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卜勒效應可能幫助天文學家發現了一類從未見過的黑洞

2020-12-04 萬象經驗

黑洞是天體物理學家理解宇宙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如此重要,以至於科學家們一直試圖對銀河系中的所有黑洞進行普查。

但新的研究表明,他們的搜尋可能錯過了一整類他們不知道的黑洞。

10月31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天文學家提供了一種尋找黑洞的新方法,並表明有可能存在一類比宇宙中已知的最小黑洞還要小的黑洞。

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天文學教授託德·湯普森:「我們的發現表明,在尋找黑洞的過程中,還有另外一個種類的黑洞有待我們去探索。」

人們總是試圖理解超新星和超大質量恆星是如何爆炸的,以及元素如何在超大質量恆星中形成。因此,如果我們能發現一個新的黑洞種群,它將告訴我們更多信息:哪些恆星會爆炸,哪些恆星會形成黑洞,哪些會形成中子星。這將開闢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想像一下,如果一個城市的人口普查只統計身高在2米以下的人,而人口普查員甚至不知道身高在2米以上的人的存在。這會導致那次人口普查的數據是不完整的,提供的人口情況是不準確的。這就是在尋找黑洞過程中所發生的事情。

天文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在尋找黑洞,黑洞的引力非常強大,任何物質,任何輻射,都無法逃脫。當一些恆星死亡、收縮並爆炸時,黑洞就形成了。天文學家也一直在尋找中子星,中子星是一些恆星死亡和坍縮時形成的小而緻密的恆星。

兩者都能提供關於地球上的元素以及恆星如何生存和死亡的有趣信息。但是為了揭示這些信息,天文學家們首先必須弄清楚黑洞的位置。為了找出黑洞的位置,他們需要知道他們在尋找什麼。

黑洞通常存在於所謂的雙星系統中。這意味著兩顆恆星之間的距離足夠近,可以通過引力把它們鎖在一起,形成一個相互環繞的軌道。當其中一顆恆星死亡時,另一顆仍可以存在,仍然繞著死去的恆星所在的空間旋轉。

多年來,科學家們所知道的黑洞的質量都在太陽質量的5到15倍之間。已知的中子星一般不超過太陽質量的2.1倍,如果它們超過太陽質量的2.5倍,它們就會坍縮成黑洞。

但在2017年夏天,一項名為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的調查發現,兩個黑洞在180萬光年之外的星系中合併在一起。其中一個黑洞的質量是太陽的31倍,另一個大約是太陽質量的25倍。

湯普森和其他天體物理學家長期以來一直懷疑,黑洞的大小可能超出已知範圍,而LIGO的發現證明,黑洞可能更大。但是在最大的中子星和最小的黑洞之間仍然存在一個尺寸窗口。湯普森決定看看他是否能解開這個謎。

他和其他科學家開始梳理遠地點的數據,阿帕奇點天文臺的星系演化實驗收集了銀河系中約10萬顆恆星的光譜。湯普森意識到,利用都卜勒效應,這些光譜可以顯示出一顆恆星是否在繞著另一個物體運行。光譜的變化可以顯示出一顆恆星在繞著一個看不見的伴星運行。

湯普森開始梳理數據,尋找那些顯示出這種變化的恆星,這些恆星可能正在繞著一個黑洞運行。

然後,他將遠地點數據縮小到200顆最有趣的恆星。他把數據交給了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生助理塔林杜·賈亞辛哈,後者從ASAS-SN收集了每一個可能的雙星系統的數千張圖像。

他們的數據分析發現了一顆巨大的紅星,它似乎在繞著什麼東西運行,但根據他們的計算,這個東西可能比銀河系中已知的黑洞小得多,但比大多數已知的中子星大得多。

經過更多的計算和來自提林哈斯特反射器梯級光譜儀以及蓋亞衛星的額外數據,他們意識到他們發現了一個低質量黑洞,大概是太陽質量的3.3倍。

「我們在這裡所做的是提出了一種尋找黑洞的新方法,但我們也可能發現了天文學家此前不知道的一類低質量黑洞。」湯普森說。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可能發現了有史以來最小的黑洞
    研究銀河系黑洞的天文學家們發現了他們所認為的一種新型黑洞。這類之前不為人知的黑洞可能比之前被稱為最小黑洞要小。如果一顆恆星死亡,另一顆仍會圍繞它所在的空間運行,即使那個空間現在被黑洞或中子星填充。在這項研究之前,天文學家發現黑洞的質量是太陽的5到15倍,而中子星的質量只有太陽的2倍。但是,如果中子星的質量達到太陽質量的2.5倍以上,它就會坍縮成黑洞。然後,這個黑洞會增長。
  • 「不可能質量」黑洞:天文學家首次發現中等質量黑洞
    發表研究報告稱,引力波探測器LIGO/Virgo發現了一個142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這是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中等質量黑洞,也是目前藉助引力波觀測到的最大的黑洞。 「不可能質量」的黑洞與「迄今最強」引力波源據CNN報導,歐洲南方天文臺曾在4月16日發布消息,天文學家利用甚大望遠鏡(VLT)首次觀測到一顆圍繞銀河系中心
  • 天文學家對一個一年內消失又重新出現的黑洞感到困惑
    來源:cnBeta.COM據外媒報導,黑洞在天空中常常非常「耀眼」。這是因為它們周圍有一個由塵埃和氣體組成的熾熱發光的環,稱為黑洞「日冕」。現在,天文學家一直疑惑地目睹了一個黑洞的「日冕」突然消失--但奇怪的是幾個月後它又重新出現了。 這個黑洞是一個超大質量「怪物」,位於大約1億光年外的星系中心。
  • 天文學家發現最小黑洞存在的證據
    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項新研究,詳細介紹了新型黑洞的潛在存在,這種黑洞比目前已知的宇宙中最小的黑洞更小。 發現一種新型黑洞將幫助天文學家完成發現和分類黑洞的任務,最終增進我們對周圍宇宙的了解。
  • 聲音的都卜勒效應是由於速度差,那光的都卜勒效應又是由於什麼?
    我們經常會聽到疾馳而來的火車音調變高、或者勻速遠離時音調變低,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都卜勒效應,那麼既然聲波具有都卜勒效應,那麼光波呢?首先給出確定答案:光的都卜勒效應是存在的!就是紅移與藍移現象!聲的都卜勒效應生活中聲音的都卜勒效應非常容易感受到,嗡嗡的火車聲是最令人深刻的。
  • 發現2.5萬光年外的黑洞附近,每8分鐘爆發一次黑洞風
    這種氣體(電離氦和氫)每8分鐘就會爆發一次,這是首次在黑洞周圍發現這種現象,這項發現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研究對象是Swift J1357.2-0933,首次被發現是一個x射線瞬態系統:一個表現出劇烈爆發的系統。這些瞬態都是由一顆低質量恆星(類似於太陽)和一顆緻密物體(可以是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組成。
  • 都卜勒效應的發現及原理
    雖然不像蘋果砸到牛頓頭上,激發「萬有引力」的靈感那麼神奇,都卜勒效應也是一個偶然的發現。
  • 銀河系中心的黑洞似乎變得越來越飢餓,此前從未見它這樣餓過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該研究的聯合高級作者安德裡亞·蓋茲(Andrea Ghez)表示:在我們研究超大質量黑洞的24年中,從未見過這樣的事情。天文學家們想知道黑洞是如何成長並影響星系和宇宙的演化,想知道為什麼超大質量洞變得更亮,以及它是如何變得更亮的。新發現是基於對被稱為人馬座A*的黑洞(SGR A*)4月和5月在凱克天文臺四個晚上的觀測。
  • 都卜勒效應和我們的生活日常
    這一比值越大,改變就越明顯,這就是都卜勒效應的定義。彩超應用就是都卜勒效應的原理都卜勒經過更加細入的研究發現聲源完成一次全振動時會向外發出一個固定波長的波,頻率表示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全振動的次數,因此波源的頻率等於單位時間內波源發出的完全波的個數。
  • 天文學家稱發現「宇宙黎明時分」已知最大質量的黑洞
    原標題:天文學家稱發現「宇宙黎明時分」已知最大質量的黑洞   原標題:天文學家發現罕見大質量黑洞   新華社華盛頓2月25日電 (記者林小春)中外天文學家25日報告說,他們發現了「宇宙黎明時分」已知最大質量的黑洞。
  • 天文學家發現已知最遙遠超大質量黑洞
    新華社洛杉磯12月6日電(記者郭爽)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等機構的研究人員6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報告說,觀測到了迄今已知最遙遠的超大黑洞,其質量約是太陽的8億倍。  這個國際研究小組利用美國航天局的廣域紅外線巡天探測衛星(WISE),以及位於智利的麥哲倫望遠鏡,在遙遠的宇宙深處發現了一個類星體,其中心存在一個巨大黑洞,這個黑洞正在吞噬周圍的物質。  類星體是天文學家對一類遙遠天體的稱呼,它們通常包括一個中央黑洞和周圍的星雲,由於黑洞吞噬周圍物質時所釋放的大量能量,它們在宇宙中顯得非常明亮。
  • 首次發現2.5萬光年外的黑洞附近,每8分鐘爆發一次黑洞風
    天體物理學家在距離地球至少2.5萬光年的一個黑洞附近,發現了一股非常熾熱、密度很高的外溢黑洞風。這種氣體(電離氦和氫)每8分鐘就會爆發一次,這是首次在黑洞周圍發現這種現象,這項發現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研究對象是Swift J1357.2-0933,首次被發現是一個x射線瞬態系統:一個表現出劇烈爆發的系統。
  • 天文學家發現了宇宙中最古老、最遙遠的「超大質量」黑洞和類星體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個非常非常遙遠的星系裡…… 天文學家周二宣布,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古老、最遙遠的「超大質量」黑洞和類星體。 黑洞和類星體的年齡超過130億歲,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黑洞和類星體,這讓天文學家對早期宇宙中巨大星系的形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 研究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可能並不是黑洞……
    參考消息網10月22日報導 澳大利亞科學預警網站10月21日發表題為《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其實可能並不是黑洞》的報導,全文摘編如下:今年早些時候,科學家確認一個天體是已經發現的距離我們最近的黑洞,現在該天體可能被降級。重新分析相關數據之後,不同的科學研究團隊得出結論,認為這個名為HR 6819的天體系統並不包含黑洞。
  • 研究發現: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可能並不是黑洞……
    澳大利亞科學預警網站10月21日發表題為《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其實可能並不是黑洞》的報導,全文摘編如下:今年早些時候,科學家確認一個天體是已經發現的距離我們最近的黑洞,現在該天體可能被降級。重新分析相關數據之後,不同的科學研究團隊得出結論,認為這個名為HR 6819的天體系統並不包含黑洞。相反,科學家發現,可能只是兩顆恆星的雙星軌道稍有異常,造成了解釋難度。HR 6819系統距離地球約1120光年,一段時間以來一直是個謎。
  • 天文學家第一次發現了超罕見的黑洞
    天文學家發現的黑洞有兩種不同的大小:恆星黑洞(又名collapsars),它們是由垂死恆星的內爆而生黑洞的質量範圍是太陽的數百萬至數十億。但是,找到質量範圍介於兩者之間的黑洞極為罕見。直到今天。 與雷射幹涉法引力波天文臺科學合作社(LSC)和處女座合作社合作的國際天文學家團隊周三宣布,他們有史以來第一次直接觀察到由中間質量的形成而產生的引力波。黑洞(IMBH)-它的質量是我們當地恆星的142倍。該團隊利用了美國的兩個LIGO傳感器以及義大利的第三個LIGO傳感器進行觀測。
  • 太陽海嘯、嬰兒黑洞……2019你可能忽視的九大太空發現
    這些氣泡被認為已存在千百萬年之久,很可能與銀河系中心的黑洞發生的一次大爆炸有關——但費米泡很罕見,因為通常只能用超強伽馬射線和X射線望遠鏡才能看到它們。不過,天文學家今年9月首次觀測到了這些射線波氣泡,發現大量高能氣體在氣泡中流動,可能讓它們變得更大。費米煙囪銀河系的中心是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其引力大得驚人,像膠水一樣將銀河系黏在一起。
  • 高中物理說課稿:《都卜勒效應》
    4、教學重點:都卜勒效應的理解。5、教學難點:波源與觀察者發生相對運動時,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變化的分析6、教學關鍵:通過輔助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波源頻率與觀察者接收到頻率的不同。都卜勒效應是在波源和觀察者之間有相對運動時產生的現象,比波動現象又複雜了一些,要理解都卜勒效應,可藉助多媒體課件,模擬實例(過程放慢)運用波的知識和運動學知識,指導學生分析,突破難點;引導學生思考「旁批」,用「極端假設」的方法,以幫助理解都卜勒效應,滲透物理學研究問題的方法。課件展示都卜勒效應在現代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以開闊眼界和引起學生興趣。
  • 天文學「四大發現」之一,可以「秒殺」黑洞的天體!
    不過,後來發現有些類星體的周圍有微弱的星雲狀包層,同時有一些有噴流狀結構,因此其外觀與恆星並不完全相似。所以嚴格說來,「類星體」這個名稱已經算不上名副其實了。 如今,多數天文學家認為,類星體乃是星系一級的天體,它們可能是某些活動劇烈的星系核心部分。
  • 天文學家發現最大黑洞質量相當於170億個太陽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1月28日報導】題:巨型黑洞是迄今發現的最大的    天文學家在距地球約2.5億光年的一個小型星系中發現了可能是已知最大黑洞的東西。    這一特大質量黑洞相當於1 7 0億個太陽,位於英仙座    NGC 1277星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