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寒山)
智者君拋我,愚者我拋君。
非愚亦非智,從此斷相聞。
入夜歌明月,侵晨舞白雲。
焉能住口手,端坐鬢紛紛。

賞讀
本詩是寒山大士的詩作。本詩的前半部分的內容體裁,來源於南北朝期間的沈炯的詩詞《獨酌謠》。沈炯《獨酌謠》的詩詞原文如下:「獨酌謠,獨酌獨長謠。智者不我顧,愚夫餘未要;不愚復不智,誰當餘見招。所以成獨酌,一酌傾一瓢。」

(節選自《樂府詩集》)詩詞原文的大意是:在塵世的滾滾紅塵中,人海茫茫但與自己志趣相投之人,如星塵一般寥若,對此事表達出無可奈何之意。茫茫人海中的哪些所謂的智者,是聰明絕頂之人。

但是恰恰是這些所謂的智者,一般都懷有投機取巧的心裡,對於物質上的得失看得非常之重;而哪些所謂的愚鈍之人,雖然沒有投機取巧之心,但是這些人又是冥頑不靈之人,因此這兩類人都是沈炯想要遠離之人。

沈炯期待與哪些品格高尚、大智若愚的智者相交往,更期待與哪些能看透塵世返璞歸真的智者相交。沈炯對與之交往世人的取捨原則,正是從另一個方面代表了寒山大士對世人的取捨態度。

寒山大士與沈炯的不同之處在於,寒山大士已經深悟佛法,對於世間的一切已經瞭然。寒山大士雖然身處偏僻的大山之中,但大士將一輪明月和飄逸的白雲比作自己可以依託的朋友。寒山大士作為脫離俗務的得道高僧,早已不再有世人的各種牽絆和期盼。

寒山大士的這種云為伴、月為友的修行中,體會到了沈炯無法體會的無邊樂趣。寒山大士的禪境與自然的境界,和諧的融為一體。這種無邊無際的快樂是外人無法體悟的。寒山大士並不是一味的無念端坐,而是慧由心而發。

這種「禪」非做而得的主張,與六祖的 「禪」不是枯坐而的思想相同。這與懷讓大師開示馬祖大師,磨磚作鏡的禪門公案故事有異曲同工之妙。禪門的歷史上有許多這樣的公案,許多大德高僧都主張日常的行、走、臥均是禪修,而不是如木雕泥塑一般的枯坐。寒山大士對於禪的主張,也是注重其內在的精神內容,而不是禪的外在的形式是何種。

作者
寒山大士,唐代的僧人。或稱寒山子。唐貞觀年代的僧人。寒山大士自幼父母雙亡,曾自己作詩自述生平描述:大士從小居住在鄉村,孤苦伶仃從小就沒有父母,人們稱呼他張王。因為沒有人撫養和教育,自述貧賤也是尋常不過的事情。

寒山大士後來隱居在天台唐縣西面七十裡的寒巖。寒巖的名稱來源於寒巖的自然環境,寒巖:「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釋,日出霧檬檬。」故而得名。人們形容寒山大士如下:其衣著如貧窮人家之子,外貌瘦弱憔悴,頭戴用樺樹皮做成的帽子,用粗布和動物的毛皮為衣遮蔽身體,腳上穿著木製的鞋子,舉止行為怪異,與常人不同。

期間不時到國清寺,從寺僧拾得(大士)那裡食用一些寺中僧人的剩飯和剩菜來果腹,不時圍著庭廊作唱,或者對著天空喝罵,寺中的僧人用禪杖驅趕寒山大士,寒山大士於是擊掌大笑離去。寒山大士與拾得大士常常一起出遊,二大士成為莫逆之交,後人著有《寒拾問答》一書留於世。

寒山大士曾作詩自述其狀:「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掛心頭。閒於石壁題詩句,任運還同不繫舟。」寒山大士的詩詞作品都是信手拈來之作,其詩作表達的主題通俗易懂,詩詞的聲韻和節律和諧而明快。

寒山大士的詩作大多是佛門中的偈語,其中的禪機妙趣橫生,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台州刺史閭丘胤居士曾經前往國清寺拜謁,命寺中僧人道翹尋找寒山大士平日在竹木及牆壁上所書的詩篇,獲得三百餘首詩作,輯為《寒山子詩集》。

曹山本寂禪師曾經加以注釋,撰成《對寒山子詩》。寒山、拾得、豐幹三人,被稱為「國清三隱」。清雍正十一年,敕封寒山大士為「和聖」,拾得為「合聖」,合稱「和合」二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