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人類文明已經經過了幾萬年的發展,對於生死問題早已有了獨特的看法。有觀點認為生死是由天神決定的,有觀點認為生死是生命機理的體現,但罕有理論可以解釋萬物生死這個鐵律,那麼是什麼因素決定生命的演化過程呢?
有生必有死,這是萬物生長的客觀規律,地球上沒有一種生物能夠永恆地存在。我們的祖先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並且默默地接受著這一客觀規律的制約,但很少去思考這一客觀規律背後是否還有其他的決定因素。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人類越來越深入了解大自然現象,也逐漸揭示了其中一些一般性規律。這些一般性規律可以用來解釋不同的自然現象,例如熵增規律。
所謂的熵增規律,指的是事物的發展實質上是熵在不斷增加的過程。那麼什麼是熵呢?科學對它的定義是衡量事物有序度的指標,熵越低越有序,熵越高越無序。有人試圖用熵增規律來解釋生命的生死問題,並且認為事物的衰亡就是熵增的過程。每個人從初生嬰兒開始就帶有一定的熵,但這時候的熵還處於比較低的狀態。然後為了生存下去,人必須通過吃食物來攝入能量,但同時也在給體內不斷地增熵。隨著人不斷地成長,所接觸的食物種類越來越多,體內的熵增也出現了不同的波動,但總體上來看人體內的熵還是保持增加的狀態。
再者,如今人類處於食物鏈的頂端,所能捕捉的獵物錯綜複雜。而食物鏈除了是一條不斷傳遞能量和物質的鏈之外,還是一條逐漸累積熵的鏈。從最低級的生產者開始,以最高級的消費者結束,在能量流動的過程中也伴隨著熵的累積。人類既可以直接以最低級的生產者為食,例如蔬菜水果,也可以以較高級的消費者為食,例如牛、羊、雞、鴨等,因此食物鏈中不同等級的食物能夠給人體帶來的熵也是不同的。
因此該觀點認為,人體發育的過程就是熵增的過程,等熵增進行到一定程度再也無法繼續下去的時候,人的生命將迎來終結。估計很多讀者都會認為用這樣的理論來解釋生命的演化比較抽象,那我們可以來看看宇宙中的天體演化過程,這個過程同樣可以用熵增定律來解釋。宇宙中的天體從形成開始也像生命一樣不斷地發展,人體內的細胞在不停地發育,星球內則是元素的不斷反應和變化。
以恆星內部的演變為例,核聚變以氫元素為基礎,通過鏈式反應逐漸生產更重的元素,例如氫原子核聚變產生氦原子,氦原子核聚變又產生鋰原子。以此類推下去,直到生成了鐵元素,核聚變反應就宣告結束,因為這就是熵增的終點了。如果恆星再繼續熵增下去,它的外部形態就會發生劇烈的變化。
熵增的問題如果上升到宇宙層面,那麼宇宙的任何地方都會變得十分無序,這體現在任何地方的溫度都是一樣的。一旦宇宙中任何地方都具有同樣的溫度,那麼宇宙則失去了「生機」,這就是宇宙熱寂說。