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創新先驅查爾斯·裡德比特解讀中國式創新(全文)

2020-12-05 網易新聞

(查爾斯.裡德比特「數字時代下中國企業自主創新之路」演說)

(查爾斯進入會場)

應中華演講局(The China Speaker Bureau)ChinaTalk之託,演講局成員、著名記者、作家、教育領域權威、英國倫敦智囊機構Demos創新顧問、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創意人之一的查爾斯·裡德比特(Charles Leadbeater )應邀出席「China Talk」,暢談「數字時代下中國企業自主創新之路」,並提出了五點獨到見解。創新的方式多種多樣,而中國正在形成其獨到的創新方式。

全球人們都在效仿矽谷(Silicon Valley),並尾隨其後。而我們不應效仿矽谷,應該有自己獨到的方式。下面介紹的就是一些中國創新必須不同/將有所不同的方法。

1.中國是吸收和改造想法的能手。中國的公司模仿或抄襲西方一直備受詬病。而對此,更準確的理解應該是它們通常會吸收、改造並重新定義西方公司所做的工作,然後讓這些技術適應中國的國情。這並非簡單的抄襲。

很少有創新是純粹地創造。大部分的創新都是通過融合、借鑑別人的想法,然後使現有技術更適應新環境和新情況實現的。

2.中國在另一種被忽略的創新方面也表現突出。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創新應該是由特定人群在特定環境下實現的,比方說實驗室、設計室,等等。沒錯!但是,許多創新都是在生產過程中實現的,而且這個數目是出乎人們意料的多。也就是在產品生產的過程中,為了讓其適應環境所催生的創新。在這一方面,即生成過程中的創新,中國有許多經驗可供學習,畢竟,這是一個製造業王國。這就意味著,中國在基礎創新方面表現欠佳,但是,在想方設法製造東西這個問題上,表現卻是不俗。

研發對創新來說至關重要,但是這也只是其中一個必要條件。

3.許多商業創新都是由顧客驅動的,甚至是由顧客完成的。許多創新都涉及顧客間的學習、改造以及自主完成/共同完成。

(責編:胡佳、林浩)

(查爾斯在解讀網際網路世界的組織機構)

中國擁有世界上好奇心最強、最主動且最具創新性的顧客,不論老少。他們的發明才能將催生全新的顧客驅動的創新。

在中國的城市,尤其如此。

4. 中國應該引領世界進行節儉式創新。

這是因為我們面臨著巨大的挑戰,這為創新創造了新環境:數以十億計的發展中世界中有渴求的顧客的爆發式需求;環境變化、貧瘠以及日益增長的成本造成的水、能源以及其他資源供應的緊縮;發達國家的廣大中場階級家庭收入不景氣的困境。

這些壓力將迫使我們採用更節儉的創新方式,以更少的資源為更多的人群奉獻更好的解決辦法。這隻有在我們把傳統智慧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實現。

縱觀全球,在實驗室和設計室裡,新一代的社會設計師們正在創造低成本的產品以滿足囊中羞澀的顧客的需求。他們中的許多人在改造手機和及其網絡,以創建金融基礎設施或進行貧血測試。歸功於開源硬體( Arduino)、主板、樹莓派(Raspberry Pi)小電腦和3D印表機,一項由製造商、愛好者和手工製造者組成的「一起做」的復興運動正在擴展。許多最重要的節儉創新不會是單個的產品和服務,而是一整個新系統。這將出現在全球的節約型城市中,例如新加坡就通過將自身變成一個巨大的、分散式城市水庫,再儘可能地循環用水以及將海水淡化,化解了威脅其生存的水危機。哈瓦那(Havana)則學會了如何利用市區範圍內的少量土地來養活自己。德國弗萊堡(Freiburg)創造了低成本、共享的住房解決方案,可以讓收入平平的家庭享受良好的家居環境。

節儉創新者們通過緊縮將傳統智慧發揮到淋漓盡致,以讓緊縮為他們服務。他們極為重視邊緣市場以及為大企業所忽略的資源匱乏地,以重新思考傳統的、損耗大的以及頭重腳輕的商業模型。他們敢於追求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

他們對尖端科技避之唯恐不及。他們傾向於採用可靠的,為顧客所熟知的且易於掌握的技術來創造發明。他們謙遜、不事張揚、不追求曝光率,也不故作姿態。他們擅長「溫故知新」,而非完全的創新:他們回收、再利用、重新調整,並進行補救。

他們對任何形式的浪費都深惡痛絕。這就是為什麼他們堅定地擁護精益思想的原因。精益思想是在二戰後,首次由當時深陷危機之中的豐田公司(Toyota)所提出的。也就是,任何廢棄物都會被投入到另一個生產流程中,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例子,就是印度的稻殼能源系統(Husk Power System)——通過廢棄的稻殼作為基礎燃料,為農村提供能源。他們偏好簡單的解決方案,其更易於執行、維持並成為社會解決之道,因為當一件昂貴的東西為眾人所享時,它的性價比也就更高了。節儉式創新的設計原則就是:精簡、簡單、清潔和社會性。

節儉式創新也就意味著採用更少的資源,以全新的做事方式,為更多的人提供更優的解決方案,這不會是未來社會的唯一一種創新方式。但是,它將是未來社會最重要的創新方式,因為它提供了一種方式,藉此可以創造成功的、具有包容力的以及可持續的創新驅動型經濟。精簡、簡單、清潔和社會性將成為未來節約型社會的架構準則。

 5. 文化引領創造和創新。

從長遠來看,中國要想實現持續地創新,只有加大力度鼓勵以更開放以及探索性的方式來找尋問題的全新解決方案。這需要集思廣益,公開爭辯解決問題的最好途徑是什麼。這就是為什麼從長遠角度來說,在社會層面的公開爭辯,人民內部思想的自由和開放是維持創新型經濟發展不可替代的組成部分。

創新的成功源自挑戰傳統的自由思想。中國可以以多種不同的方式進行創新——通過引進和融合在生產中實現增量式的創新,但是若不依靠引進和融合,就完全依賴於自由思想了。但是長遠來說,對思想的開放包容是持續創新至關重要的一環。

(責編:胡佳、林浩)

(原標題:世界創新先驅查爾斯·裡德比特解讀中國式創新)

相關焦點

  • 《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解讀
    帶著對這些問題的前瞻性思考,6月10日,中國科學院發布了《創新2050:科學技術與中國的未來》系列報告,為我國描繪了面向2050年的科技發展路線圖。到2020年前後,將有效緩解目前制約我國發展的能源與資源的瓶頸問題;到2030年前後,能夠基本依靠我國能源與資源的自主創新能力,保障我國安全度過資源與能源需求高峰;到2050年前後形成以自主創新為主體的中國特色可持續能源與資源體系,能源與資源產業具有國際競爭力,科技創新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以中國創新自信擁抱「新量子革命」
    在量子理論誕生120周年之際,在「第二次量子革命」逐漸揭幕的今天,日益走近世界科技舞臺中央的中國,有能力更有自信為人類量子科技作出更大貢獻。量子力學理論發軔於1900年,隨後引發的「第一次量子革命」催生出半導體、雷射、計算機等改變人類文明進程的重大成果。進入新世紀以來,量子領域新發現、新理論、新技術密集湧現,預示著「第二次量子革命」已進入加速期、起跑期。
  • 國家統計局解讀2018年中國創新指數
    2018年中國創新指數突破200,比上年增長8.6%——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首席統計師鄧永旭解讀2018年中國創新指數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了2018年中國創新指數測算結果,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首席統計師鄧永旭就2018年中國創新指數的發展特點進行了解讀。
  • 量子速報:D-Wave估減值少;北京推動量子科技協同創新
    10月23日,以「智匯南京,網聯世界」為主題的第二屆科技創新融合峰會,在南京建鄴區正式開幕。通過這種新型設計,該研究小組實現了對囚禁離子的基態雷射冷卻,以及保真度達到99.3%的兩比特糾纏門操作,其研究成果發表在了最新的《Nature》期刊上。
  • SMOK登陸火星峰會,創新電子菸產品受追捧
    SMOK作為電子菸創新龍頭,應邀出席了此次峰會並設立了體驗展位。SMOK的手槍套裝等產品受到眾多與會嘉賓的好評,成為本次峰會的明星產品。深圳年度最大科技派對本次峰會邀請到美國漢森公司首席科學家Ben Goertzel、憤怒的小鳥創始人Peter Vesterbacka、FaceU CEO郭列等來自全球各地的科技先驅
  • 鄭永年:世界大變局與中國創新的未來
    這兩大經濟區域在中美技術競爭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提高創新能力不僅僅在於技術本身的進步,更在於創新體制的進步。我們現在很多IT企業面臨那麼大的困難,就跟我們以前太注重技術本身的進步,而忽視了創新體制有關係,也忽視了地緣政治變動對技術的影響。今天世界大變革是由什麼引起的?簡單地說,有兩個因素。第一是美國的相對衰落;第二是中國的快速崛起。
  • 創新教學沙龍 推動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
    創新教學沙龍 推動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 近日,為進一步推動全校本科教學改革,貫徹落實《教育部關於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9〕8號)和《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新時代山東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魯政辦字〔2019〕76號)
  • 科學家故事折射「中國式創新」時代偉力
    新華社北京1月24日電 題:科學家故事折射「中國式創新」時代偉力新華社記者餘曉潔、劉斐作為「中國式創新」的見證者、親歷者和創造者,您最深刻的感觸是什麼?您如何理解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 山寨式創新:中國如何從製造大國到品牌強國?
    這則來自《今日美國》的報導,足以證明中國製造在產量上的壓倒性優勢。「山寨」也要創新中國是世界製造大國。在實體經濟工業產品中,中國有220多種產量在世界上位居第一。但中國品牌在全球100大最具價值的品牌排行榜上卻寥寥無幾。中國是製造大國,也是「山寨大國」。
  • 讀懂中國 | 愛瑪胡宇鵬:用中國式創新為全球提供綠色出行新方案
    11月20日,2020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廣州)在廣州開幕。本屆會議不僅邀請了我黨政相關部門負責同志、專家學者、媒體人士和企業家出席,也邀請了世界多國的政治家、戰略家、企業家代表以線上形式參會,通過圍繞「大變局、大考驗、大合作——中國現代化新徵程」這一大主題,展開深入研討和交流,向世界傳遞中國方案,也讓中國人更了解世界。
  • 知乎CTO李大海牛津演講全文:崛起的中國科技創新力量
    以下為演講全文:  感謝牛津中國論壇的邀請和熱情接待,謝謝大家的掌聲。今天的論壇主題很宏大,作為一個中國科技產業的「圈內人」,我也來簡單談談我的看法。  Thank you. Thanks for Oxford China Forum and your applause.
  • 《傳播創新藍皮書:中國傳播創新研究報告(2020)》發布
    9月5日,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布了《傳播創新藍皮書:中國傳播創新研究報告(2020)》。報告由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組織編撰,該中心主任、「傳播創新藍皮書」主編單波教授介紹,藍皮書以「呈現中國傳播創新的發展過程,關注中國傳播創新的前沿問題」為宗旨,自2018年創刊以來,每年圍繞社會傳播、經濟傳播、政治傳播、文化傳播、媒體傳播等五個維度,全面總結並深入探查中國傳播創新的新理念、新政策與新實踐,持續為提升中國傳播能力提供方法與路徑。
  • ROEHL榮獲2020中國最佳創新公司50,訂閱式開啟生活服務新可能
    (2020年12月30日,中國上海)——近日,美國三大商業媒體之一《快公司FastCompany》重磅公布了「2020中國最佳創新公司50「榜單。訂閱式生活服務品牌ROEHL憑藉以提供綠色環保輕生活的新式生活概念為核心,有機結合軟體、硬體、人性化服務的L.a.a.S(Lifestyle as a Service)商業模式,從數千家公司中脫穎而出,與大疆創新、釘釘、戴森等業界知名品牌一同登榜。
  • 創新與中國航天
    可以說沒有創新就沒有中國的航天,沒有創新就沒有中國科技的飛速發展。是創新成就了中國的航天夢想,是創新成就了崛起的中國。探索浩瀚宇宙,勇攀科技高峰。 隨著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七號,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成功,中華民族向著實現航天強國的夢想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 《中學數學雜誌》2020年度被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轉載排名創新高
    曲阜師大新聞中心訊 新年伊始,曲阜師大《中學數學雜誌》傳來喜訊:根據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全文資料庫檢索情況,《中學數學雜誌》被《複印報刊資料》系列刊(2020年度)全文轉載的文章達到40篇,排名再創新高。
  • 中國科技創新與發展2035展望
    展望2035,中國科技創新強國建設正步入具有「轉折點」意義的關鍵期,亟須以新時代科技創新思想為指導,從創新驅動邁向創新引領,從自主創新邁向基於自主的整合式創新;加快創新強國動力模式的根本性轉型,發揮市場經濟下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加強頂層設計,建設新型國家創新生態系統,朝著四大核心目標進發。
  • 「AI:創新與產業大爆炸」論壇探索AI產業應用新方向
    人工智慧帶來的生產力與效率提升,引發各行各業關注,對未來風向高度敏感的科創先驅紛紛投身其中。借2019GEW(全球創業周)中國站契機,本次大會應運而生。大會由23Seed、功夫國際孵化器、全球創業周中國站組委會主辦,滙豐銀行提供特別支持。論壇特邀來自人工智慧學術、產業、投融資等多領域專家及科創從業者代表等200餘人到場。
  • 福州大學馮玲教授解讀金融的邏輯與創新
    11月12日下午,經濟與法學系與科研工作部聯合舉辦專題學術講座,福州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馮玲教授應邀為經濟與法學系師生解讀金融的邏輯與創新福州大學馮玲教授解讀金融的邏輯與創新  池昌德/攝講座最後,她通過創造流動性、優化資源配置、管理風險和收集金融市場信息四個方面,為同學們重點解讀金融的邏輯與創新。
  • 中國理論創新的基本特徵及其時代意義
    當代中國發展需要中國理論的回應,世界歷史進程需要中國理論的出場。用中國理論回答中國問題,概括中國經驗,解讀中國道路,已經成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面臨的迫切任務。所謂中國理論,既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特別是其最新成果,也包括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的相關理論。
  • SEMI中國會員日—創新高地,人才為峰
    SEMI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居龍在歡迎致辭中提到「紅紅火火,喜上眉梢;創新高地,人才為峰。」 創新和人才是產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創新不是萬能的,但沒有創新卻萬萬不能。SEMI中國結合人才、資本、技術、政府、諮詢五位一體打造【SEMI產業創新投資平臺 - SIIP CHINA】。SIIP平臺依託SEMI全球產業資源,匯聚全球產業資本和產業智慧搭建的投融資交流平臺,旨在推進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全球技術與投資精準對接,服務於產業的創新發展和投資融合。居龍先生特別提到「高新科技人為峰」。得人才者得天下,得人才者企業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