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和地球一樣多的地表水!行星改造計劃

2020-08-30 探索XXX

無論是金星還是火星,我們都知道它們是環境惡劣,一片荒蕪的星球。但如果它們也擁有和地球一樣多的地表水,會是什麼樣子?


假想火星地圖

火星假想圖

這幅火星假想地圖是由尼泊爾特裡布萬大學的學生巴塔拉依繪製的。作為一名環境工程師,他對埃隆·馬斯克的火星計劃十分感興趣。於是他計算了維持火星上生命所需的水量,以及這些水量的來源:未來100年將到達火星附近的彗星。

火星上的奧林匹斯山

巴塔拉伊指出,在這張地圖中,火星的海平面低於地球水平面約1211米。火星上的奧林匹斯山在圖片中被描繪成最左上角的一個黑點。作為太陽系中最大的火山,奧林匹斯山的高度是珠穆朗瑪峰的兩倍多,它高出假想海平面約20076米。

巴塔拉伊還製作了一個視頻來幫助展示地圖的比例,包括東部大陸,西部大陸,和奧林匹斯山。當然也許火星上還沒有水是件好事,因為在這些圖中,SpaceX的著陸地點似乎在水下。

我們的近鄰 - 金星

很快,又有人對金星也做了同樣的事情:假想它也擁有和地球一樣多的地表水。

金星的假想地圖與巴塔拉伊的火星地圖有相似之處。可能與大家熟悉的火星不同,很多人並不了解金星的狀況。金星有著極其惡劣的地表環境,它的表面溫度高達465攝氏度,大氣中厚重的酸性雲在短短5天內就可以環繞整個星球。

金星

人類對金星的探索十分坎坷。前蘇聯的Venera 13探測器曾經在1982年登陸金星,但它只生存了127分鐘。但是像卡爾·薩根這樣的專家已經提出了使這個危險的星球地球化的方法,並使它的表面更加適宜居住。金星和地球大小相似,而且離我們的星球更近,是火星離地球的距離的大約一半。

金星假象地圖

這張金星假想地圖顯示,其北部是一個多山的大陸,東部是一系列較為平坦的土地,西部是一系列大島,南部是一個大群島。

假想地圖相當準確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行星科學副教授保羅·貝尼認為「這張地圖相當準確,因為它採用了金星真實世界的數字海拔模型,並在上面加上了一個假想『海平面』」。

「我不知道『如果金星上有和地球一樣多的水』這部分有多真實,但我猜,繪製這張地圖的人為地球選擇了一個平均海洋深度,並把金星的地形『淹沒』到了同樣的深度。」

金星假想圖

然而這樣的海洋會產生河流、降雨和湖泊,這意味著在侵蝕和其他自然運動之後,金星表面會看起來非常不同。一個有海洋的行星可能會有板塊構造,這也會改變其地理特徵。保羅·貝尼說,也許最重要的是,金星的氣候對海洋的生存來說是可怕的。「實際上,這根本不現實。」

行星改造計劃

讓金星地球化並不是一個新鮮話題。早在1961年,卡爾·薩根就曾提出將藻類播撒到金星雲層中進行光合作用以減少二氧化碳。但三十年後,他不得不承認這個計劃行不通:金星大氣比預期的要厚得多。

在1991年《英國星際學會雜誌》上曾刊登了一篇的論文,科學家保羅·伯奇提出在金星上遮擋陽光來降溫。他提出了一種絕緣罩來阻止重新蒸發,並用彗星冰來補充水分,使用太陽鏡移動其運行軌道,並製造出一個24小時的晝夜周期。伯奇認為整個過程可能需要200年左右的時間。


但如此規模的改變一個星球並非易事。NASA工程師傑弗裡·蘭迪斯在2011年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解釋說,大多數提案都涉及試圖消除溫室氣體效應,這將需要大量的能源或高度先進的技術。蘭迪斯說,實際上,這些提議都在嘗試逆轉氣候變化,讓金星回到以前假設的狀態。

改變行星的計劃似乎還很遙遠,但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火星還是金星,都很有可能和地球一樣有一個適宜的環境。有一些證據表明金星可能曾經有過類似地球的海洋,這是人類未來可以研究的問題。想想藍色的金星曾經是什麼樣子,以及為什麼它的氣候變成了今天這個地獄般的世界,還是很有趣的。

相關焦點

  • 地球記:火星改造計劃
    地球面臨的威脅也不僅僅如此,每年都有數十顆小行星從地球周圍掠過,也許一顆就會讓生命的紀元從新開始,這不是道聽途學,每一次生物大滅絕都有一定的規律可查,可能是太陽系在銀河系中公轉位置有關,導致柯伊伯帶彗星和隕石瘋狂湧入內星系,導致的撞擊有關。我們是高等生物,當然要為生命的種子開枝發芽,要靠自己的智慧去改變,去探索,去行動。
  • 恢復了磁場,就可以把火星改造成第二個地球嗎?
    但現在即便是恢復了火星的磁場,也未必可以使火星重新擁有孕育生命的條件。更不用說恢復一顆死亡星球的磁場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根據火星探測器對火星地表巖石磁性記錄數據測量的結果分析,科學家們判斷火星曾經擁有自己的磁場。
  • 地球擁有生命,而相鄰的兩顆行星卻並不宜居,因為它們沒有月球
    地球如此熱鬧,但在宇宙之中卻倍感孤獨,因為地球是已知的唯一擁有生命的星球,在地球之外,哪怕是與地球最近的兩個鄰居行星,它們上面也是沒有生命的,至少現在是沒有的。那麼地球為何如此特別呢?地球能夠成為一顆宜居行星是由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比如地球要位於太陽系的宜居帶之內,要擁有大氣、磁場、液態水,要能夠較少遭受宇宙中小型天體的撞擊,而為了讓地球成為這樣一顆宜居行星,地球的小兄弟球,也是立下了汗馬功勞。球是地球唯一的一顆天然衛星,也是太陽系中最為特別的一顆衛星,因為從月球與地球的比例上來講,月球太大了。
  • 我們的銀河系可能擁有100億顆與地球一樣的行星
    正文銀河系非常巨大,為了尋找行星,我們只掃描了其中最微小的一部分。我們發現了幾千顆行星圍繞著遙遠的恆星運行,現在,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已經利用這一數據來估計整個星系中類似地球的系外行星的數量——他們將這個數字限制在50到100億之間。有很多地方可以尋找外星生命。當然,我們不知道有多少類地外行星存在,我們甚至無法確定「類地球」在其他阿特斯系統中意味著什麼。
  • 全星只擁有一種氣候的行星:沙漠行星
    科學家發現沙漠行星比海洋行星適宜生命存在 從科學角度來看,科幻小說和電影中的沙漠行星並不真實。因為該類行星上缺乏植被,無法進行光合作用,進而也就缺乏氧氣,並不適於人類生存。除非像沙丘般設定有其他維持氧氣平衡的機制,或者並非完全只有沙漠的表面。 沙漠行星表面沒有海洋,卻擁有廣袤的乾旱沙漠,可能零星分布著綠洲。
  • 這顆星球和地球如同姊妹,現今卻如同地獄,但未來它或成物種天堂
    星際空間雖然接近真空,然而動輒以幾光年,幾十光年計的距離猶如銅牆鐵壁一樣阻擋我們向著太陽系外跨越,所以預估千年之內人類都難以走出太陽系,系外移民也是不現實的。其實我們不必捨近求遠緣木求魚,我們不妨把目光瞄向距離我們最近的行星金星上,雖然它的先天條件不足,但是如果我們對其加以改造,它就能成為最適合人類移民的星球。為什麼這麼說呢?
  • 導致火星地表水水失蹤幾種原因
    火星是地球軌道外側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自十九世紀天文學家洛厄爾通過望遠鏡觀測到其表面的峽谷、「運河」之後,人類就開始幻想那是一顆可供生命居住的行星,二十世紀初人們甚至猜測有火星人的存在。隨著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美國的「海盜」號無人飛船登陸火星,人們對於火星人的幻想從此破滅。
  • 地球為何有生命,地球和其他7大行星比,擁有哪些有利條件?
    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中的一個,也是是個巖質行星中最大的一個,並且也是目前已知唯一擁有智慧生命的星球,雖然其他星球都研究了許多遍,但是卻一直都沒能夠發現有地外生命的存在。不過卻一直都沒有放棄尋找,就算是研究了幾十年的火星,科學家依然在探尋這上面存在生命的可能。
  • 我們應該已經發現了和地球一樣適合生命存在的行星
    太陽系外至少有二十多顆行星可能和地球一樣適合生命存在。Schulze-Makuch和他的同事們的目標是尋找「超適宜居住」的系外行星,它們不僅在宜居區,與恆星的位置不太遠,也不太近,而且還擁有其他可使它們成為生命繁衍的好地方的特徵。這些特徵包括一顆大小和壽命合適的恆星,特別是考慮到複雜生命在地球上進化需要35億年,而像人類一樣先進的生命要出現需要40億年。
  • 地球之外的七大行星, 哪一個最合適改造成第二個地球呢?
    對人類而言,「第二個地球」應該指的是適合人類居住。這樣在太陽系中只有火星最適合人類去改造。 太陽系中,處在宜居帶內的行星只有兩顆,那就是地球和火星。水星距離太陽很近,溫度很高不適合人類的生存。
  • 行星改造好玩嗎 行星改造遊戲介紹[多圖]
    遊戲很棒,也很肝,肝到爆炸,但是我不扣星,這種造物主的成就感,讓我太舒適了ớ ₃ờ,我改造所有行星難度都是中等,生物量的那種,一點小攻略,我自己用的很舒服,一開始送的錢全部升礦種類,然後開礦,優先升滿礦種類,資金就很充裕了,想建什麼想拆什麼都無壓力隨便用,然後就是掏出計算器,算就完事了,自己安裝的設施多少分鐘加減多少,別一大早起來行星被淹了,大氣壓過高,氣溫能烤熟人之類的,
  • 假如地球擁有像土星一樣的光環,地球上的一切將會變成什麼樣?
    在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中,就有四顆行星擁有行星環了,但最突出最絢麗的還要屬土星的土星環,那麼,絢麗的土星環是怎麼形成的呢?有科學家認為:土星環主要是由無數塊小的碎片組成的,這些碎片最小也只有幾米大,來自於宇宙中已經瓦解的行星。
  • 燒這麼多錢去火星到底為了啥?
    2020年可謂是火星元年,中國,美國和阿聯分別在今年7月開啟了新一輪的火星探測計劃,預計在不久的將來還會派遣太空人登陸火星,甚至要開啟火星移民計劃,但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去火星?僅僅是因為它離我們近麼?
  • 和地球一樣都是行星的木星,為什麼變得那麼大呢?
    導語:和地球一樣都是行星的木星,為什麼變得那麼大呢?大家好,我是小編周立香高興,歡迎大家來閱讀小編周立香高興的文章,在這裡每天都有新的有關宇宙神奇事物最新設計的消息來告訴大家,歡迎大家駐足小編周立香高興的文章。
  • 水似乎無孔不入,為什麼地表水不會滲入地球深處?
    而地球也不是一個密封的球體,根據板塊構造學說, 地球表層是由幾大板塊拼接而成,並且這些板塊之間處於不斷移動之中。可是,地球的總水量,大體上並沒有過於明顯的變化,也就是說,地球上江河湖海中的水,沒有從板塊的縫隙裡滲入地心,而僅僅是在地球表面循環,這是為什麼呢?水能滲入地球內部多深?滲進去的水去了哪裡?由於地球的板塊運動,地表上的一部分水確實會滲入地球內部。
  • 可能比地球更好的「超宜居」行星正在被發現
    當科學家們在太陽系之外尋找其他可能存在生命的行星時,像地球這樣的行星可能不是最好的答案。​在新的研究中,科學家們從4500顆外行星中,確定了24顆行星。它們都在100光年之外,是超級宜居行星的候選人,它們的星球環境可能比地球更適合生命(比地球更古老、更大、更溫暖、更溼潤)。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已經證實了這些行星上存在生命。​在選定的24顆行星中,一顆名為K的行星是所有候選人中最理想的。其所在星系的恆星比我們的太陽更冷,質量更小,甚至更暗,但它們可以持續200億到700億年。
  • 一對與地球和太陽驚人相似的「行星—恆星」被發現
    外媒稱,科學家們發現了一顆可能宜居的系外行星及其所屬恆星,它們與地球和太陽的相似度高於其他任何已知的一對「行星-恆星」。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英國版6月10日報導,那顆行星——目前仍被視為候選行星,直至進一步確認——與其所屬恆星距離適當,由此為該行星上存在液態地表水提供了條件。這意味著,該行星可能可以容納生命。那個類的世界的大小約為地球的1.9倍。
  • 星球改造計劃或能實現
    假如人類登陸火星以後,或許可以利用以下計劃,讓火星變成第二個家園.第一項計劃是火星基地建設計劃;首先我們先看下從宇宙空間探測器傳來的信息,火星是人類企近為止發現的最類似地球的近地行星!它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的53%,質量為地球的11%。繞太陽公轉一周地球需要一年,而火星需要兩年!火星離地球的最近距離約為5千多萬公裡!按照克卜勒設計的軌道,我們將人造衛星在地球與火星最近交匯處,將宇宙飛船送進火星,在火星表面建設一個模擬地球的具有實驗研究探測性質的基地利用火星資源建立能量供應站!用於滿足生產生活需要.
  • NASA最新發現:TRAPPIST-1行星擁有比地球海洋更多的水
    在遙遠的恆星TRAPPIST-1周圍,有七顆地球大小的行星,通過對這些行星的觀測,科學家們收集到了這些行星組成的信息:TRAPPIST-1世界的水可能比地球上所有的海水還要多250倍。弄清楚這些行星的組成,是決定它們是否能支持外星生命的重要因素。但分析它們是非常棘手的。對於初識者來說,這個系統距離我們39光年遠,使用今天的技術發射太空船是不可能的。利用太陽系外圍的太空飛行器,如旅行者1號探測器,仍然需要運行超過73,000年才能到達Proxima b。
  • 《流浪地球》:執行計劃對環境破壞和人類影響巨大
    不是進入冰期,而是焚山煮海   接下來我們把目光放的更遠些,從赤道轉向發動機擴大到全球12000個行星發動機,在影片中因為地球逐漸遠離太陽,設定為在零下70多度的極寒條件下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