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堊紀的南極,娃娃魚比汽車還要大!

2021-01-16 小盜龍的古生物世界

一億年前的南極娃娃魚比汽車還要大!

提起兩棲動物,你一定會想到水族商店裡萌呆的「六角恐龍」。這些生活在水中滑溜溜的小傢伙似乎天生是弱者,但是在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時期,它們生活在南極的親戚卻有汽車那麼大,是水陸之間的另類霸王。

名字叫「寒冷」

南太平洋與印度洋交界處的澳大利亞是一座位於海洋中的大陸,這裡的地下保留著遠古生命的記憶——化石。在位於澳大利亞東南部的維多利亞州有一片名為旺薩吉組(Wonthaggi Formation)的地層,該地層出產的化石代表了距今1.2至1.1億年前早白堊世晚期澳大利亞的古生物世界。

圖註:古生物學家正在維多利亞州挖掘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1978年,人們在旺薩吉組地層中發現了一塊下頜骨的化石,之後又發現了更多的化石。從化石的外形上看,古生物學家沃倫等人判斷化石屬於一種大型的兩棲動物,並在1997年將其命名為科爾鱷(Koolasuchus)。科爾鱷的屬名是獻給古生物學家萊斯利·科爾(Lesley Kool),屬名一語雙關,「Kool」與單詞「Cool」的發音相近,代表當時澳大利亞的氣候比現在寒冷。科爾鱷的模式種名為克氏科爾鱷(Koolasuchus cleelandi),種名「cleelandi」則是獻給地質學家麥克·克利夫蘭(Mike Cleeland)。

圖註:科爾鱷的下頜骨,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麥克·克利夫蘭正在給孩子們介紹化石,圖片來自網絡

儘管中文學名被翻譯成科爾鱷,但它卻是不可不扣的兩棲動物,與鱷類沒有半毛錢關係。科爾鱷的中文不止一個,除了科爾鱷還有酷拉鱷、酷拉龍、酷拉鱷螈等,個人覺得酷拉鱷螈比較貼切,畢竟螈才是兩棲動物的代稱。

汽車大小的兩棲動物

圖註:科爾鱷的外形復原,圖片來自網絡

圖註:科爾鱷與人類的體型對比,圖片來自網絡

科爾鱷是個大傢伙,其體長可達5米,和一輛寶馬7系轎車一樣長。科爾鱷的身高只有0.6米,體重約500千克,相比體長並不是很重。科爾鱷的腦袋又扁又大,呈半圓形,整個腦袋長0.65米,寬0.5米,一雙圓溜溜的小黑眼睛位於腦袋頂上。別看科爾鱷的腦袋扁,它卻長有一張大嘴,嘴中長滿了針一樣的尖牙齒。

圖註:科爾鱷的復原,它的腦袋真的是出奇的大,圖片來自網絡

在科爾鱷的大腦袋後面是突然變細的身體,再往後是鰭狀的尾巴,如此突兀的腦袋會讓人誤認為它是個畸形生物,比如大頭兒子。在科爾鱷身體兩側長有同樣細長的四肢,這樣的四肢無法支撐其身體在陸地上快速行走。科爾鱷的身上沒有鱗片也沒有毛髮,它的皮膚上有一層粘液,這是兩棲動物共有的特徵。

僅從外形上看,科爾鱷如同一隻放大版的娃娃魚,不過它要比娃娃魚兇猛得多!

圖註:在陸地上困難爬行的科爾鱷,圖片來自網絡

生活在白堊紀的南極

很多人會好奇,科爾鱷發現於澳大利亞,那為什麼說是生活在南極呢?這應該從1億年前的地球說起,當時大陸的位置與今天不同,澳洲大陸向南與南極洲大陸連接在一起,也就是說位於南極圈之內。

圖註:科爾鱷生活時的早白堊世晚期,當年的澳大利亞與南極相連,圖片來自網絡

儘管澳洲大陸位於南極,但是白堊紀的南極與今天那片位於地球最南端的酷寒之地截然不同。白堊紀時期的南極地區覆蓋著大片的極地森林,比今天要溫暖溼潤很多。就拿發現科爾鱷的旺薩吉組地層來說,該地層發現了閃電獸龍(Fulgurotherium)、快達龍(Qantassaurus)和巧合角龍(Serendipaceratops)這樣的小型植食性恐龍。

圖註:成群生活的快達龍,圖片來自網絡

雖然白堊紀的南極比今天要愜意,但是當冬季到來時依然會出現極夜,黑暗將會籠罩大地數月,氣溫也會下降到零度以下。當雪花飄落時,生活在南極的恐龍會儘量少活動降低能量的消耗,大塊頭的科爾鱷則會找個地方冬眠,等待明年春天的到來。

極地的淡水惡魔

科爾鱷生活在水陸之間,它大部分時間都呆在水裡,比如河流和湖泊之中。對於科爾鱷來說,水裡的小魚小蝦已經無法滿足它的大胃口,它於是將目光轉向陸地。

圖註:生活在南極河流之中科爾鱷,圖片來自網絡

科爾鱷是伏擊的高手,它會潛伏在淺水區,腦袋頂上的眼睛窺探著周圍。當小型恐龍和其他動物來到水邊喝水的時候,科爾鱷會突然從水下衝出來,如同釘板一樣的雙頜死死咬住對方,然後將獵物拖到水下慢慢享用。

圖註:在水中打算攻擊小型恐龍的科爾鱷,圖片來自網絡

在白堊紀時期的南極,如果你要到河邊取水一定要小心,說不定水面之下就有一隻汽車大小的兩棲怪獸正在盯著你!

圖註:將小恐龍拖下水的科爾鱷,圖片來自網絡

PS:科爾鱷屬於兩棲類,但是在具體的分類上屬於兩棲類下的迷齒亞綱,而今天的兩棲動物都屬於滑體亞綱,在分類上還是有很大不同的,稱它們是「蠑螈」並不準確。

參考資料:

1."Life in the Shadows, Non-reptilian life in Mesozoic Australia". geocities.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08-02-20. Retrieved 2008-08-09.

2.Martin, A.J. (2009). "Dinosaur burrows in the Otway Group (Albian) of Victoria,, and their relation to Cretaceous polar environments" (PDF). Cretaceous Research. 30 (2009): 1223–1237. doi:10.1016/j.cretres.2009.06.003.

3.Steyer, J.S.; Damiani, R. (2005). "A giant brachyopoid temnospondyl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or Lower Jurassic of Lesotho". Bulletin de la Societe Geologique de France. 176 (3): 243–248. doi:10.2113/176.3.243.

圖片 / 網絡(侵刪)

文字 / 江氏小盜龍(江泓)

排版 / 江氏小盜龍

相關焦點

  • 一億年前的南極娃娃魚比汽車還要大!
    一億年前的南極娃娃魚比汽車還要大!這些生活在水中滑溜溜的小傢伙似乎天生是弱者,但是在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時期,它們生活在南極的親戚卻有汽車那麼大,是水陸之間的另類霸王。
  • 南極一億年前的「娃娃魚」,能一口咬死恐龍,比汽車還大
    「娃娃魚」學名中國大鯢,它是一種中國特有的兩棲動物,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一億多年,如今是一種非常瀕危的保護動物。最近科學家在南極也發現了一種長相非常像「娃娃魚」的動物化石,顛覆了人們對兩棲動物的認知。在一億年前的白堊紀,這種」娃娃魚「的體型堪比汽車,是水陸之間的霸主之一。
  • 專家揭白堊紀氣候密碼:南極四季如春 年均溫14℃
    -30℃的氣溫……說起南極,人們冷不住要打個寒顫。如果穿越到6500萬年前,去南極可就舒服多了,那時南極的年平均氣溫,高達14℃。中科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王永棟團隊,摸清了1.45億~6500萬年前白堊紀時期的古氣候,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地球科學著名學術刊物《地球科學評論》上。
  • Nature:白堊紀超級暖期南極大陸存在溫帶雨林
    Nature:白堊紀超級暖期南極大陸存在溫帶雨林白堊紀中期(94-84 Ma)是過去140 Ma以來的一個超級溫室期,當時大氣CO2濃度至少超過1000ppmv(Foster et al., 2017),熱帶地區年平均溫度高達35℃(O'Brien et al., 2017),海平面比今天要高170m
  • 遠古南極區域發現白堊紀早期「怪異恐龍」殘骸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20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科學家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一處遺址發現1.1億年前外形怪異的恐龍物種,它被命名為「伊拉夫羅龍(elaphrosaur)」,遠古時期該地區位於南極區域。這是在澳大利亞境內首次發現蜥腳類恐龍的證據,也是迄今全球發現第二具白堊紀時期蜥腳類恐龍化石。
  • 娃娃魚養殖注意事項,這樣的方法養殖娃娃魚,長得更快
    娃娃魚養殖注意事項,這樣的方法養殖娃娃魚長得更快。說到娃娃魚,很多朋友都覺得娃娃魚是作為一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怎麼能拿來飼養呢?其實根本不是這個樣子,你的概念還停留在兩千年左右,現在的娃娃魚早就支持人工飼養了,只要你吃的是人工飼養的娃娃魚,國家既不會針對你也不會逮捕你,所以說現在的飼養娃娃魚是非常火爆的,為什麼它被稱作娃娃魚呢?其實是因為它的叫聲非常像嬰兒在哭。所以說很多人都叫它娃娃魚不少人都喜歡在家裡飼養一些花鳥魚蟲,但是飼養娃娃魚的也不少,我們怎樣才能將娃娃魚養好呢?娃娃魚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
  • 娃娃魚吃什麼?娃娃魚怎麼養?娃娃魚好養嗎?
    娃娃魚背部色彩斑斕叫聲大,聲音像娃娃的哭聲所以叫娃娃魚。可能就是被此吸引而有人飼養娃娃魚,相信飼養娃娃魚的人肯定有些人不是很清楚怎麼飼養娃娃魚,那麼下面就由小編教大家如何飼養娃娃魚。娃娃魚怎麼養?3、養殖娃娃魚對於水質要求大,一般要求清爽乾淨無汙染,而且水透明清澈,溶氧量高,PH值在6.8-7.8之間就好。可以定期用生石灰調節水質,並且持續保持池水的流動性。娃娃魚吃什麼?最好餵活食。幼鯢投餵線蟲和血蟲,最好是血蟲,就是那種直徑約一毫米,長約1~2釐米,顏色鮮紅的蟲子。每天都投喂,數量自己估計,娃娃魚的食量不一。
  • 叫聲似嬰兒哭泣的娃娃魚
    叫聲似嬰兒哭泣的娃娃魚夏夜,萬籟俱寂,只有山間溪水淙淙,丁冬作黃聲,忽然從岸邊傳來一陣陣嬰兒的啼哭聲——這是大的叫聲。大鯢的樣子長得很怪,頭大、扁圓而寬,嘴也大,眼睛很小,後面拖著一條側扁的大尾巴。,又像鯰魚,所以有人就稱它為」魚」了。
  • 浙江千島湖發現1米長的大型娃娃魚,娃娃魚的神秘令人驚嘆!
    後來,經過專業人士鑑定,確認這條四腳「怪魚」就是大鯢,別名娃娃魚(其叫聲似嬰兒啼哭)。 當地野生動植物保護站測量完,發現這條娃娃魚居然長達一米左右,體重大概15斤。據悉,娃娃魚在千島湖裡很少發現,以前也基本上沒有碰到過這麼大的。 由於這條娃娃魚健康狀況良好,所以當天下午,娃娃魚就被重新放歸千島湖。 在我國,大鯢是二類保護動物。
  • 娃娃魚會咬人!江蘇徐州一男童逗弄家養娃娃魚不慎被咬傷
    娃娃魚會咬人!江蘇徐州一男童逗弄家養娃娃魚不慎被咬傷2017-03-09 08:25: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現代快報        瀏覽量: 20745 次 我要評論 近日,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名3歲男童,趁著大人給魚換水時,逗弄家養的娃娃魚,結果被咬傷了拇指,送醫院救治。&nbsp&nbsp&nbsp&nbsp3月6日晚,徐州仁慈醫院收治了一名男童,該男童是被家養的娃娃魚咬傷的,實屬少見。詢問家長劉先生得知,前幾天朋友送給他一條娃娃魚,劉先生也就買了個魚缸餵養起來。
  • 科學家揭開了南極的秘密歷史,南極是年前南極的真實面目
    眾所周知,南極是如此寒冷以至於沒有人居住在南極中,南極成為地球上僅存的淨土之一。隨著人類工業化的不斷發展,大量溫室氣體的排放,加上自然環境的變化,導致全球氣溫不斷上升,其中南極是其中傷害最嚴重的。不久前「綠雪」出現在南極中,這是藻類的大規模擴散,這表明南極的溫度正在上升,綠色植物開始繁殖。科學家在南極建立的站點研究了南極,他們發現南極並不總是那麼冷,白堊紀,南極是春暖花開氣候適宜的地區。這就是為什麼南極下面有那麼多生物。科學家在南極採集了許多個樣品,發現樣品中含有綠色植物。
  • 重慶驚現「巨型」娃娃魚 體重超過40斤
    重報移動傳媒消息,3日早上7點左右,重慶永川神女湖水域驚現一隻「巨型」娃娃魚,體長近1.3米,重達40多斤。「圍觀的人都說這個娃娃魚長這麼大不容易,應該把娃娃魚送回水裡放生。於是有人就把娃娃魚抱起來,大家拍了幾張照後,將娃娃魚放回了湖裡。」據眾多目擊者目測,該娃娃魚體長有近1.3米,重達40斤以上。
  • 娃娃魚的人工飼養 娃娃魚如何飼養娃娃魚繁殖飼養管理方法
    【娃娃魚的人工飼養】娃娃魚即大鯢,是一種兩棲類動物,主要生活在長江、黃河及珠江中下遊的支流中,最大個體長達1.8米,體重60多千克。它肉味鮮美,肉質潔白細嫩,營養豐富,是宴上的珍饌佳餚,並且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它是我國出口的重要水產品,許多地方已開始人工飼養。(1)建池。
  • 南極洲發現體型最大的白堊紀蛇頸龍,體重可達15噸!
    南極發現巨型恐龍化石?你們又被忽悠了!最近網上流傳著南極洲發現巨大恐龍化石的新聞,小盜龍看到復原圖就笑出了聲,這明明是一隻蛇頸龍類,和恐龍有毛關係?本著嚴謹的態度,我還是給大家科普一下吧。南極洲發現巨大恐龍化石的新聞還要從最近發表的一篇論文說起,這篇論文的名字是《來自南極洲的巨型薄片龍科:關於薄片龍科體型多樣化和阿里斯頓龍類演化預測的新信息》(Gastroliths associated with an Aristonectes specimen (Plesiosauria, Elasmosauridae), López de Bertodano
  • 江西省出現難得一遇的巨型娃娃魚!
    江西省驚現百年難得一遇的巨型娃娃魚!我們現在經常可以看到路邊有人販賣娃娃魚的,這些娃娃魚頂多也就十釐米。而在江西德興某個鎮上,村民發現了一隻長達一百五十釐米的巨型娃娃魚。可能很多人不了解野生娃娃魚的珍貴程度。
  • 娃娃魚上餐桌不一定違法 涼山州有3人申報人工養殖
    從外地買回3000元/斤的娃娃魚   網貼一出現,記者很快聯繫上了發帖者,並根據其提供的消息,在西昌大菁鄉附近一家農家樂餐館內見到了天價娃娃魚。   該魚扁平、口大,全身為黑褐色,皮膚無鱗卻類似海參一樣凹凸不平布滿黏液,其四肢短扁,前肢四指似手,後肢五趾如足。這條娃娃魚體長有1米左右,重量為13斤。
  • 南極曾有熱帶雨林!科學家發現9000萬年前植物化石,種類達65種!
    最新發表於《自然》(Nature)期刊上的一篇研究表明,在大約9000萬年前的白堊紀中期,大氣中極高的二氧化碳濃度令地球變得十分溫暖,融化極地冰原,並使海平面比今天高出170米(558英尺)。此外科學家在南極的沉積物中發現了保存相當好的花粉、孢子甚至植物根系,且種類高達65種,也發現了首例開花植物存在的證據。
  • 珍稀動物「娃娃魚」人工養殖技術要點
    近年來,隨著娃娃魚人工繁育技術的攻克,使娃娃魚人工養殖成為可能。同時,為支持娃娃魚人工繁育與養殖,國家法律規定,只要養殖場到有關部門依法辦證,經過人工繁育養殖的二代娃娃魚可以進入市場流通。地處鄂西北山區的竹山縣柳林鄉、官渡鎮,經過多年探索與實踐,目前娃娃魚人工繁殖與養殖技術已日漸成熟,部分農戶通過人工養殖娃娃魚,走上了脫貧致富道路。
  • 9000萬年前,南極附近竟有一片溫帶雨林
    但最近,一個來自英國和德國的研究團隊,在距南極點約900公裡的位置,發現了白堊紀時期的森林土壤。能夠發現保存了如此多完好細節的古老森林本就已是一件令人驚嘆的事,而更令人驚訝的是,它還揭示了一個比之前以為的要溫暖得多的南極世界。○ 在8.3千萬年前到9.2千萬年前,在距離南極900公裡以內的一片溫帶雨林。
  • 洛陽青要山自然保護區:遊客抓到「大蝌蚪」 不料竟是娃娃魚
    遊客抓到「大蝌蚪」,不料竟是娃娃魚  18日中午,在青要山自然保護區鎖龍門景點附近,正在拍照的來自鄭州的一家三口意外發現,河流淺水處有一個黑油油的小傢伙正在爬動。這個小傢伙長10餘釐米,背後看起來像魚,卻又長出了小腳丫子,爬動起來憨態可掬。  小傢伙被撈了出來,裝進一個礦泉水瓶裡,經過的遊客紛紛上前看稀罕。大蝌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