進行創新——通過引進和融合在生產中實現增量式的創新,但是若不依靠引進和融合,就完全依賴於自由思想了。但是長遠來說,對思想的開放包容是持續創新至關重要的一環。
(責編:胡佳、林浩)
(原標題:世界創新先驅查爾斯·裡德比特解讀中國式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