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很多動物在交配後雌性吃掉雄性是比較常見的,比如著名的黑寡婦蜘蛛,還有蠍子有類似的行為,甚至夏夜浪漫的螢火蟲居然也會如此這般,當然我們今天要說的螳螂,確實是令我們最毛骨悚然的。
螳螂捕獵雄性的行為
有過農村生活的小夥伴們肯定知道螳螂這種昆蟲,認識它不僅因為它是益蟲,還有那大刀一般的的前腳,另外還有兩個實在有些噁心的特徵:
大多數螳螂都寄生有鐵線蟲,有時候會見到螳螂肚子裡爬出鐵線蟲雌雄螳螂交配後,雄性會被雌性吃掉,所以能見到螳螂吃螳螂的悚然畫面前者有點噁心,看到這種寄生行為大都會雞皮疙瘩掉一身,而且寄生的還是鐵線蟲,那個被韓國人的《鐵線蟲入侵》搞到有點神經質的寄生蟲,實在很可怕,不過現實中鐵線蟲可沒那麼厲害,但被它寄生也是不好過的,不過案例比較少,比例比較集中女性。
而後者,與我們接受的倫理道德教育底線是相違背的,所以我們非常不待見這種行為,但這在昆蟲界卻比較常見,也許還真不能以有色眼光看螳螂,不妨來了解下螳螂的行為。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螳螂的雌雄之間的體型差異是比較大的,這也使得兩者在對決時雄性總是處在劣勢地位,當然也並不盡然,雌性在交配後吃掉雄性,可能更多的是出於本能。
螳螂的捕獵特徵是潛伏-突襲,它們的行動比較遲緩,但出手果斷堅決,一擊即中,那大刀般的前足不出手則罷,一出手基本就沒機會逃脫了。雌性螳螂的捕獵更多的是出於本能,對於出現在雌性螳螂捕獵範圍內的獵物,怎麼可能不動手呢?螳螂的神經抑制中心在頭部,理論上看雌性螳螂吃掉雄性螳螂的腦袋後受精概率會大大增加,比如雄性螳螂猶如國足,能堅持90分鐘不射門,但腦袋一掉就一瀉如注了。雌性螳螂吃不吃雄性螳螂,還得看當時是否飢餓,比如在雌性螳螂食物充足的條件下,基本是不會將這個「臨時丈夫」一口吃了的。所以雄性螳螂如果打算今天找個雌性螳螂交配的話,是不是得備一份老皇曆呢?
昆蟲學家做過統計,一般也只有30%左右的雄性螳螂會被雌性螳螂吃掉,而大部分還是逃脫了,當然這些逃出生天的雄性螳螂,估計又會死在哪只雌性螳螂的口中,不過「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嘛,這雄性動物還是關不住下半身,這可算是活也下半身,死也下半生,但這也算是為下一代犧牲吧。
螳螂的卵鞘
各位可以看看,上圖是螳螂的卵鞘,一隻小小的螳螂,產出的卵鞘是它身體的好幾倍,這需要大量的食物來源才能製造出一個如此龐大的卵鞘,當然很多小夥伴知道這個卵鞘其實是海綿狀的,很輕,即使如此,對螳螂來說也是一個一輩子一次的大工程,不補充的能量很難完成這個巨大的工程。
雌性蜘蛛捕獵雄性的行為
相對於螳螂,澳大利亞的紅背蜘蛛(黑寡婦)可能更慘一些,因為雄性紅背蜘蛛只有在運氣比較好的話才能爭取到與雌性交配的機會,而更多的時候,卻在交配之前就可能已經被雌性吃掉,而且這個過程更多的可能是一種交換,只不過交換的代價有點大,是雄性的生命:
雌性蜘蛛散發信息素引誘雄性前來交配,當雄性顫抖的將精液注入雌性體內時,雌性也已經將消化液注入了雄性的體內,當然交配完畢,雄性體內也差不多被消化液轉換成雌性可以吸食的汁液了,在這種條件下,雄性是沒有機會逃脫的。
想想各位,不是很幸運嗎?
紅背蜘蛛屬於劇毒類蜘蛛,身長只有2-8毫米,非常不起眼,背部那個紅色的印記是它最明顯的特徵,攻擊性很強,被咬後5分鐘即開始症狀,半小時內有生命危險。據昆蟲學家研究發現,83%的雄性紅背蜘蛛在交配之前被雌性吃掉,導致雌性的壽命長達2-3年,而雄性卻只有6-7個月。
著名的黑寡婦
叫黑寡婦的不只是蜘蛛哦
被冠名為黑寡婦的還有二戰著名戰鬥機P-61,這是第一架安裝了雷達的戰鬥機(專業夜戰),儘管當時的雷達還沒想像的那麼好用,但依然讓日軍聞風喪膽。它的識別度極高,想必各位見過之後對這種三體雙垂尾結構絕對不會忘記。
當然有黑寡婦之名的怎麼能少了寡姐呢,對於斯嘉麗·詹森應該不需要多做介紹了,各位對其其身材應該印象頗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