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發現場。視頻截圖
6月20日,福州突降強暴雨。網上熱傳「白湖亭路口電箱漏電,已經電死兩個人」等圖文消息。
21日凌晨,福州倉山區政府向媒體闢謠稱:現場兩人不慎被電暈,經路人及時施救均無生命危險,兩人均自然甦醒,其中一人稍作休息後自行離開;另一女性傷者被送往醫院診療,目前身體已無大礙。
官方闢謠一般都能起到澄清事實、安定人心的作用。然而對「不是電死是電暈」這則官方闢謠,許多網友並不買帳。因為在人們看來,暴雨中行人被電暈已經是很嚴重的事態了,沒有出現人員傷亡純屬僥倖。
如果闢謠的結果是沒有安全隱患,那麼人們會感到安心。但實際上只是「電死兩人」被闢謠為「電暈兩人」,人們反而覺得有刻意將事故輕描淡寫之嫌。
當然,從當地官方的角度來看,闢謠也沒什麼錯。電死兩人跟電暈兩人的事故性質確實不一樣,當地可能還擔心「電死人」的不實消息可能會造成恐慌。
然而不實消息需要澄清,但光闢謠還不足以消除恐慌。闢謠之際,更要讀懂謠言背後的民心關切。
「電死兩人」的消息在網上廣泛流傳,並不像是有人故意造謠,製造恐慌,而毋寧說是群體心理中的自救本能。有人被電暈是實情,安全隱患是實情,後果固然被誇大了,但起到的作用可能是正面的,也就是提醒了更多的人注意風險。
當地官方的行動沒有止於闢謠。據報導,供電部門第一時間將事故發生路段切斷電源,排除隱患。警方在現場已經拉起警戒線,防止人員進入事故現場,避免再次發生意外。
但是光解決這一個風險點是遠遠不夠的。行人被電暈這件事是一個安全警報,不能輕易放過。查因、追責是必須的,舉一反三也是必須的。否則,說不定下一次「電死人」的假新聞就變成了真新聞。
海恩法則指出: 每一起嚴重事故的背後,必然有29次輕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隱患。海恩法則同樣可以適用於城市安全。
下雨天,在大馬路上走著走著突然就被電暈,幸而得到路人施救才無生命危險,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這都屬於嚴重事故無疑。不能因為僥倖沒有重大傷亡,便忽視漏電的危險性。
人們常說,一場大雨就能檢驗一座城市的建設,檢驗的代價常常是慘痛而難以承受的。如果拿行人當小白鼠測出了風險,還不能引起足夠重視,那就更不應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