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暑假,我在英國劍橋獨居了45天。在離開劍橋的前一天,我終於登上了心心念念的15世紀的聖瑪麗教堂塔樓頂端,把整個劍橋景色盡收眼底。
當我站在高處俯瞰這40多天的生活場景時,我似乎也在從遙遠的英國遠觀我這20多年的生活軌跡。那些走過的路、見過的人、看過的景,在那一刻看起來那麼遙遠,但似乎又越來越近,越來越近,直到完全交融在一起...
學習篇
學習篇
在我生活的前半生裡,如果要尋求人生關鍵詞,學習絕對是其中一個。
我從小便被認為是一個愛學習的好孩子。認真努力,成績優異,是長輩們眼裡的「別人家的孩子」。長輩們會認為我是為了外在的考試成績而學習,但我從小就知道,對我來說,我學習的最大動力來自內在的滿足和快樂。
和很多孩子不一樣,小時候,當我有了零花錢,我去買的不是零食,而是書籍。從小生活在北方的一個村莊裡的我,能看到的世界很小很小。但書裡的世界,卻是無窮無盡的,這對我而言是極其珍貴的。比起吃零食的快感,閱讀小說、故事給我帶來的快樂是持久的、值得回味的。
我是學習的幸運兒。借著幸運的分數,通過高考,我入學了北大外語學院。
本科畢業3年後,2018年,我又選擇回到了學校,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就讀心理學碩士。
2019年暑假,是我研究生生涯裡的唯一一個暑假。在本可以休閒的假期裡,我給自己安排遠渡重洋去學習,看,我可真是個熱愛學習的人兒。
1. 熬過壓力,就是成長
短短的6周:3門課,9篇論文,24節討論課,36節授課。因為自己好不容易有機會在外久居,我就決定不管多緊張,周末都要抓緊時間出去遊玩,也因此,課業的壓力就更加緊張了。所以,在每周一到周五,大部分時間,我不是在上課、就是在寫論文,或者就是在為上課、討論、論文做準備(很多文獻、書籍需要提前閱讀)。
緊湊的課業壓力,也會讓我感到焦慮。壓力大的時候,也會想著,為什麼不選擇躺在國內舒服的床上安度假期呢?但我想,再讓我選擇一次的話,我還是會選擇承受這份「痛並快樂」著的壓力吧~
註:劍橋國王學院
壓力來臨的時候,會讓人感到焦慮,但是我知道,適度的壓力其實是非常必要且有益的。當我們能夠耐住壓力,把當下的事情做完做好的時候,會發現,當初讓我們覺得頭大的事情也不過如此。而我們,也會因此對自己的能力有更多的信心。一個真理就是:戰勝壓力之後,成長也會隨之到來。
註:劍橋彭克學院的圖書館一角
2.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要吃的好睡的好
國內的大學宿舍很難有一人一屋的待遇,但在英國,這就是大學標配啦。我很幸運地被分到了一間小閣樓上。雖然閣樓因為窗戶小,會有些悶熱,但是房間內的空間大的令人歡喜。當事情不能夠改變只能接受的時候,儘量用積極的視角去看待吧~而且,人生能有幾回住在閣樓呢?且住且珍惜!
如果你問我,劍橋的食堂怎怎樣?客觀來講,在英國算是挺好的。主觀來講,大多數時候,我吃不慣。擁有一隻傳統中國胃的我,在英國的時候,最吸引我回國的因素之一就是國內的美食了。
但還是有很多吃的很愉快的時候的。略放幾張圖片,假裝一直吃的很愉快。
除了在食堂的日常用餐,在劍橋的時候,還有3次formal dinner。100多個學生以及一些老師在一起用餐,是一個認識朋友互相交流的好機會。出席的人需要正式著裝,全程會有好看的英國小哥哥小姐姐為我們服務,此刻不能不想起唐頓莊園。
註:晚宴開始前的室外茶歇交流
註:在彭克學院的一次formal dinner
註:在國王學院的一次formal dinner
3. 學習之外的樂趣
「只有當我們放鬆的時候,才有可能生機勃勃」。——亞歷山大《建築的永恆之道》
生活應要張弛有度。在劍橋的項目,除了必須要上課學習,老師和助教們還為我們安排了許多可供選擇的課外活動,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活動可以選擇。真的是非常感謝用心的助教們。
在劍橋,經常可以看到欄杆上張貼的各種演出活動,感覺像是再次走回北大百年講堂門口。大學生活應當是這般豐富多彩的。
人物篇
「Be yourself; everyone else is already taken.」 —Oscar Wilde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有一萬種活法。我相信。
但,我看見的一萬個人卻又在過著同一種生活。
小時候看《西遊記》的時候,有一個印象深刻的情節:孫悟空離開唐僧的時候,會在他身邊畫一個圓圈,然後告訴唐僧不能走出圓圈,否則就會有危險。
長大後,在某個時刻,我突然意識到,我的生活也被人畫了許多圓圈,並且一直被教導不能出圈,否則人生就會有危險、就會失敗。比如,18歲前要好好學習,不能早戀、不能打遊戲,要努力考上好大學。又比如畢業後要好好工作,不能辭職,早日升職加薪,買房買車,25歲前要結婚,30歲前要生孩子,最好還要有2個孩子。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一書中這麼形容一類人:「他好像對某種生活的解釋深信不疑,他似乎斷言:我就是這個樣子,而宇宙就是那種形態」。我曾經就是這類人。我對圈圈裡的生活路徑深信不疑。我覺得,人生就應該是這樣的。
22歲前,我也在圈圈裡生活的挺好的。我聽從教導,努力學習,考上北大,也順利獲得了本校保研。我的生活、「我的成就」,令父母滿意、旁人羨慕。可是,我突然發現自己並不開心,對未來也不期待。
20多年來,我一直在遵從別人的心意,從不出圈。可是我自己的心意是什麼呢?如果把圈圈拿掉,把別人從我的生活裡全部請出,我會選擇怎樣活著?我不知道,但我想去知道。我只是模糊地覺得,認識到真實的自我,並且忠於自我的生活,一定會讓自己很快樂吧!
22歲後,我似乎一直在出圈地生活。22歲,我放棄了北大保研,選擇了工作。工作後,我背離了領導的好心教導,毅然從網際網路大公司跳到了心理小機構。25歲,我又選擇回到學校攻讀心理研究生,成為一位「大齡女學生」。如今我26歲,是一位「大齡未婚女青年」。但,不得不說,我挺開心的。因為我知道,我在為自己生活。
在這個地球,有人朝九晚五地規律上班,有人做著不穩定的自由職業;有人早早結婚生子,有人選擇一輩子獨自生活;有人定居某處,有人四海為家 。這個世界上確實有無數種不同的活法。圈子裡的是一種活法,圈子外的也有別的活法。它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合與否。我們每個人都如此不同,為何要選擇同一道模板去生活呢?
在研一結束的這個暑假,我選擇來劍橋學習,其中一個出發點便是:我想要發現更廣闊的世界,看見更多不一樣的人,感受更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同時,我想要把自己放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裡,我想要徹底摘下在熟悉環境裡的面具,真實地面對我自己。
中國很大,人很多。可是我看到的大都是相似的人。
英國很小,人很少。可是我遇到的人大都各不相同。
1. 有所熱愛、堅持所愛的人
Follow your dreams. Figure out where you』d like to be, what you would like to be doing, and then figure out what you need to do to get there. – Kennon M. Sheldon
我一直都很羨慕那些有藝術才能的人,因為我知道他們比常人多了一個美妙的世界和出口。我很慶幸,經過自我探索,我找到了我的其中一個世界和出口:心理。未來的日子裡,我想和它一起變得更美妙。
在英國的街頭,總能遇到各種各樣的藝人。有些街頭藝人常駐某處,每天和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分享自己的音樂或表演;有的藝人則自己去往全球各地,把自己的藝術帶到當地人的面前。但不管是留是走,他們每天都可以和人分享著自己所熱愛的音樂、舞蹈,為別人的生活注入歡樂。他們也許沒有大富大貴,但我想,做著自己熱愛的事情,並且還能夠用自己所愛滿足生活的需求,他們已然是滿足的、快樂的。
知道什麼對自己是最重要的,並且能夠勇敢去選擇、堅持最重要的事情,是極其珍貴的。
註:倫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跨越年齡層的舞蹈團快閃:分享所愛。
註:
愛丁堡舊城。
行人自發為吹蘇格蘭風笛的小哥哥伴舞:
用音樂連接人。
註:愛丁堡舊城。創造所愛,看似「無用」,卻最為有趣。
註: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我是活著的雕塑"。
在英國,街頭乞討的人很多很多,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是在愛丁堡王子街花園看到的一個男人。他坐在路邊專注地看著書,我在路邊也盯了他許久許久。
有人說,自己喜歡、想要看書,但是總是沒有合適的時間地點能夠讓自己靜下心來看書。可是,你看,看書究竟需要什麼呢?不過就是你,加上一本書而已。
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想要做的事,但我們又總是有各種理由不去做。我們總是覺得必須要某些條件具備了之後才能再去做事情。可是如果那些條件不是你想要的,那你是否是在捨本逐末地生活著呢?
豆瓣上有一個話題叫#你上一次開懷大笑是什麼時候。問一問你自己,你有多久沒這樣笑過了。然後再想一想,是什麼能夠讓自己這樣開懷大笑。
2. 勇敢堅定的人
「The strongest force in our universe is not overriding power, but love.」 ― Carl R. Rogers
Sumeyye是我在愛丁堡居住的民宿主人。她來自土耳其,以前是個醫生,因為事業調整的緣故,她選擇了繼續回到學校讀書。在今年27歲初的時候,她和大她11歲的先生結了婚。她的家庭觀念非常傳統,父母對她從小都有很多要求。放棄當地很好的醫生的工作、異鄉求學;和年齡差異甚大、經濟不是很富足的男人結婚,這些全都違背了她一直以來都遵從的父母的要求。而他的先生,也選擇了辭職陪她來英國,人過中年,gap一年。
我問她是什麼讓她堅定地做了這些選擇?她想了想說,「好像沒什麼理由,如果非要說的話,那就是愛吧。我愛他,就是這樣。我承認經濟的困境、父母的反對都曾經讓我倍感壓力、有所猶豫,但,我愛他,而且愛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當意識到這一點,那些壓力都不再是問題。是愛讓我克服了恐懼,讓我們都更加有勇氣去面對、解決生活裡的問題。而他對我的愛和支持,也鼓勵了我繼續回到學校學習。」
畢業後,她說她會想和先生去德國工作、定居。我說,那,我們到時候德國再見。
註:到達劍橋第一天看到的新婚夫婦
註:倫敦街頭 為愛勇敢發聲的人群
3. 放鬆、享受當下的人
The good life is a process, not a state of being. - Carl Rogers
我們的生活被劃分好了階段,在每個階段裡,我們都被安排了一個目標。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在不停地追逐各個階段的目標,卻從沒有停下來想一想,我們為什麼要去實現這些目標,我們是否想要實現這些目標。未達成目標前,我們為遠處的目標焦慮。達成目標後,我們又陷入沒有目標的迷茫。
Brian來自美國,今年25歲,本科在讀。在一次飯局上,一位中國學生聽到Brian的現狀,感到非常的困惑、焦慮。他問Brian「你25歲本科還沒畢業,難道不感到著急焦慮嗎?25歲,我們研究生都念完,開始工作賺錢了」。Brian同樣困惑地回答道「為什麼要著急?我很享受現在的狀態,我喜歡做研究,我現在可以跟著教授做研究,為什麼要急著去變換身份呢?」 那名年輕的中國學生聽完之後,依舊困惑不解。我們身邊的樣本都太相似了。
在國內,生活總是在被加速,要快一點,再快一點。
在英國,生活卻好像總是可以慢一點,再慢一點。
點一杯酒,和三五好友或者愛人在公園裡坐上一下午。
帶一個墊子,帶上全家,一起去草地上欣賞音樂演出。
在劍橋撐一支長蒿,和朋友一起在船上唱歌聊天。
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時間的腳步都可以被放慢、放慢、再放慢。
在劍橋附近,有一個「蚱蜢鍾」,也叫「吞時鐘」。直徑達1.2米的全鍍金圓盤計時器上,有一隻十分逼真的巨大蚱蜢。蚱蜢沿著時鐘外圍的60個齒輪不斷爬行,看起來就像是在不停地雕琢時鐘,如同正在吞噬時間。
偉大的物理學家霍金為這個「蚱蜢鍾」揭幕,時鐘的設計者約翰泰勒,想告訴大家時間如洪水猛獸,一去不復返,希望人們可以珍惜時間,把時間花在對自己重要的人和事上。
日本禪僧大師枡野俊明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人,都是活在每一瞬間的。既不是活在未來也不是活在過去,就是活在正在呼吸的現在。所以一日一日地疊加,最後就會建築起這個人的一生。」 你想要自己的人生被怎樣的點滴構成呢?
在匆匆行進的時候,適當地慢下來、停留一下吧。好好地享受生活、享受愛情、享受當下、享受生命的每一刻。
風景篇
我很喜歡植物。我在國內去過很多公園,看過很多植物。在英國,我也特意留意了它們。就像不同文化裡的人會有不同一樣,不同環境裡的植物也並不相似。
我在國內公園看到的植物,很多都是整齊劃一,被修剪的很精緻,但卻少了些自然的氣質。我在這裡看到的植物,是更多彩多元、更自然本真、更野蠻生長的樣子。
註:劍橋國王學院裡薰衣草
註:劍橋國王學院
註:劍橋附近的薰衣草莊園
註:劍橋附近公園裡的花花草草
註:小孩與自然
註:我與自然
註:劍橋學院裡的牛群
註:巴斯教堂附近的樹木和草坪
植物如人,卻更貼近自然,更接近本真。
接受自然的陽光雨露饋贈,用自己本來的樣子去生長。有些植物開花,有些植物結果。雖有不同,但它們都長成了它們本該有的最真實最美的樣子。
Live naturally. Live truly.
真誠地生活,用力地去生長,勇敢地去愛,我想這就是自然教會人的道理。
回歸自然 擁抱真我
笑對人生 真實生活
我想回歸到最簡單最真實的那個我。我想要真實地對待自己,活出真實的自己。
Be myself and then live. 我在努力著。你也可以這樣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