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十大科學新聞 除了AlphaGo你還知道別的嗎

2021-01-18 網易科技

2016-12-28 08:12:23 來源: 《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

舉報

作為一年一度的年終盤點,我們著重關注三類事件:重大科研進展、某一領域的重要發現、引起全球關注的科技新聞事件。這些新進展、新發現和重大事件,不斷擴展著我們的認知邊界,也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本年度十大科學新聞的評選得到40餘位科學家的參與和支持,在此向他們表示感謝。

入選理由:廣義相對論的預言得到驗證,天文學進入引力波時代。

愛因斯坦創立廣義相對論後不久,就預言彎曲的時空會產生水波一樣的「漣漪」——也就是引力波。在這之後的100年中,儘管天文學家曾根據一些觀測數據,間接證明了引力波的存在,但始終沒有直接探測到這一現象,直到2016年2月11日:這天,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宣布,LIGO的兩臺探測器捕捉到了30多億光年外的兩個黑洞在合併時產生的引力波。作為近年來最重要的物理學成就之一,LIGO的這一發現不僅再次證實了廣義相對論,還開闢了引力波天文學的新時代——通過探測引力波,天文學家可以更好地認識遙遠的天體和廣袤的宇宙。

入選理由:人工智慧又一次震驚世界,人工智慧發展史上新的裡程碑。

2016年3月9日到15日,韓國首爾,谷歌旗下DeepMind公司開發的人工智慧程序AlphaGo,與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展開了一場五局制的較量,最終AlphaGo以4:1的比分取得壓倒性勝利,舉世皆驚。雖然曾有「深藍」擊敗西洋棋大師卡斯帕羅夫的先例,但在此之前,人們普遍認為圍棋的複雜性遠大於西洋棋,人工智慧想要戰勝圍棋高手至少在目前還很難實現。

但AlphaGo依靠近年來快速發展的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利用大量棋局數據進行訓練,最終達到了打敗人類頂尖棋手的水平。AlphaGo與李世石的這次對弈,不僅是人工智慧發展史上新的裡程碑,也標誌著人工智慧的強勢崛起,並在公眾中掀起關注人工智慧的熱潮。

入選理由:拉開了量子通信時代的帷幕,將催生第二次信息革命。

2016年8月16日凌晨,人類歷史上第一顆用於量子通信研究的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酒泉發射升空,為建立覆蓋全球、天地一體化的量子通信網絡奠定了技術基礎,也拉開了量子通信時代的帷幕。半個世紀前,物理學家基於量子理論,研製出了電晶體和雷射器,催生了第一次信息革命,讓計算機、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重塑了人類世界;今天,量子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則在催生第二次信息革命。以「量子密鑰分發」和「量子態傳輸」為代表的量子通信技術,以超高計算能力為特徵的量子計算機,必將在未來再次重塑人類世界。

入選理由:世界上靈敏度最高的射電望遠鏡,極大拓展了人類探測宇宙天體的能力。

2016年9月25日,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在中國貴州省平塘縣正式啟用,一舉超過350米口徑的阿雷西沃射電望遠鏡,成為世界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的天線面積相當於30個足球場,巨大的接收面積使其具有極高的觀測靈敏度。而且,FAST鏡面由許多的三角形反射板組成,每一塊都可以移動,從而可以讓天線調節形狀,觀測不同方向的天體。因為這些獨特的設計,FAST能夠捕捉到來源極為遙遠的電磁信號,觀測範圍可達可觀測宇宙邊緣。藉助這隻巨大的「天眼」,天文學家將能窺探星際之間互動的信息,觀測暗物質,測定黑洞質量,甚至搜尋可能存在的地外文明

2016年11月8日,美國共和黨候選人川普擊敗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將成為新一任美國總統。雖然這是時政類重大新聞,但整個大選過程中,科技力量卻一直在發揮重要作用。大選期間,Facebook、Twitter等重要的科技新媒體平臺上,特普朗聚集數千萬粉絲為他搖旗吶喊,壓倒了傳統主流媒體,這股力量成為川普獲勝的重要因素。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在對大選結果的預測上。當主流媒體一邊倒預測希拉蕊大概率當選時,主要從新媒體平臺採集數據的人工智慧系統MogAI做出的預測和主流媒體截然相反。最後,MogAI贏了,這是它連續4次正確預測美國總統大選。選舉結束後餘波未了,經常在科學議題上有出格言論的川普,大選前就遭到美國科學家的集體反對,當選後又引起科學家的集體擔憂。美國科技政策的未來走向,格外引人關注。

入選理由:權威科學家在轉基因問題上最大規模的集體發聲。

2016年6月29日,百餘位諾貝爾獎得主發布聯名公開信,強烈要求綠色和平組織不再反對轉基因技術。這次公開信由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得主理察·J·羅伯茨(Richard J. Roberts)和菲利普·A·夏普(Phillip A. Sharp)發起,諾貝爾獎得主們在公開信中表示,全球科學機構和監管機構的長期研究表明,通過生物技術改良的農作物和食物即使不比其他農作物和食物更安全,至少也是同等安全的,至今從未有過一起經過確認的轉基因食品致病案例。百餘名諾獎得主罕見地為轉基因技術集體發聲,有助於讓轉基因爭論回歸科學,讓公眾信賴科學,打消不必要的疑慮。

2016年9月15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成功發射並進入預定軌道。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並於19日凌晨與天宮二號成功對接,兩名航天員景海鵬、陳冬進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開展了為期30天的科學實驗。天宮二號是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第一次實現航天員中期駐留,並成功開展了50餘項空間科學實驗與應用實驗。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是最接近未來中國空間站要求的一次載人飛行,也標誌著中國具備了開展較大規模空間應用的基礎條件

2016年4月6日,全球第一個「三親」嬰兒在墨西哥誕生。這位嬰兒的母親雖然自身健康,但攜帶有導致罕見神經系統疾病——萊氏症候群的基因突變。為幫助這位母親,確保致病突變不會遺傳給孩子,美國紐約新希望生育中心的張進(John Zhang)採用了一種名為紡錘體核移植的技術,將母親卵子中健康的細胞核轉移到捐贈者提供的、已經去除細胞核的卵子中,最終得到的卵細胞含有母親的細胞核DNA和捐贈者的線粒體DNA。卵細胞受精後,產生了全球首個含有三個人的遺傳物質的胚胎。儘管存在倫理爭議,但這一成果依然被認為是生殖醫學領域的重大進展,有可能為遺傳疾病、高齡婦女的不孕不育等提供解決方案。

入選理由:這是人類已發現的3500顆系外行星中最接近地球的一顆。

2016年8月25日,英國倫敦瑪麗王后大學的科學家吉列姆·安格拉達-埃斯契德(Guillem Anglada-Escudé)在《自然》雜誌上宣布,他利用歐洲南方天文臺(ESO)的望遠鏡,以及其他天文觀測設施,找到了一顆圍繞比鄰星運行的宜居行星。比鄰星是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一顆紅矮星),僅有4.2光年的距離。這顆行星則被命名為比鄰星b,是1995年以來發現的3500顆系外行星中,最接近地球的一顆。而且,科學家認為比鄰星b的表面溫度允許水以液態的形式存在,溫和的紅矮星也可能給這顆行星營造一個適合生命繁衍生息的環境。

入選理由:實現火箭的可重複利用,航天將進入廉價時代。

2016年4月9日凌晨,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後,在大西洋的海上回收平臺成功著陸。在經歷了4次失敗嘗試後,SpaceX首次成功實現海上火箭回收,這是該公司在2015年底成功進行陸上火箭回收之後又一個裡程碑。相比於陸上回收,海上回收的難度更高,但也具有前者不可比擬的優勢:在一些飛行任務中,受剩餘燃料所限,火箭不具備飛回陸地著陸場的條件,而海上回收則可以直接自然降落。這兩次火箭回收試驗的成功意味著運載火箭不再是一次性用品,可重複利用的火箭將使火箭發射成本降低30%,大大提升火箭發射效率,這也標誌著,商業航天將進入新的階段

本文來源:《科學美國人》中文版《環球科學》 責任編輯: 張潔_NT5630

相關焦點

  • 【盤點】2016年重慶十大地理新聞出爐,你知道開州發生了什麼嗎?
    近日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聯合重慶地理地圖書店,甄選出十件重慶地理大事,作為2016年的一個縮影,並製成這幅
  • 2016年中國與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揭曉,長五、獵鷹入圍
    2016年12月31日,「飛航杯」2016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活動在北京舉行,此次評選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中國飛航技術研究院協辦,評選方由包括張履謙、戚發韌、黃瑞松、包為民等在內的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以及從事科技報導的權威媒體記者組成。2017年1月3日,評選結果揭曉,內容如下。
  • 專家解讀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005年至今已成功舉辦了12屆。基礎研究和前沿探索是國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關鍵,2016年我國基礎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傑出人才和重大成果不斷湧現,中國科學家為人類的科學創新做出了突出貢獻。2017年1月我們向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973計劃顧問和諮詢專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等2000餘名專家發送電子選票,邀請他們對30項候選進展進行投票。得票數位居前十位的科學進展即為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 2016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新聞—科學網
    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分別是: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全球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在貴州落成啟用;長徵五號首飛成功;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兩名航天員安全回家;領銜繪製全新人類腦圖譜;我國首獲超算應用最高獎;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海鬥」號無人潛水器創造深潛紀錄;利用超強超短雷射成功獲得「反物質
  • 楊廣文、南仁東入選「2016中國科學十大新聞人物」
    楊廣文、南仁東入選「2016中國科學十大新聞人物」清華新聞網12月30日電 12月29日,「2016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正式揭曉,清華教授楊廣文、清華校友南仁東等十人榜上有名。楊廣文於1980年至1984年在太原理工大學應用數學專業學習,後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2016年今年6月20日,國際超算大會公布了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神威·太湖之光」以超第二名近三倍的運算速度奪得第一。更令人振奮的是,該套系統實現了包括處理器在內的所有核心部件全國產化。
  • 9102年了,你還不知道怎麼做數據科學家嗎?
    同時,對於那些想進入數據科學領域或正在從事數據科學相關工作的讀者來說,這篇文章也是一篇非常值得一讀的乾貨文。以下是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的編譯。我所寫的這篇文章受啟發於 2016 年的一篇文章《How it feels to learn JavaScript in 2016》。本文是一篇「諷刺作品」,因此對於其中的一些言論或建議,希望大家不要太較真。
  • 2016年度電線電纜行業十大新聞揭曉
    1月20日,由多家媒體、行業專家及公眾投票聯合評選產生的「2016年度電線電纜行業十大新聞」正式發布。  電線電纜行業十大新聞評選活動是由南方電纜網、電纜網、中纜在線聯合中國質量新聞網、電纜導航、機電網、中國商務新聞網共同舉辦。
  • 中國生命科學領域2016年十大進展公布
    中國生命科學領域2016年十大進展公布 原標題:   本報北京3月16日電(記者詹媛)16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 自動化所腦網絡組圖譜成果入選「2016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自動化所腦網絡組圖譜成果入選「2016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2016-12-29 自動化研究所 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揭曉。   大腦是人體最精密的器官,但人類對這個器官的了解還遠遠不夠。比如布羅德曼圖譜還是100多年前德國神經科學家布羅德曼在單個人的屍體組織標本上利用細胞構築繪製的。
  • 2016十大正能量新聞
    英國《獨立報》近日刊發題為《2016年十大正能量新聞》報導稱,如果你需要一點激勵,那麼回顧一下發生在2016年的正能量新聞吧。  1.  12月20日,歐巴馬基於1953年的法律,永久性禁止在北極圈附近美國專屬的北極和大西洋大部分海域從事新的石油和天然氣鑽探活動,以保護環境免受其繼任者的影響。
  • 時刻知道丨2019年十大流行語來了,過去十年的流行語還記得幾個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紅網時刻記者肖拓 整理報導《咬文嚼字》編輯部發布2019年十大流行語,其中,區塊鏈、硬核、996等熱詞上榜。讓我們看看是哪十大流行語,而過去十年的流行語,小編也跟大家一起回顧一下。9、巨嬰;10、槓精入選2017年1、打call;2、尬聊;3、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 2014年十大科學類謠言,你識破了嗎
    原標題:那些「科學」謠言,你識破了嗎(深閱讀)   2014十大「科學」謠言   1.地暖輻射會致白血病?   有說法稱「地暖會產生供暖輻射,進而導致白血病、癌症、心血管疾病,也會引發白內障等視力問題」。
  • 2016年中國木門十大品牌震撼揭曉
    歷時兩個多月,經過異常激烈的投票比拼、專業評審團的嚴苛審查及用戶調研分析,2016年中國木門十大品牌終於迎來了懸念揭曉的最後時刻。9月10日,由中華門窗網主辦的「2016年中國木門十大品牌」震撼揭曉,王者榮耀,登頂桂冠。
  • 新華軍網評出2016年國內國際十大軍事新聞
    2016年國內十大軍事新聞(按得票高低排序)    一、軍隊改革向縱深推進,「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 格局初步形成,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全面展開年11月1日,參加第十一屆中國航展的運-20運輸機正在飛行。
  • 2016年國外十大太空新聞
    日本第六個X射線系列任務--太空望遠鏡「瞳」發射於2016年2月17日,然而在升空後僅一個多月,「瞳」在北京時間3月26日上午9時42分左右遭遇解體事件,並觀測到五塊碎片。SpaceX在2016年一共進行了7次發射,火箭一級回收進入常態化,每次發射任務後都有回收,儘管有些回收不成功,7次發射完成火箭回收5次。傳統航天企業如美國波音、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合資的聯合發射聯盟(ULA)因其高昂的發射價格,商業份額進一步被SpaceX這樣的新興航天私企蠶食。
  • 《環球科學》2020年十大科學新聞出爐,這些值得銘記
    2020年,我們經歷了一個特殊的年份。在新冠病毒的陰影下,科學雖會遭遇波折,但前進的步伐從未停滯。從第一次室溫超導到實現量子優越性,我們為未來構築起更多可能;從第一張人類細胞圖譜到破解蛋白摺疊難題,人類也在重新認識生命的本質。
  • 【E.N.】EasyNight年終大盤點——2016十大天文新聞
    時間過得真快呀,一轉眼2016年又要過去啦,今年天文圈兒可發生了不少新聞,你都記得嗎?
  • 國內、國際十大科技新聞出爐;2021年什麼會繼續;藏在深海中的12個...
    今日關鍵詞: 2020、CRISPR、COVID-19、DeepMind、特斯拉、國內十大科技新聞、國際十大科技新聞 2020 年是 CRISPR 的突破之年
  • 2016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公布—新聞—科學網
    日前,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組織18個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領域專家審核並評選出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 林群院士入選「2019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12月17日,由中國科協主辦,新華網承辦的「典贊·2019科普中國」揭曉盛典在京舉行,我院林群院士入選「2019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