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投資核能發電到底有沒有價值?

2020-11-28 新浪財經

來源:雪球

看到國電投董事長錢智民寫的一篇文章,提起納西姆塔勒布的《反脆弱》,突然興起。塔勒布是非常大牌的暢銷書作家,也顛覆了很多人對運氣與能力的觀點,現在很多人不再視「黑天鵝」為一種動物,而是一種現象。不過他的書,最好的還是前三本,後面出的始終沒有逃出商業利益的窠臼,他可是不愁出版社的啊。(順便說一下,前幾年本人寫過兩本書,結果到現在也沒出版;-)錢總的意思很簡單,既然黑天鵝事件是無法預測的(新冠疫情),那麼就不應該糾結損失怎麼辦,而是應該思考在當前條件下做什麼有利。我很佩服格力電器、中國石化、無論是口罩、熔噴布還是空氣淨化機,反應之快堪稱反脆弱的典範。也無論他們幾家能否通過做這些事盈利,至少在公關層面讓人覺得無懈可擊。

很多人知道我跟蹤中國核電已經很久,但我一直想要避免誤導投資者。從行為學角度,如果我寫下的文字很熱門,但是並不客觀,預測也不理想,那麼先入為主的偏好就會造成投資損失。我認為自己是一個懷疑論者,當看到一些朋友堅持所謂的價投很久,結果實在堅持不下去了,轉向熱門股,而且很快就盈利了。我覺得沒有必要指出其行為的運氣作用有多大,因為運氣就是運氣。那個故事怎麼說的:一個教授和學生走過走廊,學生說看到地上有20塊錢。教授說:不可能,要是真的有,它應該早就被撿走了。結果學生回過頭,撿起20元,買了瓶啤酒。

首先,我認為在中國,價值投資可能真的是一個偽命題。價值投資當然首先要尊重價值,但是最關鍵的是要「體現價值」。價值投資在投資模型上強調「撿菸蒂」,也就是有價值但別人不在乎、或者說沒有看到,於是撿起菸蒂,把剩餘的價值兌現了。所以,價值投資的前提條件是要有價值背離。在一個普遍高估的市場中,價值背離是很難找到的,我們可以說有些個股低於淨資產,但是低有低的道理,很可能用不了多久,財務報表就會向低的淨資產靠攏。橡樹資本的霍華德馬克斯認為,價值投資就是在低於價值的時候買進,然後等到價值回歸就可以了。他的言論更有實際意義且不會被誤解,價值要具有回歸的可能,如果預期是糟的,兌現的時候確實也是糟的,那怎麼稱其為回歸呢?這就是中國核電跌了這麼幾年的原因。

當然我不是來抨擊價值投資理念的,我認為價投至少在抑制投資衝動方面很有作用,作為一個散戶,投資衝動是很容易發生且很容易操作的,我欽佩前幾年買入格力電器、招商銀行、中國平安且堅持持股的散戶。但是,我希望以自己20多年的投資經歷,但更謙虛地說:我敬佩那些在公司規模尚未成長之前買入招商、萬科、茅臺的投資者。當然還有很多優秀的或者僅僅是普通,但日積月累複利頗豐的個股。拿住的有誰?我周邊的投資老人都沒有拿住的。因為中國的市場環境並不善待這樣的投資者。少數現在看來當年的堅持是正確的個股,如果統計周期足夠長,結果也一定是好的嗎?我買入的第一支個股是特變電工,1998年,也許很多人看到了特高壓概念近期的上漲,但是值得從當時拿到今天嗎?我身邊曾經買入四川長虹、託普軟體那些散戶,有的鬢髮蒼蒼、有的如我祖父早已不在人間,這種衝動的結果激蕩幾十年,人生的意義又何在?倒是我認識的小姑娘,2015年有幸買入格力電器,持有至今,對價值投資的理念篤信不疑且超級自信,以她的原話就是:「董明珠不退休,我就不會賣掉格力的股票。」每每如是,我總是給她翹個拇指。

中國核電2015年上市,那波槓桿牛中,我持倉中國國航及張裕B,於上證4000多點清倉。等到崩盤,尋思更為長期的投資標的。因對能源長期關注,中核為次新、且崩盤中股價迅速回歸,我自認為耐心等待,直到2016年入手。恰逢反彈且2017年50牛,雖當時理解估值較高,但自信定投策略且高度自律,一直跟蹤至今。從結果來看,毫無驕傲可言。並不是盈利時不知止盈,而是一貫的投資習慣及對更長期投資偏好的渴求。像我這種經歷過歷次牛市的人會真切地感受到中國股市熊長牛短,短牛期間造就泡沫的規律。尤其在整個市場規模不大、規則不明確、政策市環境下、逐漸成了老股民的金融記憶。比如2000年的網絡概念股牛市、2007年的萬點預期、以及2015的槓桿牛,無不帶有泡沫特色。但從2007中石油中籤之後,我就不再相信會有非理性脈衝式行情。我不會再去考慮短期收益、而是複製以前的做法,安心做個股,無論是否有雷打下來,都會接住。有人認為這是所謂的皈依價值投資學派,其實根本不存在這樣的說法,不過是抑制衝動、更害怕風險。這個想法在註冊制推行之後更甚,但是炒概念現象的存在說明這條路任重而道遠,中國始終無法擺脫散戶市的大背景。國內的機構心態也是散戶市的,基金經理人寥寥兩千多,掌控著這麼多基金,卻抱團取暖,頻頻換倉。倒是一些私募開始呈現出和企業同成長的篤定,希望能有私募把這種風格發揚光大。

有人勸我換股,我在核電的投資顯然沒有什麼財運,但我明白運氣的意義。核電有幾大困擾:

一:核電到底屬於價值型個股還是增長股?

二:同為發電企業,為什麼市盈率偏高?

三:長期投資核電到底有沒有價值?

以前我從公司本身運營事件、財務狀況分析過很多,最近的心得更多來自產業層面。

首先,核電屬於清潔能源這個事實無須辯駁。初入門者會認為核電清潔是一個笑話。核輻射當然不清潔,但核電不是核洩漏、也沒必要談核色變。如果認為存在風險就一昧否定一種技術,那麼人類最好還是回到原始社會。《人類簡史》的作者認為農業、工業革命就是人類命運的陷阱,每天採摘打獵,閒了曬太陽豈不是更悠閒?核電的風險等級可以視為其經濟性與否的主要影響項,美國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發展核電的時候也認為其經濟性無可比擬,但是後來發現,為確保安全投入的資本是核電成本無法降低的主要原因。自然資源匱乏的日本即使經歷過核打擊依然大量建造核電站,且因為發展規劃不善導致引入了很多現在看來非常危險的沸水堆,最終導致了2011年的福島事故。

現在可以說一下中國核電事業所處的階段。中國核電起步晚,但也因此具有了後發優勢。中國經濟起飛後,對國際技術的渴求達到瘋狂的程度,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人認為我們偷竊技術。2000年後,中國核電快速發展,但是路徑並不統一,中國已有核電堆型存在法國、美國、俄羅斯三種,以及由此衍生出的中廣核法國技術路線、中核、國家電投美國西屋路線,以及俄羅斯堆型。其中,法國ERP、中核、國電投AP1000、國和一號,以及自主的華龍一號為主要發展方向。如果是這些技術引進給人以混亂、有些項目合作結果不盡人意等印象,放在歷史環境下就不足為奇。當時我國也急於引進大飛機項目,結果美國人還不是陰奉陽違?核電能夠在引進技術前提下自我吸收,以至於川普把中廣核列入實體清單,都是我國實力的見證。不過,就此認為我國核電很強是膚淺的。我國核電現在所處的階段正是既發展又困惑的階段,引進的技術如何形成合力非常關鍵,這個後面說。

核電絕不是為了技術而技術。如果清潔能源、碳排放目標是人類共同體(美國除外)的目標,那麼為什麼不依賴太陽能、風能呢?其實,我國的太陽能、風能發展非常迅速,遠超核電。在中電聯發布的《2019-2020年度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分析預測報告》中,全國2019年新增併網風電和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分別為2574萬千瓦和2681萬千瓦,遠超核電的125萬千瓦,且核電建設周期長,每年新增裝機並不確定。那麼,為什麼還要發展核電?因為核電的基核作用。核電的利用小時數是最高的,全年平均達7700小時、秦山、嶺澳、陽江、海陽等均有機組超8000小時,水、風、光都只有3000-4000小時。風、光電發電不穩對電網的衝擊在技術層面可以解決,且光伏發展非常快,所以未來會呈現由可再生能源(風、光)的量級來替代火電。核電裝機僅佔全國裝機的2.4%,發電量僅4%多,未來能否發揮主要基核的作用,這是我不能斷言的,也是核電技術路徑確定、發展必要性得到高層認可、以及經濟性、安全性所決定的。

關於技術路徑,每年都有傳出兩大核電運營商合併事宜,其實從技術發展來看確實有一定的可能性。三代堆型作為全球新建機組的主力必須要拿得出中國特色的產品——華龍一號。但是當時華龍一號的路線圖廣核與中核是彼此分開的,經過高層強有力地協調,成立華龍一號國際技術公司,股比50:50。在投資領域,投資人很急迫地從賺錢能力斷定中核管理不行,廣核更優。他們沒有看到中核上市公司需要支撐的中核集團,按照集團的話說,上市公司是最重要的利潤基礎。如果僅僅定位於運行商,廣核的負擔肯定更輕,也更容易盈利。但是核電事業是中國的事業,並不是一家公司能不能賺錢這麼簡單的事。合併預期最根本的還是要確定華龍一號的配套產業集群,各自為政不容易資源整合。

至於說四代技術,都是立足於實驗堆,未來是好的,但不會那麼快,三代技術在國內只有兩個主方向,中核、中廣核的華龍一號和國電投的AP1000。很多人不明白AP1000以及後續的國和一號CAP1400為何與國電投有關?其實國電投一直是中核三門、廣核海陽AP1000機組的少數股東,也是中電投合併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之後一直主推的項目。所謂的核電三足鼎立就是這三家,但是國電投自己沒有控股機組,也就不為人所知。

現在可以來看中核的在建機組以及待建機組了。除了田灣四期和徐大堡引入俄羅斯vver機型,福清三期、昌江二期、漳州核電、都是華龍一號。三門一期和國電投合作的西屋AP1000,因為拖期及成本極高,後續二期很可能採用華龍一號堆型。從投資角度講,AP1000雖然為之付出了很多努力,且問題一個個解決,但是中核付出的代價卻是單臺機組造價250億。中核的二代機組CP1000即使首堆,成本也只要150億。順便說一下,個人估計福清華龍一號成本在200億以內,更有很大可能低於俄羅斯的VVER機組的180億。

三門的問題也解釋了為什麼中核的財務報表去年增收不增利:第一,三門核電成本很高,商用後在建工程轉固定資產,財務成本暴增;第二,三門2號機組商用後出現屏蔽泵電機故障,停堆一年,未產生營收但成本卻列提。所以公司去年調整了折舊政策,尤其是把三門折舊40年推遲為60年,這樣三門的財報才會好看一些。因為還沒有全年的數據,個人估計三門能夠盈利,但是利潤不會太高。

當然,增收不增利也不僅僅只有這一個原因,幾乎上市之後每年都有原因。比如2018年的增值稅退稅降檔、福清電價調整等。增值稅退檔指的是核電增值稅享受十五年退稅,但每五年退檔,前五年返回75%,五到十年返還70%,十到十五年返還55%,十五年後停止返還。核電上市之初返回的增值稅幾乎佔利潤的30%,2018年有明顯的退坡,從2017年的22億降到14.5億,不過隨著新機組的投產,以及總營收增加,對利潤的影響相對小一些。

有投資人提出,電力企業有沒定價權,所以不看好。我覺得這個說法非常不妥,難道招商銀行就有定價權了?就算毛利率超高的貴州茅臺也不是隨隨便便漲價的吧?很多人認為國家降電價就一定是壓縮發電企業的利潤。其實國家降電價是有一個大前提的,就是電力市場改革,主要原則就是「管住中間、放開兩頭」,所以一提降價,國家電網先把責任自己扛了。當然,發電企業不受影響是不可能的,主要是售電的市場化改革。核電參與市場化售電已達40%以上,核電的毛利率42%,不及水電、但遠超火電。比起水電,毛利率還是低一點,畢竟沒人說要收水電的水費,但是核電的利用小時數極高,也就有了邊際收益這一說法,意思是,只要能夠多發電,利潤就會增加。核電的折舊佔成本的30%以上,就發展而言,新建機組的成本可以說決定了「印鈔機」的盈利能力。秦山核電的成本最低,所以從子公司報表看,ROE達30%。

以上解答了前兩個問題:一、相比較長江電力營收不再增長,核電在建機組的數量確定了其仍為增長股;二、其市盈率比傳統火電高、某種程度由其利基好於傳統電力,但也有可能是價值尚未向下回歸。所以有必要討論第三個問題,長期投資核電到底有沒有價值?

我仍然清楚地記得第一次閱讀中國核電的報表,在建工程幾乎與固定資產一樣多(2015年),一旦投產怎麼可能不成長?這就是我當時的直覺。顯然,現在證明沒那麼理想化。我沒有分析在建工程的性質、以及核電建設的長周期屬性,更沒有像上面提到的那樣細化了解這個行業的內幕。我們現在再來看一下在建工程:華龍一號(福清三期)大概率在今明兩年商用(先5號機組、再6號機組)。田灣三期預計在明年及後年投產。那麼,今年1臺,明年也許2臺,後年1臺,四個機組的投資成本已列提超50%,所以資本開支預估不會大幅偏離,且從現在來看建設沒有拖期,順利商用的概率比較大。這能夠初步預測不會出現三門商用,營收增長卻拖累業績的事情。

不過,2019年三季報又出現了新情況。財務費用激增可以判斷是三門負債500億造成的,但是管理費用一個季度增長了5億。我在互動平臺求證,公司說是核電前期費用增加,個人認為是設計費、規費以及其他費用。隨著漳州核電的批准、海南二期臨近、徐大堡與俄羅斯框架合同的籤訂,這些費用也能理解。所以,2019年的年報不會有太大的驚喜,能夠與2018年持平已經不錯了。如果僅以此預測股價,那麼,2019年又是利潤YoY不增,給予15倍PE的估值是不是高了點呢?

但是,2020年還是有點預期的。如果沒有新冠影響,今年所有機組都能夠順利運行,且一些機組更換了長周期燃料,可以增加滿負荷運行時間。三門雖然是去年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去年底2號機組已經恢復,公司公告一直處於滿負荷運行。但是、以旅遊業為主的海南受新冠影響,一臺機組降負荷、福清基地因為福建核電機組過於密集,是否也降負荷運行了呢?(福建有多次核電調峰事件)這些不確定因素仍未知。三門的效益因為沒有整年的數據也不知道。

再說更久遠一點,如果有人認為中核的管理存在國企特有的死板、低效,恐怕最影響利潤的要數內陸核電。桃花江核電、滄州核電都已有前期投入,桃花江核電據說非常接近動工。現在,前者佔用資本45.88億,後者佔用14.18億,且每年記利息。這是政策限制,也就是回到一開始的高層對核電發展的定位問題。一旦確定以華龍一號為三代機型的主線,公司儲備項目不少,光是那些基地的二期、三期項目就足夠十年以上的發展了。至於說霞浦快堆(解決福建眾多機組乏燃料問題)、上海海洋動力(某船隻核動力問題)、海南昌江CAP100小堆、燕龍泳池式供暖堆都是在上市公司框架內的,一旦「明目張胆」地發展,都是利潤點。

洋洋灑灑談了這麼多,沒來得及校對、一吐為快,以饗讀者吧。

作者:宜民老朱連結:https://xueqiu.com/3093736408/144759019來源:雪球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核能是如何發電的
    核能發電原理:  核能→水和水蒸氣的內能→發電機轉子的機械能→電能。  核能發電(nuclear electric power generation)是指利用核反應堆中核裂變所釋放出的熱能進行發電的方式。它與火力發電極其相似。
  • 核能發電的未來
    根據世界核能協會的統計,目前在中國全境有29座核反應堆正在建設之中,還有59座已經提交方案。中國建設的核反應堆,還不僅僅局限在一般的那種使用水和鈾燃料棒的反應堆,還包括最初由加拿大設計的重水反應堆,以及尚處於測試階段的小型快速反應堆。但我們也要知道,就算中國準備建設的所有核電站都能順利完工,該國仍有50%的電能要通過燒煤獲得。
  • 淺析核能發電的優缺點
    發展核能的優點  核能應用作為緩和世界能源危機的一種有效的措施是有許多的優點的:他的燃料具有許多優點,如體積小而能量大,核能比化學能大幾百萬倍;1000克鈾釋放的能量相當於2400噸標準煤釋放的能量;一座100萬千瓦的大型燒煤電站,每年需原煤300~400萬噸,運這些煤需要2760列火車。
  • 數說2020年全球核能發電
    實現鏈式反應是核能發電的前提。  核電站是一種高能量、低耗料的電站,此外,核燃料在反應堆內燃燒的過程中,同時還能產生出新的核燃料。核電站的基建投資高,但燃料費用較低,發電成本也較低,汙染小。  核電站發電與火力發電相比,核電的特點是:  ⑴ 核能發電是清潔能源。核電站不排放有害物質,不會造成「溫室效應」。  ⑵ 核能發電是經濟的能源。
  • 核能發電:抵禦災難性氣候變化的關鍵
    導航者號上載有蘇聯在冷戰時期製造的一批核武器。在過去20年間,有19000個俄羅斯核彈頭經過拆卸處理,運往美國,在核反應堆中發電。事實上,在這20年裡,為美國100座核反應堆供能的鈾燃料中,有超過一半來自這個核武器再利用計劃。    美國核能發電不但能消除核戰的威脅,還能應對另一大世界問題:氣候變化。核能發電產生的二氧化碳更少。
  • 核能「自由主義」
    核能自由主義,存在於市場投資環境有利於核工業的國家中,國家保護其免受不利的市場環境的影響,並且不會為核能的發展設定強制性的政策。在核能自由主義國家,政府機構對核工業的幹預是有限的,主要是與核安全有關事項的監管和監督職能:如設備的認證、項目的許可等等。核能發電的發展主要取決於市場環境。
  • 核能成本到底有多貴?
    6月18日,美國能源部宣布「將授予超過6500萬美元的核能研究、交叉技術開發、設施準入和基礎設施獎」。根據PowerTechnology的報導,「這些獎項屬於該部的核能項目——核能大學計劃,即核能項目。」然而,這筆錢對於國內核能來說,幾乎肯定是太少太晚了。就在本周,《世界核工業狀況報告》總結了全球核工業的現狀,但情況並不樂觀。
  • 一個國家怎麼能在沒有核武器的情況下擁有核能發電?
    人們希望伊朗擁有利用核能創造能源的自由和能力,但這樣一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製造核武器就不可能了。這是一個科學的和平的、核的夢想嗎?如果是這樣它會是什麼樣子?在有些問題中很少或根本沒有解釋的是鈾與鈽,適用於和平時期能源生產的材料和技術與僅適用於武器的材料和技術,核反應堆和非法技術轉讓。根據許多指標核能是其他能源無法企及的。
  • 2020寧夏社會工作者備考:核能發電的優點
    如有疑問請加【社會工作者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華圖微信公眾號(ningxiaht),寧夏公務員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關於核能發電大家都了解它的工作原理嗎?關於核能發電考試會考哪些知識呢?
  • 中國核能發電進入重要戰略機遇期
    「燃煤的過度使用是華北地區冬季嚴重霧霾天氣多發的重要原因,在天然氣供應不足、煤改氣面臨挑戰的情況下,發展核能供熱是緩解大氣汙染、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有效方法。」中國核學會理事長、原中核集團董事長王壽君在11月13日於京召開的2018年核能發電技術專題研討會上說,當前歷史階段下,我國應該更加注重「安全高效地發展核能」。
  • 李遠哲院士談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核能發電有正面之處
    據「中央社」報導,臺「中央研究院」院士李遠哲15日表示,若下決心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核能是一個選項,不能把某項技術排除在外。核能發電技術仍有很大進步空間,也應做很大的改變。   李遠哲表示,從科學觀點來看,目前95%核原料發電的能量最後會變成核廢料,是相當不理想的情況,但從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觀點,核能發電有正面之處。
  • 火力、水力、風力、潮汐、核能、太陽能、地熱發電方式優缺點對比
    核能發電則是利用原子核分裂時產生的能量把反應器中的水加熱產生蒸汽,然後及蒸汽推動汽輪發電機產生電能。 風力發電站是直接利用風力推動發電機來發電。其最大的特點就為標記風車,它的優點是乾淨、靈活、分散且可再生,適合偏遠的地區。它的缺點則是地域性極強,只能在特定的地方發電。而且很不穩定,沒有風也就沒有電了。 潮汐發電與普通水力發電的原理差不多。
  • 核能發電是國家增加電力供應的不錯選擇
    核能發電是國家增加電力供應的不錯選擇 北極星電力會展網 來源:北極星電力會展網 2015-05-21 09:38:43
  • 中國核能發電進入重要戰略機遇期—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中核集團 ■本報記者 趙廣立 「今日『立霾』。立霾是中國傳統『二十五節氣』之一,也是老北京『傳統節日』之一。『立霾』這天,中國民間有載口罩之習俗,人們儘量在家中不出門,以躲避傳說中的神獸『霾』……」 重汙染天氣來襲,許多網友看到這條段子哭笑不得。 今年立冬以來,北京的天氣一直沒給好臉色看。
  • 清潔發電 多元利用 蹚出中國特色核能之路
    會議核准了採用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的海南昌江核電二期工程和民營資本首次參股投資的浙江三澳核電一期工程。兩個項目有效總投資超過700億元,將帶動大量就業。  2015年5月7日,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範工程——福清5號機組第一罐混凝土澆築,標誌著工程正式開工。5年多來,福清核電5號機組進展順利,按照計劃進度開展建設成為重要標籤,有望於今年年底前投產運行。
  • 核能和太陽能的比較
    人類有兩大基本問題,一個叫做生存問題,一個叫做發展問題。生存問題的關鍵是吃飯問題,所以農業為基礎。發展問題的關鍵是能源,能源是發展的先導。因為人不能只靠糧食來支付能量的支出,一定要運用自然界所蘊藏的能量。需要發展的規模越大,耗能一定增多。
  • 【公基備考】核能發電工作原理及核電站進程
    人造太陽「心臟」安裝開啟 中核集團向全球核能高端市場邁出實質性步伐。核能發電在考試中經常會考查,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核能發電相關考點。核電站利用核能發電,核心設備是核反應堆。核電站用的燃料是鈾。
  • 核能解釋:核能原理以及和平利用核能的方式——輕水反應堆
    名字雖熟,但它到底是什麼,想必有些朋友可能不懂。核能(或稱原子能)是通過核反應從原子核釋放的能量,符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E=mc,其中E=能量,m=質量,c=光速。  核能可通過三種核反應之一釋放:  核裂變,較重的原子核分裂釋放結合能。
  • 核能解釋:核能原理以及和平利用核能的方式——輕水反應堆
    會有核動力汽車,飛機,或房子嗎?似乎這只需要幾年的研究就能實現。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先不管它會不會幾年實現,但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未來是屬於核能的。關於核能我們或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名字雖熟,但它到底是什麼,想必有些朋友可能不懂。
  • 南非專家:核能發電成本更高 或將影響未來電價
    南非專家為消費者即將支付的核能電價進行研究分析。南非兩名分析師表示,核能發電成本預計高於其他發電技術成本,如汽油及柴油發電等。南非專家通過對發電子本、融資、設備維護以及燃料成本等數據研究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核能發電成本預計高於煤炭發電、太陽能或風力發電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