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現代人認為古人所提倡的那些價值觀是遷腐的、不現實的、過時的。實際上,是狹隘地理解了其中的深刻含義。很多現代人不愁吃不愁穿卻不開心,天天喝酒唱歌卻不快樂,為什麼?就是沒有正確的價值觀,缺乏精神上的追求。
只有明確了什麼是自己應該追求的,什麼是真正的人生價值,人才能活得明白、活得開心。
在《論語》裡,孔子對齊景公和伯夷叔齊有個評價: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民到於今稱之。
這段話沒有講什麼道理,是對三個人、兩類情況做了一個評價。一個是評價齊景公,齊景公當時是齊國的國君,他說齊景公「有馬千駟」,駟,是指四匹馬,也指一輛兵車。
有馬千駟就是說齊國有一千輛兵車,是說這個國家有這麼大規模,是一個不小的諸侯國。齊景公是齊國國君,有財、有權、有勢,什麼都有。但是孔子對他的評價只有一句話:「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
下面講「伯夷叔齊餓於首陽之下」,伯夷、叔齊是殷商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他們在父親去世之後互相推讓繼承權,弟弟讓哥哥,哥哥讓弟弟,都離家出走,到了周的領地。當時周還是商朝下面的一個小邦。
後來武王伐紂,周把商滅了,建立了周朝的統治。伯夷、叔齊為保持氣節,不為周朝服務,就隱居到首陽山上,吃野菜為生,最後餓死在山裡。
這樣一個情況,現在一般人看來,他們是完全失敗了,什麼都沒有了,甚至還會說他們有點傻,好好貴族不當,跑掉不說,最後還餓死了。
但是孔子怎麼評價?他說「民到於今稱之」,老百姓到現在還稱道他們,稱頌他們,把他們當成是道德的楷模,堅守氣節的典範。他們是西周初年的人,到孔子這個時候,已經幾百年過去了。
不僅到孔子這個時候,再往後,韓愈還寫「伯夷頌」,古代一直把他們作為堅持氣節的典範。這裡孔子對齊景公和伯夷叔齊的評價,不是看他們生前擁有的財富和權勢,而是看百姓對他們的評價。這就體現了中國人對個人價值的一種理解。
我們常常講百姓心中有桿秤,公道自在人心。每個人的價值都要在後人對他的評價中體現出來,要在老百姓心中的這桿秤上稱出來。百姓對一個人的評價不是自己可以決定或爭來的。
老百姓怎麼評價人呢?就看他對百姓做了什麼。對社會、對百姓做了好事,百姓就擁護他,紀念他;儆壞事,禍害百姓,百姓就反對他,否定他。死後「民無德稱之」,把他遺忘了,甚至「不盡罵名滾滾來」。
這就是中國人說的不朽。一個人的價值不是看他從社會得到了些什麼,而是看他為社會做了些什麼,看人們是怎樣評價他的。
一個人的價值是從他對社會的付出來體現的,對社會所做的一切,老百姓自然會給出一種相應的評價。這是中國傳統的對人生價值的看法。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在現實生活中也就是這樣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