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鐵浮屠:人類在水下工作的必備護甲,揭秘潛水裝備的演變過程

2021-01-09 天下十三洲獵奇

隨著科學的一天天進步,人類從未停止對太空和海洋的探索。人類雖然是陸地上的高等智慧生物,卻沒有翅膀可以飛翔,也沒有鰓鰭可以在海底遨遊。

所以人類才通過自身的努力發明了在飛機和可以在海底遨遊的潛水裝備,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一看,人類是如何發明完善海中裝備的?也揭秘一下潛水裝備的發展歷程。

常年在海邊生存的人,他們可以通過訓練無裝備潛入到海底幾十米的位置進行捕撈工作,但是也堅持不了幾分鐘,所以,從古代到近代人們就想發明一種轉唄,來幫助人們在海底長時間逗留工作。

在1500年至1600年之間,古希臘人就設計出了最初的潛水裝備,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也在他的著作裡描繪了這一潛水設備的外形。它就像一個倒扣封閉的木盆一樣,人的頭就隱藏在木盆的底部隨著一同下潛入海。然後利用木盆剩餘的空氣進行呼吸。

在17世紀90年代,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對潛水裝備也非常感興趣,他對這種木盆樣式的潛水器進行了改裝,並取名為潛水鐘。他使用從水面掉入海中的重桶中的空氣為潛水員補充空氣。在當時的水下18米的位置,和5位實驗者一同堅持了一個半小時。

在18世紀10年代末哈雷又進一步的改造了潛水鐘,和助手一同在水下呆了4個小時。這種潛水設備的特點就需要在海中,有重桶可以向水下的木盆輸送空氣。當木桶的空氣用完後就要快速的返回到海面上去。

到了公元1800年以後,這種潛水設備還被還在被各國應用。19世紀70年代末,科學家查爾斯巴比奇就記錄了他隨著潛水設備下潛的經歷,因為是海底壓力的不同,他會感覺到耳朵異常地疼痛。

而且這種潛水器和海面上的人溝通的方式也非常特別,需要潛水員用榔頭敲擊潛水鐘錶面,敲擊幾下來代表各種不同的想要表達的含義。

但是這種笨重的潛水鐘製造起來非常困難,並且異常笨重。在1715年,英國人約翰萊斯布裡奇就發明了一種可以像衣服一樣穿在身上,然後下潛的潛水設備。

這種設備要比潛水鐘輕便不少,易於裝備。它是由一種特製的皮革,然後內存空氣,在頭部的位置留有玻璃觀察窗,手部的位置有防止漏水的袖口。潛水員可以把手伸出袖口,在海底進行工作。

18世紀90年代,德國人耶魯道就發明了一種帶氧氣罩的潛水服。這種潛水服的好處是,人可以隨意地在海裡進行走動。

氧氣是隨著一個管子輸送到海裡,但是也決定了這個設備的範圍和深度並不是很大,也不可能進行太廣泛的海底作業。這種帶氧氣罩的潛水服今天打開了人類探索海洋的大門。

在19世紀20年代末,海洋工作者約翰和查爾斯這對兄弟將救火服改裝為更為優良的潛水衣,這套潛水衣包括幾個部分。其中就有包括禦寒的內層潛水衣,潛水頭盔和一條可以從水面上輸送空氣到頭盔的管子。

這個頭盔沒有固定到潛水服上,而是用重力安放到潛水者的肩膀上,潛水員可以用頭盔儲存的空氣進行呼吸。在海裡時潛水員只要保證頭部正直,不會在海裡跌倒,就能保證自己的生命安全。一直到19世紀40年代,一名叫西貝的設計師改良了此套潛水服,這也成為現代潛水服的原形。

在20世紀40年代初,法國科學家弗思特發明了一種隨身攜帶氧氣瓶的潛水衣,這種氧氣潛水衣非常適合人類在水下的工作,可以在水裡自由的活動,並且不用通過輸送空氣進行活動。

現代潛水裝備非常安全便捷方便,每當氧氣罐的氧氣耗盡之後,再回到海面,更換氧氣罐即可。

我相信隨著科學的一點點進步,人類會發明出更新型更適合在海底工作的潛水裝備,也有很多人設想在不久的以後,潛水裝備可以把海水中的氧氣提取出來,供應在海底的工作人員呼吸,你們覺得呢?(圖片來自網絡,侵聯必刪)

相關焦點

  • 超潛潛水|關於潛水裝備維修和裝備保養的那點事兒
    當你精心挑選的裝備使用過後,如何進行正確的維護和潛水裝備保養才是保證你下一次潛水是否安心安全的首要事情。若有破損,請立即進行更換,避免在水下發生面鏡漏水、起霧或是腳蹼脫落類似的事件,影響潛水行程的體驗。BCD,則需要檢查充氣閥情況,看看能否正常充氣和放氣,以免在體驗潛水過程中出現充氣閥自動充氣的問題。調節器,可肉眼檢查管線是否出現破損,如果裝備長期放置或使用超過一年,在下一次潛水之前建議送至專業的授權潛水裝備維修保養中心進行維護。
  • 潛水知識丨潛水裝備篇之呼吸管
    呼吸管是可讓浮潛者的臉留在水中仍可呼吸的裝備。對於潛水運動來說,呼吸管是水肺潛水和浮潛必備的裝備,自由潛可以選用。區別是自由潛的呼吸管管壁比較軟,方便別在面鏡帶內側。備註:全乾式呼吸管的功能更加完善,但是越複雜的東西越容易出問題,全乾式呼吸管的防水閥門經常在水位下降後無法正常打開,導致使用者吸不到氣且全乾式呼吸管重量更沉,掛在面鏡一側有礙水下活動。所以大多數專業的水肺面鏡廠家配備的呼吸管都是半乾式呼吸管。
  • 水下能見度比較低的時候,潛水手電可以起到哪些幫助?
    因環境的差異,水下的能見度也都一樣,此外還會受到一些其它方面的因素影響,比如天氣,水中的微料,以及水溫變化等。在某些情況下,潛水環境有限,例如在低光洞穴或富含浮遊生物的水域中潛水時。也因此,對水下潛水的人來說,照明手電可以說是潛水必不可缺的裝備了。
  • 自由潛水,是閉氣潛水的另外一種說法,也被稱為傳統潛水
    之所以使用這種氣體一方面是為了增強氧氣存儲設備的穩定性和安全性,一方面也是為了更加符合真實空氣當中的氧含量,防止潛水人員在水下上浮時操作不當導致出現減壓病的風險。使用 NITROX潛水,優缺點並存,但要將安全作為首要考慮因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訓練可讓你擁有一個相對安全的潛水環境。
  • 人類在水中如魚得水,只因發明了這一機器,未來有望在水中生存?
    物種起源中說到所有的生命都來自於水,而水中的生命是由單細胞進化而來。我們人類也許是從水中走上了陸地。人類雖現在已經長期的定居在地球陸地上同樣但對於水中世界的探索也一直未停止過。由於受各種原因的限制,目前無法在水中生存。
  • 中國海軍水下330米巡遊 創飽和潛水新紀錄
    這次試驗任務,他們就是瞄準了300米這個目標,在實戰環境中檢驗飽和潛水技術性能,鍛鍊潛水員隊伍。2013年9月,某防救支隊新型援潛救生船「海洋島」號奉命趕赴南海,海軍飽和潛水專項試驗正式啟動。經過長達480天,歷時3年的,方案論證、預先訓練、裝備調試、水文調查等準備工作,先後順利完成了碼頭和海上60米、100米飽和潛水試驗,2015年1月,大深度潛水試驗終於迎來了終極挑戰。
  • 水下考古不是簡單的「海底撈」!更多依賴海洋探測和潛水技術
    進行一次水下考古要經歷哪些步驟?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相關專家。海洋探測技術是水下考古的基石「目前我們對考古學的大致定義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資料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科學。」山東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水下考古研究室主任王澤冰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水下考古作為考古學的一部分,是田野考古學在水域的延伸。
  • 不用氧氣瓶也能潛水!國外造出新型潛水裝備,水下呼吸全靠腿~
    除了想要上天跟太陽肩並肩,還想要下水和魚兒嘴對嘴~光有追求卻不識水性的話,下了水就得等7天以後才能上來了...最近,一家來自奧地利的初創公司就發明了一種全新的潛水工具
  • 科學家發現新型呼吸物質,能幫助人類在水下呼吸,意義重大
    空氣中的氧氣被人類經過呼吸道吸入以後,會首先到達肺部器官,進而由肺運化到身體的細胞和血液當中。人體細胞經過吸收之後,再釋放出二氧化碳排出體外,這便是哺乳動物呼吸的整個過程。這種呼吸方法讓哺乳動物非常適宜在陸地生存,但同時,也剝奪了哺乳動物、尤其是人在水中的生存能力。
  • 動物中的鐵浮屠金剛狼,外表堅硬,世上唯一將鐵注入外骨骼的動物
    在古代時期,武士們會以全身的盔甲裝備自己,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在南宋時期,金兀朮的重裝騎兵又成為鐵浮屠,一身重甲在身,敵人很難破防,從而立下了赫赫戰功。現如今也有很多動物身披盔甲比如鱷龜、海蟹,海膽等,它們中的許多也演變出了的外骨骼鎧甲,避免自身被兇悍的捕食者作為美食。但是鱷龜海蟹等生物的鎧甲成為都為鈣元素,終究沒有鐵盔鐵甲結實,碰到咬合力驚人牙口號的捕食者,也只有被咀嚼的份兒了,從古至今,是否有真正意義上裝備金屬材料外骨骼鎧甲的強悍動物呢?
  • 下潛多深,用什麼裝備?
    一、潛水潛水分輕潛和重潛,輕潛在40米以內,重潛在60米以內。飽和潛水深度大,可達到400米甚至更多。1988年,法國潛水員在飽和-巡迴潛水試驗中下潛到水下534米,是人類到達的最深水下深度。可蛙人部隊與潛水員不同,他們沒有潛水員專業的設備和技能,也不需要下潛到那麼深的深度作戰。
  • 潛水中性浮力的遙控器-BCD
    浮力控制裝置(下文簡稱:BCD),早在1960年代尚未出現,1970年代初期成為潛水活動中選擇性裝備,直至1970年代中期BCD依然成為休閒潛水中必備的裝備沒有之一
  • AIDA:什麼是自由潛水,薄荷島PB自由潛水中心
    事實上 自由潛水是一種很常見的活動,並不是媒體所描述的極限運動 。自由潛水是可以學習的 新生兒喜歡在水裡玩耍 。閉住呼吸並且沉浸在水中似乎是人類與生俱 來的能力 。長大後,我們通過重拾這種能力來學習自由潛水 。自由潛水的第一課是關於如何省略不必要的生理和心理活動,以達 到放鬆的目的 。這個過程可能需要一些時間,但是最終一定會達成 。「 放 松 」可能是自由潛水中最重要的關鍵詞 。
  • 2017國際潛水救撈與海洋工程裝備展在廈門舉行 最強海洋裝備及工程...
    央廣網廈門11月4日消息(記者 馬寧)11月3日至5日,國際潛水救撈與海洋工程裝備展覽會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海工展是我國商務部唯一批准的境內潛水救撈與海洋工程類展會,是中國乃至亞洲,唯一專注於潛水救撈、水下作業的專業展會,是在我國建設海洋強國和「一帶一路」倡議下,配合國家智慧海洋建設,服務於海洋工程行業的專業展示
  • 不攜帶任何器具,人類徒手潛水的最深紀錄是多少米?
    筆者-小文潛水原本指的是人們在水下進行探索、打撈、修理和水下工程的活動,而在近年來,潛水逐漸發展成了一種健身、休閒娛樂亦或是冒險的活動,深受年輕人的喜愛。對於一般人而言,潛水肯定是要攜帶大量相關器具,做到全副武裝才敢下水的,畢竟人類在水下每下潛10米,身體就要承受一個大氣壓的水壓。因此,在進行潛水作業時,人們必須吸入壓縮性空氣或惰氣和氧的混合氣體,以調節鼓室和鼻腔的內外壓力,而如果在潛水的過程中,上升的速度過快,很有可能會變換氣壓過快而患上減壓病。
  • 潛水新裝置Scorkl問世 可在水下呼吸10分鐘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英國《每日郵報》6月13日報導,來自墨爾本的David Hallamore發明了一款名為Scorkl的潛水裝置,可以讓人們在水下呼吸長達10分鐘,為他們打開了水下世界的大門。大多數呼吸管只能讓人們在水下呼吸兩分鐘左右,就得露出水面換氣。而且傳統的潛水裝備需要人們進行大量訓練,還需考取執照才能使用。
  • 海豹部隊如果離開了高科技裝備,那麼他們在水下寸步難行
    原標題:海豹部隊如果離開了高科技裝備,那麼他們在水下寸步難行 「海豹」隊員雖然具有精湛的水下技能和豐富的經驗,但畢竟不像真正的海豹那樣在水下行動自如。如果脫離了水下呼吸設備的幫助,人的血肉之軀在水下將寸步難行,更不用說完成作戰任務了。因此可以說,水下呼吸設備是「海豹」在水中的「戰鬥力之源」。「海豹」隊員都配備了先進可靠的水下呼吸設備,保證他們在危險的水下環境中仍能有效地執行任務。
  • 為《急先鋒》學習潛水,這位自由潛特工水下打戲不要太颯!
    也有很多網友因為這段影片被種草自由潛水,估計都像我一樣,也就看了幾十遍吧有網友表示,在水下不能呼吸,還能做到動作依然流暢,在背後定是下足了辛苦與努力。沒錯!她已經在規劃後續參與更多的自由潛水課程學習,並希望今後有機會能夠成為 PADI 自由潛水教練和參與自由潛水比賽。這次進階課程在南京附近的淡水礦坑完成。她的教練,PADI 自由潛水教練訓練官張奎對Miya課程裡的表現讚不絕口:「Miya認真,努力又有天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Miya在開放水域訓練過程中一路撿拾水底垃圾,非常具有環境保護意識。」
  • 此帖在手,潛水不愁——不懂這些潛水英語怎麼出國潛水?
    如果你要租裝備,也可以事先講好。)手電 Light Torch(夜潛必備)如果經常潛水可以買專業保險 (Insurance),如 DAN 。水下走的路線是什麼,如沿著(Follow )海牆(Wall),直到餘氣到多少 (Bar )開始返回 (Return/Turn back),剩餘多少氣開始做5米3分鐘停留 (Safety Stop )然後上水。水底停留時間 (Bottom Time )多少分鐘(Minutes),水下能看到什麼。
  • 學潛水之前,這幾件小事可以提前準備起來
    當然,作為上班或是上學族,更好的考量是選擇本地潛店,你可以:如果你對即將到來的課程有些緊張,或是在水下不太自信,請詢問你的 PADI 潛水中心平靜水域課程將會在哪裡開始——並不是所有的潛水中心都在遊泳池開始訓練,也可能會是海中的平靜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