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已經失聯了15天的中科大博士劉春楊的屍體在一個水庫的蘆葦蕩中被發現。網絡中關於他的死有著各種各樣的猜測和說法,甚至還有很多自媒體也趁著這個機會,開始蹭著各種熱點,進行無端的揣測和杜撰,仿佛「一個著名高校的死」成為了一場「媒體的狂歡」。作為旁觀者的我們要做的只是根據所了解的信息,做一個合理的推斷即可,不要做任何消費死者,混淆視聽的事情。今天,想和大家聊一聊的是一段劉春楊出事後,相關媒體對劉春楊的父母採訪時,透露的一個信息:劉春楊曾經對父母說過因為畢業論文一直還沒有發表出來,所以,原本已經可以畢業的他不得不延遲一年畢業。不論劉春楊的死到底與畢業有沒有關聯,至少從這個方面顯露出博士畢業難的現狀,而這一點其實也早已是很多在讀博士或者順利難道博士學位的人承認的事情。因此,今天的話題就是博士為什麼畢業難?
首先,從績點談起。或許很多人會以為績點會是博士畢業的一個重要考評依據,不幸的是——你猜錯了,在這裡可沒有任何人會關心成績,因為對於在讀博士而言,所謂獲得的最優績點只不過是對於你的一個最低要求而已。但是,可悲的也是如果你的績點不那麼讓人滿意,就勢必會讓你拿出更多的時間花費在課堂上。那麼,糟糕的事情就出現了,你在課堂上花費的時間越多,相應的你花在研究的時間上就被減少了。而對於博士而言,最初兩年,學生們的當務之急是找一個導師,然後選擇一個研究領域,然而閱讀大量與之相關的論文,再儘可能多的嘗試一些小型的研究項目,這才是一個能夠讓你正常甚至快速畢業的正確方法。花太多時間用在功課上,那麼想要做這些事,精力必然會被分散。
其次,在談觀念。很多人抱著想要學習更多的知識,所以前來報考博士。但是,如果在這個觀念上沒有釐清的話,很容易在讀博士的時候顯然混亂與彷徨。因為,讀博士是一個需要有針對性學習的事情,它更多的講究深度挖掘而不是廣度的研究。所以,若是你讀博士的時候,依舊還保持著興趣廣泛的愛好,去參加一些和本專業毫無關係的課程,這就是浪費時間的典型。要知道博士生到了第三年年底的時候,將需要至少完成150篇論文的閱讀以及深度了解,這樣才能保證之後自己寫下的畢業論文不會走入前人曾經「踏進過的河中」。
但是,還有一類人也同樣讓人感到焦急,他們知道自己的學習任務是什麼,於是,為什麼搜索相關內容,深度了解行業,因此花費了大量時間在閱讀資料上,以至於到了後期,他們會猛然驚醒,等到他們決定要開始進行課題研究時,時間卻不夠了。不論是這一種,還是剛才提到的那一類博士生,這些都不是導師喜歡的類型,想要順利畢業可不容易。但是,如果你能夠接受「晚畢業」的結局,其實,在讀博士也是一個很好的了解更多知識的平臺,他會讓你接觸到以前你從未觸及的知識,前提是不要讓你的導師討厭你,或者說浪費導師的資金。
接著,再來聊聊學霸。能夠考上博士的往往大多數都是我們嘴上時常掛著的「學霸」,這些好學生會提前把導師在看到論文後會問到的各類問題想到,接著,糟糕的就來了,他們為了讓自己的論文足夠完美,於是,就開始不停給自己的論文做修正,直到每一處結構都完美無瑕了,才會真正開始寫作。所以,當你開始寫博士論文或者論文出現問題時,不要力求完美,因為寫論文本就是一個不斷反覆的過程,遇到問題稍微改進一下,考慮到收益遞減點的問題,估計改正兩三次之後,論文也就差不多了。「鑽牛角尖」式的苛求完美,並非不好,只是,付出與收益會嚴重失衡。
劉春楊的死因,我們無法得知。但是,警察目前有監控可調,有法醫可檢,有死者的手機可查,還有親友可以走訪,他到底是因為什麼而死,終會水落石出。這篇文字只是希望現在正在讀博士、或者準備讀博士的人們能夠清楚「為什麼博士畢業這麼難」,做好一個心理準備。如果能夠因此安排出一份合理的博士就讀計劃,就便更好。父母養育不易、長大成才不易,不要陷入認知誤區,人生可期,未來可期!
各位看官,你們覺得還有哪些方面讓博士畢業難的原因嗎?歡迎在評論區,說說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