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氣象的一種:不去邊塞遛一遛,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盛唐詩人

2020-12-03 蕭硯歌

盛唐時期,國力強盛,經濟繁榮,文化輝煌,一大批庶族出身的文人懷著兼濟天下的理想登上了歷史舞臺。

他們雄心勃勃,銳意進取,為實現自己的理想積極追求。這種思想反映在詩歌裡構成了盛唐詩歌嚮往建功立業,勇於進取的重要主題,呈現出一種雄健、豪邁、向上、樂觀的時代風貌。

同時,唐朝在與少數民族的戰爭中,表現出積極禦侮的強大氣魄,激發了人們保衛國家的熱情。從軍報國,立功邊塞的英雄主義榮譽感瀰漫在社會之中,關心戰爭,嚮往邊塞形成了一種社會風尚,這就給盛唐邊塞詩的創作提供了一個特定的歷史環境。

盛唐的邊塞詩,無論是寫行役、徵戍、戰爭,還是寫自然風光、邊地風情,大都表現了詩人們追求功名、嚮往邊塞的愛國主義感情。它與盛唐詩壇其它佳作一樣,體現了「盛唐氣象」,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代的折光。

01

「一個藝術家總是在某些社會條件下創作,也總是在某種文風裡創作。」——錢鍾書

在盛唐這種社會氛圍中,詩人們必然受到感染,他們積極進取的熱情往往表現在描寫邊塞戰爭,歌頌愛國主義精神的詩歌中。

隨著以高適、岑參為主的邊塞詩派的興起,帶著盛唐時代氣息的邊塞詩篇大量湧現,它以高昂的激情,雄健的筆力,嶄新的思想境界,豐富多彩的內容,在盛唐詩壇上放射出異彩。

在盛唐邊塞詩中,詩人們對戰爭有著明確的態度和認識,他們對從軍出塞、保衛國家的義舉,進行了熱情的歌頌。

如王昌齡的《少年行》:

「聞道羽書急,單于寇井徑。氣高輕赴難,誰顧燕山銘。」

崔顥的《贈王威古》:

「烽火去不息,胡山高際天。長驅救東北,戰解城亦全。報國行赴難,古來皆共然。」

在外族入侵,邊陲告急的危急關頭,愛國志士挺身而出,慷慨赴難,沒有想到勒石燕然的功名,只是為了報效國家,解除邊患,字裡行間充滿著保衛國家,抗擊外侮的浩然正氣。

王維的《少年行》「初隨驃騎戰漁陽……縱死猶聞俠骨香。」中的少年千裡轉戰,不畏艱險,不怕犧牲,表現出豪邁、樂觀的大無畏英雄氣慨。

詩人們將自己從軍報國的熱情傾注在詩歌裡,如王維「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庭」,岑參「萬裡奉王事,一身何所求?也知寒垣苦,豈為妻子謀」,祖詠「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這些熾熱的詩句,抒發了詩人們安邊靖國、請纓殺敵的壯志,是他們熱愛祖國的內心世界的顯露。

為了適應邊塞的戰鬥生活,詩人們閱兵習武,意氣風發。如岑參「上馬帶吳鉤,翩翩度隴頭」,高適「倚馬見筆雄,隨身唯寶刀」。

從他們身上看不到文弱書生的氣質,倒像是佩帶刀劍,馳驅馬上的壯士。他們嚮往著邊塞生活,希望通過這條通路來實現理想,因此,他們蔑視那些窮經苦讀的文人。

高適就在《塞下曲》中嘲笑說:

「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王維的《送趙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對此也表示同意:

「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

當朋友故人奔赴邊塞,詩人們給予了熱情的支持和鼓勵,希望他們在邊疆為國立功。

比如,岑參鼓勵「萬裡西擊胡」的李副使,誇讚他「功名祇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李白在《送梁公昌從信安王北徵》中說:「入幕推英選,捐書事遠戎。高談百戰木,鬱作萬夫雄。」高適在《送董判官》中說:「長策當須用,男兒莫顧身。」

故人遠別,難免有悽愴之情,但是抱負遠大的詩人,互相勉勵,止住噓啼悲傷,用長歌代替了抽咽,表現出寬闊曠達的胸襟。

如王維的「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高適的「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詩句感情激越,格調高昂,一掃往日士大夫分別歧路時泣涕漣漣、纏綿不舍的兒女情狀。

邊塞詩人這種積極樂觀的氣度,強健豪爽的風貌,正是盛唐時代精神的真實寫照。

02

盛唐邊塞詩中,有一些著力描寫戰爭場面的詩篇,透過這些詩篇,人們仿佛看到那種旌旗翻卷,茄鼓齊鳴,萬馬奔馳的激戰場面。

如王昌齡《出塞》:

「留馬新跨白玉鞍,戰罷沙場月色寒。城頭鐵鼓聲猶振,匣裡金刀血未乾。」

描寫了將士寒夜出戰,得勝而歸的情景。詩人沒有具體描述戰鬥的進行,卻通過城頭的鼓聲和金刀的血跡這兩個富有特徵的細節的描寫,戰鬥的場面不難想見。

高適《塞下曲》中「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青海陣雲匝,黑山兵氣衝。戰酣太白高,戰罷旄頭空」的雄偉壯麗的戰爭場面歷歷在目。

還有他的「作氣群山動,揚軍大旆翻。奇兵邀轉戰,連孥絕歸奔。」這首《破九曲之作》從正面描寫了唐軍收復九曲的戰鬥和壓倒敵人的氣勢。

但戰爭是殘酷的。李白在《從軍行》中就寫道:

「百戰黃沙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

侵略者的圍攻逼近邊城,久經沙場的將士們英勇地投入戰鬥,雖然突破了敵人的陣營,射殺敵人的將領,但也付出了重大犧牲。

戰鬥緊張激烈,而長期戍守更是艱苦卓絕。李白的《塞下曲》描寫將士們「握雪海上餐,拂沙隴頭寢」,「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艱苦的戰鬥生活。

儘管風餐露宿,艱辛異常,戰士們的情緒仍然高昂,他們的信念就是「願斬單于首,長驅靜鐵關」。

王昌齡的《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河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表達了戍邊將士不獲勝利,誓不還家的堅定誓言。

高適的《薊門五首》:「黯黯長城外,日沒更煙塵。胡騎雖憑陵,漢兵不顧身」歌頌了將士們奮不顧身的戰鬥精神。

在邊塞詩人的筆下,唐軍出徵殺敵的場面威武雄壯,氣勢磅礴。如王昌齡《從軍行》: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挑河北,已報生擒吐谷軍。」

在狂風大作,日色無光的大漠裡,唐軍仍然無所畏懼地向前挺進,途中傳來前軍破虜的捷報,歡呼雷動的場面自然現出,透露出一種勝利的自豪和喜悅。

岑參更是大手筆,把唐軍金戈鐵馬、氣吞山河的軍威盡情地表現出來: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行軍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徵》

「上將擁旄西出徵,平明吹笛大軍行。四邊伐鼓雪海湧,三軍大呼陰山動。」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徵》

這是何等的威武!何等的氣魄!前者描寫軍情緊急,唐軍黑夜出徵,在飛沙走石、寒風凜冽的惡劣環境裡,軍隊鬥志高昂,將軍金甲不脫,夜草檄文;部伍行軍金戈作響,戰馬流汗,顯示出震懾敵膽的氣勢。後者則是描寫唐軍白日出徵的強大陣容,吹笛伐鼓,三軍齊呼,海動山搖,表現出勢不可擋的赫赫聲威。

詩人對這些為保衛國家慷慨出徵、血灑異域的將士們非常崇敬,他們用飽蘸激情的筆,寫下了許多歌頌邊疆將士的浩歌。

但邊塞詩人不是戰爭的叫囂者,他們渴望和平,熱愛和平。他們支持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抗擊外來侵略,維護國家的安定和和平。他們希望戰爭早日結束,憧憬邊疆沒有戰火徵殺的生活。

高適就暢想過「邊庭絕刁鬥,戰地成漁樵」的景象,他希望邊疆不再是兵氣連雲,白骨遍野的荒涼之地,而變成為人民漁樵之所在。人民不再被戰爭所侵害,到處是國泰民安的和平景象,這正是詩人們理想的社會生活。

03

盛唐邊塞詩中第一次出現了描寫邊塞風光的詩篇,使它更加引人注目。

戰爭不斷地進行,使人們關心邊塞,渴望了解邊塞,嚮往邊塞的生活,同時邊塞和內地的聯繫也增多,為人們出塞提供了條件。

王昌齡、崔顥、王維、李白等詩人都曾涉足邊塞。還有一些詩人,希望通過出塞從軍的道路建功立業,如岑參、高適都曾投身幕府。

在邊塞,詩人們開闊了眼界,充實了生活,陶冶了情操,寫下了許多反映邊疆生活和戰爭的詩歌;而且他們也被邊疆奇異的景色所吸引,在他們的筆下出現了邊疆雄偉壯麗的景象: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王之渙《涼州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使至塞上》「春風吹淺草,獵騎何翩翩。」 崔顥《贈王威古》「漢壘青冥間,胡天白如掃。」高適《登百丈峰》

大漠、長河、漢壘、獵騎……這些邊塞特有的景物,一旦被詩人攝入詩裡,顯示出它動人的魅力。

「大漠」二句,歷來是人們稱道的佳句,詩人從「孤煙」、「落日」兩個景象入手,描繪出邊疆黃昏時的壯麗景色,色調濃烈,形象鮮明,給人留下極深刻的印象。

「漢壘」二句,是詩人登高遠眺之所見,天宇寥廓,堡壘高聳,境界恢宏、深邃。

岑參久佐幕府,對邊塞生活有長期的觀察和體驗,他在詩裡著力描寫了西北邊疆的山川風光。那首著名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寫西北邊疆八月飛雪的景象,從冰雪的晶瑩瓊潔聯想到了梨花怒放,非常美妙、自然。

還有《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天山雪雲常不開,千峰萬嶺雪崔嵬。北風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把天山冰峰皚皚,風雪瀰漫的形象,生動地表現出來。

《熱海行送崔侍御還京》中「側聞陰山胡兒語,西頭熱海水如煮。海上眾鳥不敢飛,中有鯉魚長且肥。」氣浪升騰的熱海,經過詩人的想像,更帶有神奇的色彩。

《火山雲歌送別》中「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大雪厚。火雲滿山凝未開,飛鳥千裡不敢來。」火山的雄姿,氛氳繚繞的雲煙如見眼前。

通過吟誦這些詩篇,人們仿佛走進一條西北邊疆風光的畫廊,盡情地領略那些陌生的、絢麗奇妙的山川景色,產生了無限的想像和神往。

辛文房曾在《唐才子傳》中稱譽岑參這些詩說:

「唐興罕見此作。」

盛唐邊塞詩中描寫山川風光的詩篇,開拓了邊塞詩新的領域,那五光十色的邊疆景色,峻峭挺拔的風格在邊塞詩的歷史上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標誌著盛唐邊塞詩發展的水平。

詩人用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給大自然景象添加生氣。邊塞詩人沒有過多地去寫大漠戈壁的荒涼蕭條和身處絕域的哀怨,而是以高昂的情緒來描繪邊疆瑰麗多姿的自然風光,其中傾注著他們對祖國邊疆讚美和熱愛的深情。一個沒有愛國熱情、沒有遠大志向的庸人,絕不會寫出這般超凡絕倫的詩篇來。

這些邊塞詩,無論是詩人抒發壯懷,還是贈別時的激昂慷慨;無論是表現戰爭的艱辛,還是描畫塞外風光,都奏鳴著一個共同的旋律——深厚、熱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從西晉末年少數民族入侵中原到唐王朝的建立,三百年來中原人民飽受了外強入侵而分裂混戰的痛苦,唐王朝的統一和強大,給人民帶來了重建生活的希望和信心,面對外族的威脅和侵擾,一種強烈的民族意識在人民中間形成。

正如魯迅所說的:

「漢、唐雖也有邊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於為異族奴隸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絕不介懷」。

人民這種民族意識,乃是盛唐邊塞詩愛國主義思想廣泛而深厚的基礎。因此,邊塞詩人表現在詩中的愛國感情,也就不僅僅限於個人的範圍,帶有更廣泛、更普遍的意義。

與屈原憂憤的吟唱,鮑照的慷慨悲歌,庾信的深沉低回不同,盛唐邊塞詩表現出高亢雄壯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止開拓了盛唐詩歌廣闊的領域和嶄新的思想境界,更充滿著盛唐積極樂觀、高昂雄健的時代精神。

相關焦點

  • 盛唐是什麼?盛唐詩歌中的兵器意象
    盛唐詩人昂揚奮發,積極向上,創作了大量飽含時代精神的詩篇。在這些詩篇中有一個重要且獨特的意象——刀槍劍戟等兵器戎戈意象。本文則試以劍意象為主意象對盛唐詩歌中的眾多兵器意象進行分析,從時代的華美篇章中去窺見那個時代的恢宏氣魄。縱觀人類歷史,從某個方面來講,可以說是一部戰爭史。
  • 朝氣蓬勃的盛唐之音———文苑——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集中體現唐人進取精神與功業意識的是邊塞詩派。作為盛唐豪俠型詩人的代表,「七絕聖手」王昌齡誓言「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岑參篤信「功名只向馬上取」,為實現建功報國之願,他曾隨軍遠赴天山南北、崑崙、陰山一帶,「萬裡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寒垣苦,豈為妻子謀」。岑參生性樂觀,所去又多為人所未至之地,故其詩歌側重表現異域風情與浪漫情懷。試觀其寫雪域沙暴「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 《次北固山下》:盛唐氣象的標誌
    抬頭看山,旅客上山的小路,彎彎曲曲,好象延伸到青山以外去了,看不到盡頭。低頭看水,江面上航行的船隻,速度是那樣快,好象趕到綠水的前面去了。一個「外」,一個「前」,寫出了山高水急。這正是北固山下特有的景色。第二聯寫遠景。江潮上漲,水波平靜,兩岸間的江面更加寬闊了,江中的船隻,一路順風,船帆高掛,乘風遠去。「潮平」是說漲潮以後,水波平靜。
  • 闢謠:貓不能遛?掌握正確的遛貓方式,你的貓也許可以遛!
    但這並不是說所有的貓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遛,在確保貓咪絕對安全的情況下,使用正確的訓練方式,有些貓也是可以帶出去遛的。還有一些寵物主,竟然會每天讓貓自己出去玩,既不使用牽引繩,人也不跟著。也許一次兩次貓會自己回來,但外面情況複雜,萬一出現意外呢?這約等於散養,也約等於讓貓去流浪了。這樣的大環境下,本不應該倡導遛貓。所以如果你不想給貓戴牽引繩,那麼這邊建議不要遛貓呢!不要拿貓的性命安危去碰運氣。不管是遛貓還是遛狗,第一要素就是要戴牽引繩,保證寵物的安全是最最重要的!
  • 盛唐若論草書,他稱第二,無人可稱第一!
    張旭的草書代表了盛唐書法藝術的最高成就,後來的懷素,亦是繼張旭而起。盛唐的草書亦越出二王規範,在章法上變今草為狂草,在用筆上極盡變化,氣脈飛動,剛柔相濟,以豪放縱逸的新面目顯現了盛唐氣象。張旭是盛唐草書大家,喜醉後大呼作書,其書氣勢豪邁,盤曲放蕩,有如電激星流,又若驟雨旋風,觀之令人驚心動魄,不可思議。據史書記載,張旭是「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筆。或以頭濡黑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
  • 畫眉鳥需要每天都遛嗎?
    漂亮的畫眉鳥1.是否遛畫眉鳥主要看飼養者的需求,如果一位飼養者對自己的畫眉鳥要求不高,可能只是養著玩玩或是用來觀賞,一般飼養者只要對畫眉鳥上性的要求不高,那麼遛與不遛也就沒什麼區別了。如果飼養者要想養出有性的畫眉鳥,那麼大家在畫眉鳥換毛之前可以勤遛,換毛期間不遛靜養,待畫眉鳥換毛後可以適當減少遛鳥的次數,當然,如果大家對自己的畫眉鳥要求很高,那麼每日早晚各遛一次為佳。
  • 讀詩像是講段子,網紅教授戴建業魔性解讀李白杜甫,帶你重返盛唐
    如果你看過戴建業教授的解讀,你會知道盛唐時代的詩人們,是狂的可愛,都是非常爺們的。一起來看看戴教授是怎樣用幽默的語言魔性解讀李白和杜甫的。先說杜甫的偶像——李白盛唐時代的詩人,個個自我感覺良好,都覺得自己是最牛的,李白的自戀遠在他們之上——不僅覺得是天下第一,還覺得自帶仙氣。
  • 首城瓏璽,典藏盛唐榮耀
    堪輿完畢,由盛唐畫家、《步輦圖》的作者閻立本擔任將作大匠一職,新宮建設正式啟動,取名永安宮,意求太上皇李淵長永安泰之意。貞觀九年(635年)正月,永安宮更名為大明宮。02/盛唐規制大明宮地處長安城北郭城外,北靠皇家禁苑、渭水之濱,南接長安城北郭,西接宮城的東北隅。工程佔地350公頃,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東方聖殿。
  • 盛唐時期兩大人物:傳奇神算袁天罡,太史李淳風
    那麼,就讓我們撥開歷史雲霧,走進盛唐時期,這兩位通天徹地大人物的傳奇生平。(一)傳奇神算袁天罡唐朝時期,著名的奇門玄學大家,便是李淳風,以及精通卦算的袁天罡。動漫作品《畫江湖之不良人》中,袁天罡則成為替李世民試服長生不老藥的人,進而獲得了長生不老的能力,但是卻變得人不人鬼不鬼的一副模樣,同時雖為反派,但是卻是窮盡一生,盡全力希望唐昭宗之子李星雲能夠復興唐朝。這一切都只是戲劇化的袁天罡形象,不可當真。
  • 我們平時遛畫眉鳥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雖然很多籠養鳥都可以遛,但是我認為類似畫眉鳥、百靈鳥這一類鳴鳥更適合飼養者拿到外邊遛,那麼大家平時見到很多上了年紀的老人喜歡拖著或者吊著自己的鳥籠,籠中畫眉、八哥以及百靈等雀類鳥嘰嘰喳喳叫個不停的景象,此時大家有想過遛畫眉鳥也有其需要注意之處嗎?
  • 《長安十二時辰》盔甲見微知著看盛唐
    說到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往我們所看到的許多影視作品裡,士兵的鎧甲本身似乎只是一種身份的標誌物,像軍服一樣。在作戰或者格鬥中經常出現穿鎧甲的士兵和不穿鎧甲的人物在打鬥中都是一樣被一刀結果的場面,這就是所謂的有甲無甲一刀死。當然,這樣呈現一方面是劇情需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對鎧甲防護效果的認知不足。
  • 新中國考古重大發現 法門寺地宮:盛唐之光,佛國之秘
    新華社西安8月30日電 題:法門寺地宮:盛唐之光,佛國之秘新華社記者蔡馨逸法門寺,因保存世界上唯一的釋迦牟尼佛指舍利而享譽中外。1987年,隨著法門寺封存1113年的唐代地宮大門被重新開啟,4枚佛指舍利,以及消失千年的秘色瓷、來自東羅馬和伊斯蘭的琉璃器等2000多件唐代宮廷文物重見天日,佛教文化、宮廷文化、異域文化交織相融的盛唐氣象撲面而來。靈指再現,世界佛教界的一大幸事「不得了,佛指舍利!」
  • 這首邊塞詩,寫出了邊塞將士的不屈,環境艱苦,春風不度人自度
    但他的詩中另外一首邊塞詩流傳更廣,在公元727年,詩人受人誣謗,拂衣去官,曾結識同為邊塞詩人的王昌齡、高適。王昌齡在724年的時候西出長安,投筆從戎,對邊塞之事甚是了解,詩人從友人口中知曉邊塞之事,便填了這首詞。
  • 每個主人都在遛狗,但你知道遛狗究竟在遛什麼嗎?遛狗對狗的意義
    要是說有一件事,是每個養狗的人必做的,那這件事一定是遛狗。每天早晨和晚上,在各個城市各個廣場和街道上,總能看見主人們陸陸續續帶著狗狗出來,每為主人互相組隊,熟悉的狗狗和主人們一起邊溜達邊聊聊家長裡短,走到小公園長椅上免不了休息一番,互相逗逗別人家的狗狗,場面也算非常和諧。
  • 「嗆水」真的能快速遛翻大魚?
    在釣魚圈子裡,我們為了能快速的將中鉤的大魚遛上岸,會利用「嗆水」這一招來針對大魚。可能會有釣友產生疑問,魚整日都生活在水中,就像人整天生活在空氣中,其周圍環境都是水,怎麼可能被水嗆住?一、到底什麼是魚嗆水?
  • 首城瓏璽唐風獨墅,盛唐屋簷下的世界夢想
    長安,曾經的十三朝古都,盛唐國都,豐厚濃鬱的歷史文化,起伏更迭的人文故事,在古城牆的草木磚瓦間仍舊依稀可見。首城瓏璽唐風獨墅,觀盛唐建築形制之傳承,鑑盛唐風骨氣韻之再現,在北京東五環稀貴地脈,重塑唐代文化的美好想像。
  • 「小遛」成出行新寵,在上虞超十萬人註冊 這款網紅共享電單車不簡單
    經常去外地出差的市民王先生說,之前在寧波看到過「小遛」,沒想到這麼快上虞也有了。現在出門如果目的地不是很遠的話,「小遛」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現在私家車停車也比較麻煩,而「小遛」相對於共享單車讓人更省力,速度也挺快。住在渡江花園的小嚴說,以前加班回家,總是怕錯過末班車,現在有了「小遛」,就不會有這種擔憂了。
  • 追溯盛唐痕跡,感受「時光倒流」,夢回唐朝盛世!
    在大雁塔周圍地區,有很多盛唐痕跡可以追溯。在陝西歷史博物館,收藏著從古代到明清的珍貴文物,大唐芙蓉園與不夜城,就像時光倒流,夢回唐朝盛世。三個常規展廳分別收藏著先秦、隋唐、明清的歷史文物,反映盛唐文明的第三展廳,無疑最奪目的那一個。除了精美的文物,圖文並茂的歷史知識也挺有意思的。
  • 增加貓咪運動量的方法很多,但是外出遛貓可能不是好方法
    因為家裡的貓天天不愁吃不愁喝,環境還足夠安全,可以想睡多久睡多久,如果是人每天這麼生活,怕是早就胖得不能看了,而貓只是微胖,就偷著樂去吧。所以除了個別非常不易胖的品種以及因為生病等特殊原因而不會胖的貓咪之外,大部分貓咪都是會有點胖乎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