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抗戰八年,雖然漫長,終獲勝利。然而,本刊評選年度假新聞,也已經整整八年,卻尚未見到勝利的曙光。可見新聞打假之難!這是八年前我們不曾想到的。原以為只要豎起新聞打假的大旗,呼啦啦立馬就會聚集起浩浩蕩蕩的討伐大軍,不消半個時辰,假新聞便「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如今反思,我們過於善良,高估了媒體人的自律力;我們過於天真,低估了假新聞的生命力。現在方知,因為毒草的孳生,離不開合適的土壤,光拔草而不除根基,必定如春韭,割了一茬又一茬。看來,這場持久戰恐怕遠無停戰之日。
也罷,八年之後,讓我們從頭再來!
縱觀2008年的假新聞,與往年相比,呈現出如下鮮明特點:
1.「都是網絡惹的禍」
2008年出現的假新聞,來源於網絡的比例遠遠高於歷年,如《上海方言「嗲(d ia)」字收入<牛津英語詞典>》、《北京房地產商協會會長贊成炸掉故宮蓋住宅》、《郭晶晶懷上霍啟剛骨肉慾離隊》、《孫中山是韓國人》等。可見媒體的新聞採訪重點,已逐漸從現實生活轉向虛擬的網絡世界。多年前,美國著名雜誌《紐約客》曾經刊載過一幅漫畫,畫的是一條狗坐在計算機前敲擊鍵盤與另外一條狗交談,漫畫題為:「在網際網路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雖然那幅漫畫已經慢慢被人淡忘,但漫畫的標題卻成為網際網路流傳至今的經典名言。問題是,我們媒體的記者,早已忘記了這句名言,反而把「狗兒們」的胡亂塗鴉奉為特大新聞,讓「狗兒們」在電腦前竊笑不已。這是不是中國新聞界的悲哀?
2.陳年假新聞「借屍還魂」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2008年的不少假新聞,乃數年前便出世作祟的孽種,而且當年已被釘上歷史的恥辱柱。誰知幾年後又承蒙我們的記者慈悲為懷,借屍還魂,化為新鬼,貽害人間。如《北京房地產商協會會長贊成炸掉故宮蓋住宅》,2006年5月30日《信息時報》已經披露其為「亂彈」;《郭晶晶懷上霍啟剛骨肉慾離隊》2005年2月出世,當時就被判為假新聞……古來就有所謂的嗜痂之癖,原不以為然,如今看來,同仁中嗜痂者眾矣!
3.「及時更正」、「誠懇道歉」者難覓蹤影
成都晚報社2008年10月8日為前一天的報導致歉:「本報本著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和實事求是精神,特就因本報記者的工作失誤而給李佳薇女士、李厚霖先生帶來的傷害和不良影響表示誠摯的歉意!
並向廣大讀者真誠致歉!」可惜,如此及時、誠懇的道歉可謂鳳毛麟角。絕大多數涉假媒體,要麼「沉默是金」,要麼強詞奪理,要麼避重就輕,要麼裝瘋賣傻……《國際金融報》10月7日針對9月28日《中國給「美式快餐」加把鹽?》一文中提及「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表示,中國可能考慮通過向美國注入流動性的方式幫助美國『救市』」,作出如此更正:「經核實,該說法系錄音等技術失誤所致,與劉明康主席講話原句不符,特此更正。並對因此造成的誤解深表歉意。」原來,報導出錯的責任人竟然是錄音設備!《新快報》更絕,在2008年8月3日刊登的《「孫中山是韓國人」系假新聞》一文中稱:「此前據稱由韓國《朝鮮日報》報導的『孫中山是韓國人』一則新聞日前風行中國網絡,國內外網絡媒體和平面媒體紛紛轉載」,似乎與己毫不相關。難道《新快報》的編輯記者集體失憶,竟忘了該報7月31日A33版頭條刊登的就是這篇假新聞?更有甚者,死豬不怕開水燙,乾脆不更正不道歉不作聲,且看你拿我怎麼辦!
4.一報「感冒」眾報「吃藥」
《比爾·蓋茨億元租房看奧運》的報導,除了「原創單位」《成都商報》外,同一天還見諸《重慶晨報》、《楚天都市報》、《南方都市報》、《都市快報》、《現代快報》等媒體,因此給讀者以全國各地媒體聯手為房地產商炒作的感覺。其實,這些媒體同屬於「捷報奧運聯盟」,可以在統一的發稿平臺上共享各報的新聞資源。該聯盟於2007年8月1日正式成立,由《都市快報》、《南方都市報》、《成都商報》、《青島早報》、《現代快報》、《重慶晨報》、《楚天都市報》、《半島晨報》、《每日新報》、《濟南時報》、《東南快報》、騰訊網這12家知名媒體組成,讀者群超過一億。若不是聯盟中其他媒體或許對此新聞不感興趣,那12家媒體同一天刊出這條假新聞,也不是沒有可能。其實,「捷報奧運聯盟」還不是國內最大的媒體聯盟,由搜狐網領銜的「搜狐奧運聯盟」,旗下有《江南都市報》、《華西都市報》、《晶報》、《瀟湘晨報》等35家紙媒。誠然,各地媒體結盟,能迅速形成合力,提高市場佔有率和品牌知名度,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旦失誤,也會使負面影響呈幾何級放大效應。對此,國內已結盟的媒體應高度重視,必須考慮如何有效地設置「防火牆」。
5.網友成為新聞打假主力軍前些年,新聞打假的主力軍基本是媒體自身,尤其是同一地區的競爭對手,下手更重。或許是明白了「唇亡齒寒」的道理,如今媒體也開始「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很少再死纏爛打,最多點到即止,見好就收。倒是網友義無反顧,承擔起新聞打假的重任。《東方今報》剛報導「北京房地產商協會會長竟贊成炸掉故宮蓋住宅」,就有網友發帖稱這是兩年前網上舊作,且已被證明是假新聞;《郭晶晶懷上霍啟剛骨肉慾離隊》剛出籠,就有網友揭出這篇假新聞的前世今生———源自3年前網上的帖子。更可貴的是,網友打假已不限於追根尋源,而是更直接地介入媒介批評。《武漢晚報》發表題為《高速列車3秒鐘可跨越長江天興洲大橋允許列車時速達250公裡》的新聞後,第二天,就有網友尖銳批評:「『時速5588公裡的火車』讓媒體蒙羞。」與網友們「宜將剩勇追窮寇」的氣勢相比,媒體人是否臉紅?
以下且看2008年十大假新聞。
一、巨蟒吞噬中國維和士兵
【刊播媒體】《西安晚報》
【發表時間】2008年3月2日
【作者】鄭廣輝
【「新聞」】剛果(金)的官方語言是法語,既懂法語又懂英語的張逸被選為赴剛果(金)維和工兵分隊隨隊翻譯。一到酒店,張逸就拿起一份西安本地的報紙「貪婪」地閱讀起來。他說在剛果(金)的一年半時間裡沒有看到報紙,現在看到報紙有些激動。張逸向記者講述了赴剛果(金)維和的一些經歷:剛果(金)毒蛇巨蟒很多,隊員們修建的營房要保持一定比例的坡度傾斜,防止毒蛇爬入;外出時,隊員們要穿上高腰靴子,防止毒蛇咬傷。儘管如此,他還是親眼目睹了一齣悲劇:一名中國維和工兵隊員(非駐西安市部隊人員)在施工期間去附近草叢中方便,久久不見歸來。隊員們去尋找時,發現一頭巨蟒肚子鼓鼓的,臥在草叢中爬不動了。找來當地人將蟒蛇打死,剖開肚子發現隊員已停止呼吸。
【真相】新華網3月5日報導:「近日,多家網站及媒體發布『我赴剛果(金)維和分隊一名士兵遭巨蟒吞噬犧牲』的消息。國防部維和事務辦公室官員5日表示,報導嚴重失實,我赴剛果(金)維和部隊從未發生過此類事件。」另有網友指出:「這是一條假新聞,被吃的那人不是中國人,而是外國的一名國際觀察員,我有真實的照片,有想看的話可以發。我也是中國駐剛果(金)的一名維和戰士。」
3月6日,《西安晚報》刊發「情況說明」:「3月2日本報刊登《非洲維和載譽而歸———維和隊員講述在剛果(金)經歷》一文中關於『一名中國維和隊員被巨蟒吞噬』的內容系被採訪對象給記者提供的情況有誤,經查並無此事,特此說明。」
【點評】這則假新聞,實在是有些離奇。
一方面,記者言之鑿鑿,明確告知採訪對象親眼目睹了中國維和士兵被巨蟒吞噬;而另一方面,國防部維和事務辦公室官員表示,報導嚴重失實,我赴剛果(金)維和部隊從未發生過此類事件;而第三方網友則指出:「這是一條假新聞,被吃的那人不是中國人,而是外國的一名國際觀察員,我有真實的照片。」在這種情形下,很難用常識和邏輯來加以推理判斷,究竟誰對誰錯。因此,最後只能以權威部門的結論為準。新聞學的一個基本理論就是:新聞報導永遠是一個尋求權威信源認定事實的過程。官方對事實的認定可以消除道聽途說的信息混沌狀態。遺憾的是,我們的記者往往忽略了這一點!
二、上海方言「嗲(dia)」字收入《牛津英語詞典》
【刊播媒體】《競報》
【發表時間】2008年3月19日
【作者】張暄
【「新聞」】日前,牛津英語在線詞典上將上海常用詞「嗲」收入詞典中。「dia」被定義為名詞,意指「嗲的事物」,用作感嘆或者表示同意,此外還加入了「d i a i st」、「d iai s t ic」、「di a i sm」等相關詞彙。這個來自「dear」的「嗲」原本就是英語世界的詞彙,此番又改頭換面回到了英語世界。《牛津英語詞典》旨在收錄所有已知詞彙的用法,以及詞彙在不同地區之英語的變化,不少對英語詞彙的學術研究都以它作為切入點。《牛津英語詞典》主編Jo hn Simps on在一份聲明上說明,「d ia」因為在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的知名度而被收錄,也正符合《牛津英語詞典》順應潮流日新月異的宗旨。
【真相】《新民晚報》3月29日報導,近日被國內各大新聞網站競相轉載的「《牛津英語大詞典》新收上海方言『嗲(d ia)』字」的報導,疑為提前出籠的愚人節新聞。記者昨天致電牛津(上海)諮詢有限公司詢問詳情,詞典部的餘先生表示不知此事,他在牛津英語在線詞典上也沒有查到「d ia」字。隨後他通過在香港的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詞典部劉經理向英國本部求證,昨晚8時終於給了記者明確答覆:牛津英語在線詞典並沒有收錄「嗲(dia)」字,相關報導有誤。《北京青年報》也收到了來自《牛津英語詞典》出版方、牛津大學出版社的郵件,對「上海方言『嗲(dia)』收錄進《牛津英語詞典》」予以了書面否認。該報記者通過網絡搜索發現,在《「嗲(dia)」字被收入牛津英語詞典》一文出現前,有一篇落款「嘰歪」的漢語博文中出現了媒體盛傳的「dia」的相關詞彙。隨後,記者通過搜尋引擎查到「唯一」出處,是一個名為「敵託邦的棲息者」的博客,該博客2007年4月6日的博文內容與報導《「嗲(dia)」字被收入牛津英語詞典》中完全一致,所舉例句也全部在報導中出現過。該博客內容顯示,其作者為一名在上海學習的臺北年輕學生。所謂「『嗲(dia)』字被收入牛津英語詞典」乃其惡搞也。
【點評】說來慚愧,雖說生在上海長在上海,平日裡有時也說「嗲」,但作文造句從未用過「嗲」字,更不知此字系出名門,乃英文之「dear」也。乍讀此文,沾沾自喜之餘,不免埋怨上海媒體漏報特大新聞,怎麼讓北方媒體搶了先?其實,北方媒體的同仁不妨逆向思維,如此轟動的新聞,「嗲」字出生地的滬上媒體豈能無動於衷?而且,既然知道「牛津英語在線詞典」等關鍵詞,何不上百度、谷歌去搜索一下?
新聞同仁切記,天上決不會掉餡餅,因此,借用一句上海話:勿要發嗲!
三、北京房地產商協會會長贊成炸掉故宮蓋住宅
【刊播媒體】《東方今報》
【發表時間】2008年3月25日
【作者】餘東
【「新聞」】「帳其實很好算,與其每年花十多億元維修,不如乾脆炸掉故宮,徹底改造成建築用地,大大解決北京土地資源匱乏引起的房價暴漲。」
近日,一位房地產商通過媒體發出此番「肺腑之言」。對此,北京房地產商協會會長胡云景表示認可。他表示,如果將故宮佔的土地全部改為建築用地,約可以提供2400萬平方米的可居住面積,至少可以為120萬人提供住房,北京住房價格屆時會有大幅下降。
【真相】網友「那年那月那天」2008年3月26日凌晨在紅網論壇發帖,指出:「這也太假了吧,兩年前網友惡搞的帖子竟然又被當作新聞發出來了。」原來,《信息時報》早在2006年5月30日已有報導,揭露《北京房地產商建議炸掉故宮改為建築用地》是假新聞。當時該報記者從網上發現了這個帖子的原始版本,題目是《阻礙開發建設,專家建議炸故宮》。在這個原始帖子裡,發帖人有一個「編首語」:「需要先闡明的是,這篇所謂的新聞是作者個人炮製出來的文學作品,並非事實。令作者寫作此文的原因是以下事實新聞:阻礙長江開發建設,專家建議炸掉南京長江大橋。由南京長江大橋類推至北京故宮,雖然作者行文激憤,但也並非是杞人憂天。」作者署名「網易亂彈日報」。原來,這只是網友的一篇「亂彈」,但經過千百次的轉載後,發帖人的「編首語」已經被人有意無意地去掉,文中的人名也做了改動,剩下一篇「幾可亂真」的「新聞」,讓眾多難辨真假的網民白白激憤了一回。而且更發噱的是,兩年後這條「新聞」居然又東山再起、捲土重來。
【點評】今天的記者生逢其時,藉助網際網路的威力,可以將新聞的觸角無限地伸展到任何遙不可及的地方。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利弊,網際網路亦然。據粗略的統計,當今世界平均每秒誕生1.4個博客、新增博客文章17篇,世界上博客文章的總數約為13.5億,相當於數百萬本書籍的內容。面對如此浩瀚的信息海洋,誰能保證其真實的成分究竟有幾何?記者若想以博客中的內容作為報導的依據,無異於竹籃打水。近年來頻頻出籠的假新聞,就是必然的結局。結論是,想要讓虛擬的根莖結出現實的果子,要麼是痴人說夢,要麼是智商為零。
四、六旬老人考取清華研究生激勵兒子
【刊播媒體】《黑龍江晨報》
【發表時間】2008年5月8日
【作者】金雷
【「新聞」】62歲的哈爾濱市民老滕因兒子沒有考上名牌大學,為了激勵兒子,自學考上清華大學研究生。2005年,老滕的兒子小滕即將參加當年的高考。老滕對兒子說:「你只能考北大、清華,不然天津大學也行,如果考不上,你就別考了,去別的學校也沒有意思。」高考後,小滕以637分的成績考進了南昌大學。為此,老滕狠狠地將兒子罵了一通。
失望、氣憤的老滕對兒子說:「你考不上名牌大學,我給你考一個看看。」經過一年的努力,2006年老滕報考了清華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班。考試的科目有專業知識、政治、外語。老滕以優異的成績成為了2006級清華大學藝術學院研究生班27名學生中的一員。
老滕拿到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到學校報到時,發現班上的同學都在30歲左右,就連他的老師也只有46歲。
【真相】5月9日上午,新民網記者首先致電清華大學求證。相關部門答覆說,清華大學的院系設置中並未設置「藝術學院」,而與之相關的只有「美術學院」。於是,記者又向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求證。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務辦公室一名工作人員在接受採訪時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2006年沒有招收一名60多歲的碩士研究生。
「按照規定,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招生有年齡限制,一般來講,碩士研究生不超過40歲,博士研究生不超過45歲。」追問真相一直沒有停止。四川一記者直接把電話打給了採寫「六旬老人考清華」一文的記者。該記者稱,老滕並非考上清華大學研究生,而是報名參加了清華大學中國畫高級研修班學習。隨後,有記者與中國畫高級研修班的主辦單位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進一步取得了聯繫。該院一位相關人員介紹,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成立於1985年,辦學培養的對象為非學歷教育,這與研究生招生考試有著本質的區別。僅2006年在學院接受的面授培訓人數就達到3.98萬人次。該人員說,研修班與研究生班的另一個區別是入學一般不需要考試,畢業也不發給畢業證。
【點評】如今新聞單位的編輯記者大都上過大學,因此,對於大學的情況肯定非常熟悉,所以,當事記者理應知道不可能會有60歲以上的研究生。退一萬步說,如果該記者沒有讀過大學,但「沒有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走路」?只要打個電話,就能判定真偽。正如事後該記者稱:「我已經同清華大學相關部門進行了核實,老滕並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讀研究生,而是在該校中國畫高級研修班脫產學習。」可見核實工作並非難如上青天,不過是舉手之勞。但是,如果這樣,這條「新聞」肯定上不了版面,記者的「工分」或許也就少了許多。於是,是否寧信其有不信其無,因而有意無意地不去核實?當然,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願並非如此。
不過,記者的職業操守、採訪規範焉得置之腦後?
五、郭晶晶懷上霍啟剛骨肉慾離隊
【刊播媒體】環球網
【發表時間】2008年5月8日
【作者】未具名
【「新聞」】據新加坡媒體報導,近日,國家遊泳隊在例行體檢中,晶晶被檢查出有孕,水上運動中心有關領導連夜召開緊急會議,最後本著以人為本,尊重運動員的自身選擇,同意晶晶離隊。據有關接近該消息的人士稱:晶晶正在辦理離隊手續。新加坡媒體駐香港的記者曾在香港碰到香港奧委會主席霍震霆,問有關晶晶懷孕事宜,霍笑而不答言他,最後說了一句:「我們尊重孩子們的選擇。」當(新加坡媒體)記者趕赴國家跳水集訓中心時,就上述兩人的事採訪有關領導,領導都避而不答言他,推到新聞辦。趕到新聞辦,新聞辦以不知情為由拒絕回答。據一和記者私交甚篤的好友告密,這次在風頭浪尖的跳水隊決定對該消息封鎖。
【真相】中新網5月9日電:北京奧運開幕在即,身為國家跳水隊主力的郭晶晶一直忙於訓練。
此間有外電報導稱,郭晶晶在遊泳隊的例行體檢中,被查出「懷有身孕」。該消息稱,水上運動中心已經同意郭晶晶離隊,更有消息人士透露,郭晶晶正在辦理離隊手續。記者今天就此事向國家體育總局遊泳運動管理中心求證,遊泳中心表示,對於此種傳聞根本不會予以理會。
其實,早在2005年2月,在不少網絡論壇上就出現了一條題為「晶晶懷孕了,正在辦理離隊手續」的新聞,其具體內容如下:新加坡《九報》獨家報導:近日,國家遊泳隊在例行體檢中,晶晶被檢查出有孕,水上運動中心有關領導連夜召開緊急會議,最後本著以人為本,尊重運動員的自身選擇,同意晶晶離隊……將這篇新聞與今年5月的報導對照一下,不難發現,後者不過是將前者照抄了一遍,只是將其從網絡論壇搬到了網絡新聞之中。至於新加坡是否真的存在《九報》(舊報的諧音?)、「記者高笑」是否是「搞笑」的諧音,目前還不得而知。但可以確認的是,這條當時已經被證明是假新聞的報導,結果又在3年之後死灰復燃,並且掀起了更大的波瀾。
【點評】中國百姓孤陋寡聞,或許的確不知道新加坡是否有張報紙叫《九報》,是否有個記者叫「高笑」。但搞笑的是,作為擁有眾多通曉世界各國
語言的記者編輯、以報導環球新聞為己任的媒體,卻把子虛烏有的《九報》當作「新加坡媒體」隆重推出,豈不令人大跌眼鏡?尤其是在北京奧運會前夕,將三年前的殘羹剩飯重新回爐上桌,目的何在?當一家媒體對女人的肚子感興趣之時,也就離九流小報不遠了。
六、濟南鐵軍探路映秀,兩人犧牲
【刊播媒體】四川在線
【發表時間】2008年5月16日
【作者】李和
【「新聞」】「G213線映秀至草坡段被稱為死亡之路,隨時都有大石頭從山上滾下,一路非常危險,但是作為一支鐵軍,我們必須克服種種困難,抵達草坡鎮展開營救。」16日上午9時許,在映秀濟南軍區某紅軍師秋收起義紅二團團長給330名先頭部隊開動員大會。330名官兵背著乾糧、大米、礦泉水、鐵鍬。「一路上現象環生(原文如此———編者注),大家要做好充分的思想、物資準備,此次任務就是一場戰爭,保持好隊型(原文如此———編者注)直抵草坡鎮。」某官兵(原文如此———編者注)告訴記者,先前部隊已派出4人小組去探路,只有兩人返回,其他兩人則「永遠都回不來了」。很多從汶川撤離的群眾,經過此段時有些就被山上滾下來的石頭砸中,傷亡不小,「這就是名副其實的『死亡之路』」。
【真相】5月18日人民網報導:「總參作戰部副部長馬健18日說:中國軍隊救災過程中沒有亡人報告。地震造成軍隊系統死亡7人,均系地震導致的建築物垮塌造成。」
5月28日,中新網報導:「最近,有門戶網站稱,濟南軍區某紅軍師偵察連兩名偵察兵在前往汶川縣映秀鎮抗震救災途中犧牲。濟南軍區司令部授權中國新聞網發表聲明:這些純屬謠言。截至目前,濟南軍區抗震救災部隊並無人員死亡,現在抗震救災工作正科學有效、有條不紊地進行。」
【點評】且不論該報導的新聞事實究竟如何,單就文字而言,實在不敢恭維。一篇不足300字的報導,卻錯字連篇:「險象環生」錯成「現象環生」;「隊形」錯成「隊型」;而「某官兵」一詞,更不知其所指,究竟是「官」還是「兵」?一個記者,連採訪對象是士兵還是軍官都搞不清楚,還能指望他能準確地報導新聞事實嗎?如今,據說全國已有新聞院校、新聞專業教學點八百餘個,恐怕早已創下了世界吉尼斯紀錄。但是,從這篇報導來看,數量永遠取代不了質量。即使該記者不是新聞專業畢業,那麼,作為新聞單位,業務培訓的質量又如何呢?由此可見一斑。
七、比爾·蓋茨花億元租房看奧運
【刊播媒體】《成都商報》等
【發表時間】2008年7月23日
【作者】王繼飛
【「新聞」】8月,不但全世界最頂尖的運動員聚集北京,全世界眾多富豪也把來北京看奧運視為一種時尚,並早已訂下套票,這其中就有美國的前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不過,這位已將數百億美元家產投入到慈善事業的軟體巨人,這次不會在北京住酒店,他花了一億元人民幣,為自己租下了一個離水立方不到180米的空中四合院,推開四合院窗戶,向外眺望,水立方與鳥巢一覽無遺。四合院分兩層,面積大約700多平方米。不過,就算你跟蓋茨一樣有錢,你也買不到,那裡的四合院只租不賣,蓋茨也只能年租而已,一年租金高達1億元人民幣。
【真相】網易科技分別於北京時間23日上午10時和北京時間晚上11時向蓋茨辦公室以及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辦公室方面發信求證
巨資租樓事件,負責比爾和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的公關負責人Mala Persaud回復表示,將介入調查此事,並儘快給網易科技答覆。7月24日凌晨,比爾·蓋茨官方向網易科技獨家證實,媒體報導的蓋茨在中國花1億元租樓看奧運的消息「我們可以確認該消息是假的。」另外,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中國董事長張亞勤在出席一個新聞發布會時也對媒體暗示,蓋茨巨資租房看奧運事件可能是房地產商的炒作。他對媒體提到該事件時稱其為假新聞。
【點評】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就在多方均證實「蓋茨巨資租房」乃子虛烏有時,《成都商報》體育新聞部相關人士(非當事記者本人)在與新浪科技連線時卻連連喊冤,堅持說這個新聞並不是假新聞。理由是:「第一,我相信我們記者的職業道德;第二,我們記者所做的就是客觀記錄他所採訪到的內容,並沒有向文章裡添加自己的東西;第三,關於這個報導,我們的記者確實不是以記者的身份去採訪的,你是同行你知道,如果說自己是記者的話,有些信息可能根本拿不到。」如果當記者果真如此簡單,只須有聞必錄而不必核實,那麼,新聞院校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八、「孫中山是韓國人」
【刊播媒體】《新快報》
【發表時間】2008年7月31日
【作者】何振濤杜克
【「新聞」】韓國成均館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樸芬慶經過對孫氏家族族譜仔細發掘研究,包括對中國姓氏文化古籍的研究,已經發現中國偉大革命先驅———中國人孫中山,實際上身上流的是韓國的血。
韓國《朝鮮日報》報導,韓國成均館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樸芬慶表示,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生活在朝鮮最南端、今天的濟州島附近的古朝鮮人,曾組成軍隊為周朝作戰。其中一部分由於戰功顯赫,被周文王封於孫(今河南省宜陽縣境)。其首領稱為孫伯,即孫國首領之意。《通志·氏族略·以邑為氏》載:「孫氏,周文王所封,世為周卿,士食採於孫,子孫因以為氏。」《翠亨孫氏家譜》二修一卷載:「吾姓系出周孫伯之後,世為周卿,因國為氏。」由此證明,孫氏起源於韓國。樸芬慶稱,根據對廣東孫氏家族聚居遺址的調查,可以認為,孫氏家族的生活帶有明顯的朝鮮色彩,不屬於中國本土文化。在原始的孫氏家族古籍中,可以發現許多古朝鮮文字轉化的外來字,充分說明孫中山具有韓國血統。《朝鮮日報》記者正在對這一重大發現進行跟蹤報導,預計今年年底將寫成關於孫氏家族起源真相的系列書籍。關於孫中山祖先從韓國遷往中國的考古紀錄片的拍攝也在計劃之中。
【真相】韓國駐華大使辛正承8月17日在京表示,有關韓國《朝鮮日報》刊登「孫中山是韓國人」的報導說法毫無根據,屬於捏造事實。「這些內容都沒有根據,是捏造出來的。我們非常重視中國網站發布的這些內容,中國有十三億人,其中有兩億網民,對這樣的事情我不可能一一去闢謠。」辛正承表示,「兩國網民應該根據事實交換信息。」經國內外眾多媒體追查,查明此消息緣於7月28日天涯社區「國際觀察」版一名叫「huhuhu8hu」的網友發布的一篇題為《朝鮮日報:孫中山原來是韓國人》的帖子。《新快報》去年通過題為《韓中文化戰爭》的特別報導,報導了首爾大學歷史系教授樸正洙(音)建議把漢字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一事。但經確認,首爾大學歷史系和東方史學系根本沒有叫樸正洙的教授,內容也純屬虛假。
【點評】中國和韓國,有著非常深厚的歷史淵源和一衣帶水的友好關係。作為負責任的中國媒體,理應為兩國人民的世代友好添磚加瓦。但是,《新快報》的所作所為,卻與此背道而馳,屢屢用有損於韓國形象的假新聞,煽動中國民眾的反韓情緒。
特別荒唐的是,在該報導後面,還羅列出所謂「韓國研究『成果』選摘」:
●西施是韓國人。
●李時珍是韓國人。
●姚明是韓國人後裔。
●毛澤東是韓國人後裔。
●熊貓的故鄉發源地在韓國。
●「端午」起源於韓國,為其申遺。
●佛教創始人、一直被認為是印度人的釋迦牟尼是韓國人。
●韓醫針灸為國際標準,「超過中國,證明了韓醫的優秀性」。
●在其新版的萬元紙幣上印著中國古代天文發明「渾天儀」,稱是其發明,為「國寶」。
其實,只要稍具常識,就能判斷這些所謂的研究成果大多荒謬絕倫,是網友們的惡搞。
《新快報》刊登此新聞後,一天時間,網易轉載該文後的網上留言達7000多條;騰訊網該文留言更多達16萬;從支持和反對的比例可以看出,超過99%網民對韓國表示憤怒。
更令人不解的是,事發後《新快報》方面辯稱:「本報社裡沒有這兩人(何振濤、杜克),新聞只是轉載自網上的文章。」但是,既然是從網上轉載而來,為何報導的正文前加上「新快報訊」(按業內慣例,這表明該報導系本報記者或通訊員採寫,系本報認可的產品)?而且,只要做個簡單的搜索,就可發現何振濤、杜克近期在《新快報》上分別署名發表了大量國際報導,難道堂堂《新快報》的國際新聞,都轉包給這兩位網民了?實在難以自圓其說!
九、高速列車3秒鐘可跨越長江大橋
【刊播媒體】《武漢晚報》
【發表時間】2008年9月11日
【作者】左洋吏林山楊學軍
【「新聞」】3秒鐘!一趟高速列車就可跨越長江。昨日,天興洲長江大橋鋼梁全部合龍,建成通車後,可允許列車時速達250公裡。據了解,天興洲大橋正橋全長4657米,其中正線鋼梁跨越長江1092米,兩側採用高架延伸,下線進入武漢火車站不與公路相接,因此,高速列車過橋不用踩剎車,繼續保持高時速,還突破了厄勒海峽大橋160公裡/小時,刷新世界紀錄,也是世界上列車跑得最快的大橋。
【真相】四川新聞網第二天刊發題為《「時速5588公裡的火車」讓媒體蒙羞》的文章,為讀者演算了這道算術題:一個小時有3600秒,3秒鐘過一次,就是說這列火車能以這種速度一個小時過1200次。簡單的乘法,4.657×1200=5588,因此這列火車的速度是5588公裡/小時。這是什麼概念?上海的磁懸浮列車的速度是400多公裡/小時,世界上最快的列車速度也才550公裡/小時,而超音速飛機的速度也不過1065公裡/小時,也就是說這列火車的速度達到了超音速飛機的5倍多,可謂空前絕後的「超超音速火車」了!其實,按照文中的數據很簡單地就可以得出高速列車的過橋時間:橋的長度除以火車的時速250公裡/小時,得到的結果為大約68秒,也就是一分多鐘。
11月5日,《武漢晚報》以《時速200公裡!火車兩分鐘跨越長江》又刊發了後繼報導,「昨日,看了武鋼,50名市民代表搭乘讀者大巴,又來到建設之中的天興洲公鐵兩用橋。建設指揮部相關負責人向大家介紹:不用兩分鐘!一趟高速列車就可跨越長江。」可看作一個另類「更正」,正所謂「猶抱琵琶半遮面」。
【點評】在多年的假新聞評選中,因關鍵數據出錯而涉假者屢見不鮮。其實,像這類簡單的算術題,對小學生來說都易如反掌。但是,不知為何,記者連同編輯卻經常犯如此低級的錯誤,做錯非常簡單的算術題。眾所周知,「三審制」是新聞單位的鐵律,但是,這樣的鐵律卻管不住低級錯誤的一再發生。原因何在?媒體不妨認真自查。
十、李佳薇和李湘前夫李厚霖結婚
【刊播媒體】《成都晚報》
【發表時間】2008年10月7日
【作者】舒強
【「新聞」】新加坡乒壇一姐李佳薇於上月末在北京扯證結婚。昨日,記者從有關渠道獲悉,迎娶京城美女李佳薇的,竟然是著名娛樂明星李湘的前任老公李厚霖。據悉,兩人今年3月經人介紹認識,李佳薇年初與前男友蘇西洛結束戀愛關係,北京奧運會後她結束戀愛財產糾紛,9月底就在北京閃電般與李厚霖扯證結婚。李厚霖是個新聞界爭議很大的人物,兩年前與李湘離婚,目前35歲的他經營的恆信鑽石宮殿,在北京、哈爾濱、天津和上海共有5家旗艦店。李佳薇之前就曾透露很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姓李,甚至有過自己生兩個孩子,一個跟夫姓、另一個跟自己的「李」姓的念頭。如果不臨陣更換男友,她的一個孩子將肯定姓「蘇」了。但老天最終撮合了這一對「李」氏愛侶,李家無論將來有多少孩子,都能隨李佳薇之意統統姓李。
【真相】成都晚報社2008年10月8日發表《致歉聲明》:「本月初,新加坡媒體率先報出李佳薇女士已與北京圈外男友在北京註冊結婚的消息,隨後國內媒體相繼對此進行了報導。昨日,本報在17版刊登了主體內容為「李厚霖與李佳薇九月末在北京結婚」的文章,文章中關於李厚霖先生結婚的報導未能與當事人正面求證,在李厚霖先生發表否認聲明後,本報認真調查核實,證實該新聞報導內容失實。為此,本報本著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和實事求是精神,特就因本報記者的工作失誤而給李佳薇女士、李厚霖先生帶來的傷害和不良影響表示誠摯的歉意!並向廣大讀者真誠致歉!」
【點評】如今的傳媒,不知為何,對於名人的婚姻越來越有興趣,有時皇帝不急急太監,於是情急之下,便胡亂點起鴛鴦譜來:今天說這對天造地設一雙,趕快成婚;明天說那對鮮花插在牛糞上,還不分手?就在這則假新聞發生的同時,還有假新聞傳來:著名演員王剛已奉子成婚,女方是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羅晰月。依據為何?無非一個是男,一個是女;一個離婚單身,一個老大不嫁;一個主持北京電視臺的「天下收藏」節目,一個主持中央電視臺的「鑑寶」節目。王剛為此氣得咬牙切齒:「這假新聞連贗品都不如!」可是,我們的媒體卻年年要炮製出這些「連贗品都不如的」假新聞來!奈何?
(作者 賈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