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一則新聞刷屏了,各大媒體爭相報導。事情是國航北京飛杭州的航班在飛行途中突然遭遇顛簸而驟降,導致兩名空乘受傷,同時一名乘客描述自己從座位上飛了起來。
國內媒體給出的標題普遍是,國航客機兩分鐘內驟降千米。根據首發這則消息的某大V博主的描述,客機是在兩分鐘內驟降了1000米,通過Flightradar24看到的數據也與事實符合。
這則消息發出後,迅速成為全網關注的焦點,網民普遍的反應是:太恐怖了,以後再也不敢坐飛機了等等等等。
事實真的如此恐怖嗎?但凡學過初中物理或者坐過飛機的乘客,稍微動動腦子想想,這則新聞是有多麼可笑了。
兩分鐘內下降1000是個什麼概念呢?先來做一道數學題吧
如果120秒內下降1000米,相當於8米/秒, 也就是說相當於28.8公裡/小時的速度,這個速度就是城市裡一輛公交車的正常行駛速度,或者說是早晚高峰時,你開著自己的私家車慢吞吞的在路上行駛。
這樣的一個速度,對於飛機上的乘客感受而言,是沒有什麼太大的感知的,當然前提是你要經常乘坐飛機,就會明白這是一個什麼情況。
而新聞中提到的乘客從座椅上飛起來,同時導致兩名空乘受傷,是因為飛機遭遇了劇烈的晴空顛簸,由於乘客沒有系安全帶,他肯定是要配合一下牛頓第一定律,向著反方向飛上去的,同時可以體驗一下瞬間失重的感受。空乘正在客艙中行走,當然也免不了這一劫。
這是飛行途中經常會遇見的特殊情況,但不是異常情況,通常飛行員遇到這種突發時,會迅速將飛機的高度進行調整,以躲避這種突如其來的晴空顛簸(飛行雷達發現不了這種顛簸氣流),這樣就出現了上文所提到的兩分鐘內下降1000米的情況。
事實上,國內媒體對於這種飛機突然遭遇強烈顛簸而導致受傷的報導經常出現,通常都是有驚無險,因為這是大自然與人類科技文明的正常對抗的必然結果,無須過分恐慌。人類科技文明發展到今天,已經完全可以應付這種突發情況。
但事情最糟糕的情況在於,部分媒體對於這種事實不加以獨立思考,用兩分鐘驟降千米這種幼稚可笑的描述來強化讀者的恐慌心理,實在有失水準。
今年入夏,國內天氣不太平,到處都在下大暴雨,全國空域的空氣對流十分劇烈,這就導致飛機出現劇烈顛簸的概率大幅度增加,不久前,東航和深航的航班也在同一天內遭遇此類特殊情況,但都安然無恙。
當然,航空界這兩年不太平,從馬航到波音737頻繁出事,很多有飛行恐懼的人有了心理陰影,一見到此類新聞就神經緊張,可以理解。但是作為媒體人,在進行新聞報導的時候,至少應該具備做新聞的專業素養,對事實進行最基本的分析和核實,不要為了流量就發驚悚的標題獲取流量,喪失了基本的新聞職業判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