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回天地區」將分三期治理25處積水點
本報訊(記者 解麗)本市第三個汙水治理三年行動計劃日前出臺,為落實該行動計劃,北京排水集團正式發布相關落實方案。北京青年報記者昨日從北京排水集團了解到,備受矚目的「回天地區」將利用三年時間解決20公裡管線雨汙分流問題,並分三期實現25處積水點的治理。
根據本市第三個汙水治理三年行動計劃,北京排水集團力爭到2022年底實現「四個成效」,即確保中心城區汙水管網覆蓋率進一步提升,治理後的黑臭水體「長治久清」,適時推進「小微水體」應補盡補,面源汙染及合流制汙染治理示範工程取得顯著成效,汙泥產品本地資源化利用率顯著提升。
北京排水集團相關負責人指出,第三個三年行動計劃中,改造雨汙合流管線將成為重中之重, 「地下雨水管線和汙水管線合流,是河湖遭受汙染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雨季,部分汙水排入下遊河道,易造成水體汙染。」 本市計劃通過源頭治理、末端攔截、分散調蓄、就地處理等方式,解決雨汙錯接混接,同時在傾倒垃圾較多的道路安裝防傾倒雨水箅子、推進合流及初雨調蓄設施建設、安裝垃圾攔截裝置等三年行動方案任務,消減面源汙染和合流制溢流汙染。
對於備受矚目的「回天地區」,北京排水集團將利用三年時間通過工程手段解決該地區20公裡管線雨汙合流問題,基本實現回龍觀及天通苑東部地區雨汙分流,並計劃分三期解決回天地區現有積水點25處,其中10處位於回龍觀,15處位於天通苑。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排水集團還計劃啟動9座調蓄設施的建設。相關負責人介紹,雨水在沒有蓄水池的情況下直接入河,會對河道甚至地下水造成汙染。「初期雨水中除了垃圾、沙土等,還含有大量有機汙染物,有些指標跟生活汙水相差無幾。像化學需氧量(COD)的含量約在300毫克/升,生活汙水的含量為450毫克/升,而之後的乾淨雨水,COD則只有70至80毫克/升。所以,對初期的雨水,我們收集起來之後會輸送到再生水廠進行處理,再排到河道之中,這樣既擴充了再生水的來源,也減輕了河道的汙染。」
據悉,截至目前,中心城區下凹式橋區已建成62座調蓄池,今年一年,40座初期雨水池已累計收集9萬多立方米的初期雨水。今年對初期池進行水質檢測,發現經過24小時的沉澱靜置,汙染物濃度可下降約40%。北京排水集團明年計劃啟動陶然亭、西郊砂石坑、圓明園西小流域調蓄設施工程建設,完成龍潭西湖調蓄設施建設;2021年啟動先農壇、廣安門橋、棗林前街、白紙坊橋及大觀園的深化設計;2022年陸續建設並投入運行。
明年,北京排水集團還將試行「先蓄後排」運行模式,在小到中雨天氣下,優先利用調蓄池存續雨水。雨後,這些收集起來的雨水也將被越來越廣泛地用於道路降塵、綠化灌溉、洗車、補充河道景觀用水等。
(責編:孟竹、鮑聰穎)
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設計導則啟動試行此次發布的《規劃管理版導則》將副中心155平方公裡作為一個統一整體進行管控。通過建築空間、濱水空間、街道空間、綠色空間和地下空間5個分篇,建立起涵蓋地上和地下、城市規劃和建設實施的全方位空間管控體系。【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