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註:新一年的虎嗅「最受尊敬的腦洞」創新獎評選已經啟動。今年,我們不僅想讓你看到「腦洞」候選產品的最終形態,更想通過訪問創意團隊探究一個「腦洞」產品從創意到實現的全過程。
「腦洞」候選產品的系列報導將會陸續刊出,今天推出的文章有關於GQ翻譯器。
見到GQ實驗室負責人Rocco,他還沒顧上吃中午飯,就要開始準備下午的選題會。
GQ整個新媒體團隊只有8個人,每個月,除了GQ紙媒會提供封面的一篇「大特稿」之外,每一篇內容都是由團隊裡面的人完成。對於需要保持日更的公號來說,整個操作周期一般是一天,最多也只有36小時來完成採寫、編輯和排版。但他仍然試圖讓GQ有意思,能用有趣的視角看一些不那麼美好的事情。
GQ翻譯器是其中成功的嘗試。與Google在國內重新上線幾乎同時,GQ翻譯器發布。24小時內有超過20萬的點擊量。它把一些有新聞點的熱詞翻譯成英文,並且造句。用簡潔、輕快的方式向用戶傳遞信息。
隨後,GQ翻譯器把樂視和易到的決裂風波作為選題,仍然是翻譯和造短句的模式,以「輕」取勝。而實際上,所有例句都來源於記者採訪到的真實故事。
圖片來源:GQ實驗室
GQ實驗室的核心精神只有一個——「千萬不要苦大仇深」。
那麼,GQ實驗室是如何想出了這個idea,又是如何執行?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好天氣裡,虎嗅趕到國貿,跟他們的內容負責人Rocco聊了聊,還談起了最近的刷屏文「飯局與姑娘」。
虎嗅:翻譯器這個創意是怎麼想出來的?
Rocco:我本身是學英語的,所以對翻譯器、科技這類東西本來就比較感興趣。但是因為語境不一樣,很多詞Google翻譯得並不準確,所以我就覺得可以靠內部團隊來做。
新聞熱點的靈感來源就是看各種各樣的公號。早上和晚上各一個小時,有時候中午吃飯都在刷。
「翻譯器」最後數據不錯。當天就大概有20萬左右的閱讀,我還是挺滿意。但是做創意就是這樣,往往這個(爆款)還來不及高興,就在想:哎呀,我得趕緊做下一個了。
虎嗅:為什麼以翻譯器的形式呈現樂視和易到的風波?
因為做成一般的「大特稿」實在來不及。日更必須要求36小時內出稿。
當天決定這個選題之後,8個人就馬上要去找兩家公司的人採訪,我要求每人交給我2個新的、有意思的故事,就是此前沒有被報導過,又對了解整件事情有幫助的信息。然後一直排版到凌晨2點多。
虎嗅:你對標題、文字分別有什麼要求?
標題不要超過24個字,要在一行之內呈現。Kindle讀者願意給你的時間就比紙質書的少,移動端又比Kindle的少。你最好在0.5秒的時間就抓住用戶。
我要求編輯每篇稿子寫三個標題給我,寫不夠罰錢。最後到底用哪一個,有時候是內部投票決定,有時候是我自己決定。
文字最重要的要求是不要說廢話。我特愛說的話是,你先去把稿子刪掉三分之一或者二分之一再說。能用一句話表達的就不要用兩三句。一般的稿件要控制在2000字左右,如果以圖片為主,文字寫夠300(原創標準)就行。
最重要的是,不要使用一些流行語。
虎嗅:比如?
逼格、Low逼、X絲肯定都不行,「小鮮肉」這種詞都不要用。你用這種詞就表示......算了,不評價別人
虎嗅:為什麼在標題裡把樂視寫成「樂於看電視公司」?會不會影響閱讀量?
為了規避某種風險。
應該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吧,最後只有4萬多的閱讀量。也說明商業類的選題也許我們的用戶並不感興趣。不一定要迎合他們,但我起碼得知道他們到底喜歡什麼
虎嗅:沒有靈感怎麼辦?
Rocco:其實挺害怕用戶對這一套「膩了」,總想做新的東西,所以沒有靈感就焦慮
緩解焦慮的方式是看日劇、看日本作家的書(川端康成、紫式部)我有一種感覺,相比起歐美文化,日本文化的內核更深的影響了這個時代的年輕人
虎嗅:喪?
某種程度上。
虎嗅:一周前那篇《一桌沒有姑娘的飯局,還能叫吃飯嗎》,為什麼最後刪了?
其實那是雜誌5月刊上的文章,但是通過新媒體渠道發出之後,我立刻就收到了不太好的feedback(反饋)。好多人評論這是「堂而皇之物化女性」。
其實我最初看這篇文章的時候也知道部分觀點立不住腳、語言上埋了雷。但和老闆溝通之後還是把它發出來了,因為不想從單一的「三觀維度」去評判文章,應該容忍世界的多樣性
我挺害怕跟不上時代,也害怕自己身上有「油膩的中年男人」氣息,變成對自我要求特別低的那種男人。簡直了。
虎嗅:下一個腦洞會是什麼?
說出來就沒意思了,期待禮拜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