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國外十大太空新聞

2021-01-13 騰訊太空

美國東部時間2月11日上午10點30分(北京時間2月11日23點30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召集了來自加州理工學院、麻省理工學院及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團隊的科學家在華盛頓特區國家媒體中心宣布: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這次探測到的引力波是由13億光年外的兩顆黑洞在合併的最後階段產生的。兩顆黑洞的初始質量分別為29顆太陽和36顆太陽,合併成了一顆62倍太陽質量高速旋轉的黑洞,虧損的質量以強大引力波的形式釋放到宇宙空間,經過13億年的漫長旅行,終於抵達了地球,被美國「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兩臺孿生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引力波天文學將是繼傳統電磁波天文學、宇宙線天文學和中微子天文學之後,人類認識宇宙的全新窗口,必將引發一場天文學的革命。(騰訊太空 桂林)


日本第六個X射線系列任務--太空望遠鏡「瞳」發射於2016年2月17日,然而在升空後僅一個多月,「瞳」在北京時間3月26日上午9時42分左右遭遇解體事件,並觀測到五塊碎片。5月底,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在事故檢證委員會上提交的報告稱,已查明X射線天文望遠鏡「瞳」故障原因。3月底,「瞳」的姿勢控制系統發生故障。為了修復異常姿勢,工作人員提前向衛星輸送了噴射引擎的指令,但輸入的正負數值有誤,導致引擎異常噴射,機體開始高速旋轉。最後太陽能電池面板破損而無法繼續運行。「瞳」原計劃在太空直接觀測無法到達地球表面的X射線,研究星系團、黑洞、超新星等演化過程,通過高解析度、高容量光譜學(超過0.3~600千伏能程的中等空間解析度)研究高能宇宙的物理學,有望為宇宙的大尺度結構及演化,強引力場中物質的運動,星系團裡暗物質分布等研究提供突破性成果。「瞳」包括發射在內的研發費用約合2.7億美元,它的解體也給科學界造成了非常大損失。


圖為凱利與科爾尼延科在國際空間站慶祝在太空駐留300天。

北京時間3月2日中午12時26分,在太空連續飛行了340天的美國太空人斯科特·凱利 (Scott Kelly) 與俄羅斯太空人米哈伊爾·科爾尼延科 (Mikhail Kornienko) 乘坐聯盟TM-18M飛船成功返回地球。這也是國際空間站組建以來,連續飛行時間最長的一次任務。2015年3月28日,凱利與科爾尼延科乘坐聯盟TMA-16M飛船從拜科努爾出發,前往國際空間站。以目前的技術,人類從地球前往火星至少需要9個月的時間,而凱利與科爾尼延科為期一年的太空任務即是為將來人類前往火星提供支持。凱利的雙胞胎哥哥、太空人馬克·凱利(Mark Kelly)在地球表面參與了這次任務的對比實驗。為幫助研究人員獲取人體生理信息,美國宇航局通過對比這對遺傳基因相同的雙胞胎兄弟,研究長期太空飛行對人體都有哪些影響,這也是人類首次完成此類雙胞胎對比實驗。比較有趣的是,由於時間膨脹的影響,在太空飛行一年的凱利已經比馬克年輕了一丁點。在空間站停留6個月,太空人會比地球表面的人年輕0.007秒。


北京時間4月9日凌晨4時52分(美國東部時間4月8日下午4時52分),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成功在大西洋上回收獵鷹9號一級火箭,這也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在海上實現火箭回收。這次成功證明海上回收火箭技術是可行的,人類距離掌握商用火箭復用技術也更近了一步。SpaceX在2016年一共進行了7次發射,火箭一級回收進入常態化,每次發射任務後都有回收,儘管有些回收不成功,7次發射完成火箭回收5次。傳統航天企業如美國波音、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合資的聯合發射聯盟(ULA)因其高昂的發射價格,商業份額進一步被SpaceX這樣的新興航天私企蠶食。


2016年5月9日,地球上的人們迎來了「水星凌日」奇妙天象。本次水星凌日最佳觀測地點位於北美洲東海岸、南美洲大部分以及西歐,這些地方在水星凌日的全過程中都恰好是白天,而非洲、東歐及亞洲大部分地區,日落時分才能看到。本次水星凌日在我國東部地區不可見,西部地區可見部分過程。

水星凌日是一種難得的天文現象。當水星運行至地球和太陽之間,如果三者能夠連成直線,便會產生水星凌日現象。觀測時會發現一黑色小圓點橫向穿過太陽圓面,黑色小圓點就是水星的投影。平均每百年出現十三次水星凌日的現象。上一次水星凌日出現在2006年11月8日,而我國下次能直接觀測到要等到2032年。


這張圖是朱諾號拍攝的木星南極,展現了該區域驚人風暴。

美國當地時間7月4日,NASA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已在太空飛行4年11個月的「朱諾」號成功進入木星軌道,這是自2003年「伽利略」號結束木星探測任務以後,13年來首顆繞木星工作的探測器。在被木星引力俘獲後,朱諾號進入一個環繞周期為53.5天的大橢圓軌道上,軌道最低點距離木星雲層頂端不足5000公裡,人類首次在如此近距離之下獲取木星雲層高清晰圖像。按照原計劃,朱諾號會在10月19日進行軌道調整,進入一個環繞周期為14天的橢圓軌道,之後便開始完全展開科學探測任務。但因探測器發動機出現故障,朱諾號不得不推遲進行軌道調整,目前朱諾號依舊在最初的53天一圈的軌道上工作。按照目前計劃,朱諾或將進入14天繞木星一圈的軌道上,21天繞一圈的軌道也被考慮中。


圖為被認為是類地行星的比鄰星b表面想像圖,遠處較大的恆星是比鄰星(又稱半人馬座α星C),較遠的兩顆是半人馬座α星A與半人馬座α星B。

歐洲中部時間2016年8月24日晚,歐洲南方天文臺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在與地球最近的恆星比鄰星周圍發現一顆位於宜居帶內的行星!歐洲南方天文臺將其命名為比鄰星b,它的質量為地球的1.3倍,距離比鄰星700萬公裡(0.047個天文單位),公轉周期為11.2天。該行星位於比鄰星的宜居帶內,目前不排除該行星表面有液態水的存在。由於比鄰星距離我們僅4.23光年,所以這項發現引起了格外的關注。儘管這顆行星距離母星比水星到太陽的

距離要近得多,但由於比鄰星是顆紅矮星,質量為太陽的0.123倍,光度僅為太陽的1.55‰,表面溫度3042K,這使得比鄰星b仍處於比鄰星的宜居帶內,擁有允許液態水存在的適宜溫度。然而這個距離上會遭受來自恆星非常強烈的紫外線和X射線的照射,相比於地球空間環境可能更為惡劣。


北京時間9月1日晚21時7分(美國東部時間9月1日上午9時7分),美國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第40號發射臺,正在準備進行靜態點火測試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獵鷹9號火箭突然爆炸,與火箭一同被炸毀的還有價值2億美元、搭載在火箭頂部的以色列Amos-6通信衛星。此外發射塔架也受損嚴重,所幸事故中沒有人員傷亡,隨後SpaceX公司被暫停了所有發射任務。新近的調查結果顯示,二級火箭儲罐內超低溫的過冷液氧,與包裹在氦容器外部的碳複合材料之間複雜相互作用導致氦容器破裂,最終引發火箭爆炸。本次爆炸使SpaceX下半年的發射計劃全部擱淺,SpaceX正努力獲得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FAA)的批准,預計最快在2017年1月恢復發射任務。


圖為馬斯克在IAC大會上展示的MCT飛船在木衛二上著陸的藝術效果圖。

北京時間9月28日凌晨3點,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在第67屆國際宇航大會(IAC)上,作了名為「讓人類變成多星球物種」的主題演講,並推出了用於人類火星殖民的「火星運輸系統」,SpaceX希望該系統能夠將第一批人類移民送往火星。SpaceX的「火星運輸系統」由一枚超重型火箭BFR,一艘客運版飛船MCT,一艘貨運版MCT飛船組成。BFR可重複使用1000次,真正實現火箭復用民航飛機化。而運載乘客的MCT飛船可重複使用12次,補給飛船可使用100次。SpaceX將利用火星自身資源,原位生產MCT飛船的推進劑。SpaceX也將在火星表面興建發射場,MCT搭載乘客從火星表面起飛返回地球。MCT從地球出發到火星將需要花費80到150天的時間。MCT每次可運輸100名乘客前往火星。馬斯克估算以傳統的方式,前往火星的票價高達100億美元/人,他希望這個數字最終降低到20萬美元/人,遠期甚至將至10萬美元/人,而降低成本的關鍵在於使用可復用的火箭與飛船。今年4月,SpaceX宣布與NASA合作,將在2018年用重型獵鷹火箭運送一艘紅龍飛船(Red Dragon)前往火星,以驗證相關火星登陸技術。


圖為歐空局新聞發布會上的「斯基亞帕雷利號」著陸器模型。

北京時間3月14日17時31分,歐洲與俄羅斯合作的火星項目ExoMars探測器--「痕量氣體軌道探測器(TGO)」與「斯基亞帕雷利號(Schiaparelli)」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發射場順利升空,並在10月中旬抵達火星軌道。北京時間10月20日凌晨,歐空局確認「痕量氣體軌道探測器(TGO)」成功進入環火星工作軌道,但著陸器「斯基亞帕雷利號」因慣性測量單元(IMU)發生故障,墜毀在火星表面。這也是歐洲自2003年小獵犬2號登陸失敗後,第二個在火星折戟的「登陸者」。


SpaceX獵鷹9號陸上著陸當晚 馬斯克都在做什麼


·END·


打造中國領先的太空資訊站

搜索公眾帳號「 騰訊太空 」或「 qqtaikong 」獲取最新資訊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騰訊太空首頁(space.qq.com)

相關焦點

  • 2016年中國與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揭曉,長五、獵鷹入圍
    2016年12月31日,「飛航杯」2016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活動在北京舉行,此次評選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中國飛航技術研究院協辦,評選方由包括張履謙、戚發韌、黃瑞松、包為民等在內的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以及從事科技報導的權威媒體記者組成。2017年1月3日,評選結果揭曉,內容如下。
  • 2016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揭曉—新聞—科學網
    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分別是:成功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全球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在貴州落成啟用;長徵五號首飛成功;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兩名航天員安全回家;領銜繪製全新人類腦圖譜;我國首獲超算應用最高獎;率先破解光合作用超分子結構之謎;「海鬥」號無人潛水器創造深潛紀錄;利用超強超短雷射成功獲得「反物質
  • 2016十大正能量新聞
    英國《獨立報》近日刊發題為《2016年十大正能量新聞》報導稱,如果你需要一點激勵,那麼回顧一下發生在2016年的正能量新聞吧。  1.  12月20日,歐巴馬基於1953年的法律,永久性禁止在北極圈附近美國專屬的北極和大西洋大部分海域從事新的石油和天然氣鑽探活動,以保護環境免受其繼任者的影響。
  • 2016年度電線電纜行業十大新聞揭曉
    1月20日,由多家媒體、行業專家及公眾投票聯合評選產生的「2016年度電線電纜行業十大新聞」正式發布。  電線電纜行業十大新聞評選活動是由南方電纜網、電纜網、中纜在線聯合中國質量新聞網、電纜導航、機電網、中國商務新聞網共同舉辦。
  • 磁聚焦霍爾電推進系統首次實現空間在軌驗證入選2016年「中國十大...
    哈工大報訊(張妍/文)1月6日,由《國際太空》《衛星應用》雜誌和「中國載人航天」官方微信聯合發起的2016年「全球十大航天新聞」和「中國十大航天新聞」評選結果揭曉。我校能源學院於達仁教授團隊、材料學院賈德昌教授團隊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〇二研究所聯合研製的磁聚焦霍爾電推進系統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空間在軌驗證入選「中國十大航天新聞」。
  • 自動化所腦網絡組圖譜成果入選「2016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自動化所腦網絡組圖譜成果入選「2016年國內十大科技新聞」 2016-12-29 自動化研究所 語音播報   12月27日,由科技日報社主辦,部分兩院院士、資深科技記者和網友共同評選出的2016
  • 新華軍網評出2016年國內國際十大軍事新聞
    2016年國內十大軍事新聞(按得票高低排序)    一、軍隊改革向縱深推進,「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 格局初步形成,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全面展開年11月1日,參加第十一屆中國航展的運-20運輸機正在飛行。
  • 楊廣文、南仁東入選「2016中國科學十大新聞人物」
    楊廣文、南仁東入選「2016中國科學十大新聞人物」清華新聞網12月30日電 12月29日,「2016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正式揭曉,清華教授楊廣文、清華校友南仁東等十人榜上有名。楊廣文於1980年至1984年在太原理工大學應用數學專業學習,後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獲碩士和博士學位,現為國家超級計算無錫中心主任、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2016年今年6月20日,國際超算大會公布了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神威·太湖之光」以超第二名近三倍的運算速度奪得第一。更令人振奮的是,該套系統實現了包括處理器在內的所有核心部件全國產化。
  • 【盤點】2016年重慶十大地理新聞出爐,你知道開州發生了什麼嗎?
    近日重慶市地理信息中心聯合重慶地理地圖書店,甄選出十件重慶地理大事,作為2016年的一個縮影,並製成這幅
  • 2016年中國木門十大品牌震撼揭曉
    歷時兩個多月,經過異常激烈的投票比拼、專業評審團的嚴苛審查及用戶調研分析,2016年中國木門十大品牌終於迎來了懸念揭曉的最後時刻。9月10日,由中華門窗網主辦的「2016年中國木門十大品牌」震撼揭曉,王者榮耀,登頂桂冠。
  • 2020年中國十大航天新聞
    2020年12月31日,由空間瞭望智庫、《國際太空》《衛星應用》《中國空間科學技術》雜誌,以及「中國太空網」官方微信聯合組織的2020年全球十大航天新聞和中國十大航天新聞評選揭曉。
  • 年終盤點:2016年國外生物醫藥產業重磅新聞
    轉眼間,2016走到了尾聲,冬天的雪花已飄飄灑灑,醫藥行業又即將度過匆忙而又充實的一個年頭。在即將過去的2016年中,總有一些事件影響著醫藥產業的發展和格局,特此小編總結了「2016年國外生物醫藥產業重磅新聞top15」,在此寒冬之日,小憩一下,喝一杯咖啡,讓我們共同回顧下這即將過去的2016,都發生了什麼!1. 美國啟動抗癌「登月」計劃?
  • 2020年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2020年12月29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務有限公司協辦,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及國內知名媒體人共同評選的「中科航天人才杯」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中國首次實現地外天體採樣返回」等10件新聞入選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日本隼鳥2號探測器樣本艙回收成功」等10件新聞入選2020年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 騰訊太空盤點2015年全球十大太空新聞
    矮行星之年在深空探測領域,2015年可謂是名副其實的矮行星之年。
  • 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新華社發(國家航天局供圖)2020年12月29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北京中科航天人才服務有限公司協辦,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及國內知名媒體人共同評選的「中科航天人才杯」2020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 「嫦娥四號」領銜2019中國、世界航天十大新聞
    人民網北京12月31日電(趙竹青)12月31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協辦,張履謙、範本堯、楊寶奎等航天領域權威院士專家及國內新聞界知名媒體人士等共同評選的「空間杯」2019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 2016年十大科學新聞 除了AlphaGo你還知道別的嗎
    作為一年一度的年終盤點,我們著重關注三類事件:重大科研進展、某一領域的重要發現、引起全球關注的科技新聞事件。2016年11月8日,美國共和黨候選人川普擊敗民主黨候選人希拉蕊,將成為新一任美國總統。雖然這是時政類重大新聞,但整個大選過程中,科技力量卻一直在發揮重要作用。大選期間,Facebook、Twitter等重要的科技新媒體平臺上,特普朗聚集數千萬粉絲為他搖旗吶喊,壓倒了傳統主流媒體,這股力量成為川普獲勝的重要因素。戲劇性的一幕發生在對大選結果的預測上。
  • 「火箭院杯」2018年中國航天、世界航天十大新聞評選揭曉
    中新網1月2日電 近日,由中國航天報社主辦、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協辦,張履謙、餘夢倫、楊寶奎等航天領域知名院士專家以及國內從事科技報導的權威媒體記者共同評選的「火箭院杯」2018年中國航天十大新聞和世界航天十大新聞揭曉。
  • 2016年國際十大科技新聞解讀
    但再棘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也不曾放棄海上著陸的打算。雖然陸地回收既能簡化過程,也能縮短重啟時間,卻需要攜帶更多的燃料,同時會相應減少貨物運輸量。海上著陸就靈活多了,節省下來的費用也更為可觀——這才是長久之計。  4月9日已是SpaceX的第五次嘗試。
  • 2016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揭曉
    「2016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揭曉活動在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召開。    2016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結果:    1.單倍體骨髓移植技術體系成為白血病治療的「北京方案」    我國原創的單倍體骨髓移植技術體系,很好地提高了白血病骨髓移植術後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