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6 信息來源: 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編輯:白楊 | 責編:麥洛2019年3月24日,劍橋大學地球科學系主任、礦物物理學家雷德芬·西蒙(Simon Redfern)教授陪同劍橋大學校長史蒂芬﹒圖普(Stephen Toope)訪問北大。3月24日至4月3日,雷德芬·西蒙在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進行了授課,並與師生座談。
4月1日,雷德芬·西蒙與地空學院教師舉行科研教學交流座談會。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黨委書記李培軍、院長張立飛、副院長劉瑜、副院長寧傑遠、副院長何建森、院長助理沈冰、大陸動力學與資源工程研究所常燎研究員、實驗教學中心主任郭豔軍,以及劍橋大學博士生馮曉蕾等參會交流。交流會由劉瑜主持。
雙方就研究生交流、本科生的國際野外實習以及科學研究方面的合作進行了深入的討論,並提出了可行性方案。
座談會後留影
3月30日至4月3日晚,雷德芬·西蒙在逸夫貳樓3331報告廳以「礦物行為原理:如何從地殼到地核建造行星」為題教授系列課程,引導同學們走入學術的世界,感悟地質學科的魅力。課程分別由劉瓊副教授、張貴賓副教授、常燎、胡天躍教授和傳秀雲教授主持。
在課程中,雷德芬·西蒙圍繞「地球是由什麼構成的」「誰第一次觀察到原子?」兩個問題,展開對組成地球的各種礦物中矽氧四面體結構和物理化學性質的講解。
隨後的授課過程中,雷德芬·西蒙從長石的三端元構成講起,對長石的晶體特徵進行了講解,介紹了長石在不同條件下的相變原理,還構建了相變圖將相關參數有機地關聯在一起,拓寬了同學們的專業思路;定量化講解了礦物間同質多像體的穩定性由吉布斯自由能決定時,引入化學熱力學中「焓」和「熵」等概念,使同學們能夠啟發式和自主式地進行課堂討論與練習;講解各礦物組成、結構與其物理化學性質及地質學研究應用間的關係,將物理化學第一性原理等知識運用其中,針對具體礦物、物相,進行成鍵鍵能、化學組分及穩定域的理論推導,讓同學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能夠從熱力學(能量)的角度分析、理解礦物的行為,並有效掌握了方法。
報告現場
4月3日下午,雷德芬·西蒙和馮曉蕾在逸夫貳樓3221會議室與學院師生進行交流座談。會議由礦物巖石礦床學研究所董琳副教授主持。同學們向教授提出自己的問題,包括要想上劍橋讀研究生需要做哪些準備、大學的精神是什麼,雷德芬·西蒙一一給予解答並詢問了每個人現在的專業和未來的計劃。
雷德芬·西蒙為大家介紹了英國劍橋大學的教學方式。劍橋大學採用的是小班教學模式,老師很注重學生的掌握情況。通常在講完課後就會有分組的課堂聯繫,學生分組討論給出答案,有不懂的問題可以隨時請教助教。同時還有不定期的老師學生「1對1「教學,使每個學生掌握所學知識。他鼓勵同學們學習地球科學,還為同學們寫下了寄語。馮曉蕾為同學們展示了自己利用超算進行晶體預測研究的最新成果,並歡迎大家到劍橋大學地球科學系學習和交流。
雷德芬·西蒙寄語
在最後一節課,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研究所傳秀雲代表所有老師和學生向雷德芬·西蒙和馮曉蕾贈送了紀念品。
雷德芬·西蒙的到訪和授課進一步加深了雙方的合作關係,使老師和同學們對於劍橋大學的教育模式、教學方法有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