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鳥類羽毛顏色β角蛋白說了算)
科技日報南京11月21日電 (記者張曄)中美學者合作完成的一篇題為「早白堊世鳥類——始孔子鳥羽毛角蛋白與色素體的分子證據」的論文於北京時間11月22日在線刊登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博士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院士、山東臨沂大學鄭曉廷教授、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施維策教授及其團隊對收藏於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一件始孔子鳥類化石標本的羽毛,進行了詳細的超微結構分析和生化分析,首次從分子層面證實了β角蛋白和色素體在距今1.3億年化石中的保存。
現生鳥類具有五彩繽紛的顏色和色彩,主要取決於羽毛具有的色素體以及羽毛內部的結構。羽毛的色素顆粒可隨羽毛的形成進入到羽毛的不同部位,從而與羽毛的內部結構等因素一起決定羽毛不同的顏色。
然而,以往對化石羽毛色素體的分析未能精準把色素的信號原位標定到色素體上。本文作者採用了多種化學和分子技術分析方法,其中免疫電鏡和超高解析度的元素能譜分析,都是第一次應用到化石分析中,實現了化學信號在納米級別的原位標定。他們的研究結果不僅首次在距今1.3億年化石中證實了β角蛋白的保存,而且也驗證了羽毛化石中納米級的微體結構被β角蛋白包裹,確實為羽毛的色素體。此項工作把β角蛋白能夠保存的時代往前推進了至少5000萬年,對今後更好地認識遠古化石中的軟組織結構、化石分子的保存以及羽毛超微結構的演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