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23日報導 西媒稱,中國和美國考古學家11月21日在《國家科學院學報》上聯合發表的報告顯示,在中國北方發現的有1.3億年歷史的孔子鳥羽毛化石中含有β角蛋白和色素體。
據埃菲社11月21日報導,此項研究把β角蛋白保存時間往前大大推進,並顯示出在化石中分析辨別遠古超微結構的能力。
報導稱,孔子鳥的體型類似烏鴉,生活在1.3億年前的中國,是最早沒有牙齒且喙部含有角蛋白的鳥類,而這些都是現代鳥類的特徵。
此前有研究顯示,孔子鳥等史前鳥類和恐龍都具有色素體,例如黑色素,而色素體能為羽毛帶來顏色。但是一直無法證明在分解並變成化石之後,覆蓋動物體表的到底是色素體,還是微生物。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博士和美國北卡羅來納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院瑪麗·施魏策爾對孔子鳥羽毛化石進行了研究,發現羽毛超微結構內部是球狀和棒狀的色素體,外面是β角蛋白。
施魏策爾稱,如果是色素體,就應當嵌在角蛋白外殼內,因此可以推斷孔子鳥羽毛含有β角蛋白。如果沒有發現角蛋白,那麼外面的物質可能是微生物,或者微生物和色素體的混合物。
專家利用多種技術對孔子鳥羽毛化石的內外結果進行了分析,最終認為羽毛中的超微結構是色素體,而不是在分解和變成化石過程中產生的微生物。
報導稱,此項研究不僅首次在距今1.3億年化石中證實了β角蛋白的保存,而且也驗證了這些物質確實為羽毛的色素體,排除了微生物的可能性。
泮燕紅博士指出,研究結果對今後更好地認識遠古化石中的軟組織結構、化石分子的保存以及羽毛超微結構的演化都具有重要意義。(編譯/劉麗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