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白雪是高雅的文化,被很多文人雅士所追捧喜愛,下裡巴人雖不及前者詞藻華章出眾,但是確實被大眾所接受易懂的文化,而下裡巴人中就含有很多隨著時間推移但仍被流傳下來的俗語,其中蘊含著古代普通百姓經驗的結晶,雖然話語粗糙,但是其中蘊含的道理和知識仍舊被現在人民所引用。
既然是大眾文化,那麼這麼俗語中有蘊含真正智慧的,也有含有封建迷信的,也有為了一己私利結果卻被廣為流傳了的話,也有一些片面的俗語,像「寧可男大一春,不要女大一辰」,這句俗語可能在古代被人們所遵循,重視,但是當在當代社會,人們大多是自由戀愛,男女之間彼此相愛,性格相投,所以基本上沒有人會因為年齡的關係成為兩個家庭結合的難題。
可能現在城市運用俗語的交流並不常見,但是回到農村老家,鄰裡交談時就會時不時說出一兩句俗語,而有些俗語中蘊含的道理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非常大的影響,甚至改變人的一生。
所以,在我們接收到關於一些俗語的信息時,應該仔細斟酌,抱著理智的態度去對待,取其精華正確的部分。
古往今來,人們在面對死者時都會抱著尊重,尊敬的態度,死者為大,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下面要說的就是關於喪葬方面的俗語——七不葬父,八不葬母。
這句話,我以前也沒有聽過,還是多方了解,才明白了其中含有的一些信息。
百善孝為先,中國人最注重的就是孝道,當人們在某些能力和性格上含有缺陷時,沒有人會多說什麼,但是當子女不注重孝道時,那麼就會被人所恥。孝道不僅要求我們在父母活著的時候盡力照顧侍奉父母,也要求在去世後追悼哀思,好好處理父母的身後事。所以,大多數的子女都會儘自己最大所能風風光光的讓父母走好最後一程。
既然想要父母安心地走好最後一程,那麼與下葬有關的禮制都應該被重視。「七不葬父,八不葬母」中,「七」和「八」都是時間,因為古代一般算的都是農曆的日子,所以「七」包含著像「初七,十七,二十七」這類含有「七」的日子,「七不葬父」的意思就是,如果父親在這些日子中去世,就不要將父親的遺體下葬。同樣,「八」就代指「初八,十八,二十八」這類的日子,如果母親在這些日子中去世,就不要將母親的遺體下葬。
據老人所言,如果在上述的日子中下葬父母,可能會引起家庭的不順。當然,這樣的說法放在現在很多人會覺得這是迷信,但是很多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畢竟是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家庭,寧可拖一下時間,沒有大的損失,也不想因此使自己的家庭面臨未知的不順利。
這句俗語,是某個時間的產物,在某個特定的時期起到重要作用,不論將來是否還存在,但是它也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自己深刻的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