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主朋友們若是在平日保養、補氣和換胎時稍加留意,一定會發現技師們在給輪胎充氣時,往往都是插上氣門芯便不再理會,充氣泵自動充氣至2.5bar後會自動停止,往來車輛皆是如此。
然而不少細心的車友表示疑惑不解,明明汽車廠家在車門處或者油箱蓋處標明了這款車的標準胎壓,為什麼大部分汽修廠還是一律給你打上2.5bar的氣壓呢?
輪胎一律打2.5bar,單純是為了偷懶?
人們最先聯想到的便是「偷懶」!也無怪乎車主們會生出這種想法,一家汽修店每天進店的車輛少則十數臺,多則數十臺,各種品牌、車型囊括其中,莫說是技師們很多車主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車輛的標準胎壓究竟是多少。
可是隨口問一嘴車主要打多少胎壓似乎也花不了幾秒,打開車門和油箱蓋瞄一眼同樣不費什麼功夫,偷這麼點懶毫無意義可言啊?
更何況汽修店以服務為生,若是因為輪胎胎壓引發問題吃不了兜著走的可還是門店呀。由此可見,輪胎統統打2.5bar的觀念一定有其存在的意義,那到底是從何時成為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了呢?
輪胎打2.5bar還真是一條「成文的規定」!
根據國內的最高標準國標《GB/T2978-2008》顯示:
標準型輪胎氣壓:2.4~2.5bar
增強型輪胎氣壓:2.8~2.9bar
最高輪胎氣壓:不高於3.5bar
換算成很多車型標註使用的千帕(kpa)單位就是:
標準型輪胎氣壓:240~250kpa
增強型輪胎氣壓:280~290kpa
最高輪胎氣壓:不高於350kpa
既然前有國標,為何眾多的車企還會設定一個標準胎壓值呢?我們到底又該聽誰的?
車企的標準胎壓是針對的是原配輪胎
觀察自己車輛上位於B柱或者油箱蓋處的胎壓值表格,我們可以發現上面的分類非常詳細,常常分成「空載」、「滿載」,甚至還有時速達到180km/h前後的不同胎壓要求。
這是因為胎壓值的高低影響到的是輪胎的負重能力,更高的胎壓值所能承載的負重也會相應更高!
作為主機廠在銷售自家車型時要考慮到不同消費者的不同需求,所以針對不同環境會嚴格地匹配不同的胎壓值。
然而我們的「國標」並不會去特意針對某一款車型,或者某一品牌。「2.4~2.5bar」的胎壓值是大部分車型都能適用的標準值。
不僅如此,車輛在冷胎和暖胎後的胎壓數值相差能達到「0.3bar」之多,所以本來汽車的胎壓就是一個浮動數值。
我們在車輛上或者車主手冊上找到的標準胎壓,是主機廠針對原廠配套的輪胎而特意標註的,也就是說如果車主朋友在日後更換過輪胎,除非是嚴格原配規格、品牌的輪胎,否則這個所謂的「標準胎壓」就失去了標準的意義。
輪胎一律打2.5bar沒問題,但也得知道「Max」與「Min」
我們廣大車主大可不必盯著標註胎壓值不放,前面也講了胎壓值的高低主要影響到的是車輛的負重能力。
這個負重能力不僅取決於胎壓值,輪胎的胎寬、扁平比、負重值甚至於不同品牌的輪胎因為製造工藝不同也會有影響。
除非嚴格地更換主機廠指定的原配輪胎,否則這個標準胎壓沒有任何意義。但擺在車主面前的一個事實是,原配輪胎並非一定是最適合你的車輛,主機廠主要考慮的是成本和供應商問題,而非輪胎的性能。
好比我們汽車保養時添加機油和防凍液,機油尺和防凍液壺上都標明了上限「Max」與下限「Min」,為何主機廠不去嚴格給你劃一條線,加到這兒為止呢?
因為車輛在使用當中,機油和防凍液都會發生自然的消耗,不低於下限就是安全的,添加時不高於上限同樣如此。
輪胎的胎壓值也是這個道理,除了自家是開修理廠的,誰沒事會天天去測胎壓,發現少了「0.1bar」都不放過添滿為止?
輪胎一個月會自然洩漏10-20kpa的胎壓,也就是0.1-0.2bar,我們一般充滿2.5bar,一個月之後都還有2.3bar,兩個月之後還有2.1bar,很多車輛的標準胎壓值也就2.2bar左右。
所以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遵循胎壓「就高不就低」的原則,一次性打滿2.5bar,只要輪胎處在健康的狀態,沒有扎釘、漏氣和破損等情況下,保證兩個月的胎壓充足是沒有問題的。
以後發現別人給你的車輛輪胎打滿2.5bar而非標準胎壓時就不必再大驚小怪了,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情況。不僅免去了你頻繁查看胎壓的麻煩,減少補氣的次數,而且如果你剛好在為輪胎做升級,就更該如此了。
新汽車志-編輯
與我們一對一交流
新汽車志
以汽車視角勾搭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