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不像蘋果砸到牛頓頭上,激發「萬有引力」的靈感那麼神奇,都卜勒效應也是一個偶然的發現。
1842年的一天,都卜勒正路過鐵路交叉處,恰逢一列火車從他身旁馳過,他發現火車從遠而近時汽笛聲變響,音調變尖,而火車從近而遠時汽笛聲變弱,音調變低。他對這個物理現象感到極大興趣,並進行了研究。發現這是由于振源與觀察者之間存在著相對運動,使觀察者聽到的聲音頻率不同于振源頻率的現象。這就是頻移現象。因為,聲源相對於觀測者在運動時,觀測者所聽到的聲音會發生變化。當聲源離觀測者而去時,聲波的波長增加,音調變得低沉,當聲源接近觀測者時,聲波的波長減小,音調就變高。音調的變化同聲源與觀測者間的相對速度和聲速的比值有關。這一比值越大,改變就越顯著,後人把它稱為「都卜勒效應」。
都卜勒效應1
都卜勒效應指出,波在波源移向觀察者接近時接收頻率變高,而在波源遠離觀察者時接收頻率變低。當觀察者移動時也能得到同樣的結論。但是由於缺少實驗設備,都卜勒當時沒有用實驗驗證,幾年後有人請一隊小號手在平板車上演奏,再請訓練有素的音樂家用耳朵來辨別音調的變化,以驗證該效應。假設原有波源的波長為λ,波速為c,觀察者移動速度為v:當觀察者走近波源時觀察到的波源頻率為(c+v)/λ,反之則觀察到的波源頻率為(c-v)/λ。一個常被使用的例子是火車的汽笛聲,當火車接近觀察者時,如果觀察者遠離波源,其汽鳴聲會比平常更刺耳。你可以在火車經過時聽出刺耳聲的變化。同樣的情況還有:警車的警報聲和賽車的發動機聲。
如果把聲波視為有規律間隔發射的脈衝,可以想像若你每走一步,便發射了一個脈衝,那麼在你之前的每一個脈衝都比你站立不動時更接近你自己。而在你後面的聲源則比原來不動時遠了一步。或者說,在你之前的脈衝頻率比平常變高,而在你之後的脈衝頻率比平常變低了。
產生原因:聲源完成一次全震動,向外發出一個波長的波,頻率表示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全振動的次數,因此波源的頻率等於單位時間內波源發出的完全波的個數,而觀察者聽到的聲音的音調,是由觀察者接受到的頻率,即單位時間接收到的完全波的個數決定的。當波源和觀察者有相對運動時,觀察者接收到的頻率會改變.在單位時間內,觀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個數增多,即接收到的頻率增大.同樣的道理,當觀察者遠離波源,觀察者在單位時間內接收到的完全波的個數減少,即接收到的頻率減小。
文章內容選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