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一個昆蟲學專業的公眾號裡寫一篇古代繪畫的文章顯得格格不入,不過作為一位喜愛昆蟲的業餘人士,我一直在努力將自己研究的中國古代書畫和昆蟲的世界聯繫在一起,希望可以將古人描繪的昆蟲圖像呈現給大家,為今天的人們提供一些古人觀察昆蟲的歷史線索。說到這裡,估計大家也想不起古代繪畫能與昆蟲世界有多少聯繫,無非就是在花鳥畫裡畫上幾隻憑空想像的蝴蝶、蜜蜂,完全就是為了畫面生動好看,這對於專業研究昆蟲的人來說簡直就是毫無科學價值的裝飾作品。
圖1 清 趙箖 蝶仙圖冊之一開 誇張的造型和設色,現實中並不存在
圖2 清 佚名 花甲圖冊冊之一開 蝴蝶翻飛的翅膀像紙片一樣翻捲成一定的弧度(臺北故宮博物院 藏)
在此之前,我對中國古代繪畫中的昆蟲圖像也是這種印象,畫面中的蝴蝶不是浮誇的五顏六色,就是翅膀誇張得軟如紙片(圖1~2)。但當我涉獵更多中國古代書畫之後,逐漸改變了自己的這種想法。誠然,中國繪畫強調書法用筆、不重形似,但凡描繪動植物一定要有所寄託,比如看到牡丹就是榮華富貴、見到蟈蟈就是多子多福,後來更是把蟈蟈畫在雞冠花上,美其名曰「官上加官」(圖3)。
圖3 官上加官圖案 出自野崎誠近《吉祥圖案解題》
但這並不意味著自然主義從此就與中國繪畫無緣,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許多畫家純粹出於對自然的喜好而仔細地觀察描繪動植物,而這種喜好最能表現在對昆蟲的描繪上,一則昆蟲雖然常見但種類繁多,通常畫家只會描繪最常入畫的種類而忽視其餘的大部分,但喜愛自然的畫家則抱著驚奇之心去描繪更多的昆蟲;另外,昆蟲小巧而精緻,如果要展現它的美麗,必須要有細緻入微觀察、一絲不苟的描繪。以上這些決定了熱愛自然的畫家會超越文化意象的限制,用細緻的筆法描繪更多身邊見到的昆蟲。
今天我就為大家介紹一套這樣的昆蟲繪畫——《秋叢佳趣圖》冊。依據畫冊中一幅左下角的題款「臣蔣溥恭繪」(意思就是,微臣蔣溥恭恭敬敬地給皇上繪製)可知,這套畫冊是蔣溥(1708~1761)為乾隆皇帝所繪的一套昆蟲主題繪畫。蔣溥是乾隆時期一位重要的漢族文臣,官至東閣大學士兼戶部尚書,其父蔣廷錫就是康雍時期皇帝身邊重要的文臣兼畫家,受其父影響,蔣溥也擅長繪畫,在乾隆時代成為了皇帝身邊的重臣,他時常為乾隆帝創作一些投其所好的繪畫作品,最為有名的就是依據乾隆御製詩所繪製的畫作(圖4~5)。可想而知《秋叢佳趣圖》冊也是一套蔣溥揣度聖意而創作的畫冊,實際上康熙帝和乾隆帝都比較喜愛草蟲畫這一題材,清宮中至今還保留了許多他們父子的作品,甚至蔣溥的兒子蔣檙也為乾隆帝畫過一套昆蟲主題的繪畫(圖6~9)。
圖4 清 蔣溥 御製詩意冊之圖詩冊承光殿古栝行
圖5 清 蔣溥 御製詩意冊之真定隆興寺禮大佛
圖6 清 蔣廷錫 仿宋人設色花鳥冊之一開
圖7 清 蔣廷錫張照書畫合璧冊之草石蚱蜢(臺北故宮博物院 藏)
圖8 清 蔣檙 秋蟲圖冊之螳螂枸杞
圖9 清 蔣檙 秋蟲圖冊之蟋蟀蒲公英
蔣溥的《秋叢佳趣圖》冊是一組描繪秋日裡昆蟲活動的生動畫面,畫冊共有十幅畫頁,每幅都描繪折枝構圖的植物並搭配各類昆蟲,獨特之處在於畫面上的昆蟲都是極少出現在傳統繪畫中的,即便有常見題材,畫家也沒有採用常見的構圖方式,以上這些都註定這套繪畫作品在中國古代博物繪畫歷史上意義非凡。
畫冊的第一幅描繪了一隻正在馬錢科醉魚草屬植物上採食花蜜的柑橘鳳蝶Papilio xuthus(圖10),通常中國畫家描繪蝴蝶的姿態要麼是其飛行中的側面形象(圖11),要麼是正面形象(圖12),但蔣溥所繪的這隻柑橘鳳蝶以翅腹面面對畫面向觀者展開,這樣觀者可以清晰的觀察到蝴蝶用虹吸式口器採蜜的情形,難能可貴的是畫家特意畫出醉魚草這種管狀花型完美的配合這種適合採蜜的口器。此外,畫面中蝴蝶前後翅背面的翅脈和斑紋刻畫得相當這準確,以上這些足以見得畫家觀察之細緻。這樣造型準確、形象生動的蝴蝶形像,即便是以科學精細著稱的西方昆蟲繪圖也很難找出可以媲美的作品。
圖10 清 蔣溥 芳叢佳趣之一開(柑橘鳳蝶、醉魚草、石竹)
圖11 清 蔣廷錫 仿宋人設色花鳥冊之一開 側面飛行形象
圖12 清 趙箖 蝶仙圖冊之一開 正面飛行形象
圖13 清 蔣溥 芳叢佳趣 蔣溥之一開(紫線尺蛾、纏枝牡丹)
第二幅畫面描繪了一枝纏繞在樹枝上的旋花科纏枝牡丹(Calystegia dahricaf·amestia),在末端殘缺的葉片上停息著一隻腹面朝上畫面的鱗翅目昆蟲(圖13),依據其紋理可能是曲紫線尺蛾Calothysanis comptaria,這種蛾子顏色暗淡、翅上條紋複雜,畫在畫面上也無吸引人的裝飾效果,所以極少會有畫家嘗試描繪,但蔣溥出於自然的愛好,仍將其生動的呈現了出來,完全還原了這種尺蛾在自然中的形態。
圖14 清 蔣溥 芳叢佳趣之一開(灰蜻、 白英)
第三幅畫面描繪了一隻展翅向畫面下方飛行的灰蜻屬蜻蜓Orthetrumsp.,畫面右下方描繪了結滿紅色漿果的茄科藤蔓植物白英(Solanum lyratum)(圖14)。灰蜻翅脈、翅痣以及胸腹部的灰藍色條紋都描繪準確,與白英組成的邊角式構圖極富有南宋院體花鳥畫的風採(圖15)。
圖15 宋 佚名 豆花蜻蜓圖(北京故宮博物院 藏)
圖16 清 蔣溥 芳叢佳趣之一開(曲紫線尺蛾 烏頭)
第四幅畫面描繪一隻背面觀的曲紫線尺蛾Calothysanis comptaria和一枝烏頭屬植物(Aconitum),此處的尺蛾展翅飛行,雙翅180°完全對稱地展開,前後翅正面的線條也完美地連接成一條貫穿左右的弧線,我們不得不由衷地佩服畫家觀察之仔細(圖16)。
圖17 清 蔣溥 芳叢佳趣之一開(金星尺蛾 鐵線蓮)
第五幅畫面則在葉片背面描繪了一隻雙翅稍微平展的金星尺蛾Abraxassp.,尺蛾雙翅特徵性的白底灰斑以及前翅底部邊緣的黃色大斑極為明顯。畫面中搭配的植物是一種百合科植物(但葉片有些奇怪)和毛茛科鐵線蓮屬植物(Clematis)(圖17)。
圖18 清 蔣溥 芳叢佳趣之一開(亮灰蝶 孔雀草 蓼科植物)
第六幅畫面描繪了一隻亮灰蝶Lampides boeticus正在採食一種蓼科植物花序上的花蜜,背景還附加了一枝萬壽菊(Tagetes erecta)(圖18),這隻亮灰蝶臀角的黑斑和後翅的尾突都精細可見,畫家刻畫實在是精細入微,極具科學觀察的精神。
圖19 清 蔣溥 芳叢佳趣之一開(無墊蜂 螳螂 牽牛)
第七幅畫面描繪了一枝旋花科牽牛屬植物,開放的花朵吸引來了蜜蜂科的無墊蜂Amegillasp.前來採蜜,生動之處在於花冠下方一隻螳螂若蟲正在伺機而動,捕捉這從天而降的獵物(圖19)。這種展現自然生物間生動活潑的瞬間正是中國繪畫做擅長的技巧。
圖20 清 蔣溥 芳叢佳趣之一開(眉眼蝶 木香)
第八幅畫面描繪了一隻雙翅閉合、正在採集薔薇科木香花(Rosa banksiae)蜜露的眉眼蝶Mycalesissp.(圖20),這種側面形象的蝴蝶在中國繪畫中很常出現,繪畫中也常常描繪具有眼狀斑點的蝴蝶,但蔣溥描繪的這隻眉眼蝶,斑紋準確,無出其右者。
圖21 清 蔣溥 芳叢佳趣之一開(露螽 苦瓜)
第九幅畫面描繪了一隻花果繁茂的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此刻苦瓜的果實已經逐漸轉為成熟期特有的橙黃色,在一片葉子上停息者一隻處於隱蔽狀態的露螽,如果不仔細觀察它幾乎都與葉色融為一體,但是畫家鮮明地描繪出露螽後翅露於前翅末端的特徵性造型(圖21)。
圖22 清 蔣溥 芳叢佳趣之一開(蝗蟲 食蚜蠅 狗尾草 馬蘭)
第十幅畫面中描繪了一隻停在狗尾草(Setaria viridis)草葉上的蝗蟲,另外一隻食蚜蠅正在向下方的菊科馬蘭(Kalimeris indica)飛去,似乎是要舔吸蜜露(圖22)。
這套畫冊出現在了2014年北京匡時春季拍賣會古代繪畫專場上,最終拍到了109萬的高價。在以前藝術史家很不屑於這類作品,一則畫的是花卉昆蟲這類小題材,二則託名「臣」字款的清宮繪畫很容易是偽作,但是撇開這些藝術視角的顧慮,以博物學的眼光來看,它將讓我們對中國古代繪畫的理解大為改觀。另外我們正可以利用畫面中的博物學內容對它進行鑑定,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畫這樣既具有傳統繪畫韻味又要具有博物學內涵的畫作,需要有複合的才能,現在的造偽者很難具備這樣的複合素質,即便繪畫技法精湛,但一般博物學知識都很欠缺,很難描繪出這種類型的畫作,由此很容易就判定這套作品的真偽。
此外,蔣溥仍有一幅昆蟲繪畫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題名為《絡緯圖》,畫面中描繪了冬日景色的南天竹和梅花間停棲的優雅蟈螽(即蟈蟈)和蟋蟀等鳴蟲(圖23)。依據畫面題詩可知,這是有一年正月十六乾隆在圓明園正大光明殿宴請群臣,特意在宴會上拿出了宮裡面在溫室中飼養的蟈蟈,因為冬日鳴蟲振翅實屬新奇,皇帝命各位臣僚賦詩紀念,蔣溥回家之後依據見到的蟈蟈創作了這幅畫作。通過畫面中精細刻畫的昆蟲,我們就可以與這套《秋叢佳趣圖》冊進行一番比照。
圖23 清 蔣溥 絡緯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 藏)
本期編輯:陳卓
*******************************
想了解有關昆蟲的一切?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平臺:巍巍昆蟲記
新浪微博:混世魔王張巍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