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分子結構證明:1.3億年前的鳥羽毛或很鮮豔了

2020-11-25 網易科技

(原標題:鳥類羽毛顏色β角蛋白說了算)

科技日報南京11月21日電 (記者張曄)中美學者合作完成的一篇題為「早白堊世鳥類——始孔子鳥羽毛角蛋白與色素體的分子證據」的論文於北京時間11月22日在線刊登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博士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院士、山東臨沂大學鄭曉廷教授、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施維策教授及其團隊對收藏於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一件始孔子鳥類化石標本的羽毛,進行了詳細的超微結構分析和生化分析,首次從分子層面證實了β角蛋白和色素體在距今1.3億年化石中的保存。

現生鳥類具有五彩繽紛的顏色和色彩,主要取決於羽毛具有的色素體以及羽毛內部的結構。羽毛的色素顆粒可隨羽毛的形成進入到羽毛的不同部位,從而與羽毛的內部結構等因素一起決定羽毛不同的顏色。

然而,以往對化石羽毛色素體的分析未能精準把色素的信號原位標定到色素體上。本文作者採用了多種化學和分子技術分析方法,其中免疫電鏡和超高解析度的元素能譜分析,都是第一次應用到化石分析中,實現了化學信號在納米級別的原位標定。他們的研究結果不僅首次在距今1.3億年化石中證實了β角蛋白的保存,而且也驗證了羽毛化石中納米級的微體結構被β角蛋白包裹,確實為羽毛的色素體。此項工作把β角蛋白能夠保存的時代往前推進了至少5000萬年,對今後更好地認識遠古化石中的軟組織結構、化石分子的保存以及羽毛超微結構的演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文來源:科技日報社-中國科技網 責任編輯:李德雄_NT2021

相關焦點

  • 1.3億年前這隻鳥羽毛為什麼那麼美?
    現在的鳥兒羽毛顏色變化多端,遠古時期鳥兒的羽毛什麼顏色?  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泮燕紅與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院士周忠和、山東臨沂大學教授鄭曉廷、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教授Mary Schweitzer通過研究證明,1.3億年前的始孔子鳥羽毛化石中的確存在β角蛋白和色素體。
  • 中美科學家發現孔子鳥羽毛1.3億年前就有顏色
    參考消息網11月23日報導 西媒稱,中國和美國考古學家11月21日在《國家科學院學報》上聯合發表的報告顯示,在中國北方發現的有1.3億年歷史的孔子鳥羽毛化石中含有β角蛋白和色素體。據埃菲社11月21日報導,此項研究把β角蛋白保存時間往前大大推進,並顯示出在化石中分析辨別遠古超微結構的能力。
  • 新知|中國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吃恐龍羽毛的昆蟲 1億年前食毛類昆蟲...
    這時,一大滴樹脂滴落,幾隻小蟲連著羽毛被裹入其中……滄海桑田,億年之後,樹脂變成了琥珀,而小蟲和羽毛依舊留在琥珀中,從外觀上和千萬年前並沒有太大區別。2016年,這一顆來自緬甸的琥珀和另一顆琥珀被送往中國,一段被埋沒了億年的遠古昆蟲即將被科學家揭曉。  含有昆蟲的琥珀被人們成為「蟲珀」,特別是來自緬甸白堊系地層的琥珀,因為質地透亮、雜質少,近些年成為古昆蟲學研究的重點。
  • 中國發現1.6億年前「小飛獸」 為最原始滑翔哺乳動物
    由中國和美國科學家聯合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1.6億年前地球上已經誕生了滑翔哺乳動物。  均在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  8月9日,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刊登《侏羅紀新的滑翔哺乳動物》和《侏羅紀生態系統中哺乳動物中耳和捕食適應進化的新證據》兩篇連載文章,介紹了兩種世界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動物化石研究成果。
  • 中國發現億年前小盜龍化石:羽毛具有彩虹光澤
    據國家地理雜誌網站報導,小盜龍是一種渾身長滿羽毛的恐龍,它生活在大約1.25億年前。以前的研究認為,這種動物長著寬大的淚滴狀尾巴,但是通過2010年在中國東北發現的一具新小盜龍化石進行的研究,發現其實這種恐龍的羽毛在陽光照射下會發出彩虹色光芒,而且尾巴的末端是兩根長長的翎羽。
  • 科研人員找到恐龍演化成鳥的重要分子學特徵
    新華社南京1月29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美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發現,早期帶羽毛的恐龍與現代鳥類相比,構成羽毛的結構蛋白不同。這一區別,是恐龍演化成鳥在分子生物學層面的重要特徵,相關研究也為進一步探索羽毛的演化提供了新依據。
  • 這種鳥的羽毛像黑洞一樣黑
    相比之下雌性天堂鳥就不那麼起眼了,不過它們在選擇配偶之前會仔細觀察雄性的羽毛和它們跳的舞蹈。研究人員們想要了解這種鳥的超黑羽毛以及它的原理。這些羽毛吸收光的效率如此之高有什麼用處嗎?天堂鳥有許多非凡的特性,但沒有哪一個有雄性天堂鳥光滑的黑色羽毛這樣神秘。它的羽毛如此之黑以至於你的眼睛無法專注於它的表面;它看起來就像一個黑洞。
  • 世界上最危險的鳥:它們的羽毛結構竟然如此神奇
    這些羽毛的微觀研究構成了古顎類動物羽毛結構顏色的第一個證據。 如果你在搜尋引擎中搜索「世界上最危險的鳥」,一隻藍色、擁有恐龍同款爪子的大鳥就會映入你的眼帘。
  • 鳥的小知識:羽毛鮮豔有觀賞性的藍翅八色鶇,大家想了解一下嗎?
    哈嘍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鳥的世界,隨著時代推移大家都喜歡養寵物,尤其是有很多人都是愛鳥人士,鳥的品種有很多,小編說都說不過來,今天小編要說的這個鳥類是藍翅八色鶇,它們身長17至20釐米左右,體重在48至70克左右,它們的體型比較圓胖,尾巴比較短,腿比較長,它們是一種小型的鳥類,嘴巴比較強
  • 1.25億年前的恐龍頭皮屑算哪門子發現?
    1.25億年前的恐龍頭皮屑算哪門子發現?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表明,科學家已經發現了距今1.25億年前的恐龍頭皮屑化石。這項發現不僅成為了一個調侃海飛絲的新梗,也的確解釋了恐龍脫皮的通用原理。布裡斯託大學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教授,也是這項研究的作者之一,邁克·本頓說:「以前可能沒有人考慮過恐龍是如何脫皮的,新發現告訴我們恐龍和鳥一樣,死皮變成小薄片最終脫落。」
  • 魔獸世界懷舊服鮮豔的羽毛打什麼怪掉?鮮豔的羽毛怎麼獲得?
    魔獸世界懷舊服鮮豔的羽毛打什麼怪掉?鮮豔的羽毛怎麼獲得?很多玩家對於暗月馬戲團任務物品的獲得方法還不是很清楚,想知道鮮豔的羽毛具體怎麼獲得,小編今天為大家帶來了魔獸世界懷舊服鮮豔的羽毛獲得方法介紹,感興趣的玩家快來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 新發現1.3億年前駝背恐龍:背部突起似駝峰
    新發現1.3億年前駝背恐龍  據國外媒體報導,西班牙發現一種新的大型食肉恐龍化石,其身體結構與眾不同,背部長有一個尖尖的駝峰狀突起,腿部肌肉非常發達。刊登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上的研究論文指出,這種「駝背」恐龍的發現為地球上一些最先出現的羽毛提供了證據。  這種恐龍被稱之為「Concavenator corcovatus」(意為來自昆卡的駝背獵手),生活在1.3億年前,棲息地位於現在的西班牙昆卡。
  • 恐龍的羽毛不是用來飛行,而是用來求偶的?
    近些年來,恐龍向鳥類演化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但原始羽毛的功能還存在爭議。古生物學家通過掃描電鏡對恐龍羽毛化石進行顯微觀察,在恐龍的羽毛裡發現了黑素體的殘留。這一發現不僅從微觀水平證明恐龍和鳥類羽毛結構的同源性,我們還能將化石中的黑素體與現代鳥類進行比較,從而復原恐龍活著時候的身體顏色。我們發現一些恐龍的羽毛不僅顏色豐富,而且具有彩虹光澤。
  • 古生物學家發現 1.5億年前鳥形恐龍腳印
    發 現 這是一個奇怪的腳印,它藏身在一片濃密的玉米地旁邊,度過了數億年時光,直到一群古生物學家的到來,才讓它「浮出水面」。7月22日,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的中美古生物學家在雲南祿豐發現的這批特殊的足跡顯示,在侏羅紀-白堊紀之交的時候,這裡生活著一類奇特的古鳥或鳥形恐龍。 邢立達說,「足跡點就在恐龍谷博物館的後山,我們穿過一片玉米地,挖開浮土和落葉,看到了一個巨大的怪足跡。」
  • 這塊琥珀裡藏著一隻1億年前的鳥,長啥樣?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北京青年報、華西都市報2月2日,中國、加拿大、美國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聯合宣布,在一枚距今約一億年的白堊紀琥珀中
  •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 腳趾證明新發現鳥類為小型猛禽
    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再次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一億年前的袖珍猛禽的痕跡,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古鳥類的演化提供了關鍵信息。中外科學家發現1億年前古鳥琥珀10月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一件非常特別的古鳥化石,其細節對我們理解古鳥類的多樣性和羽毛的演化有重要的意義。
  • 中外科學家琥珀內發現億年前兇猛古鳥類
    原標題:中外科學家琥珀內發現一億年前兇猛古鳥類近年來,琥珀中發現的古生物吸引了不少網友的關注。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再次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一億年前的袖珍猛禽的痕跡,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古鳥類的演化提供了關鍵信息。
  • 北美洲發現最古老羽毛恐龍,生活在1.5億年前!
    北美洲發現最古老羽毛恐龍,生活在1.5億年前!「洛麗」的化石在2005年被捐贈給了大角盆地基金會,起初人們認為這隻一具翼龍化石,因此沒有引起關注。2008年,古生物學家洛馬克斯(Lomax)第一次見到了這具化石,並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5年,對化石念念不忘的洛馬克斯終於通過眾籌的方式獲得足夠的資金將化石送到了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進行了全面的研究。
  •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怎麼回事?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圖片
    10月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件非常特別的古鳥化石,其細節對人們理解古鳥類的多樣性和羽毛的演化有重要的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等學者共同研究。
  • 2.3億年前,已有恐龍長出了羽毛,或證明它們就是鳥類的祖先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根據外媒報導,前段時間《古脊椎動物雜誌》期刊上刊登了一篇文章,該文章指出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4年的時間對在遼西地區發現的反鳥化石進行研究,最終弄清楚了反鳥的骨骼結構和其消化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