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科學家發現孔子鳥羽毛1.3億年前就有顏色

2020-12-01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11月23日報導 西媒稱,中國和美國考古學家11月21日在《國家科學院學報》上聯合發表的報告顯示,在中國北方發現的有1.3億年歷史的孔子鳥羽毛化石中含有β角蛋白和色素體。

據埃菲社11月21日報導,此項研究把β角蛋白保存時間往前大大推進,並顯示出在化石中分析辨別遠古超微結構的能力。

報導稱,孔子鳥的體型類似烏鴉,生活在1.3億年前的中國,是最早沒有牙齒且喙部含有角蛋白的鳥類,而這些都是現代鳥類的特徵。

此前有研究顯示,孔子鳥等史前鳥類和恐龍都具有色素體,例如黑色素,而色素體能為羽毛帶來顏色。但是一直無法證明在分解並變成化石之後,覆蓋動物體表的到底是色素體,還是微生物。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博士和美國北卡羅來納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院瑪麗·施魏策爾對孔子鳥羽毛化石進行了研究,發現羽毛超微結構內部是球狀和棒狀的色素體,外面是β角蛋白。

施魏策爾稱,如果是色素體,就應當嵌在角蛋白外殼內,因此可以推斷孔子鳥羽毛含有β角蛋白。如果沒有發現角蛋白,那麼外面的物質可能是微生物,或者微生物和色素體的混合物。

專家利用多種技術對孔子鳥羽毛化石的內外結果進行了分析,最終認為羽毛中的超微結構是色素體,而不是在分解和變成化石過程中產生的微生物。

報導稱,此項研究不僅首次在距今1.3億年化石中證實了β角蛋白的保存,而且也驗證了這些物質確實為羽毛的色素體,排除了微生物的可能性。

泮燕紅博士指出,研究結果對今後更好地認識遠古化石中的軟組織結構、化石分子的保存以及羽毛超微結構的演化都具有重要意義。(編譯/劉麗菲)

相關焦點

  • 1.3億年前這隻鳥羽毛為什麼那麼美?
    現在的鳥兒羽毛顏色變化多端,遠古時期鳥兒的羽毛什麼顏色?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泮燕紅與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院士周忠和、山東臨沂大學教授鄭曉廷、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教授Mary Schweitzer通過研究證明,1.3億年前的始孔子鳥羽毛化石中的確存在β角蛋白和色素體。
  • 從分子結構證明:1.3億年前的鳥羽毛或很鮮豔了
    (原標題:鳥類羽毛顏色β角蛋白說了算) 科技日報南京
  • 蝨子1億年前就有了?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吃恐龍羽毛的昆蟲
    蝨子1億年前就有了?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吃恐龍羽毛的昆蟲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19-12-13 12:59 來源:澎湃新聞
  • 孔子鳥類研究取得進展
    新鳥發現於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屬於始孔子鳥屬(Eoconfuciusornis)。始孔子鳥屬是孔子鳥目(Confuciusornithiformes)最古老和最原始的成員,而孔子鳥類則是最古老的具有角質喙的鳥類。雖然已發現的孔子鳥屬標本有數千件,但是本研究所報導的僅是第二件始孔子鳥化石。
  • 古生物學家發現 1.5億年前鳥形恐龍腳印
    發 現 這是一個奇怪的腳印,它藏身在一片濃密的玉米地旁邊,度過了數億年時光,直到一群古生物學家的到來,才讓它「浮出水面」。7月22日,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美古生物學家在雲南祿豐發現的這批特殊的足跡顯示,在侏羅紀-白堊紀之交的時候,這裡生活著一類奇特的古鳥或鳥形恐龍。 邢立達說,「足跡點就在恐龍谷博物館的後山,我們穿過一片玉米地,挖開浮土和落葉,看到了一個巨大的怪足跡。」
  • 科學家發現長羽毛恐龍順序換羽行為
    近日,以色列和中國的科學家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報導了已知最早的順序換羽行為的化石記錄及研究成果。研究認為,能夠確保鳥類和非鳥長羽毛恐龍維持全年飛行能力的順序換羽模式至少在約1.2億年前便已出現,推測其演化與日常覓食或躲避掠食者的行為相關。  羽毛是複雜而精巧的結構,對鳥類十分重要。除飛行功能外,在鳥類的溫度調節、視覺交流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 鳥的世界裡紅色羽毛有何特別寓意?
    鳥的世界裡紅色羽毛有何特別寓意?時間:2016-09-22 11:55   來源:中國數字科技館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鳥兒為何這樣紅? 鳥的世界裡紅色羽毛有何特別寓意? 在鳥的世界裡,紅色具有特殊的含義。許多物種使用紅色作為吸引異性或阻止競爭對手的信號,並將這顏色添加到它們的喙、羽毛或者裸露的皮膚。
  • 中國發現億年前小盜龍化石:羽毛具有彩虹光澤
    據國家地理雜誌網站報導,小盜龍是一種渾身長滿羽毛的恐龍,它生活在大約1.25億年前。以前的研究認為,這種動物長著寬大的淚滴狀尾巴,但是通過2010年在中國東北發現的一具新小盜龍化石進行的研究,發現其實這種恐龍的羽毛在陽光照射下會發出彩虹色光芒,而且尾巴的末端是兩根長長的翎羽。
  • 中國發現1.6億年前「小飛獸」 為最原始滑翔哺乳動物
    新京報訊 在鳥類的起源時代,有另一類生物也離開大地「飛」向了天空。由中國和美國科學家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1.6億年前地球上已經誕生了滑翔哺乳動物。  經過3年時間對化石的修復、研究和比對,研究人員發現它們的身體構造與當前存活的滑翔哺乳動物相似,其鎖骨與間鎖骨的構造又與鳥的叉骨形狀趨同,因而判定這兩種哺乳型動物是滑翔動物,並且是最原始的哺乳滑翔動物。
  • 1億歲琥珀中發現一種新昆蟲 以恐龍羽毛為食
    1億歲琥珀中發現一種新昆蟲與現代蝨類似,以恐龍羽毛為食科技日報北京12月11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11日公開的一項研究,中國科學家領導的小組新發現一種吃恐龍羽毛的昆蟲。這是帶羽毛的恐龍身上寄生的一種與現代蝨類似的昆蟲,該物種被命名為恩氏中生食毛蟲(Mesophthirus engeli),其與部分受損的恐龍羽毛同時保存在有著約1億年歷史的琥珀中。由於中生代化石記錄(2.5億年前至6500萬年前)存在空白,研究人員對昆蟲取食羽毛行為的起源和演化一直不甚了解。
  • 中美科學家首次發現3隻帶毛恐龍足跡
  • 中美科學家發現最古老蛙類琥珀 現億年前新物種
    原標題:緬甸「蛙類琥珀」現億年前新物種  中美科學家發現四件中生代白堊紀時期蛙類琥珀化石,其中之一被鑑定為全新蛙類物種  在遙遠中生代的緬甸叢林中,生活著和現代完全不同的物種,它們或在水潭或在陸地繁衍生息,直到湮滅。
  • 恐龍帶羽毛?哺乳動物會滑翔?去自然博物館探索飛行的奧秘
    它是根據上世紀90年代在東北遼西地區出土的、距今1.25億年的地層中發現的帶毛恐龍化石小盜龍為原型還原出來的。它個頭兒似鷹,通體黑色,羽毛帶著金屬光澤,細心觀察會發現它的與眾不同在於後肢上也長著羽毛,研究人員對此十分敏感。原因是如果便於飛行,不應該在腳上也長出羽毛來,而研究人員又發現,小盜龍的腳趾拇指與其他腳趾形成對握,意味著它可以抓握樹枝。
  • 日本首次發現恐龍時代「鴿」化石,比孔子鳥晚,或改寫鳥類進化史
    據最新一期《生物學通訊》(Communications Biology)報導,日本科學家首次在該國發現1.2億年前恐龍時代的原始鳥類化石,這種原始鳥大小如鴿子,尾骨形態如同現代鳥類,因此可以擺動尾羽。這種原始鳥的發現,可能改寫鳥類進化史。
  • 1.25億年前的恐龍頭皮屑算哪門子發現?
    1.25億年前的恐龍頭皮屑算哪門子發現?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科學家已經發現了距今1.25億年前的恐龍頭皮屑化石。這項發現不僅成為了一個調侃海飛絲的新梗,也的確解釋了恐龍脫皮的通用原理。布裡斯託大學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教授,也是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邁克·本頓說:「以前可能沒有人考慮過恐龍是如何脫皮的,新發現告訴我們恐龍和鳥一樣,死皮變成小薄片最終脫落。」
  • 新知|中國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吃恐龍羽毛的昆蟲 1億年前食毛類昆蟲...
    這時,一大滴樹脂滴落,幾隻小蟲連著羽毛被裹入其中……滄海桑田,億年之後,樹脂變成了琥珀,而小蟲和羽毛依舊留在琥珀中,從外觀上和千萬年前並沒有太大區別。2016年,這一顆來自緬甸的琥珀和另一顆琥珀被送往中國,一段被埋沒了億年的遠古昆蟲即將被科學家揭曉。  含有昆蟲的琥珀被人們成為「蟲珀」,特別是來自緬甸白堊系地層的琥珀,因為質地透亮、雜質少,近些年成為古昆蟲學研究的重點。
  • 鳥飛朝陽驚天下
    三塔中國鳥發現於地質學上叫"九佛堂組"的地層中,生活在大約1.2億年前地質上稱為早白堊世的時期。鮑爾·賽雷諾說,它具有一些恐龍的特徵,很可能是由恐龍向鳥進化過程中的過渡類型。令人奇怪的是這隻鳥具有許多始祖鳥那樣的像恐龍的特徵,但較古老的始祖鳥可能還主要生活在地上,還不太會飛,始祖鳥身上沒有什麼與現代鳥相似的骨骼特徵。而這隻鳥的飛翔能力較強,飛翔結構很發達,在樹上造窩,一般不在地上活動。
  • 世界上最危險的鳥:它們的羽毛結構竟然如此神奇
    這些羽毛的微觀研究構成了古顎類動物羽毛結構顏色的第一個證據。 如果你在搜尋引擎中搜索「世界上最危險的鳥」,一隻藍色、擁有恐龍同款爪子的大鳥就會映入你的眼帘。
  • 雷射影像技術揭示聖賢孔夫子鳥的鳥嘴效應的早期喙功能與發育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傳統考古學憑化石推敲鳥或恐龍的外觀,準確度成疑,更何況要研究孔夫子鳥的鳥嘴效應的早期喙功能與發育。香港大學經多年的研究,利用新雷射技術,分析恐孔夫子鳥的鳥嘴效應的早期喙功能與發育,重塑首個孔夫子鳥的身體輪廓。研究發現,近鳥龍的翅膀軟組織及形狀,都與現代鳥類有相似之處,但本質上卻不同。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