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關鍵詞主宰吉利收購沃爾沃前景

2020-12-05 搜狐網

  隨著日前福特汽車公司和中國吉利控股集團先後發布公告宣稱吉利是福特首肯的沃爾沃首選競購商,個別媒體對吉利集團是否真正參與收購沃爾沃的質疑聲終於偃旗息鼓,但吉利能否最終成為沃爾沃的「新東家」仍然存在不少變數。

  「吉利和福特間的併購交易,仍然需要艱苦漫長的談判才有望達成。」對企業跨國併購頗有研究的吉林大學王懷興博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何湊集收購沃爾沃的資金、如何滿足沃爾沃工會提出的各種條件、如何通過中國政府的審批,福特和沃爾沃之間共享技術智慧財產權的保護,以及收購成功後吉利如何運作沃爾沃品牌都將是吉利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關鍵詞 ·資金

  資金將通過多渠道解決

  本報在此前報導中指出,吉利收購沃爾沃,資金或將是最大的障礙。

  據了解,福特汽車此前收購沃爾沃的資金高達64億美元;據估計,福特出售沃爾沃的價格將在20億美元上下。但這個價格對于吉利集團來說,仍然難以承受。

  對於收購資金的問題,吉利集團在此前發布的公告中指出,資金將由中方銀行協助解決。

  接近吉利汽車高層的人士向記者透露,吉利聲明中所提到的中方銀行只是官方說辭,與吉利合作的或將不止一家銀行或者投行。該人士表示,吉利向來擅長資本運作,此前收購澳大利亞DSI公司,就向該公司的第一債權人蘇格蘭銀行申請了4500萬澳元的貸款,如果收購沃爾沃再得到多家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的支持,資金應該不成問題。

  今年9月,吉利汽車向高盛集團聯營公司GSCP定向發行可轉換債券和認股權證,募得資金25.86億港元(約合3.3億美元)。吉利當時在公告中稱,這筆資金有可能用於「潛在收購事宜」。當時有業內人士評論說,雖然3.3億美元對於收購沃爾沃來說是杯水車薪,但攀上高盛集團這棵 「大樹」,將為收購沃爾沃開闢一條新的資金渠道。

  「吉利收購沃爾沃趕上了後金融危機時代抄底的大好時機,收購成本應該相對偏低,且收購資金籌集的渠道是多樣的,除了收購後的定金等需要自有資金支付外,其他不會全部動用吉利集團的自有資金。」美國萬通投資銀行控股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中國企業海外發展中心主任孫飛博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依據最新產業政策,吉利可以申請企業併購貸款,也可以通過信託融資和國內的私募基金(PE)募集部分資金,同時還可發行企業債券。

  「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海外併購,國家進出口銀行也可以提供資金」,孫飛補充說,如果收購事項被資本市場看好,境外成熟資本市場的銀行、基金和投行等都可能成為吉利集團募集資金的渠道。

  吉利收購沃爾沃項目發言人袁小林昨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關於收購資金,吉利集團有完善的計劃和準備,但具體細節還不方便透露。

  關鍵詞 ·工會

  工會或為收購帶來變數

  西方企業有著根深蒂固的工會文化,一旦涉及到企業併購,企業工會必將試圖介入談判,為企業員工謀取最大的利益。裁員問題和員工薪酬待遇方面的分歧就曾讓許多試圖併購西方企業的中國企業鎩羽而歸。

  「我們一直對吉利收購沃爾沃保持高度關注」,沃爾沃轎車公司工程師工會負責人麥格納斯·桑德默此前在接受境外媒體採訪時表示,沃爾沃工會已經要求同吉利對話,以對吉利收購計劃有所了解,同時保障併購後沃爾沃員工的利益。

  記者了解到,對於此次收購,沃爾沃工會同樣呼籲瑞典政府對此事保持關注,以防止沃爾沃出售後出現大規模的裁員。

  據了解,上汽與雙龍的合作以失敗告終,正是緣於上汽難以解決雙龍工會的內耗,無法滿足雙龍工會提出的要求等原因造成。業內人士指出,上汽和雙龍的合作失敗非常值得吉利集團思考,如何滿足沃爾沃工會有關要求將是吉利必須考慮的問題。

  「工會在國外的確比較強勢,在員工的薪酬和利益保障方面會有很大的話語權」,孫飛認為,沃爾沃工會之所以要求和吉利集團對話,關注的應該是吉利收購沃爾沃之後員工的薪酬保障和工作地位等問題。「如果員工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將會掃除收購最大的一項障礙,否則肯定會影響到收購的談判進程。」

  「一些國外企業的工會完全站在員工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如雙龍的工會就不惜以魚死網破的方式來和企業抗爭」,資深品牌專家顧環宇告訴記者,吉利集團若想收購成功,必須要深刻理解工會所代表的利益和當地有關的法律法規,這將是收購過程中一項很大的投入。

  針對收購可能面臨的來自工會的壓力,袁小林告訴記者,吉利集團將會和福特、沃爾沃三方一起努力,考慮各方利益來保證收購的成功。

  關鍵詞 ·技術智慧財產權不會成為大障礙

  對于吉利集團而言,沃爾沃先進的產品技術無疑是最大的誘惑。對於李書福領導的吉利集團來說,這是一次徹底實現從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過渡的大好機會。

  雖然吉利汽車以生產低端汽車產品起家,「一個沙發加四個輪子」曾是李書福創業初期的造車理念,但企業做大之後的吉利集團,已經開始了戰略轉型的嘗試。

  吉利控股集團副總裁王自亮此前曾表示,吉利汽車自2007年起已經開始了從低端產品到高端品牌,從價格戰到注重產品品質和質量,從立足國內發展到打造國際化企業的戰略轉型。

  早在上海車展期間,沃爾沃汽車有限公司高級安全技術顧問託馬斯·布博格在被問及吉利可能收購沃爾沃事宜時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無論哪家公司成為沃爾沃的「新東家」,都會一如既往地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高安全性的產品。

  此前曾有媒體報導稱,智慧財產權方面的分歧或將導致吉利收購沃爾沃擱淺,然而面對記者的詢問,吉利相關負責人表示,各個方面的細節正在談判的過程中,福特和吉利都已經拿出了相當大的誠意。

  「福特收購沃爾沃以後,要把開發體系、原始技術支撐等東西共享,這期間涉及到福特公司一些智慧財產權技術機密和新產品開發資料等可能會被沃爾沃公司所掌握」,吉林大學汽車學院院長管欣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福特方面可能擔心沃爾沃被吉利收購後,福特汽車的相關市場機密洩露。

  但管欣同時認為,福特既然決定要出售沃爾沃,肯定要做好準備工作,這其中會包括把涉及智慧財產權的技術機密和市場機密等進行相應的隔離等措施,因此媒體此前的報導可能僅僅是猜測。「吉利最想獲得的是沃爾沃的相關技術,不會因為涉及福特汽車的技術保密而影響到雙方的談判。」

  關鍵詞 ·政府 政府支持是關鍵要素

  騰中收購悍馬,儘管籤署了相關協議,但能否通過政府審批仍是未知數。同樣的,吉利收購沃爾沃,政府審批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曾經親自操盤過上汽、南汽收購英國羅孚的企業併購資深人士謝濤表示,在跨國併購中,政府因素、法律因素和會計因素是左右併購能否成功的三個關鍵性要素。

  據了解,按照國家相關規定,涉及海外併購首先要向發改委報備,發改委返回確認函後才能進一步談判;如果達成協議,還要再次報發改委審核。金額超過5000萬美元需要進一步報國務院批准,超過1億美元要通過商務部的境外投資核准。本報曾在報導中指出,吉利是第一個向國家發改委就收購沃爾沃問題進行報備並獲得批准的企業。

  「關於國內企業海外併購的安全門檻、市場集中、市場準入的問題,商務部已經有了明確的法律法規,這讓可能出現的海外併購有了可預見性。」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主任何曼青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只要企業併購符合相關的法律法規,一般不會出現政府審批方面的障礙。

  孫飛也表示,吉利收購沃爾沃屬於企業的自主行為,只要符合國家的產業政策,原則上應該給予批准。

  顧環宇也告訴記者,「吉利收購沃爾沃獲得政府審批的可能性較大,因為類似的併購符合我國所倡導的『走出去』原則。」

  海外併購的不確定性不僅來自中國政府,被併購方所在國政府是否支持併購也尤為重要。當年中海油併購優尼科失敗正是緣於美國國會的否決提案。

  一個利好消息是,瑞典政府日前聲稱歡迎吉利收購沃爾沃,但瑞典現有的工廠仍需保留。

  袁小林表示,在達成最終協議之前,吉利集團不便對審批程序作任何評論,吉利將在未來的審批過程中協助監管機構的工作。

  關鍵詞 ·風險 最大風險來自文化分歧

  近幾年來,吉利集團的全球化步伐快速而穩健。為了實現向高端品牌的轉身,吉利集團代表旗下上市公司吉利汽車與英國錳銅成立合資公司籤署合資生產計程車協議,並正式在中國推出上海英倫品牌;為了解決自主品牌汽車發動機技術落後的痼疾,吉利集團在今年收購了澳大利亞全球第二大獨立汽車自動變速器生產商DSI。

  豐富的海外合作和併購經驗為吉利併購沃爾沃增添了不少底氣,但是作為生產低端汽車產品起家的吉利集團,要駕馭沃爾沃這個豪華汽車品牌,仍有不少難題要克服。

  顧環宇對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吉利併購沃爾沃最大的風險不在併購前,而是在併購成功後有可能出現的諸如企業文化差異和品牌融合不力方面的風險。

  「中國企業海外併購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被收購方對中國文化的不了解和不信任。」顧環宇認為,就在吉利剛傳出成為沃爾沃潛在收購者時,瑞典媒體也質疑中國的企業能否更好地管理世界級品牌。「對於剛開始從低端品牌向高端品牌邁進的吉利集團來說,經營沃爾沃這樣的高端品牌,必須要抱著先學習後管理的態度,除了保留沃爾沃原有的技術和管理人才之外,還需要更多的國際化人才參與進來。」顧環宇補充說。

  「跨國併購往往會出現一種『倉促確定效應』,即在不同文化背景人員組成的跨文化團隊中,由於忽視了文化的差異而影響團隊的效率」,王懷興告訴記者,吉利在收購沃爾沃之前和併購成功之後,都應該多下工夫研究沃爾沃的品牌文化,在吉利的品牌融合方面多下工夫。

  「中國海外併購有一種說法,70%是失敗的,其中70%是由於文化管理的衝突引起的」,何曼青表示,儘管中國企業在海外併購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但吉利汽車在併購沃爾沃之後的文化衝突和品牌融合仍然需要較長的磨合。

  「我的建議是吉利集團應該全球招募精英團隊,通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把沃爾沃的品牌精神傳承下來,」顧環宇表示,聯想收購IBM儘管做得不是太好,但至少證明了中國企業是可以管理一個世界級品牌的,如果吉利併購沃爾沃成功,希望吉利會成為這方面的標杆企業。

相關焦點

  • 收購沃爾沃集團8.2%股權,吉利「中國版大眾」夢近一步
    盛傳已久的「擬收購戴姆勒5%股份」消息尚未被坐實,吉利方面卻已在資本市場攬沃爾沃集團入懷。來自吉利方面的消息,今日吉利控股已經正式與歐洲基金公司Cevian Capital(下稱「Cevian」)達成一致,收購後者持有的沃爾沃集團(AB Volvo)8847萬股的A股股票和7877萬股的B股股票。
  • 合併沃爾沃,吉利的全球夢要提前實現了!
    從吉利的步伐來看,李書福的最終目的是進擊全球市場,並不是滿足於中國市場,就算是做到了第一國產品牌,與合資車能平起平坐,但是如果不能進擊全球市場,這終究不是吉利想要的結果,收購沃爾沃,入股奔馳,入股蓮花,甚至一度被傳出吉利要收購阿斯頓馬丁,從這裡就能看出吉利的心在全球。
  • 經典併購回顧:吉利與沃爾沃的「蛇吞象」故事
    不過,如日中天的沃爾沃卻在此時出人意料的選擇了主動出售自己,而福特汽車則有著非常強烈的收購意願,雙方一拍即合。於是在1999年,沃爾沃集團將旗下的沃爾沃轎車業務出售給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吉利汽車在國內汽車行業屬於領先地位,但是由於技術的限制始終無法取得較大的市場份額和走出國門的實力資本,於是便關注了國外沃爾沃,希望通過兼併收購的方式來了解沃爾沃的先進汽車技術方案,從而獲取操控的核心技術和中高端車型的技術體系能力。以上種種便是吉利併購沃爾沃的主要原因。
  • 吉利旗下新品牌發布Polestar2,沃爾沃或將淪為吉利備胎
    2015年沃爾沃收購了Polestar Performance AB 100%的股權,Polestar也因此成為類似寶馬M Power ,奔馳AMG的官方性能車系。2017年吉利與沃爾沃成立合資公司將Polestar品牌獨立,由沃爾沃首席設計師Thomas Ingenlath出任CEO,生產基地設在成都。
  • 吉利再提深度整合,沃爾沃「獨立度」到底有多重要?
    撰文|張大川、編輯|禾 子2020年是吉利收購沃爾沃十年的日子,這十年裡,沃爾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產品端到品牌端,橫跨三大洲的工業布局以及遍及全球的銷售網絡,使得沃爾沃展現出了遠比福特時代更加彭勃的發展朝氣。但曾經被放虎歸山的沃爾沃汽車,在最近反覆被提及將和吉利汽車進行更深層次的整合,兩者實現更為緊密的結盟關係。
  • 密謀「大局」的吉利,終將一圓全球夢?
    若協議達成,重組後的新集團將保留吉利、沃爾沃、領克及極星每個品牌的獨特性,並通過香港上市公司對接國際資本市場,未來在瑞典斯德哥爾摩上市。自吉利2010年收購沃爾沃起,雙方十年來在業務和資源上相互協作,一直處於「雙贏」的局面。目前,吉利與沃爾沃在銷量規模和盈利水平上均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階段。
  • 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簡介
    人物介紹:李書福白手起家,創辦吉利集團。吉利集團是中國第一家生產轎車的民營企業。集團總部設在杭州,在浙江臨海、寧波、路橋和上海、蘭州、濟南、湘潭建有六個汽車整車製造基地,擁有年產30萬輛整車的生產能力。集團現有吉利自由艦、吉利金剛、吉利遠景、上海華普、美人豹等八大系列30多個整車產品。上述產品全部通過國家的3C認證,並達到歐III排放標準,部分產品達到歐IV標準,吉利擁有上述產品的完全智慧財產權。年納稅額超過10億元。
  • 沃爾沃缺錢,吉利缺故事 | 稜鏡
    「強強聯手將讓雙方進一步受益,同時保持旗下沃爾沃、吉利、領克、極星的品牌個性。」吉利汽車在聲明中表示。十年之前,吉利通過一次「蛇吞象」的併購拿下沃爾沃。十年之後,吉利蟬聯中國汽車品牌銷量冠軍,沃爾沃全球汽車銷量已經翻番。
  • 有一款北極星車,這和吉利有什麼關係
    說起沃爾沃汽車,人們會想起這是來自北歐瑞典的豪華品牌轎車,卻不知在1999年時由於沃爾沃多年經營不善虧損,轉而把旗下的轎車業務出售給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後來又被李書福的吉利汽車成功收購獲得。李書福收購沃爾沃可謂是一波三折,經過多次談判才艱難拿下,同時李書福也創造了國內收購外資企業的典型成功案例,獲得眾多企業人稱讚。
  • 全球視野 科技驅動 吉利跑出加速度
    吉利還與戴姆勒共建高端出行服務「耀出行」,收購太力飛車、與戴姆勒共同投資Volocopter,全面布局城市低空出行。  吉利的腳步不止於此,吉利的目光是長遠的。吉利在衛星科技領域持續投資,將其作為科技轉型的助推器。通過布局低軌衛星,吉利控股天地一體化的立體出行版圖日漸清晰。
  • 吉利又要成功了,配沃爾沃動力,軸距2米8+10個bose音響,才11萬
    而吉利作為從1997年就進入汽車行業的老牌國產品牌也交出了自己的全新緊湊級轎車,吉利星瑞。吉利又要成功了,配沃爾沃動力,軸距2米8+10個bose音響,才11萬。 外觀上,星瑞中網依舊是吉利家族式設計不過改為瀑布獠牙式進氣中網,大燈採用分體式,或許是收購了沃爾沃的原因。吉利星瑞前臉如同加長的S60L,和沃爾沃十分相似。側面簡潔的腰線配上動感滿滿的輪轂,看上去很厚實。
  • 吉利全新B級轎車預告,英文名來自概念車!顏值媲美沃爾沃
    吉利全新B級轎車預告,英文名來自概念車!顏值媲美沃爾沃遍觀如今的國產汽車市場,絕大多數國產品牌都把自己的研發重點放在了SUV車型上面,國產轎車的市場佔有率確實不算高,而且很容易被車企忽略掉。大部分國產轎車依然停留在廉價領域,國產中型轎車絕對屬於稀有物種,但是吉利汽車從來都沒有放棄b級轎車的研發。除了吉利博瑞經典車型之外,吉利汽車還將在2020年當中推出吉利科技4.0全面架構,即將面世一款全新的b級轎車。
  • 吉利汽車深度解析:具備全球競爭力的中國力量
    公司成立以來,不斷探索新的成長模式,1997 年吉利正式進入汽車行業,2003 年開始進行海外市場的開發,2005 年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 2010 年全資收購了沃爾沃公司,使得吉利的海外業務局有了更大的提升,此後公司不斷創新發展,不斷開 發新的車型,並推出了模塊化架構。
  • 連續四年登頂,吉利汽車站上新的十字路口
    (文/潘昱辰 編輯/徐喆)2020年,對吉利汽車而言意義非凡。在慶祝收購瑞典豪華品牌沃爾沃十周年之際,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又為這個中國最大的民營汽車製造商帶來了新的考驗。儘管面臨著比10年前更為錯綜複雜的市場環境,吉利汽車仍在新年伊始交出了一份相當可觀的答卷,並連續四年登頂中國品牌汽車銷量冠軍。
  • 沃爾沃北極星終於要進入中國,撩妹不再只有AMG
    誰說沃爾沃就沒有高性能轎車,我們大多數人不知道是因為這款車沒有正式的引入國內。在此之前,我已將寫過一篇介紹一些品牌高性能部門的文章,其中就提到了小眾的沃爾沃高性能部門——Polestar。不過有個好消息就是沃爾沃已經正式確認將要把Polestar引入國內。因為工信部的最新申報信息中已經出現了兩款Polestar車型。
  • 十年追夢熱血難涼,沃爾沃S90當之無愧的經典之作
    在眾多汽車廠商都在努力造出更符合中國消費者的汽車時,沃爾沃S90已經俘獲了他們的心。自十年前被吉利收購之後,沃爾沃下足功夫,充分了解市場,並據此做出調整,產品也愈發貼近中國市場。十年間,沃爾沃如同初心不改的熱血追夢少年,以堅持不懈的努力讓消費者了解和認可了這個誕生於北歐的豪華汽車品牌堅守的價值觀、使命和願景。
  • 「鈦晨報」沃爾沃汽車計劃與吉利汽車合併,納入吉利香港上市公司...
    【鈦媒體綜合】2月10日,吉利汽車和沃爾沃汽車同時發布公告,稱兩家公司的管理層正在進行初步討論,以探討通過兩家公司的業務合併進行重組的可能性。根據雙方公告內容,正在討論通過兩家公司的業務合併實現重組,並將合併後的業務在香港和斯德哥爾摩上市,同時現有的吉利、沃爾沃、領克和極星等品牌仍將保持各自的獨立性。
  • 吉利的電動Plan B:北極星前景幾何?
    據多家外媒報導,有消息人士透露,現階段吉利汽車旗下獨立電動車品牌北極星(Polestar)正在與投資者談判,計劃融資8~9億美元。針對傳聞,鋅刻度向吉利相關方面求證,得到不予置評的答覆。吉利手中已有獨立電動車品牌幾何,為何又押注一個北極星?吉利、威馬、合眾等車企瞄準科創板,北極星能否成為吉利爭奪「科創板汽車第一股」的底牌?
  • 吉利汽車深度研究:汽車行業三大變量,吉利如何應對
    成果上,吉利-沃爾沃以獨有的零震 感平衡軸系統、離心式 VVT 系統、無聲傳動鏈條系統等二十幾項技術重寫三缸機 NVH 基 因。目前單缸指示熱效率 49.5%,排放技術對標未來十年歐七、國七排放標準要求。自身主導+收購合作,落地電動化/新能源發展戰略。
  • 李書福的吉利夢!未來20年後國產車能達到怎樣的高度?
    李書福稱,吉利投資戴姆勒更多是受德國歷史悠久的汽車品牌的聲望以及對自動駕駛和電動汽車前景的渴望所推動的,而非為了共享商業前景。這是他對一筆70億歐元(約合86億美元)投資的解釋。上個月,吉利集團有限公司通過旗下海外企業主體收購了戴姆勒公司9.69%具有表決權的股份,成為了其最大單一股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