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我國南極「泰山站」正式建成開站,這是我國的第四個南極科學考察站。-30℃的氣溫……說起南極,人們冷不住要打個寒顫。如果穿越到6500萬年前,去南極可就舒服多了,那時南極的年平均氣溫,高達14℃。中科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團隊,摸清了1.45億~6500萬年前白堊紀時期的古氣候,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地球科學著名學術刊物《地球科學評論》上。
南極現在年均溫-36.6℃
在南極建站,要提防「惡魔天氣」
2月8日,南極「泰山站」正式建成開站。泰山站海拔高度約2621米,是一座南極內陸考察的度夏站,年平均溫度-36.6℃。
從1984年開始,我國開始了南極科考的進程,到今年,已經是第30次科考了。「去南極科考,老隊員感覺南極比以往還冷,溫度降得很快。白天氣溫一般在零下25℃,晚上是-40℃。」現代快報記者曾經採訪過從南極科考回來的,中科院南京天光所副研究員胡中文。
胡中文介紹,南極的魔鬼天氣常常「不請自來」。他在南極科考時曾經遭遇地吹雪。地吹雪來襲時,雪就像沙漠裡的流沙一樣,被狂風席捲而起,揚起3-5米高的「雪流」,等它們撲到人身上,會很快帶走人體的熱量,將人凍傷。
地衣,是科考隊員們唯一能看到的植物,大的有10-15釐米高,小的僅有幾毫米。
6500萬年前
年均溫14℃
當時南極「四季如春」,穿件毛衣就夠了
不過,要是穿越到6500萬年前,南極可就沒那麼冷了。
中科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說,1.45億年前~6500萬年前,是地球最溫暖的時候,那時,地球兩極的年平均溫度為14℃,和春城昆明差不多,島上植被茂盛,蒼天大樹和低矮的灌木叢相生相依……如果穿越去旅行,行李箱裡不用準備厚厚的羽絨服,只要毛衣就好了,當然,你也看不到北極熊、企鵝,因為,那時候北極熊和企鵝也都還沒誕生呢。
「在白堊紀中期,大約距今1億年前後,全球氣溫達到最高,二氧化碳濃度極高,地球兩極的磁極一度都『消失』了。」王永棟說。那時候的開花植物、爬行動物、小型哺乳動物悄然出現,讓世界變得多彩美麗;這些美麗的植物,在南極也能欣賞到。「白堊紀時期,南極簡直是旅遊勝地,氣候宜人,風景優美。」
那時江蘇是啥樣的?
嗨,恐龍到南京就只能看大海了
去年,網絡上流傳的一張海平面上升圖,讓很多人驚恐,如果海平面上升60米後,我國東部城市大多成了海,城市成了海底風光。
其實,如果穿越到6500萬年前,恐龍如果來南京、上海,那也只能看海。
王永棟說,白堊紀時期,全球二氧化碳濃度比工業革命前要高4~10倍;當時的海平面,比現在高出100~200米。可想而知,那時候中國的大多數城市,都還在一片汪洋中。
如果是要找到南京、上海的城市身影,不可能。即便是恐龍來作客,那也看不到城市風光,只能看海景。浸泡在海水中的華東地區,也不平靜。時有火山噴發、地殼運動,有毒空氣到處蔓延,造成了海洋的缺氧事件。
而在當時,我國的大慶油田、蘇北的油田,以及一些煤礦,也悄然孕育。
研究顯示
恐龍的滅絕,和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有關
王永棟說,他們測量古氣候、二氧化碳濃度有兩大法寶。
第一個法寶就是葉子化石。他們採集了大量的植物葉片標本,有銀杏化石、松柏化石……通過葉片氣孔的對比,可以推算出遠古時期的古氣候和二氧化碳濃度。
古土壤,是王永棟他們的第二大法寶。「古土壤裡面的碳同位素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再利用專門的公式,就可以測算出當時的二氧化碳濃度。」「像這樣將兩大『法寶』結合起來的研究方法,在國際上還是首次。」王永棟介紹。採取的方法「新穎」又科學,研究出的結果也比過去完整很多:白堊紀二氧化碳濃度並非「一成不變」,於是,他們推算出了白堊紀時期的古氣候變化。
王永棟等人研究發現,白堊紀早期,氣溫比較低,二氧化碳濃度也比較低;中期,氣溫升高,二氧化碳濃度飆升,比現在高出10倍左右;而晚期,氣溫又降低,二氧化碳濃度降低,並漸漸出現平衡。
「白堊紀氣溫也有大跳水的時候。」王永棟說,氣候變化、二氧化碳濃度的變化直接影響到動植物的生存。王永棟他們研究發現,曾經,大西洋靠近赤道的平均溫度高達42℃,但後來出現了迅速的下降。而到白堊紀晚期,全球陸地表面平均溫度為15℃左右,一度降到了2.2℃左右。
恐龍在白堊紀時期達到鼎盛,到末期,突然消亡,只留下一些傳奇故事。一直以來,關於恐龍滅絕的猜想紛紛擾擾。不少人認為白堊紀的極端氣候,火山、地震和小行星衝向地球致命的一擊,導致了恐龍的滅絕。王永棟表示:「可以肯定的是,恐龍的滅絕,和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所誘發的地球氣候改變也密切相關。」
科普詞典
白堊紀:因歐洲西部該年代的地層主要為白堊沉積而得名。白堊紀距今約1.455億年~6550萬年前。白堊紀末,恐龍滅絕。記者 胡玉梅 文 王永棟 供圖
來源:現代快報
責任編輯:楊馥戎
共1頁
相關文章
文化熱點
更多文化365
編輯推薦
文化博覽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