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普遍認知中,生存於地球上的生物都有著一個共同的規律,那就是都要經歷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我們人類平均壽命大概是80歲左右,最大的能達到一百多歲,但是也不會超過120歲;人類所養的寵物貓和寵物狗,實際上也只有10多年的壽命。如果把宇宙138億年的歷史看成是一年,那麼人的一生也僅僅是佔了不到0.2秒。
我們位於太陽系,所以在這個範圍內,太陽可以說是絕對的主宰,據估算太陽的壽命大概是120億年左右,隨著時間的流逝,太陽會慢慢地變成一顆白矮星,這也就是說未來太陽可能會走向滅亡,那麼為什麼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會走向滅亡呢?
自宇宙大爆炸之後,宇宙慢慢地形成了物質粒子,然後就有了原子結構、恆星、星系等等。
我們將目光聚集在恆星上就會發現,恆星能夠「煉」成元素,它們可以把氫原子核通過核聚變合成氦原子核,氦原子核有能夠合成為碳原子核或者氧原子核,按照這個規律,隨著時間的發展,氫原子會消耗殆盡,但是無論恆星是如何演化的,宇宙的發展方向是「熵增」的方向。而「熵增」又是什麼呢?
熵其實是描述一個系統的混亂程度的物理量,簡單的來說就是當你的屋子越來越混亂,那麼熵就會越高,而目前來看,宇宙整體都是朝著高度有序化往無序化的方向發展,而這恰恰是熵增的發展方向。
這個變化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的,所以有科學家猜測時間的方向就是熵增的方向,當然啦,這個結論還沒有得到石錘,但是熵增是預示著宇宙的未來是去往熵最大的狀態,也就是最無序的狀態。
如果你仔細觀測宇宙中的天體,或者是我們自身,那麼從整體上看,我們也同樣被「熵增定律」牢牢掌控著,照這樣看來,熵增是出現在方方面面的。
從上文我們知道,像恆星這樣的太陽,也會變成一顆白矮星,最後可能會走向滅亡,所以即使是我們人類以及地球上的生物都會面臨這樣的宿命,這也是我們無可奈何的,但是我們也不會坐以待命,我們會向「熵增」進行一定的反抗。如我們吃的東西,就是為了抵抗「熵增」,雖然我們地球上的生物都會經歷生老病死的宿命,但是我們的抵抗會讓這個過程延長了,但是對於整個生物種群而言,維護種群的延續才是至關重要的。
雖然我們無法長生不老,也無法逃過基因的控制,但是我們可以將我們的生命延續到下一代,這樣也算是生命的延續嘛。
人類的壽命之所以這麼短暫,這除了「熵增」的原因之外,還與人類演化百萬年有關。在遠古以及古代的人類,壽命比現代人類的壽命還要短暫,據科學家統計,除了各種非正常的死亡外,古代人類的壽命只有50歲左右,所以我們的身體在很早之前就已經設置好的了,因此到了現代,人類雖然可以通過藥物延長壽命,但是一旦到了某個點,人類就出現各種疾病,尤其是以癌症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