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揭白堊紀氣候密碼:南極四季如春 年均溫14℃

2021-01-09 華夏經緯網
華夏經緯網   2014-02-11 13:02:36   

  2月8日,我國南極「泰山站」正式建成開站,這是我國的第四個南極科學考察站。-30℃的氣溫……說起南極,人們冷不住要打個寒顫。如果穿越到6500萬年前,去南極可就舒服多了,那時南極的年平均氣溫,高達14℃。中科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團隊,摸清了1.45億~6500萬年前白堊紀時期的古氣候,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地球科學著名學術刊物《地球科學評論》上。 

  南極現在年均溫-36.6℃

  在南極建站,要提防「惡魔天氣」

  2月8日,南極「泰山站」正式建成開站。泰山站海拔高度約2621米,是一座南極內陸考察的度夏站,年平均溫度-36.6℃。

  從1984年開始,我國開始了南極科考的進程,到今年,已經是第30次科考了。「去南極科考,老隊員感覺南極比以往還冷,溫度降得很快。白天氣溫一般在零下25℃,晚上是-40℃。」現代快報記者曾經採訪過從南極科考回來的,中科院南京天光所副研究員胡中文。

  胡中文介紹,南極的魔鬼天氣常常「不請自來」。他在南極科考時曾經遭遇地吹雪。地吹雪來襲時,雪就像沙漠裡的流沙一樣,被狂風席捲而起,揚起3-5米高的「雪流」,等它們撲到人身上,會很快帶走人體的熱量,將人凍傷。

  地衣,是科考隊員們唯一能看到的植物,大的有10-15釐米高,小的僅有幾毫米。

  6500萬年前

  年均溫14℃

  當時南極「四季如春」,穿件毛衣就夠了

  不過,要是穿越到6500萬年前,南極可就沒那麼冷了。

  中科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說,1.45億年前~6500萬年前,是地球最溫暖的時候,那時,地球兩極的年平均溫度為14℃,和春城昆明差不多,島上植被茂盛,蒼天大樹和低矮的灌木叢相生相依……如果穿越去旅行,行李箱裡不用準備厚厚的羽絨服,只要毛衣就好了,當然,你也看不到北極熊、企鵝,因為,那時候北極熊和企鵝也都還沒誕生呢。

  「在白堊紀中期,大約距今1億年前後,全球氣溫達到最高,二氧化碳濃度極高,地球兩極的磁極一度都『消失』了。」王永棟說。那時候的開花植物、爬行動物、小型哺乳動物悄然出現,讓世界變得多彩美麗;這些美麗的植物,在南極也能欣賞到。「白堊紀時期,南極簡直是旅遊勝地,氣候宜人,風景優美。」

  那時江蘇是啥樣的?

  嗨,恐龍到南京就只能看大海了

  去年,網絡上流傳的一張海平面上升圖,讓很多人驚恐,如果海平面上升60米後,我國東部城市大多成了海,城市成了海底風光。

  其實,如果穿越到6500萬年前,恐龍如果來南京、上海,那也只能看海。

  王永棟說,白堊紀時期,全球二氧化碳濃度比工業革命前要高4~10倍;當時的海平面,比現在高出100~200米。可想而知,那時候中國的大多數城市,都還在一片汪洋中。

  如果是要找到南京、上海的城市身影,不可能。即便是恐龍來作客,那也看不到城市風光,只能看海景。浸泡在海水中的華東地區,也不平靜。時有火山噴發、地殼運動,有毒空氣到處蔓延,造成了海洋的缺氧事件。

  而在當時,我國的大慶油田、蘇北的油田,以及一些煤礦,也悄然孕育。

  研究顯示

  恐龍的滅絕,和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有關

  王永棟說,他們測量古氣候、二氧化碳濃度有兩大法寶。

  第一個法寶就是葉子化石。他們採集了大量的植物葉片標本,有銀杏化石、松柏化石……通過葉片氣孔的對比,可以推算出遠古時期的古氣候和二氧化碳濃度。

  古土壤,是王永棟他們的第二大法寶。「古土壤裡面的碳同位素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再利用專門的公式,就可以測算出當時的二氧化碳濃度。」「像這樣將兩大『法寶』結合起來的研究方法,在國際上還是首次。」王永棟介紹。採取的方法「新穎」又科學,研究出的結果也比過去完整很多:白堊紀二氧化碳濃度並非「一成不變」,於是,他們推算出了白堊紀時期的古氣候變化。

  王永棟等人研究發現,白堊紀早期,氣溫比較低,二氧化碳濃度也比較低;中期,氣溫升高,二氧化碳濃度飆升,比現在高出10倍左右;而晚期,氣溫又降低,二氧化碳濃度降低,並漸漸出現平衡。

  「白堊紀氣溫也有大跳水的時候。」王永棟說,氣候變化、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直接影響到動植物的生存。王永棟他們研究發現,曾經,大西洋靠近赤道的平均溫度高達42℃,但後來出現了迅速的下降。而到白堊紀晚期,全球陸地表面平均溫度為15℃左右,一度降到了2.2℃左右。

  恐龍在白堊紀時期達到鼎盛,到末期,突然消亡,只留下一些傳奇故事。一直以來,關於恐龍滅絕的猜想紛紛擾擾。不少人認為白堊紀的極端氣候,火山、地震和小行星衝向地球致命的一擊,導致了恐龍的滅絕。王永棟表示:「可以肯定的是,恐龍的滅絕,和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所誘發的地球氣候改變也密切相關。」

  科普詞典

  白堊紀:因歐洲西部該年代的地層主要為白堊沉積而得名。白堊紀距今約1.455億年~6550萬年前。白堊紀末,恐龍滅絕。記者 胡玉梅 文 王永棟 供圖

來源:現代快報

 

責任編輯:楊馥戎

共1頁

 

相關文章

   

文化熱點

  更多

文化365

   

編輯推薦

 

文化博覽

 

新聞排行

 

相關焦點

  • 南北極6500萬年前年均溫14℃ 四處植被茂盛
    南北極6500萬年前年均溫14℃ 四處植被茂盛   距今1.45億年至6500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是地球發展史上的最熱和最典型的溫室氣候時期。
  • 山東年均溫14.6℃創歷史新高,2019十大天氣氣候事件發布
    剛剛過去的2019年,山東省年平均氣溫為14.6℃,為1951年以來歷史最高值。1月8日,山東省氣候中心發布2019年十大天氣氣候事件,颱風利奇馬、夏季高溫少雨、半島持續乾旱、年平均氣溫歷史最高入選。孟祥新表示,從氣候變化的角度來分析,全球變暖,海溫升高,受其影響,颱風的路徑比往常更偏北。「路徑偏北之後,颱風更容易北上,進而有可能影響山東。」對於颱風不應片面評價,颱風過境對緩解山東的乾旱也是有極大幫助的。孟祥新稱:「一次颱風帶來的降水,就把山東整個的降水都會補足。」客觀來講,颱風對山東的影響是有利有弊的。
  • 高清:青島達人造絕美室內花園 四季如春錦鯉肥
    (齊雲)高清:青島達人造絕美室內花園 四季如春錦鯉肥高清:青島達人造絕美室內花園 四季如春錦鯉肥高清:青島達人造絕美室內花園 四季如春錦鯉肥高清:青島達人造絕美室內花園 四季如春錦鯉肥高清:青島達人造絕美室內花園 四季如春錦鯉肥高清:青島達人造絕美室內花園 四季如春錦鯉肥
  • Nature:白堊紀超級暖期南極大陸存在溫帶雨林
    基於生物地層學和古地磁學,該巖心柱底部近3 m的沉積序列的年代被限定到白堊紀中期(土侖階-桑託階:~92-83 Ma)。這為探索該時期南極大陸古氣候和古環境演化提供了絕佳的研究材料。最近,Johann Klages團隊通過對該巖心柱底部3 m的沉積物進行了多指標分析,系統重建了白堊紀中期南極大陸的古氣候古環境,成果發表在Nature上。
  • 氣候季節劃分新標準重慶四季分明 本月氣溫雖然偏低,不能確定六七...
    原標題:氣候季節劃分新標準重慶四季分明 本月氣溫雖然偏低,不能確定六七八月跟著涼爽   今年的5月陽光少雨水多,讀者們都感覺很涼爽。市氣候中心昨日稱,因為5月馬上就要過去,所以重慶入夏時間要推到下月了。另外,重慶市將執行新的氣候季節劃分標準,重慶屬於四季分明區域。
  • 我國最舒服的地方,年均溫14度,人人都想去買房避暑
    氣候涼爽、舒適,在2005年被中國氣象學會授予「中國涼都」稱號。也是全國首個以氣候特徵命名的城市。每年夏天,貴州六盤水就像一個天然的大空調,真是每個人都會想要去的地方。在這裡早晚出門要穿外套,晚上睡覺要蓋被子。這樣的感覺是現在正處在「火爐」的我完全不敢想的。
  • 為什麼我國「東北」,是同緯度年均溫最低的地區?
    在同緯度內,我國的「東北」的確是年均氣溫最低的地區。究竟是什麼導致了這種情況的發生呢?這裡的氣候溫暖,主要是得益於西風帶帶來的溫暖溼潤氣流,以及北大西洋暖流的升溫效果,海洋性氣候在歐洲地中海沿岸表現得非常明顯,與之相稱的還有西歐,這裡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雖然緯度比東北還要高,但是這裡的溫度卻非常溫和,非常適合人們的居住和生活。
  • 今年春夏季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將轉為正常
    日前,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組織專家召開2018年春季厄爾尼諾及氣候預測會商會議,預計2018年春夏季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將轉為正常。2017/18年秋冬季赤道中東太平洋已經形成一次弱的拉尼娜事件。綜合分析近期海洋、大氣環流的演變特徵,結合數值和統計模式的預測結果,預計2018年春夏季赤道中東太平洋將轉為中性狀態,秋冬季節維持正常的可能較大。預計今年夏季,熱帶大西洋、北大西洋中高緯度海域、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海溫略偏低;赤道中東太平洋和熱帶印度洋海溫接近常年。西北太平洋颱風生成源地在6、7月份海溫略偏高,8月份海溫接近常年。
  • 為什麼我國的「東北地區」,是同緯度地區之間年均溫最低的地區?
    ,年均溫從大約10℃降低到約-4℃,我們取一個平均值,東北地區的年平均溫度大約為3℃,這個溫度在我國除了青藏高原地區之外是最低的。這一緯度範圍內涉及的區域主要就涉及兩個大陸分別是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根據陸地面積的分布我們可以分成亞歐大陸西部、中部、東部和北美大陸四部分,其中我國東北地區就位於亞歐大陸東部地區,也就是說在上述四部分中亞歐大陸東部地區年均溫最低。
  • 為什麼俄羅斯科學家說把月球炸了,地球才能四季如春?
    一直以來都流傳著一種說法:有科學家建議把月球炸了,這樣地球上的大部分地區就四季如春了。這個說法的源頭如今已經無從查證的,不過,即便是真的能夠把月球炸得渣都不剩,地球也不可能大部分地區也不可能四季如春,這可以算是典型的謠言。
  • 我國溫差「最小」的城市之一,年均溫度十幾度,四季如春氣候舒適
    很多人想四季都在春天這樣的地方生活, 沒有冷也沒有熱,很潮溼, 這樣生活會很舒服, 昆明是這樣的城市, 然後,一年到頭都開著花,春天的味道就是這樣, 很多城市為了增加旅行收入打著春城的幌子吸引了很多人,但大部分人去了都失望地回來了, 一點也不合適,忽冷忽熱, 在整個中國範圍內,真正能擔當
  • 湖北襄樊51年來首次四月中旬降雪 春如四季(圖)
    後天夏天;昆明四季如春,武漢春如四季。」  刷新最晚終雪紀錄  昨晨,有市民向本報打來電話說,昨日上午6時38分,棗陽城區飄起了小雪,草地上積起一層薄薄的雪,與盛開的桃花相映成趣。  襄樊市氣象臺氣象專家介紹,4月飛雪不常見。他們查閱了氣象歷史紀錄發現,自1959年有紀錄以來,4月飛雪只出現了4次。
  • 白堊紀的南極,娃娃魚比汽車還要大!
    一億年前的南極娃娃魚比汽車還要大!提起兩棲動物,你一定會想到水族商店裡萌呆的「六角恐龍」。這些生活在水中滑溜溜的小傢伙似乎天生是弱者,但是在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時期,它們生活在南極的親戚卻有汽車那麼大,是水陸之間的另類霸王。名字叫「寒冷」南太平洋與印度洋交界處的澳大利亞是一座位於海洋中的大陸,這裡的地下保留著遠古生命的記憶——化石。
  • 問答 |為什麼我國的「東北地區」,是同緯度地區之間年均溫最低的地區?
    世界年均溫等值線分布圖  如果從年平均溫度的角度來看,我們發現我國東北地區從遼東半島往北到黑龍江的北部漠河地區,年均溫從大約10℃降低到約-4℃,我們取一個平均值,東北地區的年平均溫度大約為3℃,這個溫度在我國除了青藏高原地區之外是最低的
  • 氣象上的四季如何劃分?
    像是大小興安嶺它們位於我國的最北端屬於典型的「長冬無夏春秋相連」四季類型大興安嶺深秋如詩如畫李世勇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而我國中部廣大地區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濟南大明湖荷花季王凱 攝 圖片來源:新華網到了南嶺以南的兩廣和閩南地區三冬無雪,四時常花
  • 南極,恐龍曾經的故鄉--中國數字科技館
    對抗寒冬  如今的南極是一個巨大的天然「冷庫」,全年冰雪覆蓋,氣候惡劣。酷寒、烈風和乾燥是南極的特色,全洲年平均氣溫為-25℃,那麼恐龍是如何在這種惡劣環境下生存的呢?科學家在南極發現的恐龍不僅有肉食性恐龍,也有植食性恐龍,寸草不生的南極大陸能夠滿足它們的食物需求嗎?  前文我們提到,在恐龍最繁盛的白堊紀中期,南美洲、澳洲和南極洲還是相連在一起的一整塊大陸,地處在緯度相對較低的地區,此外,整個中生代的全球溫度都比現在要高,沒有常年不化的冰帽,因此當時南極大陸的氣候並非像現在那麼極端惡劣。
  • 脈象為何會受到四季氣候的影響?
    古代醫家很早就發現脈象會隨四季有周期性的變化節律,這種節律變化主要表現在春夏秋冬四季時,脈象在脈位、脈形、脈勢方面的不同。《素問·脈要精微論》曰:「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在同一篇中,還用了某些動物四季活動特徵描述四季脈象的脈位與脈勢。
  • 南極發現遠古溫帶雨林,全球氣候變暖,這片雨林能否重生?
    常年的低溫使得這些地方幾乎寸草不生,然而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在90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時期,這片冰雪之地曾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溫帶雨林。鳥語花香,恐龍奔走,是眾多動物繁衍生息的家園。科學家稱,那時的海平面比現在高出170多米,整個表面溫度在35攝氏度左右。這樣的適宜氣候使得南極洲大部分地區被植被覆蓋,根本沒有永久的冰蓋。
  • 揭博高速春景滿途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揭博高速沿線也已鮮花盛放,春景滿途。 自開春以來,揭博高速搶抓綠化黃金期,先後在五華至揭西路段中央隔離帶,增種紅絨球1450株、非洲茉莉200餘株、紅繼木50餘株。樹苗迎著和熙的春風昂然挺立,紅的、紫的、白的花朵點綴在綠葉當中煞是好看。
  • 科學網— 用樹輪穩定氧同位素重建東北年均溫變化
    中科院地球環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