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蔣溥的昆蟲繪畫:《秋叢佳趣圖》冊賞析

2020-12-07 騰訊網

  在這樣一個昆蟲學專業的公眾號裡寫一篇古代繪畫的文章顯得格格不入,不過作為一位喜愛昆蟲的業餘人士,我一直在努力將自己研究的中國古代書畫和昆蟲的世界聯繫在一起,希望可以將古人描繪的昆蟲圖像呈現給大家,為今天的人們提供一些古人觀察昆蟲的歷史線索。說到這裡,估計大家也想不起古代繪畫能與昆蟲世界有多少聯繫,無非就是在花鳥畫裡畫上幾隻憑空想像的蝴蝶、蜜蜂,完全就是為了畫面生動好看,這對於專業研究昆蟲的人來說簡直就是毫無科學價值的裝飾作品。

  圖1 清 趙箖 蝶仙圖冊之一開 誇張的造型和設色,現實中並不存在

  圖2 清 佚名 花甲圖冊冊之一開 蝴蝶翻飛的翅膀像紙片一樣翻捲成一定的弧度(臺北故宮博物院 藏)

  在此之前,我對中國古代繪畫中的昆蟲圖像也是這種印象,畫面中的蝴蝶不是浮誇的五顏六色,就是翅膀誇張得軟如紙片(圖1~2)。但當我涉獵更多中國古代書畫之後,逐漸改變了自己的這種想法。誠然,中國繪畫強調書法用筆、不重形似,但凡描繪動植物一定要有所寄託,比如看到牡丹就是榮華富貴、見到蟈蟈就是多子多福,後來更是把蟈蟈畫在雞冠花上,美其名曰「官上加官」(圖3)。

  圖3 官上加官圖案 出自野崎誠近《吉祥圖案解題》

  但這並不意味著自然主義從此就與中國繪畫無緣,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許多畫家純粹出於對自然的喜好而仔細地觀察描繪動植物,而這種喜好最能表現在對昆蟲的描繪上,一則昆蟲雖然常見但種類繁多,通常畫家只會描繪最常入畫的種類而忽視其餘的大部分,但喜愛自然的畫家則抱著驚奇之心去描繪更多的昆蟲;另外,昆蟲小巧而精緻,如果要展現它的美麗,必須要有細緻入微觀察、一絲不苟的描繪。以上這些決定了熱愛自然的畫家會超越文化意象的限制,用細緻的筆法描繪更多身邊見到的昆蟲。

  今天我就為大家介紹一套這樣的昆蟲繪畫——《秋叢佳趣圖》冊。依據畫冊中一幅左下角的題款「臣蔣溥恭繪」(意思就是,微臣蔣溥恭恭敬敬地給皇上繪製)可知,這套畫冊是蔣溥(1708~1761)為乾隆皇帝所繪的一套昆蟲主題繪畫。蔣溥是乾隆時期一位重要的漢族文臣,官至東閣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其父蔣廷錫就是康雍時期皇帝身邊重要的文臣兼畫家,受其父影響,蔣溥也擅長繪畫,在乾隆時代成為了皇帝身邊的重臣,他時常為乾隆帝創作一些投其所好的繪畫作品,最為有名的就是依據乾隆御製詩所繪製的畫作(圖4~5)。可想而知《秋叢佳趣圖》冊也是一套蔣溥揣度聖意而創作的畫冊,實際上康熙帝和乾隆帝都比較喜愛草蟲畫這一題材,清宮中至今還保留了許多他們父子的作品,甚至蔣溥的兒子蔣檙也為乾隆帝畫過一套昆蟲主題的繪畫(圖6~9)。

  圖4 清 蔣溥 御製詩意冊之圖詩冊承光殿古栝行

  圖5 清 蔣溥 御製詩意冊之真定隆興寺禮大佛

  圖6 清 蔣廷錫 仿宋人設色花鳥冊之一開

  圖7 清 蔣廷錫張照書畫合璧冊之草石蚱蜢(臺北故宮博物院 藏)

  圖8 清 蔣檙 秋蟲圖冊之螳螂枸杞

  圖9 清 蔣檙 秋蟲圖冊之蟋蟀蒲公英

  蔣溥的《秋叢佳趣圖》冊是一組描繪秋日裡昆蟲活動的生動畫面,畫冊共有十幅畫頁,每幅都描繪折枝構圖的植物並搭配各類昆蟲,獨特之處在於畫面上的昆蟲都是極少出現在傳統繪畫中的,即便有常見題材,畫家也沒有採用常見的構圖方式,以上這些都註定這套繪畫作品在中國古代博物繪畫歷史上意義非凡。

  畫冊的第一幅描繪了一隻正在馬錢科醉魚草屬植物上採食花蜜的柑橘鳳蝶Papilio xuthus(圖10),通常中國畫家描繪蝴蝶的姿態要麼是其飛行中的側面形象(圖11),要麼是正面形象(圖12),但蔣溥所繪的這隻柑橘鳳蝶以翅腹面面對畫面向觀者展開,這樣觀者可以清晰的觀察到蝴蝶用虹吸式口器採蜜的情形,難能可貴的是畫家特意畫出醉魚草這種管狀花型完美的配合這種適合採蜜的口器。此外,畫面中蝴蝶前後翅背面的翅脈和斑紋刻畫得相當這準確,以上這些足以見得畫家觀察之細緻。這樣造型準確、形象生動的蝴蝶形像,即便是以科學精細著稱的西方昆蟲繪圖也很難找出可以媲美的作品。

  圖10 清 蔣溥 芳叢佳趣之一開(柑橘鳳蝶、醉魚草、石竹)

  圖11 清 蔣廷錫 仿宋人設色花鳥冊之一開 側面飛行形象

  圖12 清 趙箖 蝶仙圖冊之一開 正面飛行形象

  圖13 清 蔣溥 芳叢佳趣 蔣溥之一開(紫線尺蛾、纏枝牡丹)

  第二幅畫面描繪了一枝纏繞在樹枝上的旋花科纏枝牡丹(Calystegia dahricaf·amestia),在末端殘缺的葉片上停息著一隻腹面朝上畫面的鱗翅目昆蟲(圖13),依據其紋理可能是曲紫線尺蛾Calothysanis comptaria,這種蛾子顏色暗淡、翅上條紋複雜,畫在畫面上也無吸引人的裝飾效果,所以極少會有畫家嘗試描繪,但蔣溥出於自然的愛好,仍將其生動的呈現了出來,完全還原了這種尺蛾在自然中的形態。

  圖14 清 蔣溥 芳叢佳趣之一開(灰蜻、 白英)

  第三幅畫面描繪了一隻展翅向畫面下方飛行的灰蜻屬蜻蜓Orthetrumsp.,畫面右下方描繪了結滿紅色漿果的茄科藤蔓植物白英(Solanum lyratum)(圖14)。灰蜻翅脈、翅痣以及胸腹部的灰藍色條紋都描繪準確,與白英組成的邊角式構圖極富有南宋院體花鳥畫的風採(圖15)。

  圖15 宋 佚名 豆花蜻蜓圖(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

  圖16 清 蔣溥 芳叢佳趣之一開(曲紫線尺蛾 烏頭)

  第四幅畫面描繪一隻背面觀的曲紫線尺蛾Calothysanis comptaria和一枝烏頭屬植物(Aconitum),此處的尺蛾展翅飛行,雙翅180°完全對稱地展開,前後翅正面的線條也完美地連接成一條貫穿左右的弧線,我們不得不由衷地佩服畫家觀察之仔細(圖16)。

  圖17 清 蔣溥 芳叢佳趣之一開(金星尺蛾 鐵線蓮)

  第五幅畫面則在葉片背面描繪了一隻雙翅稍微平展的金星尺蛾Abraxassp.,尺蛾雙翅特徵性的白底灰斑以及前翅底部邊緣的黃色大斑極為明顯。畫面中搭配的植物是一種百合科植物(但葉片有些奇怪)和毛茛科鐵線蓮屬植物(Clematis)(圖17)。

  圖18 清 蔣溥 芳叢佳趣之一開(亮灰蝶 孔雀草 蓼科植物)

  第六幅畫面描繪了一隻亮灰蝶Lampides boeticus正在採食一種蓼科植物花序上的花蜜,背景還附加了一枝萬壽菊(Tagetes erecta)(圖18),這隻亮灰蝶臀角的黑斑和後翅的尾突都精細可見,畫家刻畫實在是精細入微,極具科學觀察的精神。

  圖19 清 蔣溥 芳叢佳趣之一開(無墊蜂 螳螂 牽牛)

  第七幅畫面描繪了一枝旋花科牽牛屬植物,開放的花朵吸引來了蜜蜂科的無墊蜂Amegillasp.前來採蜜,生動之處在於花冠下方一隻螳螂若蟲正在伺機而動,捕捉這從天而降的獵物(圖19)。這種展現自然生物間生動活潑的瞬間正是中國繪畫做擅長的技巧。

  圖20 清 蔣溥 芳叢佳趣之一開(眉眼蝶 木香)

  第八幅畫面描繪了一隻雙翅閉合、正在採集薔薇科木香花(Rosa banksiae)蜜露的眉眼蝶Mycalesissp.(圖20),這種側面形象的蝴蝶在中國繪畫中很常出現,繪畫中也常常描繪具有眼狀斑點的蝴蝶,但蔣溥描繪的這隻眉眼蝶,斑紋準確,無出其右者。

  圖21 清 蔣溥 芳叢佳趣之一開(露螽 苦瓜)

  第九幅畫面描繪了一隻花果繁茂的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此刻苦瓜的果實已經逐漸轉為成熟期特有的橙黃色,在一片葉子上停息者一隻處於隱蔽狀態的露螽,如果不仔細觀察它幾乎都與葉色融為一體,但是畫家鮮明地描繪出露螽後翅露於前翅末端的特徵性造型(圖21)。

  圖22 清 蔣溥 芳叢佳趣之一開(蝗蟲 食蚜蠅 狗尾草 馬蘭)

  第十幅畫面中描繪了一隻停在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草葉上的蝗蟲,另外一隻食蚜蠅正在向下方的菊科馬蘭(Kalimeris indica)飛去,似乎是要舔吸蜜露(圖22)。

  這套畫冊出現在了2014年北京匡時春季拍賣會古代繪畫專場上,最終拍到了109萬的高價。在以前藝術史家很不屑於這類作品,一則畫的是花卉昆蟲這類小題材,二則託名「臣」字款的清宮繪畫很容易是偽作,但是撇開這些藝術視角的顧慮,以博物學的眼光來看,它將讓我們對中國古代繪畫的理解大為改觀。另外我們正可以利用畫面中的博物學內容對它進行鑑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畫這樣既具有傳統繪畫韻味又要具有博物學內涵的畫作,需要有複合的才能,現在的造偽者很難具備這樣的複合素質,即便繪畫技法精湛,但一般博物學知識都很欠缺,很難描繪出這種類型的畫作,由此很容易就判定這套作品的真偽。

  此外,蔣溥仍有一幅昆蟲繪畫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題名為《絡緯圖》,畫面中描繪了冬日景色的南天竹和梅花間停棲的優雅蟈螽(即蟈蟈)和蟋蟀等鳴蟲(圖23)。依據畫面題詩可知,這是有一年正月十六乾隆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宴請群臣,特意在宴會上拿出了宮裡面在溫室中飼養的蟈蟈,因為冬日鳴蟲振翅實屬新奇,皇帝命各位臣僚賦詩紀念,蔣溥回家之後依據見到的蟈蟈創作了這幅畫作。通過畫面中精細刻畫的昆蟲,我們就可以與這套《秋叢佳趣圖》冊進行一番比照。

  圖23 清 蔣溥 絡緯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 藏)

  本期編輯:陳卓

  *******************************

  想了解有關昆蟲的一切?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平臺:巍巍昆蟲記

  新浪微博:混世魔王張巍巍

相關焦點

  • 罕見清代焦循繪畫作品現身揚州 長98.5釐米(圖)
    所畫峰石,疑似為荷花池公園內的「九峰石」  眾所周知,揚州學派的代表人物汪中、阮元、焦循曾被譽為清代「揚州三儒」。記者昨獲悉,揚州博物館最近徵集到了焦循的繪畫作品《洞天一品圖》。焦循以學者「通儒」名於世,而其書畫世人所知甚少,而《洞天一品圖》也為研究焦循晚年繪畫風格和繪畫技巧提供了非常寶貴的實物資料。
  • 仁者無言蕩清懷——馬遠《水圖》賞析
    仁者無言蕩清懷——馬遠《水圖》賞析 2020-11-27 15:2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西藏昆蟲(第一冊)
    題名與責任:西藏昆蟲(第一冊)/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  出 版 項:科學出版社,1981  載體形態項:600頁  內容提要:  主   題:  中 圖 號:Q96/ZKQ    ISBN:  著   者: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隊 目錄:   《青藏高原科學考察叢書》序  前言  西藏高原的隆起和昆蟲區系  原尾目  彈尾目  雙尾目
  • 齊白石萬裡挑一的《花草工蟲冊》少白湯發周說你不看一定後悔莫及
    「草蟲畫」代表了他繪畫的最高成就,無人超越。齊白石 《花草工蟲冊》設色紙本34.8 ×23.5cm×10 約0.7 平尺(每幅)款識:1. 寄萍堂上老人白石作。齊白石弟子胡佩衡曾在《齊白石畫法與賞析》中回憶其畫蟲過程:「畫工筆草蟲先要選稿,從寫生積累的草蟲稿中找出最動人的姿態,然後把無關的部分去舍加工,創造出精煉而生動的藝術形象來……細看草蟲『粗中帶細,細裡有寫』,有筋有肉,有皮有肉,非有數十年粗細寫生功夫是畫不到。」「冊頁內頁」齊白石的草蟲作品,尤見他豐富的繪畫情趣。
  • 清代有一幅女鬼圖,放大十倍後看它在做什麼?網友:越看越滲人
    而在國家博物館當中,卻也收藏著一幅來自清代的古董畫,名為《窺窗見鬼圖》,膽小的人也不敢看,在一個房間當中,一個青面獠牙的惡鬼,似乎趴在桌子上畫著什麼。當放大十倍後,看它在做什麼?網友卻表示,越看越嚇人,惡鬼在桌上畫著的,竟然是一張女子的人皮,而在旁邊的窗戶處,一隻眼睛將這一切全部目睹。期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 《中國自然歷史繪畫》包含16本圖譜:中國動物圖譜、野生植物圖譜...
    、通草畫(棉布紡織、玻璃製造、竹紙製造、煤礦採運)、中國花鳥圖繪、中國制漆圖譜、各式爐灶圖、陶瓷燒制、金屬手工藝白描圖等等,其中部分動植物圖由法國畫家Pierre Joseph Buchoz繪製。19世紀興起於廣州,主要用於出口,題材以反映清末的社會生活場景和各種形色人物為主,諸如官員像、兵勇像、雜耍圖、紡織圖、演奏圖等。作品造型生動,色彩濃豔,人物刻畫惟妙惟肖。由於採用西方繪畫原理,又反映中國本土風情,所以深受當時西方人的喜愛。不過由於通草紙很容易破裂,所以很少有大尺寸的作品,加上難以保存,目前國內傳世不多。近年來,通草畫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它對研究中國早期的西畫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 珍稀清代墨地素三彩花觚將在加拿大拍賣(圖)
    珍稀清代墨地素三彩花觚將在加拿大拍賣(圖) 袁康家介紹說,這件藏品高達73cm, 形體極其碩大,繪30多道場景,刀馬人物十分形象生動,釉色自然,繪畫傳情,品相完美。據悉,這件藏品系加拿大資深收藏家自祖上獲傳,當時他的祖輩在歐美搜尋到各種珍貴中國藝術品,並在香港開有名為厚興堂的古董行,直到1955年他的爺爺過世。
  • 《出水芙蓉》圖賞析
    《出水芙蓉》是傳統繪畫的經典之作,蘇百鈞老師對此幅作品的眾多方面都做了詳盡的解析,比如荷花的姿態、花瓣的方向、大小及位置,包括花瓣之外的空間設計,都有特別深入地講解,為大家在造型構圖方面提供可靠的方法和思路。通過多方面研究分析,我想從以下幾個美學的角度來分析。其一,創造了意象美的經典。
  • 北京保利2020年秋拍精品展進行中
    中國古董珍玩藝術總監:李移舟 先生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中國古代書畫部總經理:範長江 先生北京保利2020秋拍精品預展現場2020秋季拍賣會拍品賞析中國書畫12月4日(星期五)《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在繪畫中的接受研究》,第217頁,廈門大學出版社,2016年。「傅抱石《二湘圖》,無與倫比!十餘年來隱秘閃現,名滿天下!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上古衣冠,高古遊絲,登峰造極!
  • 王鵬輝:清代新疆的蝗災與蝗神信仰
    地理學家陳正祥利用蝗神廟的空間分布繪成中國「蝗神廟之分布」的歷史地理圖,[1]刻畫出中國農業文明在歷史時空中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互動的結構特點。 歷史上的蝗蟲沒有科學分類,現代昆蟲學的研究表明飛蝗是造成蝗災最主要的種類。郭郛等學者對現代中國災害性的飛蝗進行生物學分類,劃分為東亞飛蝗、亞洲飛蝗和西藏飛蝗三大亞種。
  • 科學網—和昆蟲做朋友
    《最美的法布爾昆蟲記》(全12冊),[日]小林清之介著,[日]松岡達英、瀧波明生等繪,王維幸、田秀娟譯,新星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 法布爾的《昆蟲記》不僅是一部優秀的科普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文學經典
  • 不愛花鳥愛昆蟲,另類國畫大師以假亂真,畫的昆蟲公雞都分辨不出
    正是花草的繪畫表現出寫意的感覺,而昆蟲是充滿細節的工筆繪畫,被稱為"兼工帶寫"的繪畫形式。而這個方式就是將寫意還有工筆的方式一起表現在畫面上,讓畫作更加豐富耐看。齊老先生不單單繪畫風格特別,更是把自己的匠心傳遞到自己的作品裡。
  • 繪畫教程丨昆蟲記--色彩搭配
    今天呀我們的上課主題就是--昆蟲一對觸角頭上生,骨骼包在體外部,一生形態多變化,遍布全球旺家族這就是昆蟲~讓我們一起跟隨老師來了解了解昆蟲的世界吧~昆蟲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屬於無脊椎動物中的節肢動物,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在所有生物種類(包括細菌、真菌、病毒)中佔了超過50%
  • 清代玻璃畫:用於皇家貴族炫富和大貴族相親(圖)
    清代玻璃畫:用於皇家貴族炫富和大貴族相親(圖) 2015-10-20 10:34:21  江南時報記者 程嵐嵐  由郎世寧傳入中國  中西合璧雅俗共賞  據郭紅梅博士介紹,玻璃畫是在清代乾隆年間,由義大利畫家郎世寧傳入中國,興盛於宮廷和大貴族間的一種典型的「中西合璧,雅俗共賞」的藝術樣式,簡而言之就是在玻璃背面進行的反筆油畫。
  • 鑑賞丨從《女史箴圖》中的長尾鳥說起,關於中國花鳥畫的發展
    黃筌的《寫生珍禽圖》,翎與毛的塑造有顯然的區分,毛柔軟、翎剛硬的感覺,一開卷即可以感受到,昆蟲的腿爪也顯示了這一點,更不用說它的生動活潑。△果熟來禽圖 南宋 林椿 冊頁 絹本設色 26.5cm×27cm 故宮博物院藏△梅石溪鳧圖 南宋 馬遠 冊頁 絹本設色 26.7cm×28.6cm 故宮博物院藏△出水芙蓉圖 南宋 佚名 冊頁 絹本設色 23.8cm×25.1cm 故宮博物院藏
  • 賞析|清華藝博」西方繪畫500年展」精選作品②
    澎湃新聞特此整理了展覽作品的介紹,賞析此次展覽的精選作品。維納斯的凱旋 《維納斯的凱旋》,弗朗索瓦•布歇   約1745,布面油畫 這幅洋溢著洛可可華麗風格的傑作是弗朗索瓦•布歇的重要作品之一。庚斯博羅曾說:「畫肖像是為了生計,畫風景則是出於熱情」,而作為他擅長的另一種繪畫題材,庚斯博羅在幻想畫中以流暢的筆觸隨心所欲地描繪出一幅幅充滿幻想色彩的田園生活風光,可以說在17至18世紀牟利羅、讓-安託萬•華託與格勒茲這些前輩的繪畫實踐基礎上,通過英國風格的洗鍊使其進一步得到了發展。
  • 張廷濟批校《金石萃編一百六十卷》全帙賞析
    原標題:2018西泠春拍張廷濟批校《金石萃編一百六十卷》全帙賞析 原文後刊載歷代史籍中相關資料,引經據典,末附以按語考論,以金石證史,為清代乾嘉學術鼎盛期的金石學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
  • 清代趙之謙《異魚圖》的「奇趣」與海洋生物
    繆梓在杭州被難之際,趙之謙正在北行途中,而江弢叔恰在繆梓幕中,不僅全程參與了杭城之役,更在亂軍中親為繆梓收屍,如其《靜修詩》中云:……昨收繆公屍,遍體叢刀痕。在官受其知,時又參其軍。悲來激肝肺,不忍身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