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疫情反撲時,三文魚意外的被推上風口浪尖。不少朋友也因此注意到,水產類食物有微生物、寄生蟲這個角度的風險。
這個角度的風險,可以通過將食物充分加熱來解除。但水產類還有其他風險,並不是做熟就能解除的。
這就是水產類食物普遍存在的,「重金屬富集」的風險。
魚體內的重金屬,從何而來?
水產類食物,包含魚、蝦、貝類等等。
無論是生活在海水還是淡水中,開放式水源都難免遭受人類活動帶來汙染,這些重金屬、有機汙染物就有機會富集在水生生物體內。
越是處於食物鏈頂端的大型肉食魚類,所富集的有害物越多,且呈指數式增長。
一般來說,正常食量吃魚蝦都是安全的。
但如果進食一定量大型肉食魚類,且重金屬等汙染物到達一定級別的時候,便會對人體造成較大的危害,甚至造成急性中毒。
對於孕婦與兒童來說更需要謹慎,美國FDA也特別建議孕期避免食用的大型肉食魚類,包括旗魚、鯊魚、鯖魚、大眼金槍魚等7種。
超量的重金屬,尤其是汞,進入孕婦體內後,會損害胎兒的神經系統,造成認知水平低下,對於兒童來說,最大的危害是影響智力發育。
魚越大,體內重金屬越多嗎?
處於食物鏈頂端的大型肉食魚類,重金屬富集量確實比小魚小蝦要高很多。
但判斷其是否處於食物鏈頂端,也不全是按大小個兒來區分的。
一方面,哪怕是同一品種,大小個頭差異也非常大;另一方面有些體型較大的魚,也是溫柔的草食或雜食魚,汙染也較輕,食用較為安全。
比如:三文魚比石斑魚體型要更大,但三文魚就相對安全,而石斑魚是海洋中的頂級捕食者,重金屬富集量更高。
這麼可怕,還能不能吃魚?
總的來說,魚蝦貝類的健康益處還是非常大的。如果平時很愛吃肉,那麼替換一部分額度來吃魚蝦,也更加健康。
1. 每日食用推薦量
按照《中國居民膳食寶塔》的推薦,每天魚蝦類的食用量推薦40-75g,相當於一個手掌心。
這個推薦量指的是去掉頭尾、魚骨後,可以吃進肚的部分。如果做不到每天都吃這麼標準,綜合下來每周吃上2-3次魚,每次不超過半斤即可。
參考安排:
1. 可食部幾乎100%的三文魚、鱈魚、龍利魚,每周吃三次,每次150g,一周450g就剛剛好。
2. 可食部在50%左右的鮮魚活蝦,一周買兩次,每次1斤左右。這樣一周食用總量不超過1斤,也可以。
常見水產類食物可食部數據在:
我們常說要吃瘦肉,而說到魚,反而更推薦選擇高脂肪魚。
三文魚、鱈魚等等這些深海魚,富含珍貴的ω-3系列多不飽和脂肪酸,對心血管、大腦的健康十分有益,推薦納入日常食譜。
2. 選擇更合適的品種:
2019年初,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聯合環境保護署(EPA)發布了新一版的魚類消費建議:
安全的品類 - 推薦選擇
三文魚、鱈魚、魷魚、羅非魚、淡水鮭魚、沙丁魚、鱸魚、鯧魚、比目魚、鯰魚、黑鱸魚、鯷魚、大西洋細須石首魚、大西洋鯖魚、鯡魚、梭魚、鰩魚、罐裝淡金槍魚、白魚等。
蛤蜊、螃蟹、小龍蝦、大龍蝦、生蠔、扇貝等。
以上魚蝦處於食物鏈相對較低的位置,體內重金屬富集量相對較少,比較安全。
我們常吃的品種絕大多數都在這一類,比較安全,無需太擔心。
相對安全的品類 - 適量吃
鯉魚、石斑魚、大西洋方頭魚、罐裝或解凍白金槍魚、黃鰭金槍魚、大比目魚、鯕鰍、牛魚、齒魚、安康魚、巖魚、黑鱈、羊鯛、鯛魚、西班牙鯖魚、條紋鱸、白姑魚等。
不安全的品類 - 儘量不吃
大西洋馬鮫、鯊魚、墨西哥灣方頭魚、大馬林魚、劍魚、紅羅非魚、大眼金槍魚。
大眾日料店,常用到大眼金槍魚,建議控制食用頻率,積極選擇其他品種,如果是孕婦還是放棄為妙。
其他不安全的魚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不是很常見,整體來說,吃常見的魚蝦、少獵奇、每次別吃太多,就非常安全了。
3. 選擇更新鮮的成色
有的人不愛吃魚蝦,總覺得有股腥氣,那很有可能就是因為食材品質不太行,新鮮的魚蝦腥味少而鮮味足,十分美味。
買鮮魚:
觀察水質和魚蝦的遊動狀態,可以辨別優劣。
買冰鮮魚:
選擇眼睛飽滿不凹陷、沒有明顯異味、表面不黏膩、且較為有彈性的魚蝦。
買冷凍魚:
超低溫速凍的魚蝦品質也非常好,但是對儲存方式要求比較高。購買時儘量保持全程冷鏈(冷藏),如果商品內部有結晶冰塊,可能已經有過解凍的情況,儘量不選。
魚蝦貝類,是健康的食物,選擇大眾品種,新鮮成色,就能吃出健康和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