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渙,生卒年(公元688年—公元742年),字季凌。
與高適、「七絕聖手」王昌齡是詩友,小學時候我們就學過他的詩。
《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但他的詩中另外一首邊塞詩流傳更廣,在公元727年,詩人受人誣謗,拂衣去官,曾結識同為邊塞詩人的王昌齡、高適。王昌齡在724年的時候西出長安,投筆從戎,對邊塞之事甚是了解,詩人從友人口中知曉邊塞之事,便填了這首詞。

涼州詞二首·其一唐代:王之渙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涼州詞」——涼州歌的唱詞,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公元711年,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原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涼州在現在的甘肅地區,而隴右地區和河西地區統稱為河隴。當時的唐軍和西域少數民族就是在這一片發生爭奪戰。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黃河好像從白雲間奔流而來,一座城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
「黃河」——在當時應指河隴之地河西和河東之間的那一段。
唐時描寫黃河有劉禹錫的「九曲黃河萬裡沙,浪淘風簸自天涯」,此句由靜到動,展示黃河的波瀾壯闊,聲勢浩大。還有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由遠到近,同樣描繪黃河的一瀉千裡,奔騰不息。
而詩人這句則是由近到遠,「上」——道出詩人的視線運動方向。展現出了黃河的廣漠壯闊,源遠流長,詩人的思想也跟隨著黃河飛上雲端。看罷一瀉千裡的黃河水之後便是大山之下巍峨的城池。後半句讓我聯想到宋人範仲淹的「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禁閉的孤城,不禁讓人心生落寞之感。景色有靜有動,向人們展示了邊塞地區的荒涼壯闊,暗示了在這種大自然環境下邊關將士的艱苦,但卻擁有著「犧牲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無畏精神。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將士何須哀怨那柳樹不發芽,春風根本吹不到玉門關外。
「」羌笛」——胡人樂器。
「」玉門關」是邊塞交通的樞紐地位,東通酒泉,西抵敦煌,南接瓜州,西北與伊州相鄰。
唐時有折柳贈別的風習。羌笛總是奏《折楊柳》的曲調,勾起了將士們的離愁,但將士們沒有埋怨,也無法埋怨,春風不到玉門關,楊柳不發芽,哪裡有楊柳折來贈別呢?那春風不度便人自度吧!
整首詩表達對詩人對邊塞將士的同情,即使邊塞酷寒,春風不度,久久不能歸鄉,詩中卻是透著一股慷慨之氣,將士們哀怨而不不消沉,無畏而悲壯。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王昌齡
猜你想看:
王昌齡這首邊塞詩,詞風慷慨激昂,令人心生嚮往
這首邊塞詩,不僅有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還有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維這首詩,四句四十個字,句句充滿孤寂,卻讓人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